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尔士的符号心灵观 被引量:2
1
作者 潘磊 杨家友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0-485,共6页
针对笛卡尔式的心灵观念,皮尔士提供了一种关于心灵的符号学分析,认为所有的心理事件都是依据符号而展开的有效推理。这样一来,思想并非居住在人的头脑里面(笛卡尔的观点),而是居住在我们用来交流的公共符号结构里,所以在本质上是公共... 针对笛卡尔式的心灵观念,皮尔士提供了一种关于心灵的符号学分析,认为所有的心理事件都是依据符号而展开的有效推理。这样一来,思想并非居住在人的头脑里面(笛卡尔的观点),而是居住在我们用来交流的公共符号结构里,所以在本质上是公共的。皮尔士的这种心灵观完美地体现在其"思想-符号"理论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尔士 心灵 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失意志自由的人生自由——斯宾诺莎自由观的悖论解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刘清平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5-21,共7页
斯宾诺莎一方面依据外在的因果必然链条断言"自由意志并不存在",从而流露出不兼容论的倾向;另一方面又提出了"自由在于认识必然"的见解,因此往往被划归到兼容论的阵营之中,结果通过这种悖论展现了西方主流哲学在自... 斯宾诺莎一方面依据外在的因果必然链条断言"自由意志并不存在",从而流露出不兼容论的倾向;另一方面又提出了"自由在于认识必然"的见解,因此往往被划归到兼容论的阵营之中,结果通过这种悖论展现了西方主流哲学在自由与必然的二元对立架构里陷入的理论窘境,并且生成了凭借理性认知压抑感性欲情、扭曲人生自由的负面弊端,值得我们今天进行深入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宾诺莎 自由意志 决定论 理性认知 感性欲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李大钊传播唯物史观研究述评 被引量:2
3
作者 康凤云 张艳国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51-54,共4页
学术界在1995—2005年间对李大钊传播唯物史观的研究,取得了喜人的进展。本文立足于全面的学术成果,对此进行了综述,并予评论。本文认为:就成绩而言,相关研究取得了以下三方面的新进展,一是关于李大钊所使用和界定的唯物史观概念的研究... 学术界在1995—2005年间对李大钊传播唯物史观的研究,取得了喜人的进展。本文立足于全面的学术成果,对此进行了综述,并予评论。本文认为:就成绩而言,相关研究取得了以下三方面的新进展,一是关于李大钊所使用和界定的唯物史观概念的研究,二是关于李大钊传播与研究唯物史观理论的内容分析,三是李大钊传播与研究唯物史观的影响和意义讨论。检讨近十年来李大钊传播与研究唯物史观的研究成果,有两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有待探讨:一是李大钊唯物史观研究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二是李大钊传播与研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共产党建党理论的联系。本文还对加强和改进本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值得同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唯物史观 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市场机制与政府职能 被引量:4
4
作者 蓝寿荣 《政法论丛》 2009年第2期23-26,共4页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在市场中的宏观调控功能,以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在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职能发挥具有必要性,政府在加强信用立法、发挥示范激励作用和社会信用体系发展的整体规划...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在市场中的宏观调控功能,以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在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职能发挥具有必要性,政府在加强信用立法、发挥示范激励作用和社会信用体系发展的整体规划等方面应该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当然,政府的职能是提供市场信用规则,而不是直接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经济 信用制度 政府职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杨豹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2-26,共5页
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从当代中国的历史传统来看,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不竭动力;从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来看,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动力,是执政党面对国内外形势,提高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 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从当代中国的历史传统来看,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不竭动力;从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来看,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动力,是执政党面对国内外形势,提高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当代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创新 时代精神 当代中国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奎那对共有之善的三重区分
6
作者 徐弢 李思凡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8-311,共4页
阿奎那认为,向往善是意志的必然倾向,但意志之所以会选择一个善的目标,并不总是因为它与最大的善,即上帝有关,而主要因为它是“共有之善”的体现。他所说的共有之善包含着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中,表述性的共有之善并不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原... 阿奎那认为,向往善是意志的必然倾向,但意志之所以会选择一个善的目标,并不总是因为它与最大的善,即上帝有关,而主要因为它是“共有之善”的体现。他所说的共有之善包含着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中,表述性的共有之善并不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原因,而只是后者的种类和形式。因此,每个人所追求的幸福都需要服从原因性的共有之善,即公正秩序的安排,而保持这种秩序的手段则在于实用性的共有之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奎那 共有之善 表述性 原因性 实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互动意义
7
作者 康凤云 张艳国 《学习与实践》 2007年第7期147-151,共5页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智慧,往往能够给予人们有益的启示。在当代中国,中华和谐思想与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产生了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性,它们具有互动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全面小康的社会,必须是和谐的社会,必...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智慧,往往能够给予人们有益的启示。在当代中国,中华和谐思想与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产生了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性,它们具有互动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全面小康的社会,必须是和谐的社会,必然是和谐文化全面彰显的社会;和谐的社会及其和谐文化,必须以全面小康作为内容和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从三个方面揭示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互动意义与现实价值:一是在宇宙观上,达到天人关系的和谐,换言之,使社会主体与自然客体保持和谐相处,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在人际关系上,达到群我和谐,人我和谐,换言之,使社会成员之间和谐相处,形成良好愉悦的社会关系,使人与人之间和谐,家庭之间和谐,单位之间和谐,整个社会都和谐;三是在人与内心的关系上,做到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理好正义与利欲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和谐思想 和谐社会 互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实秋的诗学理想与新诗现代性的构建
8
作者 陶丽萍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56-159,共4页
梁实秋以民族传统为基础,以人性作为诗的原质,在多元开放的宏阔视景中建构起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伦理人性的形式诗学。其重形式、讲法度的理性优雅的诗艺追求是在中与西、古与今诗学传统的碰撞与融合中而形成的对新诗现代化演进的独特探... 梁实秋以民族传统为基础,以人性作为诗的原质,在多元开放的宏阔视景中建构起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伦理人性的形式诗学。其重形式、讲法度的理性优雅的诗艺追求是在中与西、古与今诗学传统的碰撞与融合中而形成的对新诗现代化演进的独特探索,其“复古”的企图蕴含着现代的诗性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实秋 诗学理想 新诗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性逻辑与语义逻辑的统一——有关若干情态助动词的语义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刘清平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8-137,共10页
从人生哲学和语义分析的双重视角看,想要、能够、可以、应当(应该)和必须(必需)、敢于这些情态助动词之间在核心语义方面的演变绵延,从一个角度清晰地展现出人们基于“需要—意志”从事各种行为以维系自身存在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轨迹,从... 从人生哲学和语义分析的双重视角看,想要、能够、可以、应当(应该)和必须(必需)、敢于这些情态助动词之间在核心语义方面的演变绵延,从一个角度清晰地展现出人们基于“需要—意志”从事各种行为以维系自身存在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轨迹,从而以人性逻辑和语义逻辑的统一方式,见证了日常语言与人的存在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联,有助于我们批判性地理解海德格尔有关“语言是存在之家”的名言:人作为主体寓居在存在和语言相统一的家园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逻辑 语义逻辑 情态助动词 想要 能够 可以 应当 敢于 海德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性与德性的两难:利己与利他的悖论解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清平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4-41,共8页
西方学界由于把自利混同于利己却将利他排除在自利之外,结果在将利己与利他嵌入概念上抽象对立的二元架构之中的同时,又遮蔽了两者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实冲突,最终落入了利己主义"有人性无德性"、利他主义"无人性... 西方学界由于把自利混同于利己却将利他排除在自利之外,结果在将利己与利他嵌入概念上抽象对立的二元架构之中的同时,又遮蔽了两者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实冲突,最终落入了利己主义"有人性无德性"、利他主义"无人性有德性"的悖论.只有深入辨析自利、利己、利他的概念,揭示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在现实冲突中如何生成的具体机制,我们才能澄清它们在同样符合人性逻辑的基础上又呈现出了复杂道德属性的本来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利 利己 利他 人性 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谎:禁止、许可还是应当——解析康德的说谎悖论及其根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清平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6-74,共9页
康德认为对凶手说谎也是犯罪的见解引起了学界的长期争议,同时也让他陷入了自败的悖论:由于没能说明善与正当以及禁令、许可与应当的关系,他在处理不说谎与不害人的义务冲突时,站在理性主义立场上赋予了不说谎以本根至上的绝对权重,结... 康德认为对凶手说谎也是犯罪的见解引起了学界的长期争议,同时也让他陷入了自败的悖论:由于没能说明善与正当以及禁令、许可与应当的关系,他在处理不说谎与不害人的义务冲突时,站在理性主义立场上赋予了不说谎以本根至上的绝对权重,结果否定了不害人作为正义底线的终极意义,主张人们不惜以无辜者丧失生命法权和人格尊严为代价,也要维系事实陈述的抽象真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说谎 不害人 许可 善与正当 法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祛魅之源:理性化还是价值中立——韦伯“以科学为业”讲演一百周年纪念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清平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2-30,共9页
韦伯虽然提出了"科学祛魅"和"现代化即理性化"的原创性理念,但由于笼统地运用理性概念以及恪守事实与价值的二元对立架构,结果不仅错误地把科学的祛魅效应单纯归因于理性化却忽视了他倡导的"价值中立"的... 韦伯虽然提出了"科学祛魅"和"现代化即理性化"的原创性理念,但由于笼统地运用理性概念以及恪守事实与价值的二元对立架构,结果不仅错误地把科学的祛魅效应单纯归因于理性化却忽视了他倡导的"价值中立"的决定性作用,而且也很难解释价值中立的科学祛魅何以能够促成价值负载的现代化进程,甚至还否定了科学祛魅通过价值重载的转型所具有的积极现实意义。他也因此在三个理念的关系问题上陷入了自败的悖论,尤其没有意识到单凭理性化并不足以实现科学的祛魅,只有价值中立才能确保达成这一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伯 科学 祛魅 理性化 现代化 价值中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哲学视野下的自由意志、自主责任和法律刑罚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清平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2-131,259,共11页
西方学界长期以来恪守自由与必然的二元对立架构,导致了种种扭曲,也一直未能揭示自由意志、自主责任和法律刑罚的内在关联。其实,只要抓住趋善避恶的人性逻辑这一关键,我们就不难在自由与必然的两位一体中发现这种内在关联的深层机制:... 西方学界长期以来恪守自由与必然的二元对立架构,导致了种种扭曲,也一直未能揭示自由意志、自主责任和法律刑罚的内在关联。其实,只要抓住趋善避恶的人性逻辑这一关键,我们就不难在自由与必然的两位一体中发现这种内在关联的深层机制:既然犯罪人是为了达成自己意欲的善才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从事犯罪行为的,那么,无论内外各种因果链条对他们的自由意志产生了怎样的决定性影响,犯罪人对于这些行为造成的严重侵害都理应承担自主责任并接受法律惩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意志 自主责任 法律刑罚 因果必然 人性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哲学的拱顶石怎么变成了绊脚石?——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解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清平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22,共9页
康德把自由概念看成是他的哲学大厦中联结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的拱顶石,并且因此赋予了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以特别重要的意义。可是,他在将二者准确地定位在"应当"与"是"维度之上的同时,又在西方主流哲学二元对立... 康德把自由概念看成是他的哲学大厦中联结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的拱顶石,并且因此赋予了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以特别重要的意义。可是,他在将二者准确地定位在"应当"与"是"维度之上的同时,又在西方主流哲学二元对立架构的误导下混淆了"自由"和"自发"的概念,结果不仅在文不对题的论证中将这个二律背反变成了自发与必然的二律背反,而且还对人的自由行为和自主责任做出了扭曲性的解释,最终让自由的拱顶石沦为了自败的绊脚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二律背反 自由 必然 自发 偶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政”和“善政”的统一——先秦墨家视域下的政治发展概念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清平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9-27,共9页
西方学界的政治发展概念由于包含了时空维度上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意蕴,存在着相对忽视正义底线、片面强调民主投票程序、对主体品格关注不够等理论缺陷。相比之下,先秦墨家明确主张“万事莫贵于义”,彰显了不可害人的正义底线在政治领域... 西方学界的政治发展概念由于包含了时空维度上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意蕴,存在着相对忽视正义底线、片面强调民主投票程序、对主体品格关注不够等理论缺陷。相比之下,先秦墨家明确主张“万事莫贵于义”,彰显了不可害人的正义底线在政治领域内对于民主程序和贤能品格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对症下药地克服西方政治发展概念的片面性弊端,并把“义政”和“善政”的内在统一确立为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发展 墨家 正义底线 义政 善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主责任何以必要?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清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3-160,共8页
西方主流学界设置的自由与必然二元对立架构扭曲了自由意志与自主责任的内在关联,把它变成了一个似乎无解的千古之谜。其实,依据自由意志内在遵循的人性逻辑,我们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既然人们总是为了达成自己意欲的善才基于自由意志从... 西方主流学界设置的自由与必然二元对立架构扭曲了自由意志与自主责任的内在关联,把它变成了一个似乎无解的千古之谜。其实,依据自由意志内在遵循的人性逻辑,我们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既然人们总是为了达成自己意欲的善才基于自由意志从事行为的,他们对这些行为造成的恶就理应承担自己的责任,任何因果链条的决定性效应只能减轻,却无法免除这种自主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意志 自主责任 人性逻辑 因果必然 不兼容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筷子与汉民族的历史并肩同行——兼论筷子是汉民族文化的形象代表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爱华 徐杰舜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1-56,共6页
历史是多样性的。汉民族的历史有气壮山河的大手笔、大叙事,也有涓涓细流的小手笔、小叙事。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世界历史上气吞山河,波澜壮阔,而筷子的起源和演化在世界民族风俗史上也独树一帜,精巧无比。这一大一小,绝妙地建构了汉... 历史是多样性的。汉民族的历史有气壮山河的大手笔、大叙事,也有涓涓细流的小手笔、小叙事。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世界历史上气吞山河,波澜壮阔,而筷子的起源和演化在世界民族风俗史上也独树一帜,精巧无比。这一大一小,绝妙地建构了汉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绚丽多彩。泰山、长城、大运河可以作为汉民族文化的象征,那亿万汉民族及汉文化圈的人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手的筷子就成了汉民族文化的形象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筷子 汉民族 汉民族文化 形象代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特根斯坦“正确”概念的语义分析:认知、逻辑和言行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清平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6-56,共11页
维特根斯坦在自己前后期的哲学思想中,从不同角度讨论了认知、逻辑和言行的“正确”问题。不过,他非但没有界定和辨析三种“正确”的不同含意,反倒经常将它们混为一谈,结果造成了某些理论上的混乱。其实,辨析三者之间在语义方面的微妙... 维特根斯坦在自己前后期的哲学思想中,从不同角度讨论了认知、逻辑和言行的“正确”问题。不过,他非但没有界定和辨析三种“正确”的不同含意,反倒经常将它们混为一谈,结果造成了某些理论上的混乱。其实,辨析三者之间在语义方面的微妙异同以及互动关联的关键,在于找到它们试图“符合”的不同标准:认知正确在于符合事实,逻辑正确在于符合法则,言行正确在于符合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真理 认知 逻辑 言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形而上学复兴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清平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8-56,共9页
与中国形而上学传统有所不同,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最初是作为基于认知需要探究超感性存在的“第一科学”而产生的,并呈现出注重认知理性的特色倾向。但随后,它又因为引入信仰需要导致了异化演变,如同中国形而上学传统一样浸润着各种源于非... 与中国形而上学传统有所不同,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最初是作为基于认知需要探究超感性存在的“第一科学”而产生的,并呈现出注重认知理性的特色倾向。但随后,它又因为引入信仰需要导致了异化演变,如同中国形而上学传统一样浸润着各种源于非认知需要的魅惑。从这里看,当前中西形而上学复兴面临的挑战其实是自败性的:倘若复魅,就会在扭曲存在问题的非科学道路上越走越远;如果祛魅,又将回归如实探究存在问题的科学存在论,而不再成为形而上学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存在 认知需要 非认知需要 复魅 祛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斯密已经看见的那只看不见的手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清平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60,共10页
在西方道德哲学有关利己与利他二元对立架构的影响下,斯密试图诉诸"看不见的手"解答只有利己动机的经济人为什么能够通过市场交易行为增进社会利益的难题,结果将它变成了一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神秘理念。然而,从道德哲学... 在西方道德哲学有关利己与利他二元对立架构的影响下,斯密试图诉诸"看不见的手"解答只有利己动机的经济人为什么能够通过市场交易行为增进社会利益的难题,结果将它变成了一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神秘理念。然而,从道德哲学的视角分析他的经典论述可以发现,斯密在通过揭示交易通义自发地指认了交易者兼有利己和利他动机的时候,已经看见了那只被他命名为"看不见"的手,我们则可以凭借这只手说明市场交易行为何以既有可能增进社会利益、也有可能损害社会利益的复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密 看不见的手 经济人 利己 利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