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及其深刻启示 被引量:9
1
作者 汪信砚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44,238,共8页
探索"中国的出路"、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大问题是李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目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联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李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路径,坚持普遍与特殊相结合是李达马克思主... 探索"中国的出路"、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大问题是李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目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联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李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路径,坚持普遍与特殊相结合是李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根本方法,而由这三者构成的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在今天,要破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面临的迷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继续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潮,我们就应该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复归于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达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范式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人民至上观念 被引量:7
2
作者 李维武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6,共12页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坚持人民至上”作出深入而准确的理解,需要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进行哲学史性质的探讨。通过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百年开展,可以清楚看到人民至上观念的哲学内涵及逻辑结构:...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坚持人民至上”作出深入而准确的理解,需要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进行哲学史性质的探讨。通过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百年开展,可以清楚看到人民至上观念的哲学内涵及逻辑结构:在历史观转换中发现人民创造历史的力量,在民主观变革中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在政党观上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在认识论上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由此表明,人民至上观念具有强烈的历史感、深厚的学理性和历史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至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李大钊 陈独秀 毛泽东 习近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哲学视域中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路径 被引量:2
3
作者 吴昕炜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18,共5页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的重要概念。探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路径的一个基本思路是:首先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其次采用文化哲学视角进行分析,最后对其发展路径进行展望,提出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若干可能性...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的重要概念。探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路径的一个基本思路是:首先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其次采用文化哲学视角进行分析,最后对其发展路径进行展望,提出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若干可能性。从总体上看,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与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有发展的连续性,同时也有总观念上的差异。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在已有基础上建构新的哲学总观念,坚持文化哲学研究方法,推动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流对话,从而创造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 文化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出发 被引量:17
4
作者 汪信砚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13,共9页
习近平总书记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 习近平总书记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再出发的庄严宣言。尽管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本质规定之一,但这个讲话在强调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之后,又将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单独提出来加以强调,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尽管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就已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自觉意识并不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共始终的,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中国共产党的新征程上,强化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史实勘误之二——关于李达是否翻译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考辨 被引量:2
5
作者 汪信砚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57,共7页
学界至今仍广泛流行的关于李达所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于1930年1月由上海昆仑书店出版的说法只不过是一种讹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首位中文全译者刘曼为否证这一讹传提供了有力的证词,而另一位中文全译者郭沫若的有关记... 学界至今仍广泛流行的关于李达所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于1930年1月由上海昆仑书店出版的说法只不过是一种讹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首位中文全译者刘曼为否证这一讹传提供了有力的证词,而另一位中文全译者郭沫若的有关记述则使我们找到了一种疑似的讹传之源。1929年6月至1930年12月上海昆仑书店的"近刊预告"是上述讹传的更为重要的源头,人们讹传中的李达所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两个不同译名即《经济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评》就直接来自昆仑书店的不同"近刊预告"。至于人们讹传中的李达所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另一个译名即《经济学批评》,则可能与1921年的《人民出版社通告》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关于李达曾翻译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讹传,现在该纠正过来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达 译著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 史实勘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语境中的价值哲学 被引量:1
6
作者 何萍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0-16,共7页
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完成了他的重建形而上学工作。由此,他把政治经济学当作一种价值哲学来研究,他的政治经济学中的每一个范畴都体现着他的价值哲学思想。本文着重以其中的货币、价值属性和商品拜物教三个范畴分析马克思有关价值... 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完成了他的重建形而上学工作。由此,他把政治经济学当作一种价值哲学来研究,他的政治经济学中的每一个范畴都体现着他的价值哲学思想。本文着重以其中的货币、价值属性和商品拜物教三个范畴分析马克思有关价值存在、价值主体性和价值意识的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价值哲学 形而上学 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 被引量:1
7
作者 汪信砚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3-119,共7页
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文社会科学包含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这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分别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和表达。可以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生产和开发过程,这两种精神也应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在... 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文社会科学包含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这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分别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和表达。可以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生产和开发过程,这两种精神也应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学术规范和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背离了这两种精神。从这个角度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关键在于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真正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学科 社会科学 学术规范 学风 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研究述评
8
作者 汪信砚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15,共11页
以往人们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哲学基础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习近平治国理政哲学思想的研究,其内容主要涉及习近平治国理政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的坚持和运用及... 以往人们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哲学基础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习近平治国理政哲学思想的研究,其内容主要涉及习近平治国理政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的坚持和运用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研究范式存在着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研究内容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深刻性,某些重要问题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及今后推进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哲学基础的研究,应该牢牢把握以下重要着力点:一是从根本上转换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哲学基础的研究范式,二是大力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哲学基础的整体把握,三是深入推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哲学创新的探讨,四是多维度地拓展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达全集》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李达全集》主编汪信砚教授访谈 被引量:5
9
作者 汪信砚 陈金清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12,共8页
汪信砚,男,1961年生,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华文化发展湖北... 汪信砚,男,1961年生,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副秘书长、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应用哲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哲学学会会长等职。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多项,在海内外出版著作和教材20多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50篇,获中国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40多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特色 汪信砚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武汉大学学报》 主编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史观研究范式的转换 被引量:9
10
作者 何萍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4-60,共7页
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随着社会结构变化而转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政治哲学的兴起,知识分子、性别等问题研究的展开,挑战了原有的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当前,中国学术界开展新一轮的唯物史观研究,就是对中国社会... 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随着社会结构变化而转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政治哲学的兴起,知识分子、性别等问题研究的展开,挑战了原有的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当前,中国学术界开展新一轮的唯物史观研究,就是对中国社会结构变化和学术挑战的一种回应。就中国当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学术发展的路向而言,唯物史观研究范式转换的主要方向是:变革已有的技术理性的研究范式,建立文化理性的研究范式。要建立文化理性的研究范式,哲学必须开展文化哲学的认识论研究,以文化活动为中心的认识模型来改造原有的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实现唯物史观研究范式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文化哲学 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当代中国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化哲学的普遍性品格及其建构 被引量:6
11
作者 何萍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8-47,共10页
当前,文化哲学研究所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是: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形态何以可能,而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揭示文化哲学的普遍性品格及其建构。在哲学史上,文化哲学的普遍性品格是在文化理性的建构、历史方法的哲学建构和哲学史观的建构... 当前,文化哲学研究所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是: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形态何以可能,而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揭示文化哲学的普遍性品格及其建构。在哲学史上,文化哲学的普遍性品格是在文化理性的建构、历史方法的哲学建构和哲学史观的建构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建构,文化哲学创造了融人的文化创造活动于历史因素、现实的理性批判为一体的普遍性,从而使文化哲学既超越了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又不同于当代的解释学、现象学,呈现出自身独特的理论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维科 赫尔德 狄尔泰 新康德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逻辑生成、理论特性和哲学贡献 被引量:11
12
作者 汪信砚 冷蓉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10,共6页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全球现代性语境中生成的,它沿着马克思关于现代性批判的逻辑进路而展开,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当代发展。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实践性、社会性、历史性和批判性四重理论特性,它以当代人类实践...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全球现代性语境中生成的,它沿着马克思关于现代性批判的逻辑进路而展开,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当代发展。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实践性、社会性、历史性和批判性四重理论特性,它以当代人类实践为基础,以实现人对其社会性本质的占有为目标,面向当代世界历史,对全球现代性问题展开了批判性反思。基于这种反思,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推进了对如何处理人类矛盾、如何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类历史将走向何处等重大问题的回答,建构了新时代的矛盾观、发展观和历史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现代性 逻辑生成 理论特性 哲学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 被引量:8
13
作者 何萍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24,共20页
卡西尔文化哲学的创立是对传统哲学展开的一次整体性的批判,是以文化哲学的方式解答康德的哲学问题,构建起来的一种新的哲学。这一哲学以符号功能为核心概念,把人的文化创造活动、意义的表达作为哲学的最高存在,在此基础上改造了近代理... 卡西尔文化哲学的创立是对传统哲学展开的一次整体性的批判,是以文化哲学的方式解答康德的哲学问题,构建起来的一种新的哲学。这一哲学以符号功能为核心概念,把人的文化创造活动、意义的表达作为哲学的最高存在,在此基础上改造了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提问方式,实现了哲学从理性批判到文化批判的转向。与其他的文化哲学家相比,卡西尔文化哲学的根本特点是:理性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西尔 文化哲学 现象学 生命哲学 哲学人类学 符号形式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之源 被引量:2
14
作者 汪信砚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19,共8页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要包括理论体系创新、学术观点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它们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根本前提和内在动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它能够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各种重要的思想资源;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实际状...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要包括理论体系创新、学术观点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它们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根本前提和内在动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它能够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各种重要的思想资源;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实际状态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变量,要形成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从而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也必须大力推进和不断进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创新 繁荣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论》自由观的新共和主义阐释及其困境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可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1-52,共12页
威廉·罗伯茨的新著《马克思的“地狱篇”——〈资本论〉的政治理论》构建了对《资本论》自由观的新共和主义阐释。通过重新解读《资本论》第1卷,罗伯茨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生产和政治领域中存在的非人身的、客观的支配形式... 威廉·罗伯茨的新著《马克思的“地狱篇”——〈资本论〉的政治理论》构建了对《资本论》自由观的新共和主义阐释。通过重新解读《资本论》第1卷,罗伯茨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生产和政治领域中存在的非人身的、客观的支配形式,实际上已经提出了免于支配的自由观。这一阐释为理解《资本论》第1卷的论证结构和政治哲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不过,它面临的困境在于,片面地将马克思的政治理论奠基于交换关系分析,并且误解了《资本论》中的欺诈概念和原始积累理论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论》 自由观 免于支配的自由 新共和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列宁思想研究的“冷”与“困”——为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而作
16
作者 何萍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1-101,共11页
当今列宁思想研究处于“冷”时代,面临两个困境:一是20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变化增加了列宁思想研究的难度;二是原有列宁思想研究方式不能满足当代列宁思想研究的需要。为此,要实现从意识形态研究到思想史研究之列宁思想研究语境的转换;... 当今列宁思想研究处于“冷”时代,面临两个困境:一是20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变化增加了列宁思想研究的难度;二是原有列宁思想研究方式不能满足当代列宁思想研究的需要。为此,要实现从意识形态研究到思想史研究之列宁思想研究语境的转换;要联系俄国的情况以及列宁的俄国立场、俄国观点来阐发列宁思想的国际性及其具体的丰富的规定性。列宁思想遗产中活的东西不是现存的理论,而是分析问题的方法。这个方法的精髓是:认识的客观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法、社会主义的原则。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列宁思想的这一精髓,创造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只有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中国列宁思想研究的活水源头出发,中国的列宁思想研究才能走出学院式研究的藩篱而走进中国思想创造的园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思想研究 苏联哲学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的文化互通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12
17
作者 黄义灵 汪信砚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9-133,共5页
所谓文化互通,是指不同社会共同体的成员之间在文化上的相互交流和彼此沟通。文化互通的根本目的是达致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共识,包括价值认同和价值认异。"一带一路"的文化互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互沟通和了... 所谓文化互通,是指不同社会共同体的成员之间在文化上的相互交流和彼此沟通。文化互通的根本目的是达致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共识,包括价值认同和价值认异。"一带一路"的文化互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互沟通和了解的桥梁,是真正能够把它们联系和结合起来的纽带,它在历史上曾经有力地促进了各个国家的友好关系和民族融合,在今天更是相关国家实现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重要基础。"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中国提出的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维护和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从这个角度看,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互通对于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也是极其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文化互通 价值共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裂变看生态问题的生成 被引量:9
18
作者 范敏 何萍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5-52,共8页
生态问题不是天然就具有的,而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里的一定阶段包含着三层含义:认识论层面上的生态意识的生成,即人对自然有机体代谢机制断裂的认识;在生产的物质基础层面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即... 生态问题不是天然就具有的,而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里的一定阶段包含着三层含义:认识论层面上的生态意识的生成,即人对自然有机体代谢机制断裂的认识;在生产的物质基础层面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即资本积累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裂变;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呈现出来的消费主义观念,即资产阶级的启蒙理性和消费社会的价值观念扭曲了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问题 自然异化 自然有机体 资本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共识与和谐世界 被引量:44
19
作者 汪信砚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20,共10页
价值共识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在价值观念上形成某种协调、一致的意见,它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价值认同,即人们被交往对方的价值观念所同化,自觉或不自觉地赞同和接受对方的价值观念;二是价值认异,即虽然人们并不赞同和接受交往对方所持... 价值共识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在价值观念上形成某种协调、一致的意见,它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价值认同,即人们被交往对方的价值观念所同化,自觉或不自觉地赞同和接受对方的价值观念;二是价值认异,即虽然人们并不赞同和接受交往对方所持有的价值观念,但能够理解对方所持价值观念由以产生的缘由和根据,并由此包容、体谅和尊重它。价值共识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在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中,要实现社会和谐,必须努力使全体社会成员认同核心价值观,并根据实际情况促成人们对与核心价值观并不矛盾和冲突的各种非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或认异;在当代的全球性社会中,要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则不仅需要当代世界各国的人们自觉认同反映全人类共同利益、共同价值的全球价值观,而且还必须在当代世界文化交往中努力促进和实现不同民族、国家的人们之间的价值认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共识 价值认同 价值认异 社会和谐 世界和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论审思 被引量:54
20
作者 汪信砚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51,共10页
所谓生态文明,实即生态化的文明,也可以说是使现有的工业文明生态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并不是要创造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的文明形态,而是要为工业文明的发展植入一种生态维度,使工业文明由以往的“黑色文明”发展为“绿色文... 所谓生态文明,实即生态化的文明,也可以说是使现有的工业文明生态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并不是要创造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的文明形态,而是要为工业文明的发展植入一种生态维度,使工业文明由以往的“黑色文明”发展为“绿色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在于维护人类的利益,因而应该以人类为价值本位,坚持和践行以人类整体的、长远的利益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价值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主张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维护自然界的利益、应该以自然事物为价值本位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不仅必然在理论上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而且还会得出各种反人道主义、甚至反人类的荒谬结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就是努力实现生态正义。只有在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能够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有效防范包括资本逻辑在内的各种形式的个体中心主义和群体中心主义对生态环境的侵害,真正实现生态正义,使生态文明成为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价值目标 价值本位 价值追求 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