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高层管理者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数量与质量的视角——来自2015年广东制造业企业-员工匹配调查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2
1
作者 罗连发 唐婷 胡德状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4-92,共9页
对于中高层管理者作用认识的分歧,需要从数量与质量的视角来加以协调。中高层管理者的绝对数量对绩效具有显著正效应,而相对数量具有负效应;在质量指标中,中高层管理者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正效应,而参与决策、社会资本以及创新... 对于中高层管理者作用认识的分歧,需要从数量与质量的视角来加以协调。中高层管理者的绝对数量对绩效具有显著正效应,而相对数量具有负效应;在质量指标中,中高层管理者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正效应,而参与决策、社会资本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对企业绩效均不显著。企业管理者需要着力弥补中高层管理者的创新能力短板,促使其从单一技能型转变为经营型管理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层管理者 经营绩效 数量和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行业差异的质量监管政策绩效实证研究--来自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数据 被引量:1
2
作者 程虹 王晓璐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15,共11页
以2015年中国企业一员工匹配调查数据为样本,基于行业差异对质量监管的政策绩效进行实证检验。回归结果表明,质量监管存在行业差异,重点行业被抽检的概率要显著高于非重点行业。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企业的产品质量与有无接受抽检之间并... 以2015年中国企业一员工匹配调查数据为样本,基于行业差异对质量监管的政策绩效进行实证检验。回归结果表明,质量监管存在行业差异,重点行业被抽检的概率要显著高于非重点行业。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企业的产品质量与有无接受抽检之间并无显著的相关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虽然质量监管政策偏向重点行业的监管,但对其产品质量起到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从政策层面看,对不同行业实施公平的"双随机"抽查机制、构建企业产品质量自我声明制度、利用大数据平台促进监管信号的有效传递是提升质量监管效用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监管 监督抽查 行业差异 政策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竞争有助于提升我国产品质量的消费者评价吗--来自产业和区域调查的证据 被引量:3
3
作者 李酣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7-104,共8页
不断发生的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负面形象都表明,我国产品存在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于2012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产品质量消费者观测调查的数据显示,在不同的产业和区域,消费者对于... 不断发生的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负面形象都表明,我国产品存在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于2012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产品质量消费者观测调查的数据显示,在不同的产业和区域,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的评价存在差异。计量分析证明,不管是在产业层面还是在区域层面,较高的市场竞争程度对于提升国内产品质量的消费者评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解决中国产品质量问题的关键政策建议是,放松在区域和产业当中对企业的各种管制,采用有效的方式来提升市场竞争水平,激励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竞争 产品质量 消费者评价 放松管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民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主观感知的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罗连发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2-140,共9页
居民的实际感知与经济增长的客观事实相背离,是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表现,实证研究发现,人均GDP、消费以及GDP增长率对经济增长质量主观感知的作用呈非线性关系。在控制居民个人特征以及区域特征以后,人均GDP对于经济增长质量感知的促进... 居民的实际感知与经济增长的客观事实相背离,是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表现,实证研究发现,人均GDP、消费以及GDP增长率对经济增长质量主观感知的作用呈非线性关系。在控制居民个人特征以及区域特征以后,人均GDP对于经济增长质量感知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而消费增长的效应则是显著的。GDP增长率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是先提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关系。基于实证分析而得出的政策建议是:进一步提升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合理区间,注重和加强改善民生尤其是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质量 经济增长 居民感知 居民收入 人均GD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会维权与员工的消极性权利--基于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数据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6
5
作者 程虹 王越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4-87,共14页
维护员工劳动权是工会的法定职责。随着劳动力工资不断上涨,劳资双方地位发生变化,员工在工作中的自主选择意愿逐渐增强,现有劳动权利保障体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适应性已日渐暴露。在现代企业治理中,工会对健康有序劳资关系的形成具有... 维护员工劳动权是工会的法定职责。随着劳动力工资不断上涨,劳资双方地位发生变化,员工在工作中的自主选择意愿逐渐增强,现有劳动权利保障体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适应性已日渐暴露。在现代企业治理中,工会对健康有序劳资关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目前学界更多关注工会自身维权的有效性,但新时代中国的工会转型更应从其定位和职能这一根本性角度来探究。本文依据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数据(CEES),对工会保障员工劳动权的现状进行多维度实证检验。数据结果表明,工会对员工就业权、劳动报酬权及职业培训权的保障有显著正向作用,但对休息权和社会保险权的实现无显著影响。基于此,以机会成本理论视角明确工会未促进员工部分劳动权实现的根源在于其维权职能界限不清,干预了员工有自主选择意愿的消极性权利,进而导致员工面临"被动闲暇"和"非最佳投资"的困境。建议工会维权应以员工积极性权利的实现为动力,以消极性权利的实现为界限,即工会维权重在"保障底线",不可"过度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会 劳动权 消极性权利 尊重义务 机会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