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家庭联合收入财富不平等测度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刘穷志 任静 郭汝婷 《经济与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43,共13页
使用年金法构建同时包含收入和财富的一维指标,即联合收入财富,基于该指标全面测度中国经济不平等程度并进行分解。结果发现:与收入不平等相比,联合收入财富基尼系数提高了13.36个百分点,其中房屋是影响家庭经济不平等的最重要财富形式... 使用年金法构建同时包含收入和财富的一维指标,即联合收入财富,基于该指标全面测度中国经济不平等程度并进行分解。结果发现:与收入不平等相比,联合收入财富基尼系数提高了13.36个百分点,其中房屋是影响家庭经济不平等的最重要财富形式;联合收入财富不平等程度在各年龄分组、城乡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联合收入财富不平等主要由收入和财富年金值的边际分布本身所导致,而两大边际分布之间的关系对总体不平等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收入财富不平等 年金法 Rothe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金融业对外投资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沈勇涛 吴俊培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8-42,共5页
对外投资是一个经济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国际经济政治竞争力的主要表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效率比较研究》从对外投资的传统理论讲起,延伸到当前对外投资理论的最新发展,通过案例形式分析发达与发展中经... 对外投资是一个经济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国际经济政治竞争力的主要表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效率比较研究》从对外投资的传统理论讲起,延伸到当前对外投资理论的最新发展,通过案例形式分析发达与发展中经济体的对外投资异同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金融业对外投资的比较研究》从二战后国际金融投资发展趋势说起,提出对外投资目标国选择、对外开放空间与投资主动性、投资动机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金融对外投资最主要的差别。《当前中国对外投资战略的国际比较》,分析了中美日三国对外投资战略的发展阶段与特征,提出中国应构建跨国公司主导和企业协同发展的对外投资模式。《中美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比较》,分析了中国和美国对外投资的异同点以及不同的绩效表现,并对今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进行了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中国家 对外投资 金融业 发达国家 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结构 决定性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极财政政策风险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吴俊培 王玥入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2,共10页
本文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债务风险、经济增长风险和社会公平风险三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债务风险指标均在国际标准的警戒线以下,无明显债务风险;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乘数效应,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但乘数效应有... 本文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债务风险、经济增长风险和社会公平风险三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债务风险指标均在国际标准的警戒线以下,无明显债务风险;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乘数效应,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但乘数效应有逐年减弱趋势;积极财政政策的民生性支出项目对社会公平有正向调节作用,但调节作用在不断递减。这表明积极财政政策虽然在短期内无风险,但风险正在积聚。2007年实施的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实证研究表明政策效果已经达到了临界点,到了考虑退出积极财政政策的时机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财政政策 债务风险 经济风险 社会风险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产品供给、机会不平等与城乡收入不平等研究评述 被引量:5
4
作者 刘成奎 杨冰玉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4期125-132,共8页
促进城乡收入分配平等是政府目标。受到二元经济体制与政府官员经济人特性的影响,公共产品供给出现城乡结构性失衡。机会不平等影响因素包括外部环境与个体努力。基础设施、软公共服务等公共产品供给会改变个体的外部环境,进而影响个体... 促进城乡收入分配平等是政府目标。受到二元经济体制与政府官员经济人特性的影响,公共产品供给出现城乡结构性失衡。机会不平等影响因素包括外部环境与个体努力。基础设施、软公共服务等公共产品供给会改变个体的外部环境,进而影响个体的努力程度与努力结果,最终会影响城乡收入不平等。促进城乡收入分配平等的关键在于改善城乡之间机会不平等,而这又依赖于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与供给结构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产品 机会不平等 城乡 收入不平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经济正义乃财政之根本职能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谊军 焦丽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6-119,共4页
中西方各阶段财政职能理论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未充分揭示出财政的本质属性。财政职能应当是财政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促进经济正义为财政职能之根本职能,其他职能无一不是从这一根本职能的母体中衍生出来的。整个财政... 中西方各阶段财政职能理论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未充分揭示出财政的本质属性。财政职能应当是财政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促进经济正义为财政职能之根本职能,其他职能无一不是从这一根本职能的母体中衍生出来的。整个财政职能的结构应当是一个递进的层级系统,并且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和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财政 财政职能 经济正义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公共卫生产品的供求策略研究——以COVID-19疫苗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成奎 黄雄财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4-43,共10页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的最有效方式是施打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的COVID-19疫苗。但受研发成本与技术、研发时间等约束,COVID-19疫苗的供需存在明显的供求失衡,制约了世界各国尤其是欠发达国家疫苗的获得与施打,阻碍了全球经济活动恢复正...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的最有效方式是施打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的COVID-19疫苗。但受研发成本与技术、研发时间等约束,COVID-19疫苗的供需存在明显的供求失衡,制约了世界各国尤其是欠发达国家疫苗的获得与施打,阻碍了全球经济活动恢复正常。基于全球视角和国家视角,分别构建了疫苗的供求策略模型,并利用数据进行了模拟测算。模拟结果显示:无论国际疫苗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或不完全竞争市场,与国家视角下的疫苗供求策略相比,全球视角下疫苗供求策略的全球福利水平更高;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国际政治因素对全球福利水平影响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为了有效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应该更多突出强调COVID-19疫苗的公共品属性;着力于强化WHO的协调机制,尤其是强化其协调执行能力;充分发挥世界主要大国在世界卫生领域的沟通与合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公共卫生产品 供求策略 协调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税制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沿革、评价与未来方向 被引量:15
7
作者 杨六妹 钟晓敏 叶宁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37,共12页
基于改革进程和国内文献的梳理,本文对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回顾。中央政府通过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来实现纵向财力再分配,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实施特定的宏观政策... 基于改革进程和国内文献的梳理,本文对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回顾。中央政府通过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来实现纵向财力再分配,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实施特定的宏观政策并引导和规范地方财政支出行为。随着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的扩张,转移支付由最初的“收入分享和补助”逐渐成为调节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重要枢纽,致力于“促进财政均等化”,但同时也出现了“粘蝇纸效应”、地方财政支出“重投资、轻民生”、有效公共品提供不足以及“公共池”下的地方政府债务快速膨胀等问题,偏离了现代财政治理应有的制度激励效应。未来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应按照其自身的逻辑和路径进行顶层设计,各类转移支付互相配合、各司其职,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充分发挥转移支付在协调政府间财政关系方面的独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支付 财税制度 财政均等化 地方财政支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政分权、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玉琴 刘成奎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133-139,共7页
本文基于2000~2017年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选取索洛余值法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检验财政分权体制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从地区技术创新角度识别财政分权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研... 本文基于2000~2017年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选取索洛余值法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检验财政分权体制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从地区技术创新角度识别财政分权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财政分权体制的不完善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一定的负向影响。影响机制分析表明,财政分权会制约地区技术创新,进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一定负向影响。亟需转型的中国经济在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程中,各地区应合理利用资源配置自主权,加大政府创新偏好力度,以更好地发挥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收入分权 财政支出分权 技术创新 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事业单位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应用研究
9
作者 王玉华 张帆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0期25-26,共2页
XBRL作为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信息处理能力方面得到了企业充分认可,然而XBRL运用领域还有待推广,特别是在行政事业单位等机构,随着政府财务会计报告制度的广泛实施,要求相关部门单位处理会计信息的能力要提高,这就给XBRL运用在编制、发布... XBRL作为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信息处理能力方面得到了企业充分认可,然而XBRL运用领域还有待推广,特别是在行政事业单位等机构,随着政府财务会计报告制度的广泛实施,要求相关部门单位处理会计信息的能力要提高,这就给XBRL运用在编制、发布单位财务报告时提供了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BRL 财务报告 行政事业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色转型的就业创造效应——来自低碳城市试点的证据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玉琴 刘成奎 王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7,共13页
实现城市绿色转型是“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之一,以中国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研究了城市绿色转型政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相较于非试点地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试点地区的就业水平,这表... 实现城市绿色转型是“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之一,以中国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研究了城市绿色转型政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相较于非试点地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试点地区的就业水平,这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具有显著的就业创造效应。机制分析显示,城市绿色转型主要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居民绿色消费理念等渠道发挥就业创造效应。异质性分析显示,城市绿色转型的就业创造效应主要存在于服务型行业以及非资源型、新型基础设施较好、政府创新偏好较强和经济禀赋较好的地区。本文从就业角度丰富和拓展了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不仅为破解“低碳”与“发展”的悖论提供了经验证据,而且对新时期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与就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色转型 就业创造 绿色技术创新 产业结构优化 低碳城市试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税收管理体制对中国税制改革探讨 被引量:12
11
作者 吴俊培 张帆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10,共8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战略层面上提出了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目标路线图。财税改革的推进强调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科学的财税体制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笔者从税收管理体制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当前我国税制改革中的一些难点和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战略层面上提出了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目标路线图。财税改革的推进强调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科学的财税体制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笔者从税收管理体制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当前我国税制改革中的一些难点和焦点问题,并根据现实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在整体的税制设计层面把握税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应该以稳定宏观税负为前提,树立明确的分税制改革方向,强调税收法定主义的基本原则,并将这些设计准则贯彻在具体的税制改革方案中,逐个突破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从而落实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支柱作用,发挥税收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为构建现代财政制度保驾护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税制改革 宏观税负 财政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税收结构、资源配置与市场化实证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 被引量:3
12
作者 邹蓉 张帆 丁玮蓉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2-96,共5页
文章从资源配置视角,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税收结构与市场化水平之间进行了一系列检验,运用混合回归和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及系统-GMM检验模型通过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增值税对资源配置起到促进作用,营业税作为增值... 文章从资源配置视角,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税收结构与市场化水平之间进行了一系列检验,运用混合回归和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及系统-GMM检验模型通过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增值税对资源配置起到促进作用,营业税作为增值税的过渡税种,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这种对专业性经营服务行业进行征税显著促进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然而,作为直接税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对资源配置效率并不显著。因此,我国仍要不断优化我国税收结构,在夯实"营改增"的税制改革成果的同时,必须增加以所得税为主的直接税在税收收入中比重,更好地发挥所得税在资源配置中调节经济的职能作用,从而提高我国市场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化 资源配置 税收结构 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资本、公共服务满意度与居民幸福感 被引量:20
13
作者 刘成奎 任飞容 王宙翔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1,共9页
通过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年数据分析发现,居民的社会资本和公共服务满意度均能显著提升居民幸福感,且社会资本对幸福感的效应要高于公共服务满意度。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社会资本相同的条件下,公共服务满意度越高的居民越容易感到... 通过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年数据分析发现,居民的社会资本和公共服务满意度均能显著提升居民幸福感,且社会资本对幸福感的效应要高于公共服务满意度。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社会资本相同的条件下,公共服务满意度越高的居民越容易感到幸福,而且公共服务满意度对居民幸福感的提升效应会随着社会资本的提高而增强。对不同收入群体而言,社会资本对高收入群体幸福感影响更强,而公共服务满意度则是对低收入群体的幸福感影响更强,而且社会资本会扩大不同收入阶层的幸福感差距。为提高居民幸福感,政府要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居民公共服务满意度,建立健全居民社会资本网络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公共服务满意度 幸福感 收入 民生福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产品供给真的能减少中国农村瞬时贫困吗? 被引量:17
14
作者 刘成奎 任飞容 王宙翔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公共产品对农村减贫具有一定效应,而农村贫困分为慢性贫困与瞬时贫困两类,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村瞬时贫困的效应如何?本文分析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的农村家庭数据发现,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确实改善了农村贫困状况,但是对农村贫困家... 公共产品对农村减贫具有一定效应,而农村贫困分为慢性贫困与瞬时贫困两类,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村瞬时贫困的效应如何?本文分析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的农村家庭数据发现,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确实改善了农村贫困状况,但是对农村贫困家庭的瞬时贫困改善效果并不明显。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利用2009年CHNS的1 657个农村家庭数据,实证分析了公共产品供给对不同分位点下的农村家庭和农村贫困家庭瞬时贫困的影响发现:非贫困家庭的存在摊薄了贫困家庭从公共产品中所得的减贫效应,实施瞄准式的精准扶贫必要而且迫切;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村贫困家庭瞬时贫困和慢性贫困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第一,通信信息服务显著降低了农村贫困家庭的瞬时贫困和慢性贫困。第二,医疗卫生服务减少了农村贫困家庭的瞬时贫困,但对贫困家庭的慢性贫困并没有显著作用。第三,教育和基础设施会提高农村贫困家庭的瞬时贫困,同时会增加瞬时贫困成分占总贫困的比重,但会减少陷入慢性贫困家庭的瞬时贫困成分。与东部地区相比,通信信息服务对中西部地区农村贫困家庭的瞬时贫困以及教育对中西部地区慢性贫困家庭的瞬时贫困都有更好的减贫作用,但是基础设施对中西部地区农村慢性贫困家庭的瞬时贫困的减贫作用要低于东部地区。为了有效地降低瞬时贫困:(1)要强化通信信息服务的提供,特别是互联网服务的普及;(2)要加强农村家庭医疗卫生专项供给,提高贫困家庭的医疗报销比例;(3)要强化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供给,特别是农村自来水和排污设施的建设;(4)完善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加强对农村贫困家庭的职业技能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产品 瞬时贫困 慢性贫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直管县”与税收努力——来自中国县级面板数据的准自然实验证据 被引量:7
15
作者 龚锋 刘意明 王昭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0-160,共11页
"省直管县"改革是中国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中国2000-2014年1795个县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县级政府的税收努力程度,进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县财省管""扩权强县"和综合的&... "省直管县"改革是中国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中国2000-2014年1795个县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县级政府的税收努力程度,进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县财省管""扩权强县"和综合的"省直管县"改革对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程度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无论哪一种类型的"省管县"扁平化改革,都对县级政府的税收努力程度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分地区的检验结果显示,"省管县"改革对基层政府税收努力的影响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差异化的效应。其中,所有类型的"省管县"改革都显著促进东部地区县级政府提高税收努力,但却降低了中部和西部地区县级政府的税收努力程度。在探讨上述结果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一是设计合理的转移支付补助模式,将地方政府的税收努力程度作为拨付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重要依据;二是构建省以下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各级政府的利益;三是因地制宜地制定改革模式和进度;四是将财政管理改革与省以下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相结合,构建地方财力与事责的挂钩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直管县” 税收努力 面板SFA模型 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三公”经费信息公开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帆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2014年第2期40-45,共6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财政部门预算改革工作的逐步推进,社会公众对"三公"经费信息公开的关注持续升温。文章从公开"三公"经费的法理依据出发,根据近三年中央预算部门公布的"三公"经费...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财政部门预算改革工作的逐步推进,社会公众对"三公"经费信息公开的关注持续升温。文章从公开"三公"经费的法理依据出发,根据近三年中央预算部门公布的"三公"经费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推进"三公"经费信息公开的建议及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公”经费 预算部门 财政拨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居民收入不公平的测度与分解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成奎 王宙翔 齐兴辉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77-80,共4页
文章从代际公平角度出发,运用2008-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测度了中国居民收入不公平程度,同时对机会不平等和贫困在收入不公平中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分解测算。结果发现:不同贫困标准下,居民收入差距中的26.5%~34.11%是由机会... 文章从代际公平角度出发,运用2008-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测度了中国居民收入不公平程度,同时对机会不平等和贫困在收入不公平中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分解测算。结果发现:不同贫困标准下,居民收入差距中的26.5%~34.11%是由机会不平等与贫困引致的,其中,机会不平等的作用大于贫困的作用。此外,虽然绝对贫困影响收入不公平的作用在减弱,但相对贫困的影响作用却在日益强化;而农村居民面临着更为严重的收入不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不公平 机会不平等 贫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质性资本积累的生命周期工资效应
18
作者 徐彦坤 陈建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24,共11页
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资本积累与劳动者生命周期工资增长关系的机理,提出了异质性资本积累抑制劳动者生命周期工资增长的研究假说。基于CHIP2013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异质性资本积累显著降低了岗龄工资回报率,倒U型的岗龄-工资增长轨迹呈... 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资本积累与劳动者生命周期工资增长关系的机理,提出了异质性资本积累抑制劳动者生命周期工资增长的研究假说。基于CHIP2013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异质性资本积累显著降低了岗龄工资回报率,倒U型的岗龄-工资增长轨迹呈现出向下收缩的趋势。为检验劳动者就业行业选择和岗位转换行为对工资增长轨迹的影响,本文进行了内生转换回归。结果显示:相对于高产出资本比的行业,就业于低产出资本比行业的劳动者面临着更短的生命周期工资增长轨迹;相比于短岗龄劳动者,长岗龄劳动者虽然积累了更多工作经验,但是工资增长会更多地受到异质性资本的不利影响。由于异质性资本积累导致工作匹配价值与劳动者"干中学"积累的技能折旧,劳动者会面临着"干中学"回报率下降的风险和工资增长乏力的"收入陷阱"。因此,需要从成本补偿、就业创造、培训激励等方面提高劳动者抵御风险的能力,以促进工资稳定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周期 工资 工龄工资 异质性资本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应承担增值税出口退税份额的模型和算法
19
作者 唐登山 《山东经济》 2011年第2期94-100,共7页
2003年中国政府对增值税出口退税的政府间分担机制进行了调整。自从2004年实行新的增值税出口退税政府分担机制以来,研究者们大都认为分担机制不合理,并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地方保护主义,如何确定湖北省应承担多少增值税出口退税份额却研... 2003年中国政府对增值税出口退税的政府间分担机制进行了调整。自从2004年实行新的增值税出口退税政府分担机制以来,研究者们大都认为分担机制不合理,并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地方保护主义,如何确定湖北省应承担多少增值税出口退税份额却研究甚少。通过借鉴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了湖北省应承担的公正份额的模型,提出了相应的算法。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值税出口退税 湖北省 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 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非农部门单位劳动力成本动态测度及区域差异 被引量:1
20
作者 沈勇涛 周强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2-177,共6页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下滑态势,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重在降低单位劳动力成本。本文利用全国及部分主要地区1995-2014年的数据测度我国非农部门单位劳动力成本及其变化,并选取中部和东部7个代表性省份(市...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下滑态势,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重在降低单位劳动力成本。本文利用全国及部分主要地区1995-2014年的数据测度我国非农部门单位劳动力成本及其变化,并选取中部和东部7个代表性省份(市)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全国非农部门工资提升速度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加速度,单位劳动力成本步入上升时期。这主要由东部地区这一情况比较突出,且其经济体量占比较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结果。中部非农部门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基础较高,但增长相对缓慢,且中部劳动生产率上升速度超过工资增长水平,致使中部单位劳动力成本相对下降、竞争力和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且与东部呈不断缩小趋势。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创新驱动是缓解单位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的有效途径,东部地区在这方面有基础优势,而中部地区在这方面更有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劳动力成本 劳动生产率 供给侧改革 后发优势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