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假定性·矛盾性·差异性:喜剧电影构建喜剧性的三重路径 被引量:1
1
作者 郭雪瑶 孟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0,共9页
喜剧性是置于认识喜剧、阐释喜剧之后而形成的抽象概念,是更具指涉性和概括性的范畴,是喜剧艺术独有的美学特性。在喜剧电影中,构建喜剧性主要有假定性、矛盾性、差异性三重路径:假定性是喜剧情境成立的潜在条件,也是喜剧电影顺利抵达... 喜剧性是置于认识喜剧、阐释喜剧之后而形成的抽象概念,是更具指涉性和概括性的范畴,是喜剧艺术独有的美学特性。在喜剧电影中,构建喜剧性主要有假定性、矛盾性、差异性三重路径:假定性是喜剧情境成立的潜在条件,也是喜剧电影顺利抵达喜剧性的前提,它指的是创作者为了制造“笑果”而有意创作的一种虚构情境,这种情境通常会超越现实逻辑或打破现实社会的既定规则,使观众在虚构电影的狂欢空间与现实社会的规范空间之间产生“乖讹”感;矛盾性是喜剧电影的精神内核,喜剧电影常常通过解构—建构—解决矛盾的叙事模式激发喜剧性,通过事物要素的相互背离来获得强烈的喜剧效果;差异性是喜剧电影的文化标签,是平衡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张力的关键点,差异性一方面基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又影响着喜剧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这正是新时代电影人亟需思考的重要议题。能否巧妙地组合运用构建喜剧性的三重路径,决定了一部喜剧作品的成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剧电影 喜剧性 假定性 矛盾性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质、精神与社会:中国新黑色电影的空间叙事
2
作者 周艺霖 王文斌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7-62,共6页
近年来的中国新黑色电影通过在多样态的物质空间中营造地域化风格美学,在精神空间中探索“边缘人”的人性禁锢与挣扎,在社会空间中呈现撕裂交错的社会悲剧,从而建构了独特的“三重空间”叙事策略。据此,中国新黑色电影将对个人、群体、... 近年来的中国新黑色电影通过在多样态的物质空间中营造地域化风格美学,在精神空间中探索“边缘人”的人性禁锢与挣扎,在社会空间中呈现撕裂交错的社会悲剧,从而建构了独特的“三重空间”叙事策略。据此,中国新黑色电影将对个人、群体、社会、国家变迁的思考浓缩在犯罪影像的空间呈现中,既有对社会发展背后问题的叩问反思,也形成对当下中国社会生存现状的影像隐喻,是中国社会变迁历史的优秀记录资料。近年来的中国新黑色电影的空间影像实践,为当代中国电影产业的类型拓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黑色电影 空间叙事 人性思考 社会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念艺术:“讽喻”的历史哲学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杰泓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6-111,共6页
观念艺术源于20世纪西方,迄今已发展成为中国当代的主流艺术。作为一种"讽喻"或"寓言"的新型艺术形态,观念艺术涉及到如何重审艺术自身以及艺术与哲学、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宗教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的艺术史哲学问题... 观念艺术源于20世纪西方,迄今已发展成为中国当代的主流艺术。作为一种"讽喻"或"寓言"的新型艺术形态,观念艺术涉及到如何重审艺术自身以及艺术与哲学、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宗教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的艺术史哲学问题。在文化虚无主义盛行的当下,中国观念艺术呈现出鲜明的人文关怀与泛宗教倾向,是人们寻求精神皈依的一种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艺术 讽喻 寓言 艺术史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刍探陕北民歌艺术特色与演唱技巧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冬梅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0-171,共2页
陕北民歌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本文分三部分阐述了陕北民歌艺术特色与演唱方法。在引言中略略几笔勾勒出陕北民歌的产生、发展、魔力、艺术价值以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引出撰写此文的动因。第二部分从陕北民歌的语言、曲调结构等特点... 陕北民歌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本文分三部分阐述了陕北民歌艺术特色与演唱方法。在引言中略略几笔勾勒出陕北民歌的产生、发展、魔力、艺术价值以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引出撰写此文的动因。第二部分从陕北民歌的语言、曲调结构等特点等入手,探讨分析了陕北民歌的独特艺术特色。第三部分粗略探讨了平腔、直音、滑音等陕北民歌中常用的六种唱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民歌 艺术特色 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概论”与博雅教育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杰泓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4-27,共4页
博雅教育是一种基于平衡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旨在培育才德兼备与和谐发展的“完整人”的教育。文章以在重点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里讲授“艺术概论”为个案,着重对如何打通艺术教育的专业性与博雅性、如何落实博雅教育在教学过程与方... 博雅教育是一种基于平衡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旨在培育才德兼备与和谐发展的“完整人”的教育。文章以在重点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里讲授“艺术概论”为个案,着重对如何打通艺术教育的专业性与博雅性、如何落实博雅教育在教学过程与方法上的实施进行详细剖析。在专业教育业已成为大学教育主流、人类艺术与文化日趋物化的当下,倡导博雅教育,更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问题的一种忧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概论 专业教育 博雅教育 完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唱与表演唱”课程的艺术解读 音乐课程的规范与自由——试以“重唱与表演唱”课程为例 被引量:9
6
作者 王培喜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4-166,共3页
“重唱与表演唱”被列入高等师范院校本科音乐学(师范)专业教学大纲,但对于这门课程的认识还没有专门的论述。该课程在课程内容方面体现了音乐素养和声乐表演的特殊功能,在课程目标方面体现了听、唱、演等舞台技术上的具体要求。通... “重唱与表演唱”被列入高等师范院校本科音乐学(师范)专业教学大纲,但对于这门课程的认识还没有专门的论述。该课程在课程内容方面体现了音乐素养和声乐表演的特殊功能,在课程目标方面体现了听、唱、演等舞台技术上的具体要求。通过对课程艺术功能和技术目标的分析,文章认为“重唱与表演唱”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是声乐表演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唱 表演唱 声乐表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成人”教育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杰泓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6-51,共6页
艺术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赓续民族创新活力、实践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艺术教育之所以成为"创新驱动"之源,突出体现为人才感受力、想象力、鉴赏力、情感力、创造力等感性能力的自我启蒙与蓄养。中国大... 艺术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赓续民族创新活力、实践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艺术教育之所以成为"创新驱动"之源,突出体现为人才感受力、想象力、鉴赏力、情感力、创造力等感性能力的自我启蒙与蓄养。中国大学应抱怀全球化眼光和战略思维,坚定以"成人"统领"成才"的教育理念,传承创新艺术教育的精神涵容和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教育 感性能力 成人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雪山飞狐》的叙事艺术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超 王杰泓 《电影评介》 2013年第9期88-90,共3页
《雪山飞狐》作为金庸篇幅最短的长篇武侠小说,以其精巧的构思、曲折的情节和独特的结构,成为金庸众多作品中较为出彩的一部。而作为一部武侠小说,其叙事方式的特殊,更是该作得以出彩的一大亮色。
关键词 《雪山飞狐》 武侠 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电影史写作的范式创新与主体意识
9
作者 王文斌 王晓 《中国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71,共1页
在国内外电影学术界,世界电影史的写作都是一项重要且艰巨的工作。目前外国学者撰写的世界电影史教材大都遵循一种欧美中心主义的写作理念,而国内学者撰写的一些世界电影史教材也基本上沿袭了这种欧美中心主义模式。近年来,随着学界对... 在国内外电影学术界,世界电影史的写作都是一项重要且艰巨的工作。目前外国学者撰写的世界电影史教材大都遵循一种欧美中心主义的写作理念,而国内学者撰写的一些世界电影史教材也基本上沿袭了这种欧美中心主义模式。近年来,随着学界对建构中国自主知识话语体系的日益重视,国人对于重写世界电影史也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理念 外国学者 范式创新 国内学者 中心主义 主体意识 电影史写作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综合、镜像关系与差异重复——论《黑神话:悟空》中的晶体-影像结构
10
作者 赵润晖 耿游子民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44,共5页
作为数字时代中东方神话的现代性重塑,《黑神话:悟空》完成了一次对宿命中“天命人”及其绵长余韵的视觉书写。叙事空间呈现出虚实交织与多维度时间的游戏体验。引入德勒兹“晶体-影像”理论加以考察,可以发现该游戏影像在外部指认一种... 作为数字时代中东方神话的现代性重塑,《黑神话:悟空》完成了一次对宿命中“天命人”及其绵长余韵的视觉书写。叙事空间呈现出虚实交织与多维度时间的游戏体验。引入德勒兹“晶体-影像”理论加以考察,可以发现该游戏影像在外部指认一种延续与非线性的时间观念,并展现出时间的三类综合;时间综合的并置与虚实共生的边界状态又使得其成为一种复合的镜像关系,最终在永恒的差异与重复游玩体验中不断流动。对《黑神话:悟空》的具体影像结构进行探讨,以期开掘未来更具开放意义的电影影像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神话:悟空》 数字游戏 晶体-影像 德勒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城市的理论探索、国外样本及启示
11
作者 李炜 陈晖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7-134,共8页
艺术城市是现代城市追求的发展方向之一。近些年来我国许多大中城市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建构,并将"艺术城市"作为发展目标和方向,取得了显著成果。关于艺术城市的概念、类型和评价标准等理论上尚处于探索阶段。我们选择... 艺术城市是现代城市追求的发展方向之一。近些年来我国许多大中城市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建构,并将"艺术城市"作为发展目标和方向,取得了显著成果。关于艺术城市的概念、类型和评价标准等理论上尚处于探索阶段。我们选择了纽约、伦敦、巴黎、布宜诺斯艾利斯、新加坡等五个具有代表性的东西方城市,也是世界公认的艺术城市进行比较,探析它们在城市规划、文化艺术设施、现代传媒发展、艺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特征。国际艺术城市样本对我国艺术城市建设具有启示意义,包括艺术城市建设中的艺术特色、城市综合创新、艺术观赏性问题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城市 概念 评价标准 国外样本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话语的艺术转换——论《电影界的新生活》的叙述策略
12
作者 黄献文 郭昌明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0-136,共7页
1934年,正中书局出版《电影界的新生活》一书,作者洪深从“新生活”这一角度切入,研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电影界,对电影从业人员专业化、制作职业化、电影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表面上看,洪深试图以“新生活运动”相关理论思想... 1934年,正中书局出版《电影界的新生活》一书,作者洪深从“新生活”这一角度切入,研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电影界,对电影从业人员专业化、制作职业化、电影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表面上看,洪深试图以“新生活运动”相关理论思想为指导原则来改良电影界,但实际上,作为启蒙知识分子的洪深将具有政治语义的“新生活运动”从社会改造运动转换成“为人生而艺术”的影界改良运动。作为政治话语的“新生活”被洪深转喻为20世纪30年代的影业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深 《电影界的新生活》 新旧之争 影人自律 电影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伊朗中产阶级精神之谜——阿斯哈·法哈蒂导演艺术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亚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0-71,共2页
一、中产阶级的精神肖像阿斯哈·法哈帝作为伊朗新电影导演中的一员,主要于新世纪后投身电影创作,生活困境是其影片的总体表征,展现出人们在生存无忧的境况下所面临的婚姻、宗教、道德等情感和人性抉择,中产阶级是彰显这些精神困境... 一、中产阶级的精神肖像阿斯哈·法哈帝作为伊朗新电影导演中的一员,主要于新世纪后投身电影创作,生活困境是其影片的总体表征,展现出人们在生存无忧的境况下所面临的婚姻、宗教、道德等情感和人性抉择,中产阶级是彰显这些精神困境的主要载体。婚姻在法哈帝的多部影片中均成为关注和探讨的话题,《与尘共舞》中男人因还债而被迫与妻子离婚,《烟花星期三》以一个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平民视角窥见了一对中产阶级夫妻婚姻的分崩离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创作 精神困境 电影导演 平民视角 导演艺术 阿斯 生活困境 离婚诉讼 现代性 电影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国电影美学的嬗变——从“文学”电影到“艺术”电影
14
作者 李彀怊 金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6-28,共3页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韩国电影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影片题材更为丰富多样,风格样式也呈现出精美多元之态。姜帝圭的《生死谍变》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了空前的商业成功,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韩国充满活力的全新电影文化环境。戛...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韩国电影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影片题材更为丰富多样,风格样式也呈现出精美多元之态。姜帝圭的《生死谍变》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了空前的商业成功,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韩国充满活力的全新电影文化环境。戛纳电影节对林权泽《春香传》和《醉画仙》艺术成就的推崇,也可窥见近年来韩国新电影成就之一斑。在这种转型的文化背景下,对于韩国的观众、影评人及电影业而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韩国电影 八十年代 电影美学 现代主义 影片 文化背景 文学 导演 林权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琐细与平实中也有让人震撼的内容”——论沈虹光剧作的艺术特色
15
作者 郑传寅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9-102,共4页
本文的标题引自沈虹光剧作《丢手巾》剧前“但愿不是多余的提示”,这句话不仅是作者对《丢手巾》一剧舞台设置的“提示”,而且也概括了作者对生活与艺术的领悟,同时也是对作者多数剧作艺术特色的概括。沈虹光的剧作大多是平实的,有... 本文的标题引自沈虹光剧作《丢手巾》剧前“但愿不是多余的提示”,这句话不仅是作者对《丢手巾》一剧舞台设置的“提示”,而且也概括了作者对生活与艺术的领悟,同时也是对作者多数剧作艺术特色的概括。沈虹光的剧作大多是平实的,有的场景甚至近乎琐细,但作者能从平实琐细的生活中发现深刻的内涵,能从平易见奇崛,确实创造出了让人震撼的艺术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特色 沈虹光 剧作 平实 内容 艺术作品 作者 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瑟戏剧观与易卜生戏剧观之比较
16
作者 汪余礼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88,共11页
约恩·福瑟的戏剧观与易卜生的戏剧观既有相通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其相通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好的戏剧是“诗”,其迷人之处在于“感通”,而且他们都希望通过“戏剧诗”来改变人与世界。其迥异之处在于:第一,易卜生认为“写作就是... 约恩·福瑟的戏剧观与易卜生的戏剧观既有相通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其相通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好的戏剧是“诗”,其迷人之处在于“感通”,而且他们都希望通过“戏剧诗”来改变人与世界。其迥异之处在于:第一,易卜生认为“写作就是对自我进行审判”,写好的关键在于“双重的看”,而福瑟认为“写作就是倾听”,写好的关键是“还原”;第二,易卜生认为内向自审特别有助于感通人心,能有效引发他者的自我反省,从而引领人走向自由与高贵;福瑟则认为静心聆听有可能引发“强烈智慧的突然爆发”,从而把握存在之真或精神之光;第三,易卜生主张对内心体验到的一切有了深刻反思、得出结论之后再开始创作,而且创作时先写剧情梗概,然后写好初稿,再反复修改;福瑟则反对写剧情梗概,他预先不做任何规划,只求在静心聆听中记下某些声音,还原某个已经写好的文本,整个过程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他们的戏剧观虽有明显差异,但实际上深深植根于西方文化中的“逻各斯”与“秘索思”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瑟 易卜生 诺贝尔文学奖 自审感通 静聆感通 戏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氏缀玉轩剧目》考论
17
作者 郑传寅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5-102,共8页
考索梅兰芳能演和已演剧目是研究梅兰芳表演艺术的重要课题,但因缺乏全面准确的记载,加之统计方法有异,故人言人殊。新发现梅兰芳纪念馆藏有《梅氏缀玉轩剧目》抄本一册,其著录的105个剧目大部分是梅兰芳的演出剧目,有些则是能演而未演... 考索梅兰芳能演和已演剧目是研究梅兰芳表演艺术的重要课题,但因缺乏全面准确的记载,加之统计方法有异,故人言人殊。新发现梅兰芳纪念馆藏有《梅氏缀玉轩剧目》抄本一册,其著录的105个剧目大部分是梅兰芳的演出剧目,有些则是能演而未演的剧目。著录者不是梅兰芳本人,很可能是著有《梅屑》一文的亚庸。其著录的最后一个剧目《花蕊夫人》,有人认为是尚小云所编演,但其问世早于尚小云编演的同名剧目。《梅氏缀玉轩剧目》未著录1927年12月26日在北平首演的古装新戏《俊袭人》,据此可推断其写定时间在1927年底之前。《梅氏缀玉轩剧目》出自梅兰芳故居,著录虽有遗漏,但它是当时著录梅氏能演和已演剧目最多的文献,既可从中一窥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年梅兰芳超群的艺术功力,亦可见我国戏曲史由以剧作家和文本为中心向以演员和舞台表演为中心转型之新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兰芳 演出剧目 《梅氏缀玉轩剧目》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具身体验的短视频:本体内涵、时代征候与精神建构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鹤翔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4-160,共7页
人主体地位的确立,知识的去蔽与下沉,以及注意力经济的刺激是当下短视频持续火爆并进入日常生活领域的根源。而短视频在发展中暴露出的现代性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赛博格、加速化和假象化倾向不仅影响了人对自身经验的把握,而且还妨害到对... 人主体地位的确立,知识的去蔽与下沉,以及注意力经济的刺激是当下短视频持续火爆并进入日常生活领域的根源。而短视频在发展中暴露出的现代性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赛博格、加速化和假象化倾向不仅影响了人对自身经验的把握,而且还妨害到对他人、对世界的真实感知。因此,必须从人的内在精神体验着手,为短视频审美“立法”,以唤醒人们对乡土家园的情感,加强人们的责任意识,提升人们的艺术鉴赏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 具身体验 现代性 精神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短视频国际传播叙事模式与话语体系建构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烜 王文斌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0-43,共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承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非遗依托短视频呈现出一定的“脱域”特征,实现了非遗主体的异时空虚拟“在场”和情感传播效能,并利用“再嵌入”搭建起跨文化共同体,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承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非遗依托短视频呈现出一定的“脱域”特征,实现了非遗主体的异时空虚拟“在场”和情感传播效能,并利用“再嵌入”搭建起跨文化共同体,以多重叙事表征实现超越意识形态的文化认同目标。梳理非遗短视频在国际传播中的多重叙事模式可以发现,其国际传播过程中面临着文化语态、文化环境及文化传播等方面的风险,需要从内容创作、社交属性和传播渠道等方面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路径,服务于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域-再嵌入 非遗短视频 国际传播 模式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二维到三维:绘本读物视听传播新路径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熙 薛景文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5-39,共5页
绘本在少儿出版行业日益占据重要地位,当前我国绘本传播仍停留于二维层面,如何满足α世代受众对绘本观赏提出的更高要求,解决当前绘本读物类静态内容对视觉记忆的局限性、拓宽观赏形式、深化绘本故事内核,成为绘本视听传播的一大难题。... 绘本在少儿出版行业日益占据重要地位,当前我国绘本传播仍停留于二维层面,如何满足α世代受众对绘本观赏提出的更高要求,解决当前绘本读物类静态内容对视觉记忆的局限性、拓宽观赏形式、深化绘本故事内核,成为绘本视听传播的一大难题。近些年,由绘本改编的绘本剧渐入大众视野,绘本剧通过与多媒体技术融合实现立体式阅读;通过多元化演出空间实现观赏样式的拓宽;通过对传统艺术的挖掘实现绘本文化内涵的赋能,使绘本传播从二维图文转化为三维视像,成为绘本读物视听传播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本 视听传播 绘本剧 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