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汉上空(30°N,114°E)潮汐及其相互作用的MF雷达观测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绍东 易帆 胡雄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30-435,共6页
利用武汉(30°N,114°E)MF雷达2000年2月11日至25日,以及2月28日至3月13日的观测数据,研究中层顶(80-98 km)区域冬季潮汐振荡及其共振相互作用.水平风场扰动的动态谱显示出在所有的观测高度上都持续存在很强的24 h潮汐波动;偶... 利用武汉(30°N,114°E)MF雷达2000年2月11日至25日,以及2月28日至3月13日的观测数据,研究中层顶(80-98 km)区域冬季潮汐振荡及其共振相互作用.水平风场扰动的动态谱显示出在所有的观测高度上都持续存在很强的24 h潮汐波动;偶尔也会出现较强的12 h和弱的8 h潮汐振荡,这说明在中纬地区的冬季, 24 h潮汐是中层顶区域主要的潮汐成分.潮汐振幅及其相关动能随时间的变化表明,在24 h,12 h和8 h潮汐之间可能存在强的共振相互作用.另外,24h潮汐的相位随高度的增加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表明观测到的24h潮汐是向上传播的.由相位剖面计算出24h潮汐纬向和经向风场的垂直波长分别为45km和47km,其向下的相位传播速度分别为1.88km/h和1.97km/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 MF雷达 雷达观测 大尺度扰动 风场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上空Na层季节和夜间变化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毛斐 易帆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97-204,共8页
根据武汉大学激光雷达2001年3月到2002年10月的观测数据,对武汉上空(30.5°N,114.4°E)的背景Na层结构进行了研究,并与其他观测站尤其是Urbana(40°N,88°W)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武汉上空11月的Na层柱密度最大,是... 根据武汉大学激光雷达2001年3月到2002年10月的观测数据,对武汉上空(30.5°N,114.4°E)的背景Na层结构进行了研究,并与其他观测站尤其是Urbana(40°N,88°W)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武汉上空11月的Na层柱密度最大,是4月的2.5倍,质心高度的极小值出现在5月和11月,极大值在4月、9月和12月;全年平均Na层均方根宽度为4.47km.Na层各参数呈现出周期性变化规律,其中Na层均方很宽度呈现出明显的半年周期性变化规律。夜间Na层柱密度呈现总体增加的趋势,质心高度在入夜后立即迅速上升,在2000LT以后上升速度趋缓,凌晨0500LT以后出现下降;Na层均方根宽度在夜间约有1.3km的起伏变化,它入夜后迅速减小,在午夜0035LT时出现一低谷,然后随时间逐渐变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大学 激光雷达 背景Na层 层柱密度 季节变化 夜间变化 大气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波波包在真实大气中传播特性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绍东 易帆 熊东辉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6-43,共8页
采用二维全隐欧拉(FICE)格式,对重力波波包在真实大气中的非线性传播和演变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中层大气下部激发的向上传播的重力波波包在传播到中层顶之前,波相关能量沿着射线路径传播,非线性效应和背景温... 采用二维全隐欧拉(FICE)格式,对重力波波包在真实大气中的非线性传播和演变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中层大气下部激发的向上传播的重力波波包在传播到中层顶之前,波相关能量沿着射线路径传播,非线性效应和背景温场对波能量传播路径的影响很小.当波包传播到低热层大气后,波包饱和波相关能量几乎完全沿着水平方向传播,垂直方向的能量传播受到抑制.这与在无耗大气下,WKB近似条件下的线性重力波理论的预言相差很大.深入的分析表明抑制重力波波包向上传输能量的关键因素是大气分子粘性的垂直非均匀性.非线性和背景温场的影响不足以完全抑制波能量的向上传播.此外,在波包的整个传播过程中,由于非线性、背景温度和背景耗散的共同作用,重力波波包的垂直波长随时间明显减小.这些结果说明大气的分子粘性特别是分子粘性的垂直不均匀性对重力波波包在中、高层大气的非线性传播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波波包 非线性传播 真实大气 分子粘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区中层顶区域重力波谱的季节变化
4
作者 吴永富 徐寄遥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1-198,共8页
使用MAP/WINE和MAC/SINE两次试验中测量的25m高分辨率水平速度数据和1km低分辨率温度数据,研究极区中层顶区域重力波谱的季节变化.温度的直接测量使计算的谱振幅和Richardson数更接近真实大气.结果显示,极区中层顶区域水平速度垂直波数... 使用MAP/WINE和MAC/SINE两次试验中测量的25m高分辨率水平速度数据和1km低分辨率温度数据,研究极区中层顶区域重力波谱的季节变化.温度的直接测量使计算的谱振幅和Richardson数更接近真实大气.结果显示,极区中层顶区域水平速度垂直波数谱的斜率和振幅存在相当大的变率,这些大的观测变率用各种饱和模式及普适垂直波数谱不能解释.然而平均垂直波数谱显示了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夏季,平均谱具有饱和特性;在冬季,平均谱具有非饱和特性.这意味着饱和过程存在于夏季而不是冬季.因此,夏季比冬季应有更强的湍流.这个结果与湍流季节变化的观测大致一致.从Brunt-Vaisala频率N和水平风切变计算的Richardson数Ri剖面也显示出季节差异,Ri<1/4的动力不稳定区出现在夏季,而Ri>0.4的稳定区出现在冬季.这些不稳定区与夏季谱结合很好,而稳定区则与冬季谱结合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变化 区域重力 Richardson数 极区 波谱 水平速度 饱和特性 不稳定区 波数谱 温度数据 低分辨率 高分辨率 WINE 直接测量 中层顶区 季节差异 夏季 冬季 MAC MAP 显示 振幅和 垂直 平均 风切变 计算 变率 观测 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图像数据库中基于图像内容查询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徐晖 廖孟扬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2-54,共3页
本文讨论了医学图像数据库中的基于图像内容的查询,包括它的起源、构成、分类、判别标准及索引技术问题,并做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 医学图像数据库 图像内容 图像归档 PA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部低层大气行星波无线电探空仪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鲁娴 张绍东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29-535,共7页
通过分析武汉、宜昌和恩施气象局无线电探空仪2001—2003年的观测数据,研究了中国中部地区对流层和低平流层中行星波的特性。通过Lomb-Scargle(L-S)的周期图方法发现了周期为准16天和周期为准10天的谱分量占据着主导地位。观察发现,较... 通过分析武汉、宜昌和恩施气象局无线电探空仪2001—2003年的观测数据,研究了中国中部地区对流层和低平流层中行星波的特性。通过Lomb-Scargle(L-S)的周期图方法发现了周期为准16天和周期为准10天的谱分量占据着主导地位。观察发现,较大振幅的行星波振荡主要集中在5—15km之间。准16天行星波沿纬圈向西传播,对应的纬圈波数大约为2,水平波长约为17324.8km,传播相速度约为-12.5m·s^(-1)(东向为正),通过计算准16天行星波在10 km以下相位随高度的改变可以得到其垂直波长大约为25—30 km,而在对波层顶附近其相位几乎没有发生改变,呈现出静态波特性。准10天行星波沿纬圈向东传播,对应的纬圈波数大约为4,水平波长约为8627.3 km,传播相速度约为10.0 m·s^(-1),垂直波长约为22—4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16天行星波 准10天行星波 对流层和低平流层 无线电探空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层顶附近Fe和Na层变化的特征时间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万爽 易帆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57-363,共7页
采用特征分析方法计算中层大气Fe和Na层的化学特征时间,同时计算了它们被流星烟粒吸附和被垂直输运的特征时间.结果表明, (1)在Fe层数密度峰值高度附近,其EA化学特征时间为数日,远大于传统定义的数分钟; (2)比较Fe的输运特征时间(w=1 m... 采用特征分析方法计算中层大气Fe和Na层的化学特征时间,同时计算了它们被流星烟粒吸附和被垂直输运的特征时间.结果表明, (1)在Fe层数密度峰值高度附近,其EA化学特征时间为数日,远大于传统定义的数分钟; (2)比较Fe的输运特征时间(w=1 m/s)和化学特征时间,得出在84 km以下化学过程占优势,而在84km以上,垂直输运过程占主导地位,与Na层结果相同; (3)通过将各自化学特征时间与垂直输运和流星烟粒吸附的特征时间比较,以及考察流星金属注入率对Fe和Na原子分布的影响,发现最有可能使Fe和Na层下边沿截止高度重合的原因是流星烟粒的吸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和Na层模型 特征时间 流星烟粒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