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8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役电工装备回收再利用技术挑战与路径规划
1
作者 彭向阳 张哲 +3 位作者 汪政 方佳鹏 余欣 方鹏飞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83-2598,共16页
在国家实施双碳战略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背景下,开展能源、电力领域退役电工装备生态循环和回收再利用技术研发和应用,是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文中围绕退役电工装备生态循环和回收利... 在国家实施双碳战略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背景下,开展能源、电力领域退役电工装备生态循环和回收再利用技术研发和应用,是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文中围绕退役电工装备生态循环和回收利用这一主题,从发电、输电、变电、储能等方面,系统论述了风电机组叶片、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复合绝缘子、电力电缆、变压器、SF_(6)气体以及储能锂电设备等退役电工装备在回收再利用过程中的技术挑战与实施路径,以期推进建立电工装备生态循环体系,助力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表明:风机叶片中碳纤维高效回收需突破环氧树脂选择性降解与纤维强度保持的技术瓶颈,光伏组件无损回收虽能提升硅片的再生效率但EVA胶膜解离工艺需平衡化学试剂毒性与热解过程高能耗问题,复合绝缘子回收需兼顾硅橡胶降解产物高值化利用与设备腐蚀风险,电缆交联聚乙烯绝缘材料的高效转化利用仍需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电工装备 回收利用 风机叶片 光伏组件 复合绝缘子 交联聚乙烯电缆 储能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慧眼科学卫星测量黑洞基本参数的研究概述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伟 朱海帆 《天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57,共15页
系统梳理了黑洞基本参数—质量和自旋的主要测量方法,并简要介绍了黑洞双星系统距离的测量技术.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距离精确测量对黑洞基本参数校正的重要性.从动力学测量、能谱拟合和准周期振荡(Quasi-Periodic Oscillation,QPO)3个... 系统梳理了黑洞基本参数—质量和自旋的主要测量方法,并简要介绍了黑洞双星系统距离的测量技术.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距离精确测量对黑洞基本参数校正的重要性.从动力学测量、能谱拟合和准周期振荡(Quasi-Periodic Oscillation,QPO)3个角度探讨了3种常见的黑洞质量测量方法,并结合实际观测结果,阐明了这些方法的具体应用及其局限性.在自旋测量方面,聚焦于慧眼卫星的研究成果,深入解析了热连续谱拟合和反射成分拟合两种方法,强调了慧眼卫星在黑洞自旋研究中的关键作用.详实剖析这两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模型假设以及适用范围,并通过实例简要呈现了它们的测量过程,给出了各自在使用过程中常用的模型,同时也显示出了慧眼卫星在使用这些方法测量自旋方面的作用和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洞物理 X射线:双星 吸积盘 辐射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表面蛋白冠的形成机制和表征技术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永杰 黄彬铜 翟月明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18-2334,共17页
在生物体液环境中,纳米颗粒表面会快速结合蛋白质,形成蛋白冠,这会极大地改变其理化性质,并影响与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理解蛋白冠的形成机制和动态变化有助于优化纳米颗粒的设计,提高纳米药物的靶向性和有效性,减少副作用。在这篇综述... 在生物体液环境中,纳米颗粒表面会快速结合蛋白质,形成蛋白冠,这会极大地改变其理化性质,并影响与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理解蛋白冠的形成机制和动态变化有助于优化纳米颗粒的设计,提高纳米药物的靶向性和有效性,减少副作用。在这篇综述中,我们首先回顾了蛋白冠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蛋白冠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调控方法和现阶段表征技术,最后讨论了现阶段蛋白冠研究面临的挑战,并基于此提出展望,以期不断深化对蛋白冠的认识,推动纳米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拓展其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纳米-生物相互作用 蛋白冠 纳米无机-生物界面 表征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锯齿形氮化铝纳米带负阻器件电子输运性质研究
4
作者 黄绛雪 黄启俊 +2 位作者 何进 王豪 常胜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0,共6页
低维纳米带材料因为其结构的特异性而呈现出新奇的物理性质.修饰纳米带的边缘能够调制其电子性质.本文运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探究了锯齿形氮化铝纳米带(ZAlNNR)单边氟化、单边氯化以及单边氢化的电子结构和输... 低维纳米带材料因为其结构的特异性而呈现出新奇的物理性质.修饰纳米带的边缘能够调制其电子性质.本文运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探究了锯齿形氮化铝纳米带(ZAlNNR)单边氟化、单边氯化以及单边氢化的电子结构和输运特性.研究表明:锯齿型氮化铝纳米带可以通过以上手段实现能带结构的半导体-金属转换.计算电子输运特性,我们发现三种边缘修饰的器件均呈现出负微分电阻效应,其中AlN-F器件有最大峰谷电流比(PVCR),达到了1.78×10^(7),是硅烯纳米器件以及黑磷纳米器件的10^(6)倍.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H-AlN-Cove纳米器件,AlN-F器件能够在更小的偏压范围内实现高PVCR.该结果为锯齿形氮化铝纳米带在低功耗纳米器件中的应用提供了广泛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锯齿形氮化铝纳米带 电子输运 负微分电阻效应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晶的对称性和物理性质 被引量:26
5
作者 胡承正 杨文革 +1 位作者 王仁卉 丁棣华 《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45-375,共31页
本文较系统地论述了准晶的对称性和物理性质,内容涉及准晶的对称性与点群,群的表示理论与准晶的弹性性质,准晶的平衡性质热力学与物理性质张量等诸多方面。
关键词 准晶 对称性 点群 弹性 热力学 物理性质张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介质陶瓷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郑勇 刘文俊 +1 位作者 雷文 赵兴中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73-76,共4页
总结了近年来有关微波介质陶瓷制备新技术的研究成果。主要介绍了粉末制备技术、烧结技术、后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在微波介质陶瓷领域,应在不断探索新成分体系的同时,重视对化学制粉法和新型烧结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关键词 微波介质陶瓷 烧结技术 制备技术 新型 成分 粉末 领域 研究进展 后处理技术 学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的材料微区应力应变状态研究综述 被引量:23
7
作者 黄亚敏 潘春旭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1,共11页
材料中微米级微区范围内的应力和应变状态常被用来解释宏观材料的失效行为。目前的常规技术都难以实现数微米范围内的应力应变测试和分析。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是近年来新发展的可用于微区应力应变状态分析的有力手段。它是扫描电... 材料中微米级微区范围内的应力和应变状态常被用来解释宏观材料的失效行为。目前的常规技术都难以实现数微米范围内的应力应变测试和分析。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是近年来新发展的可用于微区应力应变状态分析的有力手段。它是扫描电镜(SEM)的附件之一,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角度分辨率和应变敏感性。本文以材料形变方式为基础,综述了EBSD技术对弹性应变和塑性应变的不同表征原理与方法。同时,还介绍了应变敏感度的提高和进展,及测量参数对结果精度的影响,为更好地发展该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区残余应力 EBSD 弹性应变 塑性应变 失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被引量:18
8
作者 汪大海 付强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3-105,共3页
针对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特点,依托学科特色,围绕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显个性的人才培养理念并结合本专业现有的教学科研条件,对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综合实验教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证明,通过改革,... 针对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特点,依托学科特色,围绕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显个性的人才培养理念并结合本专业现有的教学科研条件,对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综合实验教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证明,通过改革,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性实验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 创新能力 综合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EM和EBSD的“原位跟踪”观测技术研究奥氏体不锈钢及其焊接接头的超高温组织转变过程 被引量:5
9
作者 黄亚敏 吴佑明 +1 位作者 付强 潘春旭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32-438,共7页
为了准确地研究材料在高温过程中的组织转变过程及其对性能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扫描电镜(SEM)和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技术对材料进行"原位跟踪(in-situ-tracking)"观察和测量的新方法。即首先在样品的观察位置做一个记... 为了准确地研究材料在高温过程中的组织转变过程及其对性能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扫描电镜(SEM)和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技术对材料进行"原位跟踪(in-situ-tracking)"观察和测量的新方法。即首先在样品的观察位置做一个记号,并在标识位置附近进行形貌、成分和结构等观测;然后将样品拿出SEM外进行处理,处理完后再放入SEM在同一标识部位做同样的观测;如此反复多次,最后获得一组能反映同一位置特征的系列实验结果。该方法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位(in-situ)"观察和分析,但如果仔细和谨慎操作,可以获得相同的效果和目的。利用该方法对奥氏体不锈钢及其焊接接头在1 000℃以上超高温下的组织转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奥氏体不锈钢母材组织长大严重,大角晶界减少,界面能低的小角晶界增多;而在焊缝区相邻柱状晶取向逐步合并趋于〈100〉方向,但晶粒并无明显长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 EBSD “原位跟踪” 奥氏体不锈钢 焊接接头 超高温服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西方技术理性主义教师教育思想 被引量:5
10
作者 戴伟芬 王依依 胡丹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2-62,共11页
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对教师数量和质量的迫切需求,技术理性主义教师教育思想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球盛行,其核心是对教师进行合理、规范的教学训练。它是以实证主义哲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要素主义教育哲学为理论基础,强调教师... 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对教师数量和质量的迫切需求,技术理性主义教师教育思想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球盛行,其核心是对教师进行合理、规范的教学训练。它是以实证主义哲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要素主义教育哲学为理论基础,强调教师对教学技巧的理性运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此思想指导下,微格教学和资格能力本位的教师教育实践模式得以发展。许多国家因此有效地缓解了教师数量短缺和质量偏低的问题,创新了教师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理性 教师教育思想 教学技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层析成像技术在乳腺体检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11
作者 鲍丽 韩飞 +2 位作者 范强 梁成文 李凯扬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2期170-172,共3页
目的:探讨热层析成像技术在乳腺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热层析成像技术对19798例体检者进行乳腺红外扫描,对红外热图上存在异常高温区的受检者进行可疑区域的热层析分析,并获得相应部位的层析分析曲线,选取其中231例有活检病理结... 目的:探讨热层析成像技术在乳腺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热层析成像技术对19798例体检者进行乳腺红外扫描,对红外热图上存在异常高温区的受检者进行可疑区域的热层析分析,并获得相应部位的层析分析曲线,选取其中231例有活检病理结果的受检者为研究对象,将其热层析分析结果与活检病理结果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231例受检者的活检病理结果显示乳腺癌7例,良性病变224例,热层析分析结果显示15例恶性可疑,216例良性可疑,热层析分析法的诊断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96.0%,准确度为95.7%。经Kappa一致性检验,热层析分析法与活检病理结果吻合度较好(k>0.4,P<0.01)。结论:热层析分析法能较准确地判断乳腺病变的良恶性,对于乳腺癌筛检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适用于体检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层析成像 乳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禹县阳翟遗址出土古玻璃的科学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清临 徐承泰 +1 位作者 汪大海 姚政权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5-110,共6页
考古发掘中出土玻璃器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其中,通过对古玻璃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的科学分析,以探讨其工艺技术及产地问题,是古玻璃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研究,学界已对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工艺技术特点及产地等问题有... 考古发掘中出土玻璃器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其中,通过对古玻璃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的科学分析,以探讨其工艺技术及产地问题,是古玻璃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研究,学界已对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工艺技术特点及产地等问题有了一个相对而言较为全面的认识[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玻璃 化学组成 EDXRF无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维金属光栅的透射光增强效应的物理机制 被引量:5
13
作者 何启浩 汪国平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30,共2页
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法模拟金属光栅狭缝中的光场分布随时间的演化及狭缝阵列参数对透射光谱的影响 ,进一步证明 ,一维金属光栅的透射光增强效应起源于狭缝中光场的类Fabry—Perot(F—P)共振。光栅参数变化产生的透射光谱的漂移是由于其对... 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法模拟金属光栅狭缝中的光场分布随时间的演化及狭缝阵列参数对透射光谱的影响 ,进一步证明 ,一维金属光栅的透射光增强效应起源于狭缝中光场的类Fabry—Perot(F—P)共振。光栅参数变化产生的透射光谱的漂移是由于其对这种类F—P腔长度的调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光栅 透射光 透射增强效应 物理机制 时域有限差分法 透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洞X射线双星磁场输运和喷流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帅康 游贝 《天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73,共16页
黑洞X射线双星(Black Hole X-Ray Binary,BHXRB)是由中心致密黑洞与其伴星组成的双星系统.其在爆发阶段总是伴随着多波段的辐射.随着多波段天文领域的发展,目前对于其多波段辐射背后的物理过程及能谱分布(spectral energy distribution,... 黑洞X射线双星(Black Hole X-Ray Binary,BHXRB)是由中心致密黑洞与其伴星组成的双星系统.其在爆发阶段总是伴随着多波段的辐射.随着多波段天文领域的发展,目前对于其多波段辐射背后的物理过程及能谱分布(spectral energy distribution,SED)已有大致图像:黑洞周围的吸积盘与冕主导X射线辐射;黑洞X射线双星总是伴随着喷流,喷流为射电波段辐射的主要来源;主导光学/近红外波段辐射的物理过程较为复杂,一般认为有X射线再辐射、外吸积盘粘滞热辐射和喷流发射3个物理过程.研究发现各波段辐射光度间往往存在幂律相关性.这暗示了各波段辐射背后物理过程存在关联.然而,喷流与吸积盘之间关联的具体物理过程仍不明确.研究表明BHXRB中外部弱磁场可以通过吸积盘向内径移形成吸积盘内的强磁场.这一过程使得吸积盘内部磁场被大幅增强,这为理论研究上解释喷流产生及加速的BZ(Blandford-Znajek)模型与BP(Blandford-Payne)模型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强磁场也会改变内部吸积流的结构,可能在靠近黑洞区域形成磁囚禁吸积盘(magnetic arrested accretion disk,MAD).借助慧眼卫星(Insight Hard X-ray Modulation Telescope,Insight-HXMT)的宽能段X射线观测,得以窥见如此致密区域中的高能辐射过程.考虑黑洞双星中的磁场输运过程,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吸积盘-喷流耦合关系.回顾了近年来对BHXRB吸积磁场输运及喷流的研究,并介绍了黑洞吸积与磁场输运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黑洞 X射线:双星 辐射机制:普通 吸积盘 相对论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基COFs/Nafion复合膜的质子通道调控及其性能研究
15
作者 宋国庆 李旭 +1 位作者 张东伟 何春清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19-1026,共8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装置,开发高效且环保的质子交换膜对于满足人们对清洁能源的需求至关重要。Nafion膜是一种商用的质子交换膜,在高湿度下易发生溶胀。为了提高Nafion膜的质子传导能力,可在其中简单掺...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装置,开发高效且环保的质子交换膜对于满足人们对清洁能源的需求至关重要。Nafion膜是一种商用的质子交换膜,在高湿度下易发生溶胀。为了提高Nafion膜的质子传导能力,可在其中简单掺杂小分子无机酸,然而该方法容易导致交换膜发生泄漏。为了同时提高Nafion质子交换膜的机械性能和质子电导率,通过界面法合成含有磷酸基的共价有机框架(COFs,TpPa-PO_(3)H_(2))并将其掺入Nafion基体中。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得一系列TpPa-PO_(3)H_(2)/Nafion复合质子交换膜,并利用多种方法系统研究了磷酸基COFs掺杂对复合膜的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掺杂TpPa-PO_(3)H_(2)可降低复合膜的结晶度,显著提高吸水率。磷酸基COFs和Na-fion基质间强烈的静电作用改善了复合膜的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降低了溶胀率。测试结果表明磷酸基COFs/Nafion复合膜质子电导率比纯Nafion膜最高可提升101%,单电池功率密度最高可提升81.2%,是一类综合性能良好的燃料电池用质子交换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 磷酸基共价有机框架 燃料电池 质子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机制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顺彦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7-29,共3页
社会思潮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如何产生的?通过分析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基本要素及其过程,笔者发现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有如下几个机制:信息的传递机制、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建构机制... 社会思潮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如何产生的?通过分析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基本要素及其过程,笔者发现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有如下几个机制:信息的传递机制、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建构机制和反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思潮 大学生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SD在古代遗存分析和器物制作技术研究中的应用
17
作者 廖成伟 吴涛涛 +3 位作者 李洋 张浪 陈官涛 潘春旭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4-423,共10页
随着现代材料分析与测试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越来越多的材料表征手段已经用于考古发现,以及文物的保护和鉴定领域,大大推动了科技考古学科的发展。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作为一种研究材料微观组织结构的重要手段,在材料晶粒尺寸大小、... 随着现代材料分析与测试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越来越多的材料表征手段已经用于考古发现,以及文物的保护和鉴定领域,大大推动了科技考古学科的发展。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作为一种研究材料微观组织结构的重要手段,在材料晶粒尺寸大小、取向分布、晶界信息、应变和物相鉴定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综述和介绍了近年来利用EBSD技术在研究历史文物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例如,通过对意大利古代彩色玻璃和彩陶中微小颜料残留物的物相鉴别,可获得原材料产地、制作工艺和制作时间等方面的重要信息;通过对中国古代青铜器晶粒取向关系的研究,可进一步推断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和冷热加工工艺,为展示我国灿烂的青铜文明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SD 古代器物 晶粒取向 物相鉴定 原材料 制作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预测天然染料在丝绸上的最佳染色工艺与色牢度研究
18
作者 刘莹 陈杰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8,共9页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为了提高实验效率、节约成本,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染料与纺织品领域的应用,文章首先对天然染料染色的数据进行了收集与预处理,然后采用Xgboost集成学习算法构建AI模型并进行了模型训练与验证,评估了模型的有效...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为了提高实验效率、节约成本,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染料与纺织品领域的应用,文章首先对天然染料染色的数据进行了收集与预处理,然后采用Xgboost集成学习算法构建AI模型并进行了模型训练与验证,评估了模型的有效性和预测精度。该模型实现了天然染料在丝绸上染色工艺与效果的高效模拟与预测,从而显著缩短了实验时间并降低了资源损耗。这一方法提高了研究效率和经济效益。研究表明,该模型在预测反应最佳酸碱度(pH值)、水洗色牢度(CFW)和摩擦色牢度(CFR)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在验证集中三者的预测准确率高达94.12%、93.75%、100%,在真实的测试集上分别拥有87.50%、94.12%、82.35%的准确率,同时具备有效性与可迁移性。集成学习的方法通过极小的部署成本和极短的耗时为天然染料染色性能的探索给出了极具价值的指导,也为AI机器学习与纺织染色的学科的交叉应用拓展了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预测 Xgboost 天然染料 丝绸 色牢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PASCA技术研究正电子素o-Ps在MoNi/Al_2O_3加氢催化剂上的反应动力学
19
作者 徐友明 沈本贤 +2 位作者 何金海 朱俊 罗锡辉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6-50,共5页
采用化学分析正电子湮没谱(PASCA)技术研究正电子素(o-Ps)在MoNi/Al2O3加氢催化剂上的反应动力学。在20-100℃、1×10-5Pa真空度下,得到o-Ps在催化剂上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1.09 kJ/mol、反应频率因子(A)为1.178×1010kg/(mol.s... 采用化学分析正电子湮没谱(PASCA)技术研究正电子素(o-Ps)在MoNi/Al2O3加氢催化剂上的反应动力学。在20-100℃、1×10-5Pa真空度下,得到o-Ps在催化剂上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1.09 kJ/mol、反应频率因子(A)为1.178×1010kg/(mol.s)和反应速率常数(K)为1.344×108kg/(mol.s)(25℃),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反应动力学方程。进一步探讨了同一载体担载不同金属时反应速率常数变化的规律,发现其中的特征关联常数(k)只与Al2O3载体本身特征有关,而与其所担载的金属类型无关。用k值可以定量表征金属-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MSI),为指导加氢催化剂的开发和性能改进提供新的表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SCA正电子素 载体 催化剂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管振荡电路的离子阱射频源性能研究
20
作者 徐华轩 敖致远 +3 位作者 李林 李梓 何胜国 童昕 《量子电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9-237,共9页
为实现在离子阱中对离子的稳定囚禁,本研究搭建了一套基于电子管振荡电路的射频源。该装置能够实现同时输出两路幅值相同、相位相反的射频电场,其频率在2.15~4.05 MHz范围内连续可调,且无需主动进行阻抗匹配。将该装置应用于离子阱,首... 为实现在离子阱中对离子的稳定囚禁,本研究搭建了一套基于电子管振荡电路的射频源。该装置能够实现同时输出两路幅值相同、相位相反的射频电场,其频率在2.15~4.05 MHz范围内连续可调,且无需主动进行阻抗匹配。将该装置应用于离子阱,首先对其射频频率、相位差和两路电压峰峰值进行4.68×10^(4)s的连续测量,结果表明,各参数稳定度的最小Allan偏差分别达到10^(-5)、10^(-4)和10^(-4)量级。进一步利用该装置将钙离子囚禁在离子阱中,在不关断射频源的情况下,可连续调节射频频率,并通过CCD相机观察了钙离子库仑晶体在不同囚禁参数下的结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子学 射频源 频率调节 稳定性 Allan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