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年施莱尔马赫的康德伦理学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张云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38,共8页
"现代新教神学之父"施莱尔马赫早年在发生信仰危机之后转向了当时的哲学,尤其是康德的批判哲学。与当时的学者专注于康德的第一批判不同,施莱尔马赫主要考察康德的第二批判,严厉批判了康德的道德学说,尤其是其至善理论和先验... "现代新教神学之父"施莱尔马赫早年在发生信仰危机之后转向了当时的哲学,尤其是康德的批判哲学。与当时的学者专注于康德的第一批判不同,施莱尔马赫主要考察康德的第二批判,严厉批判了康德的道德学说,尤其是其至善理论和先验自由学说,并提出了自己的尚未成熟但在随后的年代发展完善的至善学说和决定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莱尔马赫 康德 至善 先验自由 决定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与西方宗教哲学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林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23,共1页
在西方哲学领域,宗教哲学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西方文化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样,西方哲学中的许多重要概念范畴也与神学问题密不可分。
关键词 西方宗教哲学 康德 西方哲学 西方文化 概念范畴 基督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被引量:10
3
作者 苏德超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5-112,共8页
国内高校通识教育勃兴,经典研读类课程成为重中之重。不过质疑从未停歇:当代人为什么要阅读经典,尤其是那些时空遥远的经典?自然科学专业的学习者既然有标准教材,还有必要阅读经典吗?深入考察之下不难发现:人的生活和人类历史由人的行... 国内高校通识教育勃兴,经典研读类课程成为重中之重。不过质疑从未停歇:当代人为什么要阅读经典,尤其是那些时空遥远的经典?自然科学专业的学习者既然有标准教材,还有必要阅读经典吗?深入考察之下不难发现:人的生活和人类历史由人的行动构成;而人的行动由自然环境、本能欲望和文化观念决定;经典塑造了人们的底层文化观念,进而调控着人们的行动方向和价值追求。因此,阅读经典是个体自我认识的需要,是族群自我认同的需要,更是文化自我更新的需要。在今天,我们需要阅读包括自然科学经典在内的一切经典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 通识 自我认识 自我认同 自我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主要不是一项认知事业 被引量:4
4
作者 苏德超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1-129,共9页
哲学面临三重窘境,这跟哲学(主要)是认知活动的流行观点关系密切。人活着需要许多凭借,真理只是其中之一。无论活在哪里,最终活在现象世界里。在现象世界的构成中,观念起到了巨大作用。在观念活动的连续体上,求真的重要性并非处处相同... 哲学面临三重窘境,这跟哲学(主要)是认知活动的流行观点关系密切。人活着需要许多凭借,真理只是其中之一。无论活在哪里,最终活在现象世界里。在现象世界的构成中,观念起到了巨大作用。在观念活动的连续体上,求真的重要性并非处处相同。作为一项观念活动,哲学主要不是一项认知事业。在哲学的开端,哲学跟神话与巫术相区别的标志是认知。但近代之后,自然科学纷纷独立,人类观念活动的认知需求对哲学的依赖越来越弱。在今天,哲学已无力也无须担负起认知使命。若坚持哲学的认知导向,将面临二难困境:要么哲学无用无效率,要么其讨论琐碎无意义。哲学的独特性不在认知,而在启发式的意义建构和自由行动,或者说是觉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作为认知 启发 意义建构 自由 觉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为什么不能是一门科学? 被引量:6
5
作者 苏德超 《哲学分析》 CSSCI 2022年第3期166-179,199,共15页
哲学学者从未就哲学性质达成共识。近来以陈波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撰文强调哲学的认知属性,甚至认为哲学实质上是一门科学。这种观点忽略了哲学活动的复杂性。在当代,哲学活动具有谋生、改造、认知和信仰四种维度。维度不同,目标不同。根... 哲学学者从未就哲学性质达成共识。近来以陈波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撰文强调哲学的认知属性,甚至认为哲学实质上是一门科学。这种观点忽略了哲学活动的复杂性。在当代,哲学活动具有谋生、改造、认知和信仰四种维度。维度不同,目标不同。根据伯林,哲学处理的问题既非经验问题,也非形式问题,不可能是科学或数学。人类观念活动是一个连续体,以人文和科学为两端,哲学位于其间。在科学前沿、科学共同体的底层假定方面,哲学跟科学交织在一起;但在捍卫意义,尤其是把世界呈现为一个整体时,哲学在科学之外。诉诸人类观念活动的连续性,无法有效证明哲学与科学同质性;相反,这一论证方式还会自我击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科学 人文 认知 体验 连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的标准与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合法性——现代中国哲学探索的一个核心问题 被引量:6
6
作者 苏德超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1-110,共10页
国内对哲学合法性的讨论往往集中于传统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几乎被无视。这跟近代中国的落后、西方科学力量的强大,以及哲学观的过分狭窄密切相关。近代中国的落后主要表现在科学方面,而人们又普遍将西方哲学当成是西方科学的支持性因素,... 国内对哲学合法性的讨论往往集中于传统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几乎被无视。这跟近代中国的落后、西方科学力量的强大,以及哲学观的过分狭窄密切相关。近代中国的落后主要表现在科学方面,而人们又普遍将西方哲学当成是西方科学的支持性因素,并将哲学活动视为求知活动,于是,为了救亡图存,中国哲学不得不以西方哲学为标准进行剧烈重构。但是,西方哲学并不直接支持西方科学,它们之间更不互相涵盖,哲学的主要目标也并非获取知识,而是提供价值、界定意义。因此,需要反思西方哲学重构中国哲学的合理性和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合法性。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合法性是,它从底层逻辑上刻画了西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所理解的世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认识世界,有助于中国哲学的自我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的标准 西方哲学在中国 现代中国哲学的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道德神学的构建及其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赵林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30,共7页
康德在著名的"三大批判"中完成了对传统思辨神学的批判和对道德神学的建构,宗教信仰的根基从客观性的知识理论转向了主观性的道德要求,从而为现代西方社会确立了一种重要的安身立命之本。
关键词 康德 思辨神学 道德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应该怎样敬畏自然? 被引量:1
8
作者 苏德超 《哲学分析》 CSSCI 2021年第6期26-37,190,191,共14页
面对环境变化、瘟疫流行等挑战,有学者倡导“敬畏自然”以缓解压力。然而,常见理解下的“敬畏自然”并不是一个好的行动策略。“自然”包括表观自然和自然规律两个部分。对表观自然,无需敬畏,文明的发展就是要改变它,人定胜天是人类的... 面对环境变化、瘟疫流行等挑战,有学者倡导“敬畏自然”以缓解压力。然而,常见理解下的“敬畏自然”并不是一个好的行动策略。“自然”包括表观自然和自然规律两个部分。对表观自然,无需敬畏,文明的发展就是要改变它,人定胜天是人类的追求。对自然规律,敬畏并不能触发它的积极反馈,也不能提供有效的事前提醒;同时,人无从改变自然规律,人胜不了天。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恰当利用自然,以满足人类当下的、局部的利益和长远的、更大范围的利益。利益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是正确的,力量对比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则是错误的。由于人类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在辨认和协调利益方面总是顾此失彼。因此,我们应该更新对“敬畏自然”的理解:敬畏自然,重要的不是赋予它一种人格,而是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为基础,准确地辨识出人类的各种利益,考虑周全,行动审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畏自然 表观自然 自然规律 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 人类中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先天综合判断吗——浅谈分析哲学对先天综合判断的拒绝 被引量:1
9
作者 苏德超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3-48,127,共6页
弗雷格试图澄清康德"隐蔽地包含"的分析概念,但他的这一努力动摇了人们的信心,逻辑经验主义者转而不相信康德分析、综合二分对于先天范畴的有效性,他们回到了休谟。蒯因则不相信康德分析、综合二分在一般意义上的有效性。而且... 弗雷格试图澄清康德"隐蔽地包含"的分析概念,但他的这一努力动摇了人们的信心,逻辑经验主义者转而不相信康德分析、综合二分对于先天范畴的有效性,他们回到了休谟。蒯因则不相信康德分析、综合二分在一般意义上的有效性。而且,自然主义者普遍认为,并不存在康德意义上的先天性。在一连串的打击下,先天综合判断俨然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尽管受到上述冲击,先天综合判断的存在问题依然只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并且,我们有理由表明,哲学研究的主题回到先天综合判断是恰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综合判断 分析哲学 康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对待自然的情感态度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三东 《哲学分析》 CSSCI 2021年第6期15-25,190,共12页
人对自然应当抱以怎样的情感态度?目前流行的观点是“人应当敬畏自然”。然而,“敬畏自然说”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版本,我们需要辨析和区分它们。古代版本的“敬畏自然说”把情感态度的重点错误地放在了“畏”上,隐含着万物有灵论等神... 人对自然应当抱以怎样的情感态度?目前流行的观点是“人应当敬畏自然”。然而,“敬畏自然说”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版本,我们需要辨析和区分它们。古代版本的“敬畏自然说”把情感态度的重点错误地放在了“畏”上,隐含着万物有灵论等神学色彩,在对自然进行因果解释的时候遭遇困境,其实践效果也微乎其微。在现代,与科学立场相容的“敬畏自然说”既需要把“自然”理解为悬拟的形上概念,把敬畏之情的重点放在“敬”上,主张人在尊重自然科学的敬重之情中保有认知上的谦逊与实践上的适度;又需要把“自然”理解为人不可避免地会与之频繁打交道的具体事物的集合,提倡用热爱之情辅助敬畏之情,从而激发人对自然的探究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敬畏 热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责任与未来优化——责任缺口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
11
作者 苏德超 叶子绿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5期126-134,204,205,共11页
自主机器会导致责任追溯中因果链断裂,由此引发的责任缺口已经成为一个紧迫问题,阻碍着自主机器的社会化应用进程。为应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构建四个案例,勾勒出自主机器事故中的责任划分框架,刻画一种机器责任立场,即除非自主机器的行... 自主机器会导致责任追溯中因果链断裂,由此引发的责任缺口已经成为一个紧迫问题,阻碍着自主机器的社会化应用进程。为应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构建四个案例,勾勒出自主机器事故中的责任划分框架,刻画一种机器责任立场,即除非自主机器的行为及后果尚未脱离人类主体的意图、预见和控制,否则,应当对机器追责。该立场事实上与常识和一贯追责实践相容。这是一种能够排除理由理解能力、情感体验及表达能力的责任观。它朝向对未来的优化,能够有效防止对惯常追责手段的滥用,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责任 责任缺口 理由与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