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钙和钙离子载体A23187对水稻早期胚胎离体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吴娟子 赵洁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3年第5期375-384,共10页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钙(Ca2+)和钙离子载体A23187对水稻早期胚胎离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Ca2+对授粉后3~5d水稻胚胎离体发育的调控具有时间和浓度效应。培养基中不含Ca2+或Ca2+浓度较高(10-1mol/L)时,3d原胚离体分裂和生长完全受到抑...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钙(Ca2+)和钙离子载体A23187对水稻早期胚胎离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Ca2+对授粉后3~5d水稻胚胎离体发育的调控具有时间和浓度效应。培养基中不含Ca2+或Ca2+浓度较高(10-1mol/L)时,3d原胚离体分裂和生长完全受到抑制;4~5d早期分化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Ca2+浓度为10-3mol/L时,不同时期的水稻胚胎均表现出最佳的生长速度和最高的离体胚胎发生频率;在相同的钙浓度条件下,胚龄越大,胚胎发生频率及总诱导频率越大。(2)A23187影响水稻胚胎的离体生长和形态发生:胚胎越小,影响越大;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CA^2+ Ca^2+载体A23187 早期胚胎 离体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列消除与异源多倍体植物基因组的进化 被引量:8
2
作者 刘爱华 王建波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4年第2期158-162,共5页
经杂交后多倍化形成的异源多倍体植物,被认为在其形成的早期阶段经历了DNA序列消除过程。发生消除的序列既涉及到高拷贝的序列也有低拷贝的序列,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倾向于消除来自其中一个亲本的序列。序列消除的模式因基因组组成和物种... 经杂交后多倍化形成的异源多倍体植物,被认为在其形成的早期阶段经历了DNA序列消除过程。发生消除的序列既涉及到高拷贝的序列也有低拷贝的序列,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倾向于消除来自其中一个亲本的序列。序列消除的模式因基因组组成和物种的不同而有差异,并且可能受到细胞质的影响。尽管序列消除的分子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但很多证据已表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作不是主要的原因。目前认为,序列消除增加了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差异,为多倍化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快速恢复二倍化的染色体配对模式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更有利于多倍体在自然界快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源多倍体 序列消除 基因组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败型育性恢复基因在AA基因组野生稻中的分布与遗传 被引量:17
3
作者 李绍清 杨国华 +2 位作者 李绍波 朱英国 李阳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7-301,共5页
分析了野败型恢复基因在AA基因组野生稻的分布。结果表明:(1)在31份野生稻中,有16份含有恢复基因,分布频率达5 1 .6 %。(2 ) 6个AA基因组野生稻种中有4个种存在恢复基因,但主要集中于O rufipogon和O nivara。(3)在所鉴定的16份野生稻恢... 分析了野败型恢复基因在AA基因组野生稻的分布。结果表明:(1)在31份野生稻中,有16份含有恢复基因,分布频率达5 1 .6 %。(2 ) 6个AA基因组野生稻种中有4个种存在恢复基因,但主要集中于O rufipogon和O nivara。(3)在所鉴定的16份野生稻恢复系中,对野败型花粉育性恢复力大于80 %和5 0 %~80 %的各6份,小于5 0 %的4份;强恢复源主要来自印度次大陆的一年生野生稻O nivara中。(4)在随机选择的8份野生稻中,除w15含双基因外,其他的都只含有1对野败型恢复基因;对其中的6份野生稻的等位性分析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基因组野生稻 野败细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基因 分布与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态氮对黄瓜子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0
4
作者 王云华 王志强 +3 位作者 张楚富 周忠新 马敬坤 欧吉权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4年第6期534-538,共5页
在硝态氮存在或缺乏的条件下,测定了黄瓜(CucumissativusL.)种子萌发和子叶发育过程中子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脱氢酶(NAD(H)-GDH)活性的变化。在子叶发育初期,无论外源氮存在与否,每对子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在硝态氮存在或缺乏的条件下,测定了黄瓜(CucumissativusL.)种子萌发和子叶发育过程中子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脱氢酶(NAD(H)-GDH)活性的变化。在子叶发育初期,无论外源氮存在与否,每对子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GS、NADH-GDH、NAD+-GDH活性随发育上升。在外源氮存在下,第4d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虽有所下降,但基本保持恒定;第6d后,GS和NADH-GDH活性逐渐降低,NAD+-GDH却相反增高。但在无外源氮条件下,于第4d后,可溶性蛋白质水平以及GS、NADH-GDH和NAD+-GDH活性都逐渐降低。在子叶发育的整个过程中,外源氮对GS和NAD+-GDH活性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子叶发育的后期对NAD+-GDH活性的促进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酰胺合成酶 谷氨酸脱氢酶 硝态氮 黄瓜子叶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中一条新的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24
5
作者 余涛 支立峰 +2 位作者 彭论 李阳生 朱英国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4年第4期277-283,共7页
利用差异显示技术从烟草中分离到一个受乙烯利诱导表达的cDNA片段,结合RACE扩增技术获得该基因的全长序列。该全长cDNA共含1350个碱基,编码区有1170bp,通过GenBank同源性比较发现它与一条已知的烟草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SAMS1,EC2.5.1... 利用差异显示技术从烟草中分离到一个受乙烯利诱导表达的cDNA片段,结合RACE扩增技术获得该基因的全长序列。该全长cDNA共含1350个碱基,编码区有1170bp,通过GenBank同源性比较发现它与一条已知的烟草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SAMS1,EC2.5.1.6)的基因编码区存在90%的同源性,编码的氨基酸顺序96%同源,而在cDNA的5'及3'非编码区同源性很低,且有一些短片段的缺失。设计合适的引物分别对这两个SAMS基因进行RT-PCR分析表明,SAMS1基因受高温诱导表达增强,但不受甲基紫晶诱导的氧化胁迫及盐胁迫影响,而新分离到的这个基因(SAMS2)的表达同时受高温、甲基紫晶及高盐3种胁迫的诱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 S-腺苷甲硫氨酸 乙烯利 逆境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菠菜叶中存在两种谷氨酰胺合成酶同工酶 被引量:10
6
作者 周忠新 王云华 +2 位作者 张楚富 袁永泽 马敬坤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4年第6期572-574,共3页
运用非变性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结合活性染色的方法,在菠菜(SpinaciaoleraceaL.)生长发育过程中,观察到叶片中至少存在2种谷氨酰胺合成酶(GS),其中一种GS的活性随发育进程而逐渐升高,而另一种GS的活性逐渐降低。在不同来源的成熟的菠菜... 运用非变性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结合活性染色的方法,在菠菜(SpinaciaoleraceaL.)生长发育过程中,观察到叶片中至少存在2种谷氨酰胺合成酶(GS),其中一种GS的活性随发育进程而逐渐升高,而另一种GS的活性逐渐降低。在不同来源的成熟的菠菜叶片中同样观察到2种GS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酰胺合成酶 同工酶 菠菜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莲型水稻不育系和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BAC文库的构建 被引量:5
7
作者 易平 汪莉 +1 位作者 万翠香 朱英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56-759,共4页
以红莲型 (HL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为材料 ,构建了水稻线粒体基因组的 BAC文库。每个文库保存约2 30 0个菌落 ,外源插入片段介于 9~ 2 5 kb之间。以线粒体基因为探针对文库进行菌落原位杂交验证 ,均筛选到了阳性克隆。构建的两... 以红莲型 (HL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为材料 ,构建了水稻线粒体基因组的 BAC文库。每个文库保存约2 30 0个菌落 ,外源插入片段介于 9~ 2 5 kb之间。以线粒体基因为探针对文库进行菌落原位杂交验证 ,均筛选到了阳性克隆。构建的两个文库为进一步研究水稻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保持系 细胞质雄性不育 线粒体基因组 BAC文库 红莲型不育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品种抗裂颖资源的筛选与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朱伟 童继平 吴跃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2-55,共4页
利用裂颖率指标,对1017份水稻资源进行抗裂颖种质筛选,筛选出13份高抗与高感的种质资源。利用已筛选资源,估算水稻品种(系)裂颖率的广义遗传率为948%。纯系选择试验、不同播期试验及不同氮肥施用水平试验的结果表明,水稻品种(系)抗裂颖... 利用裂颖率指标,对1017份水稻资源进行抗裂颖种质筛选,筛选出13份高抗与高感的种质资源。利用已筛选资源,估算水稻品种(系)裂颖率的广义遗传率为948%。纯系选择试验、不同播期试验及不同氮肥施用水平试验的结果表明,水稻品种(系)抗裂颖性状是稳定的可遗传性状,其表达不受环境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裂颖 种质资源 遗传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和硼对蓝猪耳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3
9
作者 姚成义 赵洁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4年第1期1-7,共7页
研究了钙(Ca2+)和硼(H3BO3)对蓝猪耳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一定范围内Ca2+几乎不影响花粉萌发频率,而主要影响花粉萌发速度和花粉管生长速度;低Ca2+不利于花粉管生长,而高Ca2+抑制花粉萌发速度和花粉管生长;在稍... 研究了钙(Ca2+)和硼(H3BO3)对蓝猪耳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一定范围内Ca2+几乎不影响花粉萌发频率,而主要影响花粉萌发速度和花粉管生长速度;低Ca2+不利于花粉管生长,而高Ca2+抑制花粉萌发速度和花粉管生长;在稍高于最适Ca2+浓度的条件下,花粉管生长早期呈现波浪形。(2)硼明显影响花粉萌发频率及花粉管形态;花粉管生长必需硼,但不同浓度的硼对花粉管生长速度影响不明显;在高浓度硼条件下,较长时间内花粉管均呈现出波浪形。(3)Cooled-CCD动态跟踪观察进一步证实Ca2+影响花粉管生长速度,而硼则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猪耳 花粉萌发 花粉管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杂种与亲本间差异表达cDNA片段S600的分离克隆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学峰 熊建华 +3 位作者 张义平 华扬 李阳生 朱英国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1-95,共5页
采用cDNA-AFLP技术分离克隆了水稻杂种与亲本间差异表达基因片段S600。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在分蘖期和始穗期,S600在杂种和父本中表达丰度均较高,而在母本中表达丰度相对较低。S600在分蘖期和始穗期表达量不同,暗示了该基因的表达还... 采用cDNA-AFLP技术分离克隆了水稻杂种与亲本间差异表达基因片段S600。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在分蘖期和始穗期,S600在杂种和父本中表达丰度均较高,而在母本中表达丰度相对较低。S600在分蘖期和始穗期表达量不同,暗示了该基因的表达还受到发育时期的调节。同源搜索结果表明S600片段是水稻SBPase的部分编码序列。为了获得完整编码序列,以S600序列检索粳稻日本晴cDNA数据库,获得了两个高度同源(99%)且功能未知的全长cDNA克隆(AK062089和AK065773)。序列分析表明它们均包含一个相同的1179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92个氨基酸组成的水稻SBPase前体,其中包含有与底物结合、氧化还原调节有关的保守氨基酸残基。检索发现该基因在水稻日本晴基因组中只有单个座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杂种 SBPase cDNA—A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飞虱诱导的水稻cDNA文库的构建及锌指蛋白基因的分离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小兰 祝彩磊 +1 位作者 祝莉莉 何光存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4年第1期22-26,共5页
从褐飞虱取食48h后的水稻幼苗中提取总RNA并纯化出mRNA,经反转录合成第一、二链cDNA,去除小于400bp的cDNA片断后,连接EcoRI人工接头,与去磷酸化的噬菌体长短臂连接,体外包装后感染,成功构建了含1.1×106重组子的褐飞虱诱导的水稻cDN... 从褐飞虱取食48h后的水稻幼苗中提取总RNA并纯化出mRNA,经反转录合成第一、二链cDNA,去除小于400bp的cDNA片断后,连接EcoRI人工接头,与去磷酸化的噬菌体长短臂连接,体外包装后感染,成功构建了含1.1×106重组子的褐飞虱诱导的水稻cDNA表达文库,重组子平均外源片断为1.5kb,扩增后的cDNA文库滴度为1.1×1011pfu/mL,适用于筛选低丰度mRNA的cDNA克隆。将已筛选得到的ESTBPHiw001为探针,在褐飞虱诱导的水稻cDNA文库中筛选得到1.4kb的全长锌指蛋白基因,命名为OsBi2。Northernblot分析说明此基因可能在水稻对褐飞虱的防卫反应中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CDNA文库 锌指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RFLP标记剖析水稻穗颈维管束及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顺强 汪洋 +5 位作者 章志宏 王玲霞 胡中立 李平 朱立煌 朱英国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4年第1期15-21,共7页
采用籼、粳亚种间杂种F1(圭630×02428)花药培养获得的DH群体,对水稻穗颈大、小维管束数和倒数第2节间大、小维管束数等4个维管束性状,以及一、二次枝梗数,每穗颖花数3个穗部性状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16个QTLs,其中有7个QTLs的加性... 采用籼、粳亚种间杂种F1(圭630×02428)花药培养获得的DH群体,对水稻穗颈大、小维管束数和倒数第2节间大、小维管束数等4个维管束性状,以及一、二次枝梗数,每穗颖花数3个穗部性状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16个QTLs,其中有7个QTLs的加性效应较大,单个QTL的贡献率在20%以上。发现有4个QTLs成簇分布于第1染色体从RZ776到C11的大约35cM的区段上,来源于亲本"圭630"的这一染色体区段对穗颈大维管束、第2节间大维管束、第2节间小维管束和二次枝梗数4个性状的表达均具有增效作用。还讨论了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增效QTLs、实现穗颈维管束性状遗传改良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DH群体 穗颈维管束 RFLP 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FLP标记的中国西藏近缘野生大麦遗传多样性分析
13
作者 张镝 丁毅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25-730,共6页
选取7对引物组合,构建了36份西藏近缘野生大麦和4份栽培大麦的AFLP指纹图谱,共获得清晰可辨的条带227条,其中多态性带194条,占85.46%,从DNA分子水平显示出所试材料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计算得各样品间的遗传距离(欧氏距离)介于2.646~10... 选取7对引物组合,构建了36份西藏近缘野生大麦和4份栽培大麦的AFLP指纹图谱,共获得清晰可辨的条带227条,其中多态性带194条,占85.46%,从DNA分子水平显示出所试材料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计算得各样品间的遗传距离(欧氏距离)介于2.646~10.488之间,应用离差平方和法对供试材料的AFLP数据结果进行聚类,建立了40份大麦材料的AFLP树状图,聚类结果将40份材料分为5类,进一步揭示出供试材料间遗传背景的相似性和复杂性。结合Nei’s遗传一致性分析结果,发现近缘六棱野生大麦较之近缘二棱野生与栽培大麦的亲缘关系更近,支持栽培大麦是从野生二棱大麦起源,而野生六棱大麦是进化过程中的过渡类型的大麦系统发生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缘野生大麦 AFLP 指纹图谱 遗传多样性 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