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0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春华秋实 桃李芬芳——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院20周年庆典巡礼 被引量:1
1
作者 严文静 汪明香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1期125-126,共2页
关键词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高校 新闻传播教育 人才培养 理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智能时代重返新闻传播的“人机之界” 被引量:1
2
作者 洪杰文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共1页
“智能体就好比AI时代的网站。”李彦宏认为,智能体会大量出现,其创造门槛将进一步降低并最终形成生态。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率先提出的“智能体”(Agent)概念,指存在于某一环境并基于环境自主进行感测、决策、反应、行动... “智能体就好比AI时代的网站。”李彦宏认为,智能体会大量出现,其创造门槛将进一步降低并最终形成生态。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率先提出的“智能体”(Agent)概念,指存在于某一环境并基于环境自主进行感测、决策、反应、行动的系统,相比于封闭计算系统更具有自治性、反应性、适应性、社会性和进化性。智能体不仅能够通过通信和记忆实现智能体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而且能够与用户进行深度交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体 信息共享 混合智能 李彦宏 新闻传播 进化性 明斯基 自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中国新闻传播学本科核心课程的变化与问题——基于21位院长访谈的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周茂君 罗雁飞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19年第4期78-90,共13页
通过对访谈文字资料进行编码整理分析发现:平台课方面,学校通识选修课部分承担学院平台课(专业基础课)的职能,设置范畴通识化、跨学科化,修读方式不拘一格;专业课方面,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指向,淡化专业必修课,课程群自选模式普遍,加强... 通过对访谈文字资料进行编码整理分析发现:平台课方面,学校通识选修课部分承担学院平台课(专业基础课)的职能,设置范畴通识化、跨学科化,修读方式不拘一格;专业课方面,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指向,淡化专业必修课,课程群自选模式普遍,加强实践课程并呈现产学研协同化。课程设置依然存在以下困惑:博与专的平衡、传统(文科)思维、规模与个性的矛盾、技术跟进与基础教学的矛盾、师资困境等。基于此提出数字时代中国新闻传播学本科核心课程的取舍和体系的构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学 培养目标 本科核心课程 课程设置 数字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传播学视角看当代中国新闻教育的阙失 被引量:7
4
作者 张昆 张永德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4期492-497,共6页
信息传播与教育实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传播学的原理与方法也适应于教育研究,适应于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传播学总体上分为传者、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分析等5大领域。从传播学的独特视角,观照作为传播行为之一的新闻学教育... 信息传播与教育实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传播学的原理与方法也适应于教育研究,适应于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传播学总体上分为传者、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分析等5大领域。从传播学的独特视角,观照作为传播行为之一的新闻学教育,审视其存在的阙失,以期找到解决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 新闻教育 阙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20世纪40年代美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新拓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晓静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37-640,共4页
20世纪40年代是美国新闻传播教育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在这一时期,美国新闻传播教育摆脱了单一新闻职业训练的模式,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大众传播学开始进入原有的新闻教育视野,新闻传播教育初具规模,课程标准逐步趋于多样和成熟... 20世纪40年代是美国新闻传播教育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在这一时期,美国新闻传播教育摆脱了单一新闻职业训练的模式,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大众传播学开始进入原有的新闻教育视野,新闻传播教育初具规模,课程标准逐步趋于多样和成熟,一些相关的管理和学术研究团体相继成立,学术研究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40年代 美国新闻传播教育 新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历史思维评说 被引量:1
6
作者 夏冠英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6期784-785,共2页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 历史思维 书评 新闻业 中西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传播人才培养的现状和进路
7
作者 王琼 吴起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87,共12页
研究提出智能传播人才的定义及能力要求,并对国内外57所高校的3976门课程进行分析,发现尽管现有课程体系的核心关键词为“数字”,但普遍缺乏数理和计算科学的基础支撑课程,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几乎成为“孤岛”。智能传播教育需着力培养学... 研究提出智能传播人才的定义及能力要求,并对国内外57所高校的3976门课程进行分析,发现尽管现有课程体系的核心关键词为“数字”,但普遍缺乏数理和计算科学的基础支撑课程,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几乎成为“孤岛”。智能传播教育需着力培养学生在传播实践中对数据和算法的敏锐感知,进而推动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研究认为应通过删减调整部分通识概论课程,开设专门人工智能课程,引入跨学科合作和交叉培养,因校制宜建设垂直方向专业和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工智能技术伦理观等措施,以塑造技术视野广阔、理论基础扎实的复合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传播 新闻传播教育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根理论在新闻传播研究中的应用——基于中英文新闻传播学术期刊的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徐开彬 叶春丽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2年第1期17-31,共15页
扎根理论在新闻传播研究中的应用日趋丰富,发文量不断增加。通过对新闻传播领域的102篇中文论文和505篇英文论文进行分析,发现这些研究聚焦互动性和过程性的特点与扎根理论的适用特点基本一致。英文文献将这一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健康传播... 扎根理论在新闻传播研究中的应用日趋丰富,发文量不断增加。通过对新闻传播领域的102篇中文论文和505篇英文论文进行分析,发现这些研究聚焦互动性和过程性的特点与扎根理论的适用特点基本一致。英文文献将这一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健康传播、家庭关系、组织/危机传播、社交媒体、新闻生产/报道等涉及传播互动、关系和心理/行为过程的研究中。中文文献的研究主题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用户/消费者线上行为、跨文化传播、群体事件等方面。同时,新闻传播领域扎根理论的应用还存在以下问题:将扎根理论与其他方法混用或只当成编码的工具;未从数据中提出研究问题;编码过程看不到提取类属和属性,变成了简单的归纳总结;没有理论抽样与理论饱和检验,或存在误解和误用;没有撰写备忘录或未能详述备忘录的作用等问题。未来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扎根理论应用亟须规范研究方法,并增强对该方法的批判性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根理论 新闻传播 质性研究方法论 理论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洪杰文 汤恋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1年第6期5-19,共15页
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馈渠道和监控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不仅能够检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还能为管理者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优化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利指导。只有建立合理的新闻... 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馈渠道和监控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不仅能够检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还能为管理者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优化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利指导。只有建立合理的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才能够准确判断改革后的新闻人才培养质量能否满足社会、文化以及经济的发展需求。为使得评价体系贯穿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全过程,并且更好地为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提供服务,研究选择以CIPP评价模式作为构建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基础,结合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将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围绕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四个方面来展开。其中,背景评价主要针对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诊断性评价;输入评价主要是对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进行考察;过程评价设立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培养特色、教学质量管理四个一级指标对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检查;人才培养质量的结果评价选择设立毕业生综合能力水平、毕业生就业质量两个一级指标对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为保证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研究采用德尔菲法开展了两轮专家咨询进行修订和完善,根据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各指标重要性和可操作性评分、各指标变异系数以及专家的补充意见,对初步构建的评价指标进行了两次修改,从而形成最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对于最终形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层次分析法通过问卷的形式邀请专家对各层次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计算,从而得出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经过三轮专家咨询,最终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的9个一级指标,36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按权重大小依次排列为:毕业生综合能力水平、师资队伍、毕业生就业质量、教学质量管理、培养亮点与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论文构建的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可靠性,可为实际开展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PP模式 新闻传播学类 人才培养质量 评价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的传播创新
10
作者 刘汉俊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共1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浪涛正拍打着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智能传播”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对此,传播创新研究必须积极面对并重点关注。智能时代的传播创新要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利用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多模态、高通量... 人工智能技术的浪涛正拍打着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智能传播”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对此,传播创新研究必须积极面对并重点关注。智能时代的传播创新要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利用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多模态、高通量、即时性、广覆盖、低门槛等特性,深度挖掘和运用大数据资源,以实现文图音视等多模态内容的采制与播报、背景和知识资料的精准配制、个性化定制化推送分发、多媒体远程采集和直播传输、即时性送达与反馈互动、阅读行为画像和知识图谱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 多媒体 个性化定制 知识图谱 智能时代 远程采集 多模态 传播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持连接背后:错失恐惧的问题场域与传播学研究趋势
11
作者 程一若 王立新 《传媒论坛》 2024年第9期50-53,共4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演进、移动终端的逐渐普及,互联网用户与网络连接的时间逐渐变长,错失恐惧现象作为一种个体的弥散型焦虑心理引发了广泛关注,并有演化成普遍的社会症候的趋势。以国内外多学科的研究文献为基础,对这一新兴现象进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演进、移动终端的逐渐普及,互联网用户与网络连接的时间逐渐变长,错失恐惧现象作为一种个体的弥散型焦虑心理引发了广泛关注,并有演化成普遍的社会症候的趋势。以国内外多学科的研究文献为基础,对这一新兴现象进行阐述,关注其在传播学领域的研究倾向和趋势,并针对移动社交媒体环境提出错失恐惧研究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失恐惧 FoMO 概念界定 媒介心理 社交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新闻传播在乡村治理中的反作用 被引量:13
12
作者 车英 袁松 张月盈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7-111,共5页
税费改革之后,媒体成为农民获取政策信息的最主要的来源。上级政府的政策信息以大众传播的模式通过传媒的政策报道、典型报道、批评报道及常规新闻节目直接向农民受众传递。村民与基层干部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基于不同的利益角度对这些... 税费改革之后,媒体成为农民获取政策信息的最主要的来源。上级政府的政策信息以大众传播的模式通过传媒的政策报道、典型报道、批评报道及常规新闻节目直接向农民受众传递。村民与基层干部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基于不同的利益角度对这些"直达"的政策精神做出的不同解释,使得基层治理中的意见分歧越来越大。这一方面削弱了基层组织的权威,增加了基层政权采取作为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农村公共品自我供给的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传媒 乡村治理 反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大学文科实验教学实践——以网络新闻实务为例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杨嫚 何华刚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08年第9期116-119,共4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传统文科教学范式的转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与方法策略。论文以网络新闻实务实验教学为例,分别从情境构建、学习社区交流以及教学与学习评价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实验教学 网络新闻实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短视频传播中的情绪偏好效应——基于梨视频社会版块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0
14
作者 王朝阳 于惠琳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19年第3期42-55,共14页
新闻借助短视频进行传播成为新闻传播的一种方向。短视频传播中包含的表达情绪的信息,影响到现实社会中的情绪传播,其传播效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选择新闻短视频应用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梨视频作为研究对象,从4... 新闻借助短视频进行传播成为新闻传播的一种方向。短视频传播中包含的表达情绪的信息,影响到现实社会中的情绪传播,其传播效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选择新闻短视频应用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梨视频作为研究对象,从4个方面展开研究:即新闻短视频传播中,存在怎样的情绪偏好特征;不同类型的情绪是否具有不同的传播效力;不同强烈程度的情绪是否具有不同的传播效力;新闻短视频标题情绪类型、短视频内容情绪类型、评论情绪类型之间,是否存在一致性等。研究发现:首先,新闻短视频中,负面情绪普遍存在。线上新闻评论区域是个体情绪宣泄的场所,多元主体话语博弈中充满负面情绪,其传播路径为传染、扩散、变异。其次,情绪设置只可以影响人们带着情绪地想,并不能影响人们以什么情绪来怎么想。短视频情绪设置机制不同于单一文本形态的情绪设置机制,情绪偏好倾向于负面情绪设置。第三,用户拥有重构情绪的权力,表现为正面情绪向负面情绪的异化,中性情绪向正面或负面情绪异化。研究认为,新闻短视频传播中存在情绪差异,且情绪差异与传播效力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偏好 新闻短视频传播 传播效力 梨视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效果评估的指标和权重 被引量:24
15
作者 刘建明 徐恬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18年第4期41-57,共17页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闻发布工具和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传统媒介形态下的新闻传播效果评估方式,已不再完全适用于新媒体新闻传播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创新新媒体新闻传播效果评估方式。基于内容分析、搜索、数据挖掘等研究方法,...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闻发布工具和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传统媒介形态下的新闻传播效果评估方式,已不再完全适用于新媒体新闻传播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创新新媒体新闻传播效果评估方式。基于内容分析、搜索、数据挖掘等研究方法,对目前新媒体新闻传播效果评估进行指标体系建构,并运用德尔菲法对这些指标进行权重赋予。这些效果评估指标粗分为:新闻传播渠道与形态指标、新闻发布指标、用户接收与互动显性指标、媒体接收与反馈指标等,各类指标又细分为更具体的指标。通过三轮专家问卷咨询,对各具体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从而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效果评估的完整体系和实用方法。通过对传播效果指标体系权重的赋予,将不同因素的影响等级分隔、归类,旨在从动态、流动的行为中,找到效果评价的突破口,得到更有针对性、更加科学的指数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新闻传播效果 评估指标 指标权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新闻传播:从自由放任到强调责任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卓钧 蔡静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5期625-631,共7页
诞生于美国的报刊社会责任理论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占主导地位的新闻理论。作为对传统的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与补救 ,该理论的形成 ,是美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以后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发生深刻变革的结果 ,而美国新闻... 诞生于美国的报刊社会责任理论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占主导地位的新闻理论。作为对传统的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与补救 ,该理论的形成 ,是美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以后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发生深刻变革的结果 ,而美国新闻事业出现的相应变化则造就了该理论诞生的具体环境。由于垄断报业的出现 ,导致传统的报刊自由主义理论发生危机 ,而由此促成的媒介自律意识的兴起和政府干预媒介的成功实践 ,催生了报刊社会责任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刊社会责任理论 报刊自由主义理论 美国新闻事业 垄断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传播生态学角度审视新闻舆论监督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淑芳 张开荣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03-506,共4页
新闻舆论监督是大众传媒的神圣责任,是保证社会向着良性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传播机制。它位于传播生态的大气候下,必然受制于传播生态规律和原则的影响和制约。新闻舆论监督体现了传播最小量规律、传播适度性规律、传播互动性规律和传播生... 新闻舆论监督是大众传媒的神圣责任,是保证社会向着良性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传播机制。它位于传播生态的大气候下,必然受制于传播生态规律和原则的影响和制约。新闻舆论监督体现了传播最小量规律、传播适度性规律、传播互动性规律和传播生态的平衡性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舆论监督 传播生态学 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媒介效果研究的新动向——基于2007—2016年欧美传播学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卓 王竞 刘婷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19年第1期110-122,共13页
以国外六大传播学期刊的论文为数据来源,对其2007至2016年刊发的所有论文进行逐篇检阅,从总计2112篇期刊论文中筛选出950篇属于媒介效果研究范畴的样本,采用文献计量法,尝试从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研究热点等层面,勾勒西方媒介效果研究... 以国外六大传播学期刊的论文为数据来源,对其2007至2016年刊发的所有论文进行逐篇检阅,从总计2112篇期刊论文中筛选出950篇属于媒介效果研究范畴的样本,采用文献计量法,尝试从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研究热点等层面,勾勒西方媒介效果研究的知识图谱。研究发现,这十年间媒介效果研究领域的新动向主要表现在:首先,期刊论文统计数据显示,媒介效果研究依然是西方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发文数量在美国学者主编的传播学期刊中甚至可以占据近半壁江山,在欧洲学者主编的期刊中也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中共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样本来自《传播学理论》和《传播学期刊》。其次,在研究对象上,媒介形态的飞速变化为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从互联网到在线媒介,再到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新媒体成为新的关注焦点。同时传统媒介在媒介效果研究中依旧占据一席之地。再次,根据对研究关键词的分析,效果研究呈现出两大自然聚类。一类主要从新媒介层面研究媒介效果,集中探讨身份认同、性别问题和新式新闻生产;另一类则从心理学路径入手聚焦传统媒体产生的效果,偏重于测度受众认知、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两者交集于社会参与和民意研究等议题上。最后,从研究主体看,美国在媒介效果研究中的霸主地位暂时难以撼动,密歇根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普渡大学发文量显著提升,成为媒介效果研究的新高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大学和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德国的曼海姆大学、以色列的希伯来大学跻身发文量前15的研究机构中;作为后起之秀的亚洲和中东也在奋起直追,试图融入媒介效果研究的主流话语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效果 知识图谱 文献计量法 西方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学中社会文化分析的方法论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司景新 药琦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1年第4期110-119,共10页
为了探索传播与社会的关系,传播学研究总是关注社会文化因素。基于社会文化分析理论与方法,勾勒出一条“宏观文化整体—实践情景—微观认知”的研究聚焦方向,展示了理论与解释方式在长时段内的流变,指出了社会文化分析的文化整体论、实... 为了探索传播与社会的关系,传播学研究总是关注社会文化因素。基于社会文化分析理论与方法,勾勒出一条“宏观文化整体—实践情景—微观认知”的研究聚焦方向,展示了理论与解释方式在长时段内的流变,指出了社会文化分析的文化整体论、实践理论与认识方法三种取向,并讨论了它们各自的核心理论、方法论预设、三种取向之间的竞争关系。研究发现,三种取向至今仍然相互缠绕,它们分别基于不同的认识论视角,有各自的资料收集手段与资料形式,并在不同层面进行解释。新功能主义与框架分析等在传播学中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明晰三种取向,有助于理清传播学对社会文化分析的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文化分析 文化整体论 实践理论 认知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互动:品牌数字传播的社会认同建构 被引量:7
20
作者 姚曦 姚俊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6-107,共12页
网络化个体主义是推动品牌社会认同加速离散的重要力量,由此造成品牌社会认同的危机,然而,网络个体的重新聚集也成为品牌构建新社会认同的契机。因此,探索全新的品牌数字传播对社会认同的建构理路,对于理解广告品牌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具... 网络化个体主义是推动品牌社会认同加速离散的重要力量,由此造成品牌社会认同的危机,然而,网络个体的重新聚集也成为品牌构建新社会认同的契机。因此,探索全新的品牌数字传播对社会认同的建构理路,对于理解广告品牌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符号互动理论,对“后浪现象”这一数字传播典型案例进行探讨,从个体、群际和社会三重互动情境着手分析,提炼出品牌数字传播构建社会认同的两个关键环节:“情感化的符号生产”与“仪式化的公众文本创作”。在个体间情感认同形成层面,符号的生产促成情感心理空间的连接和扩大,其是形成情感认同的中间纽带;在群际间层面,人们通过互动仪式链参与公众文本创作,促进群际间的意义生产,突破圈层的意义边界,助力群际间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品牌传播 符号互动论 “后浪现象” 社会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