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 |
王兆鹏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9
|
|
2
|
从重道德重实用到重性灵重自我表现--袁宗道文学思想论 |
戴红贤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3
|
在当代文学与古典文学之间探索 |
樊星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4
|
古代文论诗性言说的生成语境和主体用心 |
李建中
吴中胜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6
|
|
5
|
文艺学的知识属性与课程教学的新思路 |
冯黎明
刘科军
|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
2008 |
3
|
|
6
|
审美现代性与艺术自律论 |
冯黎明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1
|
|
7
|
从唱和活动看云间词风的形成 |
姚蓉
王兆鹏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2
|
|
8
|
墨家之“义”与“侠义”和“正义” |
罗积勇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9
|
“之”的一种特殊用法—衬音助词 |
唐为群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4
|
|
10
|
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知性话语的理论维度 |
赵小琪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1
|
论东晋玄言诗兴盛的原因 |
陈顺智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
|
|
12
|
人民性:从汉语的角度看 |
冯黎明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13
|
经学视域下中国文论关键词之词根性考察 |
李建中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14
|
沈祖棻的生年及其他 |
吴志达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5
|
书信中所呈现的闻一多人格 |
陈国恩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16
|
当代台湾小说在祖国大陆的批评性传播与接受形态 |
赵小琪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17
|
科举制度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关于“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的几点说明 |
陈文新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8
|
新生代作家的“诗化小说”与浪漫主义情怀 |
樊星
|
《学习与实践》
|
2006 |
2
|
|
19
|
试论诗画非一律--兼谈语言艺术的特殊对象或内容 |
唐铁惠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20
|
易竹贤先生的“鲁迅研究”与“胡适研究” |
陈国恩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