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 被引量:29
1
作者 王兆鹏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9-113,共5页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研究,要探讨六个层面的问题:一要追问传播主体,即追问是谁传播文学,有哪些人或哪些机构传播;二要追问传播环境,即追问在什么环境中传播文学;三要追问传播方式,即追问怎样传播;四要追问传播内容,即追问传播什么,传播...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研究,要探讨六个层面的问题:一要追问传播主体,即追问是谁传播文学,有哪些人或哪些机构传播;二要追问传播环境,即追问在什么环境中传播文学;三要追问传播方式,即追问怎样传播;四要追问传播内容,即追问传播什么,传播谁的作品和什么样的作品,哪些人的作品能得到及时地传播,什么样的作品更受当下和后世的欢迎;五要追问传播对象,即追问向谁传播;六要追问传播效果,即追问传播有什么作用和效果,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传播 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重道德重实用到重性灵重自我表现--袁宗道文学思想论 被引量:3
2
作者 戴红贤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2-197,共6页
袁宗道的文学思想经历了由重实用、重道德的文学思想到重个性表现、重性灵抒发、重不拘格套的文学思想的变化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主动接受、积极传播其弟弟袁宏道标举的性灵文学,在公安派文学的形成过程中做出了独有的贡献。
关键词 袁宗道 接受传播 性灵文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当代文学与古典文学之间探索 被引量:1
3
作者 樊星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3-136,共4页
文章论述了研究当代文学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历史联系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从古典文学遗产中继承中国古典文学评论的方法与风格的思路。文章还就探讨重新发现与努力超越古典文学遗产的可能性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思考。
关键词 当代文学 古典文学 历史联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文论诗性言说的生成语境和主体用心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建中 吴中胜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0-114,共5页
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言说,与其所处具体语境和主体用心密不可分。或三五亲朋,酒边烛外;或赋闲独居,尘氛退避,悠闲的环境和轻松的心情,有一种松散的、随笔式的言说与之适应。言说者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入兴贵闲的心态促成古代文论言说方式... 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言说,与其所处具体语境和主体用心密不可分。或三五亲朋,酒边烛外;或赋闲独居,尘氛退避,悠闲的环境和轻松的心情,有一种松散的、随笔式的言说与之适应。言说者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入兴贵闲的心态促成古代文论言说方式的诗性和鲜活。当然也有立志高远者,独立著述,欲成一家之言,自然形成相对严谨、自成体系的言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论 诗性言说 语境 用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学的知识属性与课程教学的新思路 被引量:3
5
作者 冯黎明 刘科军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8年第2期53-56,共4页
文艺学作为一种由研究者带着前判断与文学文本展开对话而形成的知识,其属性并不具备严格的学科性和客观性。文艺学知识的对象不是纯客观的文学现象,而是超越学科知识边界且受制于个人文化心理的阅读经验,因此文艺学是一种反思性的知... 文艺学作为一种由研究者带着前判断与文学文本展开对话而形成的知识,其属性并不具备严格的学科性和客观性。文艺学知识的对象不是纯客观的文学现象,而是超越学科知识边界且受制于个人文化心理的阅读经验,因此文艺学是一种反思性的知识体系。知识属性的反思性决定了,文艺学的教学应采用一种从阅读文学文本出发的语境化教学方法和超越学科边界的学科互涉的教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经验 跨学科 知识属性 反思性 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现代性与艺术自律论 被引量:11
6
作者 冯黎明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7-112,159,共6页
艺术自律论是审美现代性的基本原理,近代以来的艺术观念和艺术理论均受制于艺术自律论,现代实验艺术的元叙事就是艺术自律论。艺术自律论是市民社会的产物,它体现着启蒙话语的伦理和政治诉求。启蒙时代市民社会与贵族国家之间的文化领... 艺术自律论是审美现代性的基本原理,近代以来的艺术观念和艺术理论均受制于艺术自律论,现代实验艺术的元叙事就是艺术自律论。艺术自律论是市民社会的产物,它体现着启蒙话语的伦理和政治诉求。启蒙时代市民社会与贵族国家之间的文化领导权之争,是艺术自律生成的历史机制。艺术自律论由康德美学开端,历经唯美主义、批判理论、形式主义、新左派等现代思想文化潮流,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救赎功能的意识形态。二战以后,市民社会借助于资本主义改革而获得了文化领导权,启蒙时代催生了艺术自律的那种市民社会与贵族国家的对立趋于消散,艺术自律论也逐渐走向了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 艺术自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唱和活动看云间词风的形成 被引量:2
7
作者 姚蓉 王兆鹏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17-121,共5页
本文从唱和活动入手考察明末云间词派的词论与词作,认为唱和活动的游戏性、竞技性对云间词人的词学观念、创作实践影响甚大。云间词派以词为“小道”、以词为“言情之作”的词学观念,及其词作多闺阁题材、小令体裁,其婉约风格、浓艳词... 本文从唱和活动入手考察明末云间词派的词论与词作,认为唱和活动的游戏性、竞技性对云间词人的词学观念、创作实践影响甚大。云间词派以词为“小道”、以词为“言情之作”的词学观念,及其词作多闺阁题材、小令体裁,其婉约风格、浓艳词藻等风貌,都和他们的唱和活动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唱和 云间词 游戏性 竞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家之“义”与“侠义”和“正义” 被引量:4
8
作者 罗积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8-43,共6页
从字形构造看,"义"一开始就带有"神圣命令"的意涵,墨家之"义"恢复了这个意涵。墨家之"义"还具有利他、不分亲疏、追求公平正义等特征。后世的"侠义",经过明代通俗小说的推衍和近代... 从字形构造看,"义"一开始就带有"神圣命令"的意涵,墨家之"义"恢复了这个意涵。墨家之"义"还具有利他、不分亲疏、追求公平正义等特征。后世的"侠义",经过明代通俗小说的推衍和近代梁启超等人的论证,逐渐与墨家之"义"联系在一起。而"正义"这一术语虽然是在翻译西方著作中生成的,但它的内涵却与墨家之"义"有许多相同点,在墨家、儒家的基础上进一步接受和改造"正义"这一关键词是有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家 侠义 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之”的一种特殊用法—衬音助词 被引量:4
9
作者 唐为群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18-122,共5页
本文就“之”字在古代汉语里用来凑足音节的衬音助词用法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清理 ,并加入己见。
关键词 "之" 衬音助词 古代汉语 词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知性话语的理论维度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小琪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0-135,共6页
从20世纪初开始,西方话语的输入给中国现代诗学带来了思维的结构性嬗变。中国现代主义诗学以一种较为自觉的方式,逐渐转向了对于诗的知性的现代性的追求。具体而言,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知性思维的建构与完善,又主要是以三种理论阐释... 从20世纪初开始,西方话语的输入给中国现代诗学带来了思维的结构性嬗变。中国现代主义诗学以一种较为自觉的方式,逐渐转向了对于诗的知性的现代性的追求。具体而言,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知性思维的建构与完善,又主要是以三种理论阐释流向之合力共同促成的。即:经验的传达说,抽象的思考说和张力的综合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诗学 西方话语 经验 知性 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东晋玄言诗兴盛的原因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顺智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63-167,共5页
东晋玄言诗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其要因而论,或当在于玄学哲学的终结向玄学人生观的实践的转化,诗歌创作主体由崇尚诗骚传统向习玄传统的变化,社会环境、社会风气与文化心理向玄学人生观的倾斜这三个方面。
关键词 东晋 玄言诗 玄学理论 习玄传统 社会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性:从汉语的角度看 被引量:2
12
作者 冯黎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3-116,共4页
关于"人民性"的探讨最近又出现在文学批评界。把"人民性"定义为民族文化精神、劳动阶级的利益和愿望或者公民性,都不符合"人民性"一词的本意。从汉语词源的层面看,复合词"人民性"表明了人的先... 关于"人民性"的探讨最近又出现在文学批评界。把"人民性"定义为民族文化精神、劳动阶级的利益和愿望或者公民性,都不符合"人民性"一词的本意。从汉语词源的层面看,复合词"人民性"表明了人的先验类属性和历史规定性之间的一种结构性关联。具有人民性的文学,即是那种表现了人的"人性"和"民性"之间复杂关系的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性 先验类属性 历史规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学视域下中国文论关键词之词根性考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建中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37,共7页
经学视域下中国文论关键词之词根性考察可分为三大步骤:一是依据传世的五经文本并参照出土的卜辞金文,辨析并厘定关键词之原初释义;二是检阅后经典时代以汉学诂训和宋学章句为代表的经义疏证,梳理并勘订关键词之经学解诠;三是勾连从经... 经学视域下中国文论关键词之词根性考察可分为三大步骤:一是依据传世的五经文本并参照出土的卜辞金文,辨析并厘定关键词之原初释义;二是检阅后经典时代以汉学诂训和宋学章句为代表的经义疏证,梳理并勘订关键词之经学解诠;三是勾连从经部到集部的文献通道,识鉴关键词之经义根性在集部之诗文评中的诗性绽放。中国文论关键词研究的经学视域,对于关键词理论谱系之建构和关键词诠解路径及方法之新创,均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 词根性 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祖棻的生年及其他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志达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6-50,共5页
根据程千帆、程丽则父女和沈氏亲属所提供的翔实材料,学界对沈祖棻生年的界定有误。沈祖棻《自传》所写年龄乃因个人原因而少填两岁,程千帆力主"还原历史",应予尊重。《沈祖棻年谱》中的纪事也需要作必要的补充。《沈祖棻的... 根据程千帆、程丽则父女和沈氏亲属所提供的翔实材料,学界对沈祖棻生年的界定有误。沈祖棻《自传》所写年龄乃因个人原因而少填两岁,程千帆力主"还原历史",应予尊重。《沈祖棻年谱》中的纪事也需要作必要的补充。《沈祖棻的文学生涯》一书中所作的记述,有欠准确之处,需要澄清,力求真实。沈祖棻最可贵的品格是对祖国、对事业、对亲情和友情的忠诚,处险不惊,志浩行芳,是知识女性的典范。最有价值的是她的诗词创作,堪称史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祖棻 生年 观摩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信中所呈现的闻一多人格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国恩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25-128,共4页
闻一多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如今,这一惨案已过去整整60年。为了纪念闻一多殉难60周年,中国闻一多研究会、武汉大学文学院、闻一多基金会联合主办了"闻一多殉难6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7月),本期文学版特... 闻一多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如今,这一惨案已过去整整60年。为了纪念闻一多殉难60周年,中国闻一多研究会、武汉大学文学院、闻一多基金会联合主办了"闻一多殉难6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7月),本期文学版特从会议论文中组织了这一组笔谈。其中,闻黎明的《美国对李公朴、闻一多被刺事件的反应与对策》,回到历史现场,仔细分析了李闻惨案后美国的反应与对策,有助于透视当时国际主要政治力量的整合与变动。陈国恩的《书信中所呈现的闻一多人格》则从解读闻一多的书信入手,详尽分析了闻一多的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人格。李乐平的《闻一多前期新诗理论的贡献》认为,作为诗论家的闻一多在其前期提出的艺术观点都有针对性,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邓乔彬、赵晓岚的《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研究了闻一多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重点强调了闻一多的学术史贡献。刘殿祥的《闻一多与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则在中国现代学术史背景下观照闻一多的学术史价值,很有针对性。许祖华、孙红震的《闻一多大学教育理念的现代意蕴》研究了作为大学文学院院长与教授的闻一多对现代大学教育的新理念及其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人格 书信 西方文化 基督教 家庭责任 伦理原则 道德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台湾小说在祖国大陆的批评性传播与接受形态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小琪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93-199,共7页
批评性阐释是当代台湾小说在祖国大陆传播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传播形态。大致而言,这些批评性阐释又主要可以区分为还原、衍生、创造性三类。还原性批评,其目的就是要努力消除误解以获得对当代台湾作家、作品的真实把握。衍生性批评,就是... 批评性阐释是当代台湾小说在祖国大陆传播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传播形态。大致而言,这些批评性阐释又主要可以区分为还原、衍生、创造性三类。还原性批评,其目的就是要努力消除误解以获得对当代台湾作家、作品的真实把握。衍生性批评,就是批评家从当代台湾作家、作品的某一点出发,通过语义联想机制的作用,由一个基本义向其他意义转移和衍生的批评活动。创造性批评,主要指大陆批评家以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借助哲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与叙事学、女性主义等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对当代台湾小说进行的全新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小说 传播 还原性 衍生性 创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举制度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关于“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的几点说明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文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3-188,共6页
"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其内容主要包括:整理、研究反映科举制度沿革、影响及历代登科情形的文献;整理、研究与历代考试文体相关的教材、试卷、程文及论著等。第一辑共17种,近3 000万字。科举制度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 "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其内容主要包括:整理、研究反映科举制度沿革、影响及历代登科情形的文献;整理、研究与历代考试文体相关的教材、试卷、程文及论著等。第一辑共17种,近3 000万字。科举制度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科举制度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对现代中国的发展更有足资借鉴的意义。整理与研究历代科举文献,其意义也需要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加以说明:一方面是传承文化,传承文明,让这份丰厚的遗产充分发挥塑造民族精神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去粗取精,古为今用,让它在现实的中国社会重放异彩,成为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智力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代科举文献 整理 研究 传承文明 古为今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代作家的“诗化小说”与浪漫主义情怀 被引量:2
18
作者 樊星 《学习与实践》 2006年第4期128-134,共7页
新生代作家对“诗化小说”风格的追求体现了他们对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也是浪漫主义思潮在当代继续延伸的证明。
关键词 新生代作家“诗化小说”古典诗歌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诗画非一律--兼谈语言艺术的特殊对象或内容
19
作者 唐铁惠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81-85,共5页
诗与画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它们的形式上,更见之于它们的对象或内容。古今中外的"诗画一律"论或"诗画同源"论,实际上是"扬诗抑画"论或"扬画抑诗"论。要理解和认识诗与画各自相互不可取代的特殊... 诗与画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它们的形式上,更见之于它们的对象或内容。古今中外的"诗画一律"论或"诗画同源"论,实际上是"扬诗抑画"论或"扬画抑诗"论。要理解和认识诗与画各自相互不可取代的特殊性,应当从它们所运用的特殊媒介入手。据此我们可以发现,包括诗在内的文学是以无声无色无嗅无味的人之心灵世界为表现对象或内容;而绘画则在于呈示诉诸精神性视觉的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与画 异同 可比性 语言 心灵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竹贤先生的“鲁迅研究”与“胡适研究”
20
作者 陈国恩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6-107,共2页
关键词 易竹贤 中国 文艺思想 鲁迅 胡适 文学风格 审美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