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隐喻:从传统到现代 被引量:3
1
作者 朱全国 肖艳丽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7-70,共4页
隐喻是西方文学理论传统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文学基本问题之一。西方从文学方面关注隐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研究向现代研究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语词研究向语义研究的转变;思维探讨向结构研究的转变;语义研究向... 隐喻是西方文学理论传统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文学基本问题之一。西方从文学方面关注隐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研究向现代研究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语词研究向语义研究的转变;思维探讨向结构研究的转变;语义研究向话语研究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语词 语义 结构 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元之际契丹文士的焦虑意识及文学表达——以耶律楚材家族为中心 被引量:4
2
作者 和谈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1-167,248,共8页
金元易代之际,契丹文士表现出身份与文化的双重焦虑,在诗文中则表达仕与隐的徘徊与矛盾。耶律楚材家族在金元之际,有多人位居高官,表面看似荣耀,实则在政治的夹缝中处处受到排挤,面临痛苦而艰难的文化适应问题。这些情况或隐或显地存在... 金元易代之际,契丹文士表现出身份与文化的双重焦虑,在诗文中则表达仕与隐的徘徊与矛盾。耶律楚材家族在金元之际,有多人位居高官,表面看似荣耀,实则在政治的夹缝中处处受到排挤,面临痛苦而艰难的文化适应问题。这些情况或隐或显地存在于他们的诗文作品中。耶律履、耶律楚材、耶律铸分别代表金朝,金元易代之际和蒙元三个时期的契丹文士,他们在诗文中或表达进退失据的惆怅与失意,或言说仕与隐的矛盾,或抒发借酒浇愁、超然物外的情怀,反映了金元时期契丹文士的生存处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丹文学 家族文学 耶律履 耶律楚材 耶律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研究的反思与重构--以语言学为例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德鹏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05-209,共5页
目前学术界在定量研究的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文章认为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之间不是双向性关系,而是单向性关系;以质量互变规律作为定量研究的哲学基础值得商榷。定量研究的作用被夸大了,科学的定量研究有两个要点:首先是准确定性;其次是... 目前学术界在定量研究的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文章认为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之间不是双向性关系,而是单向性关系;以质量互变规律作为定量研究的哲学基础值得商榷。定量研究的作用被夸大了,科学的定量研究有两个要点:首先是准确定性;其次是公开所有定量分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哲学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诗》无达诂”到“诗无达诂”:中国阐释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内涵 被引量:4
4
作者 张金梅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8-176,共9页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就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诗》无达诂"泛化为"诗无达诂"也源于宋人释《诗》,其后才影响于诗文批评。泛化后...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就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诗》无达诂"泛化为"诗无达诂"也源于宋人释《诗》,其后才影响于诗文批评。泛化后的"诗无达诂"在理论内涵上仍遵循着"《诗》无达诂"的阐释理路:"从变"、"从义"。"从变"侧重阐释的自由性,其具体表现有:"见仁见智"、"原意悖谬"、"诗无达诂而不诂";"从义"则强调阐释的限制性,其具体表现有:"本事求诂"、"坐实求诂"、"另类求诂",充分显示出中国阐释学的特色,并与西方阐释学有着密切的相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 “从变从义” 中国阐释学 西方阐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文光与中国科幻小说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卫英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5期98-100,共3页
在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作家中,郑文光不仅是新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开拓者和标志性人物,而且还是中国科幻理论的自觉探索者,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他的科幻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其他科幻作家,因此他被誉为中国的&qu... 在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作家中,郑文光不仅是新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开拓者和标志性人物,而且还是中国科幻理论的自觉探索者,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他的科幻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其他科幻作家,因此他被誉为中国的"科幻文学之父"。本文拟对郑文光科幻创作道路、创作特色及理论探索诸方面加以考察,总结和探讨中国科幻小说未来发展的可行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文光 中国科幻小说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体”到“有机统一体”:“体”的转义与回归
6
作者 李立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8-194,239,共7页
"结构"是"文体"范畴的重要因素,但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其实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批评大多都很重视作品的结构。在谈及作品的结构时,西方的文论家常常使用"organic unity"(有机统一体)这个观念,中国古代的文... "结构"是"文体"范畴的重要因素,但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其实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批评大多都很重视作品的结构。在谈及作品的结构时,西方的文论家常常使用"organic unity"(有机统一体)这个观念,中国古代的文论家则往往使用"体"这个范畴,并且两者都把作品的结构看成是如同人的身体、生命般的完整存在。可见"体"和"organic unity"在"结构"这一层面上可以沟通。尽管如此,"体"与"organic unity"仍然有着原初的分歧。"organic"经历了从工具、机械到生命、器官的词义演变,并且这整个过程一直都处在科学的、理性的视野之中;而"体"的源与流则始终贯注着盎然的生命力,充盈着"近取诸身"的原始诗性智慧。可见两者又可以相济互补。在这个意义上,"体"的内涵应该进行一次现代性的转换,亦即转向"结构"这一新义,并与西方文论中的"结构"观点以及"organic unity"概念相互赠答。而事实上,"体"的原始意涵本来就有"结构"之义,所以"体"的现代性转换其实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 “organic unity(有机统一体)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