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的可信存档策略研究——基于对电子档案“四性”的思考 被引量:3
1
作者 王玉珏 樊静雅 温翰英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29,共8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深刻变革,更多人智协同的记录成为档案新的来源,传统的电子档案“四性”已难以覆盖对其可信管理的要求。论文从新语境下档案记录形成主体与形成逻辑的变迁出发,探讨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深刻变革,更多人智协同的记录成为档案新的来源,传统的电子档案“四性”已难以覆盖对其可信管理的要求。论文从新语境下档案记录形成主体与形成逻辑的变迁出发,探讨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进入档案范畴所带来的挑战。基于此,对包括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与安全性在内的电子档案的“四性”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内涵变迁进行辨析,并从延伸控制链条、强调信息披露与应用技术手段三个方面提出应对途径,以适应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的可信管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电子档案 四性检测 档案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驱动的档案文献遗产价值挖掘与活化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玉珏 程烁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80,共16页
针对档案文献遗产领域数字技术应用于知识服务略显不足的现状,文章基于知识组织与服务的关联设计活化方案,促进社会共享。基于本体和图谱建构,设计数据驱动的档案文献遗产价值挖掘与活化方案。从数据抽取、知识组织、知识发现到价值表... 针对档案文献遗产领域数字技术应用于知识服务略显不足的现状,文章基于知识组织与服务的关联设计活化方案,促进社会共享。基于本体和图谱建构,设计数据驱动的档案文献遗产价值挖掘与活化方案。从数据抽取、知识组织、知识发现到价值表达对数字技术应用于档案文献遗产的方法过程展开研究,通过大生档案的案例实证方案,面向知识服务提出可行活化路径。结果表明,多学科视角挖掘档案文献遗产在历史和社会文化价值视域下具有留存历史、守护记忆、触发情感、形塑认同四重意义,从知识平台服务、多感官交互、沉浸式体验、融媒体共享四方面提出建设档案文化活态空间,展现数字技术对档案文献遗产活化利用的驱动及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文献遗产 工业遗产 知识服务 价值挖掘 大生档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驱动与体验牵引并重:数字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姜婷婷 陈雪 孙竹墨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93,112,共12页
[目的/意义]旨在夯实数字文化领域的理论基础,为数字文化产品或服务的构思、创建、评估提供实践指导,激发数字文化事业与产业的活力。[研究设计/方法]首先调查展示了沉浸式媒介和自然式交互这两大类前沿技术在数字文化领域的应用现状;... [目的/意义]旨在夯实数字文化领域的理论基础,为数字文化产品或服务的构思、创建、评估提供实践指导,激发数字文化事业与产业的活力。[研究设计/方法]首先调查展示了沉浸式媒介和自然式交互这两大类前沿技术在数字文化领域的应用现状;而后针对技术导向的数字文化体验雷区,提出了以数字技术为引擎、以体验设计与度量为双翼的“一擎两翼”模型。[结论/发现]数字文化“一擎两翼”模型引入了备受推崇的“以用户中心”数字体验设计理念,并对过去受到忽视的数字文化用户需求挖掘、偏好识别、反馈分析工作进行了重点阐释。展望未来,多感官呈现、多模态交互、多样化体验度量将成为数字文化的重要发展趋势。[创新/价值]通过基础理论构建和实践经验总结凸显了新兴技术驱动和用户体验牵引对于推进数字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文化 沉浸式媒介 自然式交互 用户体验设计与度量 “一擎两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大生档案文献遗产价值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玉珏 陈思伶 程烁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28,共3页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实施档案文献遗产影响力提升工程”,旨在充分挖掘档案文献遗产的内在价值,加强对其保护、开发和传播,提升中国档案文化影响力。顺应数据驱动知识服务的背景,在开发方式上,可采用数据挖掘技术,...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实施档案文献遗产影响力提升工程”,旨在充分挖掘档案文献遗产的内在价值,加强对其保护、开发和传播,提升中国档案文化影响力。顺应数据驱动知识服务的背景,在开发方式上,可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从档案文献遗产记录的大量原始素材中提取挖掘潜在的信息和知识,依托可视化呈现开展知识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素材 文化影响力 档案文献遗产 影响力提升 数据挖掘 数据驱动 开发方式 充分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化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与动态演进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娟 张萌 肖波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5-40,共6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文化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和拓展提供了基础性动力支撑,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呈现的新质态。文章基于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构建了文化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文化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和拓展提供了基础性动力支撑,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呈现的新质态。文章基于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构建了文化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法、核密度估计法对2014—2022年中国29个省份的文化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文化新质生产力水平整体上呈逐年上升状态,但总体水平不高;从各区域发展情况看,三大地区文化新质生产力水平差异较大,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阶梯型发展格局。从文化新质生产力各维度发展情况看,劳动资料的发展水平最高,劳动对象次之,劳动者的发展水平最低。考察期内,全国文化新质生产力水平存在一定的极化现象,东部-西部、东部-中部地区间差异是中国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新质生产力 水平测度 动态演进 熵权法 Dagum基尼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以全球文化治理:文化多样性公约的共识达成与执行评估机制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泥 肖波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121,共11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5年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达形式多样性公约》在全球文化治理中扮演关键性角色,近20年来产生了深远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使命与组织构造决定了其在全球文化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责任。《公约》的起源、起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5年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达形式多样性公约》在全球文化治理中扮演关键性角色,近20年来产生了深远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使命与组织构造决定了其在全球文化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责任。《公约》的起源、起草、谈判和最终制定的复杂过程,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多个利益相关方的密切合作与交互过程,生动展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组织如何为文化多样性保护提出并推进有影响力的政策建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多种策略和倡议来推动《公约》实施,突出了持续监测和评估对于保障全球文化治理有效性的意义。《公约》的形成与实施,不仅反映了文化的复杂性与动态性,而且凸显出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不可替代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公约共识达成和执行评估机制,提供了一个深度了解全球文化治理实践、尤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如何推动全球文化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视角,为全球文化治理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也为中国参与和引领全球文化治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文化治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文化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 文化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年俗、新风尚与人类非遗:中国春节研究百年回顾 被引量:1
7
作者 肖波 张萌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5,共13页
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于2024年12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1923年至今,中国春节研究历经奠基、起步与发展三个阶段,即将迎来兴盛期。百余年来,春节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大议题:一是在存废、新旧、兴衰的... 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于2024年12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1923年至今,中国春节研究历经奠基、起步与发展三个阶段,即将迎来兴盛期。百余年来,春节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大议题:一是在存废、新旧、兴衰的激烈争论中明晰春节的文化内涵、价值和功能,二是在个性与共性的多向度观察探讨中凸显春节的丰富形态和多元特征,三是在文明交流互鉴的世界潮流中托举春节的文化标识和遗产形象。春节从民族文化升华为人类共同价值,春节研究将面对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百年学术积累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从事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应承担新的使命,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春节文化,助力打造中华文明标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节 传统新年 人类非遗 节日习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利用空间拓扑约束的自动化刺点方法
8
作者 戢森涛 王瑄 +2 位作者 程昫 张帆 黄先锋 《遥感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1,共8页
针对无人机倾斜影像刺点工作的高人工干预和自动化算法鲁棒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空间相似性拓扑约束的自动化控制点刺点方法。首先,利用传统影像纠正与核线约束完成少量控制点辅助刺点的初步检测;然后,利用空间相似性拓扑约束预... 针对无人机倾斜影像刺点工作的高人工干预和自动化算法鲁棒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空间相似性拓扑约束的自动化控制点刺点方法。首先,利用传统影像纠正与核线约束完成少量控制点辅助刺点的初步检测;然后,利用空间相似性拓扑约束预测未知控制点空间坐标,自动生成尺度自适应图斑搭配交叉验证机制完成高可靠的区域性目标检测;最后,利用线段检测进行角点提取,在目标检出框内自动提取可靠的亚像素级角点。该方法从摄影测量基本原理出发,利用空间拓扑关系实现高效可靠的自动化检测,利用控制点几何特性完成稳定可靠的角点检测,实现低资源消耗、高效率、高可靠的摄影测量自动化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点 自动化刺点 空间拓扑 核线约束 角点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古农书书目提要多维知识重构
9
作者 郑翔 李明杰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2-51,共10页
对古农书书目提要进行知识重构有助于揭示古农书作者、内容、地点等多个维度的隐含关系。文章构建基于“人物-内容-地理”的多维知识重构框架,通过CBDB分析作者群体的社会网络关系;运用BERTopic模型挖掘农书内容特征;借助GIS重构地理空... 对古农书书目提要进行知识重构有助于揭示古农书作者、内容、地点等多个维度的隐含关系。文章构建基于“人物-内容-地理”的多维知识重构框架,通过CBDB分析作者群体的社会网络关系;运用BERTopic模型挖掘农书内容特征;借助GIS重构地理空间分布,实现古农书知识的系统化呈现。以清代棉麻蚕桑类古农书书目提要为研究对象,进行多维知识重构研究,发现作者社交网络以程恩泽、魏源等为核心;农书内容归纳为九个主题类别,涵盖技术方法、插图说明、体例讲述等,体现了古农书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作者籍贯、农事地与刻书地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反映了地方官员在农业知识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农书 书目提要 知识重构 数字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档案文献遗产”到“数字遗产”——《世界记忆名录》首个数字遗产“荷兰数字城市”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玉珏 王倩媛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4-66,共3页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避免纸质、视听、数字或其他格式的文献遗产的损失,以及集体遗忘的发生”而创建“世界记忆项目”(Memory of the World Programme),将对全球集体记忆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献遗产、濒危遗产纳入名录加以管理,“...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避免纸质、视听、数字或其他格式的文献遗产的损失,以及集体遗忘的发生”而创建“世界记忆项目”(Memory of the World Programme),将对全球集体记忆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献遗产、濒危遗产纳入名录加以管理,“保护文献遗产,促进文献遗产的利用和传播,提高公众对文献遗产重要性和保护文献遗产必要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遗产 文献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集体记忆 濒危遗产 集体遗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存数字时代的人类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字遗产政策演变与展望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玉珏 施玥馨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8-48,共11页
数字技术发展改变了遗产的生成形态与保护途径,催生了“数字遗产”。然而,数字载体更替、数字技术迭代等加速数字信息的消亡,使其面临长期保存危机。文章梳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存数字遗产宪章》颁布以来,近20年数字遗产保护政策演变... 数字技术发展改变了遗产的生成形态与保护途径,催生了“数字遗产”。然而,数字载体更替、数字技术迭代等加速数字信息的消亡,使其面临长期保存危机。文章梳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存数字遗产宪章》颁布以来,近20年数字遗产保护政策演变,探讨其核心要义,分析其发展趋势,为数字环境中的信息长期保存及文化遗产元素的挖掘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遗产 文献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记忆项目 数字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化杂食性视角的数字阅读文化群体特征与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晓光 简华 姜崇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25-30,共6页
阅读作为知识交流与传播的主要途径,承载着推动社会进化的重要任务,帮助人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塑造个体人格与认知,形成群体共识,与文化内涵交相呼应。文章引入文化社会学的文化杂食性理论,以动态视角探讨了数字阅读中文化群体的形成和流... 阅读作为知识交流与传播的主要途径,承载着推动社会进化的重要任务,帮助人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塑造个体人格与认知,形成群体共识,与文化内涵交相呼应。文章引入文化社会学的文化杂食性理论,以动态视角探讨了数字阅读中文化群体的形成和流动,从群体共性重新审视数字阅读偏好和行为模式,以进一步发展完善数字阅读理论,为推进全民阅读提供一种可操作性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群体 文化杂食性 数字阅读 阅读偏好 阅读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维特征分析的戏曲类方志文献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翟姗姗 余华娟 +1 位作者 陈健瑶 夏立新 《情报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94-1104,共11页
方志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地方文献,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实施知识挖掘,对传承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命名实体识别作为一种基础性技术与关键环节,对方志知识组织与发现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虽然方... 方志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地方文献,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实施知识挖掘,对传承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命名实体识别作为一种基础性技术与关键环节,对方志知识组织与发现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虽然方志命名实体识别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仍缺乏适应方志文本特征与领域资源特征的系统化技术方案。基于此,本文提出融合多维特征与Bi-LSTM-CRF的戏曲类方志命名实体识别模型。首先,结合句法特征与符号、尾词、构词、上下文和负例等文本特征,对方志文献中的戏曲类实体特质进行解析;其次,利用在长文本结构中表现优异的Bi-LSTM-CRF模型,借助已解析的戏曲类实体特征,提升实体识别效率;最后,以《楚剧志》为具体对象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在命名实体识别效果上优于基准模型,F1值达到0.8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志文献 戏曲类方志 命名实体识别 Bi-LSTM-CRF 多维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文献创新内容的识别、组织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雷 张亚菲 叶均玲 《情报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7-250,共14页
科学创新内容是科学交流的核心对象,在科学创新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综合应用文献对比分析法,梳理了科学创新相关概念的内涵,归纳了基于科技文献的创新内容识别抽取的主流实践及主要问题,对比了创新内容结构化组织的主要数据模型... 科学创新内容是科学交流的核心对象,在科学创新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综合应用文献对比分析法,梳理了科学创新相关概念的内涵,归纳了基于科技文献的创新内容识别抽取的主流实践及主要问题,对比了创新内容结构化组织的主要数据模型与基于创新内容的应用场景。研究结果表明,科学创新内容的识别抽取、组织及应用存在显著的学科差异,相关数据模型对创新内容的组织与表征粒度也有很大不同,尚不存在广泛、通用的创新内容识别抽取方法和适配全学科的创新内容数据模型;同时,基于创新内容的应用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但目前相关的大规模落地实践较少。本文从宏观层面上构思了基于科学创新内容的科学交流实践框架及其渐进型和突破型实践路径,以及实现该框架的3个主要任务和面临的主要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创新 知识抽取 知识组织 科学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籍的数字赋能与增值利用——“数智时代的古籍活化与利用”高端论坛述评 被引量:9
15
作者 林通 郑翔 李明杰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86,共6页
2023年4月21-23日,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联合武汉大学大数据研究院、文学院、古籍所、信息管理学院,以及新闻出版署语义出版与知识服务实验室等单位举办的“数智时代的古籍活化与利用”高端论坛在武汉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国内... 2023年4月21-23日,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联合武汉大学大数据研究院、文学院、古籍所、信息管理学院,以及新闻出版署语义出版与知识服务实验室等单位举办的“数智时代的古籍活化与利用”高端论坛在武汉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国内高校、图书馆和出版社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本次论坛旨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推进古籍抢救性保护、整理研究、编辑出版、普及推广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围绕数智时代的古籍整理与研究、古籍活化利用的前沿理论与先进技术、数智时代的古籍出版与再造三大主题,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和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管理学院 语义出版 前沿理论 智能计算 中共中央办公厅 高端论坛 抢救性保护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信息的语义表示与组织结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侯西龙 王晓光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0-160,共11页
[目的/意义]叙事是人类之间知识与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数智时代,对叙事的语义建模、形式化表示与组织是计算机处理、理解和生成叙事的基础和前提,也能帮助学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叙事。[研究设计/方法]调研国内外不同领域的叙事信息语义... [目的/意义]叙事是人类之间知识与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数智时代,对叙事的语义建模、形式化表示与组织是计算机处理、理解和生成叙事的基础和前提,也能帮助学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叙事。[研究设计/方法]调研国内外不同领域的叙事信息语义表示模型,分析叙事信息语义表示的核心要素与构成;从信息组织的视角,归纳总结叙事信息的组织结构。[结论/发现]对叙事信息的语义表示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受到基础理论、应用领域、媒介形式等多方面的影响。叙事信息的组织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基于事件与时间序列以及基于结构与机制的叙事信息组织逻辑。[创新/价值]系统总结了不同领域的叙事信息语义表示与信息组织问题,有助于促进对叙事的理解及语义互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信息 叙事要素 语义表示 信息组织 本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代女教书籍出版的社会秩序建构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关思雨 李明杰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18,共7页
明代女教书籍出版数量居历朝之冠,出版主体的身份明显趋于多样化,女性编撰者有皇后、太后、贵妃与民妇,男性编撰者有文官、藩王与士大夫,官、私、坊皆有刊刻。本文借鉴身份认同理论和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分析明代出版女教书籍陡... 明代女教书籍出版数量居历朝之冠,出版主体的身份明显趋于多样化,女性编撰者有皇后、太后、贵妃与民妇,男性编撰者有文官、藩王与士大夫,官、私、坊皆有刊刻。本文借鉴身份认同理论和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分析明代出版女教书籍陡然增多的深层社会原因,探寻明代女教书籍出版对于当时社会秩序的建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教书籍 出版史 社会秩序 明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科视域下古籍保护学的融合发展:学科范畴、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明杰 王琬琳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8-78,共11页
[目的/意义]我国古籍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提出了紧迫的要求,在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从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建设和发展古籍保护学势在必行。[研究设计/方法]对当前开办古籍保护专业(或研究方向)的26所院校的学... [目的/意义]我国古籍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提出了紧迫的要求,在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从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建设和发展古籍保护学势在必行。[研究设计/方法]对当前开办古籍保护专业(或研究方向)的26所院校的学科建制及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从该学科的概念内涵、学科边界和学科建制三方面对古籍保护的学科范畴进行了理论梳理;以新文科融合发展的思路,建构古籍保护学的知识体系和课程框架。[结论/发现]古籍保护学是一门研究保护古籍实体和内容,传承古籍知识及版本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学科;其知识体系主要由古籍本体、古籍鉴定、古籍编目与分类、古籍保护理论、古籍保护方法及技术组成;其课程设置在原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和传承性保护三个层次上,实现文献学、文字学、印刷学、装帧学、材料学、生物学、化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学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创新/价值]对古籍保护学学科范畴的界定,所构建的古籍保护学知识体系和课程框架,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古籍保护学的多学科融合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保护 古籍保护学 学科建设 新文科 图书情报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共创视角下学术数据库知识服务模式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徐雷 郑子贺 叶均玲 《现代情报》 CSSCI 2023年第6期3-13,共11页
[目的/意义]学术数据库是当前科学交流的基础设施之一,科研人员等科学交流主体通过对学术数据的使用交互实现科学价值的创造,明晰学术数据库在科学价值创造过程中的特点及作用。[方法/过程]本文尝试应用价值共创的理论,从学术数据库知... [目的/意义]学术数据库是当前科学交流的基础设施之一,科研人员等科学交流主体通过对学术数据的使用交互实现科学价值的创造,明晰学术数据库在科学价值创造过程中的特点及作用。[方法/过程]本文尝试应用价值共创的理论,从学术数据库知识服务的交互特征和价值创造特点两个维度,对学术数据库的资源订阅模式、智能分析增值模式以及开放科学服务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论]结果显示,这些模式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划分界限,且都分别实现了共创过程中的商业价值、学术经验价值和科学价值,但在价值共创机制、知识服务体验以及科学交流危机及学术伦理等方面仍有很大探索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数据库 知识服务 价值共创 模式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史研究生的数字人文学术动机、需求与学术原语 被引量:3
20
作者 段青玉 王晓光 梁梦丽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4-136,共13页
[目的/意义]探究深受数字文化熏陶的年轻人文研究者的数字人文研究行为,促进对数字人文学术过程的理解,为数字学术服务优化提供依据。[研究设计/方法]对文史领域27名研究生开展了半结构化访谈,并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对访谈材料进行归纳式... [目的/意义]探究深受数字文化熏陶的年轻人文研究者的数字人文研究行为,促进对数字人文学术过程的理解,为数字学术服务优化提供依据。[研究设计/方法]对文史领域27名研究生开展了半结构化访谈,并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对访谈材料进行归纳式编码。[结论/发现]文史研究生数字人文实践存在3类情境要素、7类动机、8个学术原语和34个需求维度。不同情境可能触发类似动机,同一情境下可能存在多个动机,而情境与动机对需求感知的调节存在初级型、任务型和外部型三类。[创新/价值]解构了文史研究生数字人文学术过程的多维要素及其关系,为理解数字人文学术过程及其发展动向提供了线索和依据,并提出了数字学术服务优化的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文史研究生 动机 需求 学术原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