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周茂君 王嘉奇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75,共13页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自2012年被教育部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来,截至2024年2月,国内已有359所院校开设。信息技术的更迭和媒体格局的变迁催生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而新文科建设则为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5...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自2012年被教育部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来,截至2024年2月,国内已有359所院校开设。信息技术的更迭和媒体格局的变迁催生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而新文科建设则为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55所院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进行内容分析,并结合半结构式访谈,对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进行了讨论:对标新文科建设,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方向,满足业界人才需求;锚定专业定位,凸显专业特色,搭建专属的知识框架和课程体系;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着力培养数据思维与技术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网络与新媒体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内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机传播视域下新型主流媒体智能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
作者 李康跃 吕尚彬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52,共5页
在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媒体领域的当下,人机传播成为新型主流媒体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人机传播视域下构建一套新型主流媒体智能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了由内容生产智能化、内容分发智能... 在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媒体领域的当下,人机传播成为新型主流媒体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人机传播视域下构建一套新型主流媒体智能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了由内容生产智能化、内容分发智能化、人机交互智能化以及人机对齐智能化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并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每个指标的权重。该体系的构建不仅有助于明确新型主流媒体的智能化发展路向,使其适应人机共生时代的社会潮流,也为媒体的生态治理提供了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传播 新型主流媒体 智能化 评价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防御”脉络中的瑞典传播研究发展及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被引量:1
3
作者 纪莉 黄夏歆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6,共11页
受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思维的影响,“心理防御”话语体系塑造了北欧国家媒介与传播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以瑞典为例,细描“心理防御”话语体系如何在瑞典传播学研究发展中发挥影响,以及瑞典媒介与传播学研究学科设立与发展过程中对“... 受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思维的影响,“心理防御”话语体系塑造了北欧国家媒介与传播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以瑞典为例,细描“心理防御”话语体系如何在瑞典传播学研究发展中发挥影响,以及瑞典媒介与传播学研究学科设立与发展过程中对“心理防御”研究传统继承、转向与再发展的过程。通过对这一特定区域国别的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的研究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冷战时期美国的传播学研究对瑞典的传播学研究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奠定了其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格局与基础;另一方面,瑞典“心理防御”体系的传播学研究又体现出瑞典在现代传播学研究中的发展特色,也体现出瑞典传播学研究的主体性特征,从而为研究北欧传播学研究的发展特点与学术贡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从心理防御视角理解瑞典传播学发展逻辑,也对理解全球应对信息战或混合战的区域策略具有强烈的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防御 宣传 媒介和传播研究 瑞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人形象的数字生产研究——基于抖音短视频场域的内容考察 被引量:5
4
作者 冉华 刘沛彤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4,共14页
随着全面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社交媒体在中国乡村的普及不仅大幅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更催生城乡数字交往中的新质生产力,塑造新的生产关系与生活样态。基于抖音社交平台,通过对短视频中新农人形象再生产数据的内容分析,可深入考察抖音... 随着全面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社交媒体在中国乡村的普及不仅大幅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更催生城乡数字交往中的新质生产力,塑造新的生产关系与生活样态。基于抖音社交平台,通过对短视频中新农人形象再生产数据的内容分析,可深入考察抖音如何重构城乡交往的整体现状及其形塑过程。研究发现,抖音等新媒体能够催生青年人反哺中老年人一起建立城乡双向奔赴的交往场域。尤其是一批青年新生代农民工,开始从城市返乡,他们积极投身数字乡村建设,通过创意化表演重塑了新农人形象。这种行为充分肯定返乡生活并重新定义乡村身份,在中国交往场域实践中占据核心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抖音作为技术与社会互动的中介,在视频内容展演上具有历时性维度和包容特性,并成为跨越城乡鸿沟、促进城乡互动的重要传播特征。此外,抖音等社交媒体用户,通过在视频里扮演中介角色再生产出数字时代的中国城乡社会网络交往媒介,在构建积极城乡交往的媒介形象以及搭建新传播体系方面提供实践方式与理论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城乡鸿沟 新农人 抖音社交平台 交往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导与收编:内容共创何以成为可能?——基于机构媒体从业者的扎根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强月新 胡青山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57,共10页
内容共创打破了机构媒体对内容生产的垄断,是数字化时代新闻生产的新变化。本文聚焦机构媒体内部从业者与外部创作者之间的共创实践,深度访谈机构媒体从业者,运用扎根理论建构内容共创的实践模式。经过编码,本文提炼出媒体困境、共创优... 内容共创打破了机构媒体对内容生产的垄断,是数字化时代新闻生产的新变化。本文聚焦机构媒体内部从业者与外部创作者之间的共创实践,深度访谈机构媒体从业者,运用扎根理论建构内容共创的实践模式。经过编码,本文提炼出媒体困境、共创优势、隐性控制、参与偏向和边界拓展5个主类属。研究认为,数字化时代,机构媒体面临着内外部双重困境,内容共创凭借优势表现成为破局之策。机构媒体一方面主导着内容共创,通过生产领域的有限开放和共创关系的有限维护实现隐性控制,借由身份偏向和流程偏向达成参与偏向;另一方面,通过模糊内容边界、扩大主体边界和渗透操作边界,以专业主义收编多元生产主体和多样化生产方式,开启了数字化时代的边界拓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容共创 边界 偏向 新闻生产 收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新闻管理抓手的新闻阅评:历史溯源、理论基础与创新发展
6
作者 王敏 强月新 《中国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1-26,共6页
创立30多年以来,新闻阅评已成为中国特色新闻管理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党管媒体原则的关键抓手。文章聚焦新闻阅评的历史发展与理论基础,明确其从探索萌芽、初步形成到制度化规范化的三个发展阶段,并阐释其基本原理、理论来源... 创立30多年以来,新闻阅评已成为中国特色新闻管理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党管媒体原则的关键抓手。文章聚焦新闻阅评的历史发展与理论基础,明确其从探索萌芽、初步形成到制度化规范化的三个发展阶段,并阐释其基本原理、理论来源与实践范畴:遵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唯物论、辩证法和实践观,形成“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常态化的新闻阅评工作通过“阅看—评议—反馈—研讨—改进”的全过程管理,突破了“颁政策—发文件”的单向新闻管理模式,可在政治方向、舆论引导、文风表达、媒体融合、队伍建设等方面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并通过时代化、体系化、学理化路径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阅评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闻管理体制 媒介批评 新闻舆论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中心化:数智时代短视频的知识生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刘金波 王玥敏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0-51,共12页
由于数智时代媒介技术赋能的深刻影响,知识生产的“中心化”“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概念并非学理意义上的严格区分或对立。现实生活中,三者相互依赖而非相互排斥,它们可以在一个连续体中进行有机契合。短视频在知识生产方面极具创新... 由于数智时代媒介技术赋能的深刻影响,知识生产的“中心化”“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概念并非学理意义上的严格区分或对立。现实生活中,三者相互依赖而非相互排斥,它们可以在一个连续体中进行有机契合。短视频在知识生产方面极具创新性,它不仅打破传统知识生产范式,而且突破其生产模式界限。数智时代短视频的知识生产在历史、文化与技术等层面表现出深度勾连的三重逻辑。当智能技术嵌入后,“再中心化”便应运而生。由于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双重赋能,未来短视频知识生产将出现新的混合特征,促进知识制造与知识智造融合,进而呈现出方法论的折中主义、范式的多元主义以及对各层次多样性研究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中心化 数智时代 短视频 知识生产 双重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的实证测评 被引量:1
8
作者 强月新 胡阳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76,共16页
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转型期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研究”的全国性调查数据为依托,从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的整体评价状况和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评价的影响因素两方面入手,对现阶段我国新型主流媒体的公信力进行调研分析。研究发现:第... 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转型期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研究”的全国性调查数据为依托,从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的整体评价状况和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评价的影响因素两方面入手,对现阶段我国新型主流媒体的公信力进行调研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总体而言,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处于较高水平,中央级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优势始终显著,且“央愈强,地愈弱”的动态格局拟成未来趋势;第二,“行业定力”维度的较低评价反映了专业权威取向对算法与平台逻辑的短暂不适应;第三,青年学生群体的公信力打分相对较低,这是一种特定的群体心态在公信力上的反映,但也与新型主流媒体“破圈”能力不足有关;第四,整体来看,社会化媒体使用对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评价存在正向影响,意味着新型主流媒体十年来的“借船出海”卓有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主流媒体 公信力 社会化媒体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时代新闻传播学科的创新性发展
9
作者 吴世文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共1页
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新阶段,新闻传播学如何创新发展是学界的一道必答题。从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看,数智时代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知识生产,需要处理好与技术这一“显性变量”的关系。首先,在专业发展方面,需要有效... 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新阶段,新闻传播学如何创新发展是学界的一道必答题。从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看,数智时代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知识生产,需要处理好与技术这一“显性变量”的关系。首先,在专业发展方面,需要有效回应数智时代新闻传播学知识和技能大众化带来的转变,即在既有“知识库”已逐步普及,原有“技能包”已逐步大众化(这不失为社会进步的体现),乃至部分被机器承担的情况下,让专业进一步凸显其“专”、对应其“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发展 专业建设 新闻传播学 数智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景理论下空间类NFT美学价值研究——以“异世界”游戏为例
10
作者 陈波 张贝凝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8,共8页
随着线上场景的不断丰富,虚拟文化空间逐渐成为人们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场所。空间类NFT作为基本的构成单元,其内在美学价值的提升成为优化虚拟文化空间美学体验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美学价值内涵、功能和表征,构建了空间类NFT美学价值... 随着线上场景的不断丰富,虚拟文化空间逐渐成为人们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场所。空间类NFT作为基本的构成单元,其内在美学价值的提升成为优化虚拟文化空间美学体验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美学价值内涵、功能和表征,构建了空间类NFT美学价值识别体系,指出空间类NFT的美学价值主要表现在参与者的身份认同度、文化与审美度和社会互动协作度。研究选取空间类NFT游戏“异世界”作为案例,采用其公开数据作为实证研究支撑,通过案例分析游戏表现,探索空间类NFT美学价值的提升向度,指出了提升空间类NFT美学价值的策略:一是强化创新设计越轨性,增强虚拟文化空间的独特性;二是增强互动性,促进虚拟文化空间与现实世界的融合,提升用户参与度;三是增强超现实性,利用多感官反馈技术,强化用户的沉浸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景理论 空间类NFT 美学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景视域下的网络社群成员身份建构研究
11
作者 陈波 杨金泽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89,共13页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网络社群已成为个体身份建构的重要场域,其作用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中的社会互动和身份认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场景理论,通过对微博和豆瓣平台上的200个帖子进行专家评分法和K-means聚类分析,发现主流...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网络社群已成为个体身份建构的重要场域,其作用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中的社会互动和身份认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场景理论,通过对微博和豆瓣平台上的200个帖子进行专家评分法和K-means聚类分析,发现主流网络社群可分为知识扩散型、群体聚合型、社交互动型、内容生产型和情感共鸣型五类,揭示不同网络社群场景特征对数字时代身份建构的多样化路径。研究验证了场景理论在网络社群中的适用性,并提出网络社群成员身份建构的新框架,强调话语、权力与呈现形式在社群场景身份建构中的作用,为理解网络社群中的社会互动和身份认同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群 场景理论 身份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根“附近”: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践行人民性的重要理路——基于新闻室混合民族志的考查
12
作者 陈凯宁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4,共10页
在数字新闻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短视频已成为主流媒体重要的信息、价值传播渠道及舆论引导渠道。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新闻人民性原则,探讨“附近”如何在短视频新闻中拓展和深化人民性的实践表达,以中国主流媒体N新媒体中心... 在数字新闻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短视频已成为主流媒体重要的信息、价值传播渠道及舆论引导渠道。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新闻人民性原则,探讨“附近”如何在短视频新闻中拓展和深化人民性的实践表达,以中国主流媒体N新媒体中心为田野点,采用混合民族志的方法,在4个月的观察期内,系统参与制作并分析52条短视频新闻的生产过程。研究发现:数字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突破传统新闻生产的专业壁垒,将大众的视觉记录转化为重要的新闻素材,提升了日常生活的可见性;以日常性和情感传播为核心特征的“附近”叙事催生了短视频“暖新闻”,在网络生态中形成了对极化表达、极化情绪的对冲;技术赋能与情感联结的双重作用创新了短视频新闻舆论引领的方式。植根“附近”是数智时代短视频新闻创新践行新闻人民性的重要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新闻 附近 “附近”叙事 人民性 混合民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兼论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的传媒体制改革 被引量:10
13
作者 冉华 梅明丽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8-870,共3页
2005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速度开始减缓,传媒产业遇到了现实的发展困境,重要原因在于政府制度供应缺乏,传媒改革发展的目标不明,动力不足。目前传媒改革发展必须依据其自身特性以及预定目标来设计合理的改革方案,以实现传媒再次快速发展。
关键词 传媒 产业发展 体制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司局级干部媒介认知研究的主要发现与结果分析--“新闻传媒发展与建构和谐社会关系研究”之一 被引量:2
14
作者 吕尚彬 方苏 张昌旭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5-142,共8页
司局级干部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信息来源倚重电视与报纸,他们在接触大众传媒的频度和时间上形成了电视第一、报纸第二、网络第三、广播第四的模式。在媒介认知上,他们重视媒介传播新闻信息与引导公共舆论的功能,推崇电视与报纸... 司局级干部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信息来源倚重电视与报纸,他们在接触大众传媒的频度和时间上形成了电视第一、报纸第二、网络第三、广播第四的模式。在媒介认知上,他们重视媒介传播新闻信息与引导公共舆论的功能,推崇电视与报纸的强势舆论监督,但同时认为舆论监督的总体力度应该加强,传媒对重大突发事件应该进行全面真实的报道,多头多层管理对新闻传媒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利,新闻媒介对普通民众的关注程度不够;在媒介评价上,他们面对突发事件时首选电视,认同"我国媒体的公信力正在下降"的观点,并认为导致我国媒介公信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虚假新闻增多、内容低俗化、重大新闻有所隐瞒,认同"阅读党报的人越来越少"的观点,其大多数对禁止"超女"等娱乐选秀节目不反对、不支持;在媒介期待上,他们认为我国新闻媒介最应该加强的方面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客观报道,希望新闻媒介首先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客观、全面、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持续报道社会问题以提供决策参考、发挥预警功能,进而使新闻媒介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局级干部 媒介认知 媒介评价 媒介期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及其对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被引量:85
15
作者 肖珺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6-134,共9页
随着新技术条件下人类交往方式的转变,话语及其变迁成为新媒体跨文化传播需要面对的问题。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建立在语言学基础上,把文字语言与图像、声音等非语言符号结合起来,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各类符号所组成的表义系统和话语意义,以更... 随着新技术条件下人类交往方式的转变,话语及其变迁成为新媒体跨文化传播需要面对的问题。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建立在语言学基础上,把文字语言与图像、声音等非语言符号结合起来,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各类符号所组成的表义系统和话语意义,以更好地解释人类传播中交际和互动的话语分析方法。多模态话语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图表和色彩等,涵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几大感官模态。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模型及其对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分析 新媒体 跨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媒体研究的知识结构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冉华 戴骋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1-180,共10页
以美国科学引文(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08—2017年社交媒体相关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展开文献计量分析,以知识图谱的方式展示社交媒体研究的知识结构与热点前沿。研究发现,国外社交媒体研究的关注点经历... 以美国科学引文(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08—2017年社交媒体相关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展开文献计量分析,以知识图谱的方式展示社交媒体研究的知识结构与热点前沿。研究发现,国外社交媒体研究的关注点经历了从用户个体行为转至信息传播机制,再转至媒体对整个社会结构产生影响的过程,反映出从微观至中观再至宏观视野的整体线索。基于技术赋权带来用户生产内容的背景,社交媒体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使用行为和网络公共空间民主化两个议题上。同时,社交媒体研究的发展前沿分布在两个维度,即对社会效果的探讨以及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ESPACE 知识图谱 社交媒体 互联网使用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浸式演艺的空间生产与价值表达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陈波 欧阳钰琳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81,共12页
以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沉浸式演艺中的个体在空间中表现为“沉浸在场”这一新型在场方式,基于其形式、内容和作用特征,沉浸式演艺的复合媒介、叙事文本和互动体验这三大要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构成介质空间、叙事空间和应答空... 以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沉浸式演艺中的个体在空间中表现为“沉浸在场”这一新型在场方式,基于其形式、内容和作用特征,沉浸式演艺的复合媒介、叙事文本和互动体验这三大要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构成介质空间、叙事空间和应答空间“三位一体”的空间生产机制,在个体与空间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建构起沉浸式演艺的空间价值,通过场景塑造、合理应用科技激发空间效能,内容表达、彰显空间的文化价值,主题IP培育、构建文化传播话语体系这三方面实现沉浸式演艺的价值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式演艺 沉浸式演艺空间 空间生产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动员如何回应公众关切?——“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微信公众号的劝服性叙事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唐佳梅 蔡佳琳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5,共12页
器官捐献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文化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媒体科普与宣传动员。以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发布的621篇推文为研究对象,探讨发布内容的劝服性叙事策略及其是否回应了影响公众捐献意... 器官捐献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文化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媒体科普与宣传动员。以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发布的621篇推文为研究对象,探讨发布内容的劝服性叙事策略及其是否回应了影响公众捐献意愿的关切因素。以叙事传输理论框架作为编码依据分析推文的叙事劝服特征,同时梳理公众号读者评论及相关文献,归纳提炼影响公众捐献意愿的关切因素。对比考察推文劝服叙事与公众关切因素,研究发现:“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公众号推文主要通过“减少负面认知”“认同故事角色”“产生真实临场感”和“唤起情绪反应”四种劝服性叙事策略回应影响公众捐献意愿的主要观念因素、信息因素和社会因素,但仍需在生死观念、制度信息以及社会认同等维度加强宣传动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捐献 劝服叙事 公众关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报业发展问题研究
19
作者 冉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46-746,共1页
关键词 报业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 制度安排 企业化管理 可持续发展 事业单位 报业集团 资源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英文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隐喻建构--基于语料库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被引量:22
20
作者 辛静 单波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6-42,共7页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从主要概念、内容到目标都蕴含着丰富的隐喻。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主流话语对这些中国式隐喻有怎样的回应?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借助语料库分析工具Wmatrix,研究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从主要概念、内容到目标都蕴含着丰富的隐喻。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主流话语对这些中国式隐喻有怎样的回应?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借助语料库分析工具Wmatrix,研究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坦和非洲这六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英文媒体关于"一带一路"的816篇报道与评论。研究发现,新闻样本中存在多元而又矛盾的隐喻建构:基于共通经验的同构化隐喻建构倾向于引述和延伸中国主流话语;基于不同经验的差异化隐喻建构侧重于论争该倡议的动机、内涵、路径和前景;基于各自历史、文化、政治体验的他者化隐喻建构偏向于用定型化的经验建构"一带一路"的意义联想。这三类隐喻建构都呈现出国别与地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隐喻 语料库 跨文化传播 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