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7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人驾驶背景下的城市空间设计策略初探——以福州大学城片区为例
1
作者 黄经南 罗菁 +1 位作者 马灿 谢东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3,共6页
无人驾驶技术的普及为传统城市交通模式与空间形态带来了全新挑战,亟需探索适应技术变革的城市空间设计路径。研究聚焦无人驾驶技术变革背景下的城市空间变化,首先总结出无人驾驶将带来的交通效率提升、共享出行普及、城市空间模块化等... 无人驾驶技术的普及为传统城市交通模式与空间形态带来了全新挑战,亟需探索适应技术变革的城市空间设计路径。研究聚焦无人驾驶技术变革背景下的城市空间变化,首先总结出无人驾驶将带来的交通效率提升、共享出行普及、城市空间模块化等趋势,其次提出构建扁平化路网系统,减少道路等级差异;释放部分道路空间,转化为公共空间;推动混合用地布局,促进功能复合等城市空间设计策略。最后以福州大学城片区为例,将上述策略具体应用其中,为未来无人驾驶背景下的城市空间演变及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驾驶 城市空间 共享出行 城市设计 用地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用户生成数据与自然语言处理的园林植物感知偏好研究——以武汉城市公园为例
2
作者 苏畅 陈一秀 +1 位作者 殷利华 郭诗怡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2,共8页
城市公园是城市空间的重要部分,在生态、社会和经济等方面至关重要。园林植物作为主要物质空间要素,对公众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恢复和促进作用。但基于公众视角与用户生成数据对园林植物感知行为及偏好特征的深入研究较少。以武汉城市公... 城市公园是城市空间的重要部分,在生态、社会和经济等方面至关重要。园林植物作为主要物质空间要素,对公众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恢复和促进作用。但基于公众视角与用户生成数据对园林植物感知行为及偏好特征的深入研究较少。以武汉城市公园为对象,按照社交媒体平台优先推荐植物观赏类城市公园的原则筛选,挖掘并解译用户生成数据,借助自然语言处理算法揭示公众对园林植物的感知偏好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公众对植物的感知主要集中在植物种类、季相和植物印象3个方面。其中植物种类感知与季相、感官呈显著正相关,与公园情感得分呈负相关。平台推荐引导的植物感知重点和公众评论中的实际感知基本一致。最后,依据分析结果提出公园季相、观赏错峰、观赏种类创新、观赏植物科教4个方面的植物景观优化建议,为城市公园的园林植物配置优化、公众感知友好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等提供研究实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风景园林 城市公园 用户生成数据 自然语言处理 景观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城市老旧小区环境质量大规模测度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3
作者 高非凡 李志刚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7,共8页
在高质量发展时代,科学运用新数据、新技术开展城市老旧小区体检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以武汉市为例,基于安居客小区实景图像,运用深度学习、空间计量等方法,从“市—区—街道”多尺度进行老旧小区体检评估,刻画老旧小区环境质量的空... 在高质量发展时代,科学运用新数据、新技术开展城市老旧小区体检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以武汉市为例,基于安居客小区实景图像,运用深度学习、空间计量等方法,从“市—区—街道”多尺度进行老旧小区体检评估,刻画老旧小区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小区环境质量与房价的空间相关关系。研究发现:(1)武汉市小区环境质量呈现“主城区由沿江两岸向外围地区逐渐升高,远城区高值围绕低值”的空间分布特征,老旧小区环境质量显著低于新建小区。(2)低质量的老旧小区在沿江地区连片集聚,以江岸区南部和江汉区东南部的老里分小区、青山区的单位房小区、武昌区的商品房和单位房小区为典型。(3)小区环境质量和房价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二者从中心向外围形成了“低—高、高—高、高—低、低—低”的空间集聚格局。(4)小区环境质量是影响房价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新建小区。由此为城市小区环境质量的大规模自动化评估提供技术工具,对于快速识别亟待改造的重点区域具有重要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旧小区 小区环境质量 城市体检 图像回归 深度学习 空间计量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计学视角的公共服务研究:聚焦价值共创、技术赋能与创新设计方法构建 被引量:2
4
作者 楚东晓 杨帆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7-84,共8页
过去十年设计成为推动公共服务创新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公共服务研究领域的热点,厘清公共服务发展脉络,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公共服务的特殊性,并探讨了公共服务设计。研究发现,公共服务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公共服务的逻辑、公共服... 过去十年设计成为推动公共服务创新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公共服务研究领域的热点,厘清公共服务发展脉络,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公共服务的特殊性,并探讨了公共服务设计。研究发现,公共服务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公共服务的逻辑、公共服务的设计、公共服务的创新三个方面;关注价值问题、智能化问题,数字技术、设计方法、跨学科思维均对公共服务研究产生影响。深入分析公共服务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新兴话题,能帮助设计学者更深入地理解公共服务的需求,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 数量化Ⅲ类 服务设计 智能公共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城市风道构建及其设计控制引导 被引量:44
5
作者 李军 荣颖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5-120,共6页
风是影响城市热环境变化和微气候形成的基本要素,城市风道是缓解城市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控制能有效地提高城市风道的通风效率,改善城市风环境和热环境品质。研究在分析风道的构成与作用等的基础上,... 风是影响城市热环境变化和微气候形成的基本要素,城市风道是缓解城市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控制能有效地提高城市风道的通风效率,改善城市风环境和热环境品质。研究在分析风道的构成与作用等的基础上,以工业污染较严重的大型交通枢纽城市武汉市为例,结合《武汉市城市风道规划管理研究》,选取典型风道和敏感地段,提出基于风道的城市设计控制引导,以期通过规划和建筑手段改善城市风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道 城市设计控制引导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细化管理下武汉市控规层面城市设计转型特征和实施途径 被引量:21
6
作者 谢波 丁杨 张帆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16,共7页
城市设计在精细化管理背景下正处于转型阶段,面临着设计要素复杂、法定途径不明和实施管控手段不硬等方面的问题,城市设计与控规相结合已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通过分析现阶段精细化管理下城市设计的法定化、技术化、产品... 城市设计在精细化管理背景下正处于转型阶段,面临着设计要素复杂、法定途径不明和实施管控手段不硬等方面的问题,城市设计与控规相结合已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通过分析现阶段精细化管理下城市设计的法定化、技术化、产品化和公共参与等方面的发展特征,探索控规层面城市设计的目标、对象、内容及实施等方面的转型方向,并以武汉市为例,分析转型期武汉市城市设计的核心问题与发展思路,提出城市设计与控规编制融合、成果转换、实施互促的可行实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 城市设计 控规 实施途径 武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句法的校园绿地活动空间的可达性分析——以武汉大学信息学部校园为例 被引量:22
7
作者 张浩 《南方建筑》 2015年第1期114-118,共5页
可达性是对基础设施有效配置的衡量标准,校园绿地活动活动可达性的研究关系到不同人群对于基础设施的公平使用。利用Depthmap软件,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中的轴线分析方法,通过计算集成度参数变量对武汉大学信息学部校园空间结构形态进行量... 可达性是对基础设施有效配置的衡量标准,校园绿地活动活动可达性的研究关系到不同人群对于基础设施的公平使用。利用Depthmap软件,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中的轴线分析方法,通过计算集成度参数变量对武汉大学信息学部校园空间结构形态进行量化分析,探讨校园绿地活动空间的可达性,进而通过实地调研验证分析结果,为以后的校园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句法 可达性 校园绿地 活动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大学校园山体生态修复策略 被引量:6
8
作者 宋菊芳 张晨阳 +2 位作者 刘学军 陈庆泽 王竞永 《中国城市林业》 2020年第6期131-135,共5页
随着城乡建设活动的日益频繁,一些自然资源较好的山体遭到盲目破坏和侵蚀,山体修复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文章以武汉大学校园山体为研究对象,探究校园山体历史沿革,提炼武大山体地形、植被、形态等修复因子,采... 随着城乡建设活动的日益频繁,一些自然资源较好的山体遭到盲目破坏和侵蚀,山体修复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文章以武汉大学校园山体为研究对象,探究校园山体历史沿革,提炼武大山体地形、植被、形态等修复因子,采用GIS、文献法、田野调查法对各因子进行分析,提出武大山体形态和山体植被的生态修复策略,这既能科学理性地呼应当前城市双修建设的热潮,又能为山地型校园的山体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校园山体 山体形态修复 植被修复 武汉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取向·经典遵循——武汉大学早期校园规划理念的源流再探 被引量:2
9
作者 程世丹 彭昱 刘炜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46,共9页
武汉大学早期校园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占有独特地位,但因史料缺失,对其存在多种解读,影响其学术价值的完整呈现。基于设计师凯尔斯的教育与职业经历,聚焦19世纪至20世纪初美国校园规划思潮和范式,将建成环境与书面文献进行比照与分析。... 武汉大学早期校园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占有独特地位,但因史料缺失,对其存在多种解读,影响其学术价值的完整呈现。基于设计师凯尔斯的教育与职业经历,聚焦19世纪至20世纪初美国校园规划思潮和范式,将建成环境与书面文献进行比照与分析。研究表明美国近代校园规划的环境启迪理念及相关范式在武大早期校园中均有体现,可概括为自然取向和经典遵循两大特征。早期校园由追求理想大学的愿望所塑造,融合了自然品质与经典秩序,并与大学和国家的象征联系在一起,回应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与文化诉求,对当代大学校园建设仍具重要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大学早期校园 凯尔斯 规划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热地区风环境与城市设计对策——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军 黄俊 《室内设计》 2012年第6期54-59,共6页
针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环境污染逐渐严峻,尤其是城市风环境亟待改善的现状,从气候学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风环境与城市设计的关系,以典型炎热地区武汉为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分别对城市设计进行探索,探讨武汉老城... 针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环境污染逐渐严峻,尤其是城市风环境亟待改善的现状,从气候学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风环境与城市设计的关系,以典型炎热地区武汉为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分别对城市设计进行探索,探讨武汉老城区的合理保护与开发的控制方式,希望对中国城市风环境的改善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城市风环境 城市设计 控制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城市群水生态空间演变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基于时空立方体与可解释机器学习分析
11
作者 张轲 尹力 +2 位作者 赵浪 魏伟 薄立明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697-4715,共19页
中原城市群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空间载体,科学认知其水生态空间演变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对黄河下游地区水生态空间管制和国土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采用时空立方体刻画2000—2023年长时序中原城市群水生态空间年际演... 中原城市群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空间载体,科学认知其水生态空间演变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对黄河下游地区水生态空间管制和国土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采用时空立方体刻画2000—2023年长时序中原城市群水生态空间年际演变动态及典型模式,从规模⁃位置2个维度综合分析空间结构转型特征,进而利用Mantel test矩阵分析水生态空间结构转型与驱动因素的相关性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XGBoost模型和可解释机器学习VIVI⁃PDP框架从驱动因素重要程度、交互作用强度和非线性依赖关系分析演变机制。结果表明:①近23年中原城市群水生态空间增加805.53km^(2),增幅高达33.52%,整体呈现“上升—平稳—上升—平稳”的动态变化趋势,在稳定的基础上逐步提升;②“农业空间⁃水生态空间”的动态转换现象尤为显著,且在城市群的六大功能分区中差异明显,其中高效生态示范区的水生态空间转型最为活跃,核心发展区与跨区域协同发展区相对活跃,而转型创新发展区和承接产业转移区转换度较低;水生态空间动态转换的高⁃高聚类区,即水生态空间的转入和转出均较为频繁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水资源丰富的西部、南部与东部地区,低⁃低聚类区则多位于北部和中部地区,其水生态空间的转入和转出均较为有限;③自然地理基础与交通区位条件是中原城市群水生态空间动态转型过程中的主导因素,然而,在水生态空间向农业空间的转出和城镇空间向水生态空间的转入过程中,社会经济因素作用逐渐凸显,自然与人文因素的交织作用使得转型过程呈现出多重因素交织、区域差异显著的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空间 时序遥感 分异格局 驱动因素 水生态保护 中原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治理创新”视角下的国家级高新区空间重构研究——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
12
作者 李志刚 余毅君 +1 位作者 闫登辉 耿云明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78,共8页
高新区建设是我国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尝试与创新,已有研究多关注其物质空间重构,多局限于传统理论,亟待结合中国式治理特色建立更加系统全面的解释框架。为此,基于“国家治理创新”视角,以典型国家级高新区武汉市东湖高新区为例,揭示其空... 高新区建设是我国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尝试与创新,已有研究多关注其物质空间重构,多局限于传统理论,亟待结合中国式治理特色建立更加系统全面的解释框架。为此,基于“国家治理创新”视角,以典型国家级高新区武汉市东湖高新区为例,揭示其空间重构特征、治理创新机制,并以此建立基于中国经验的高新区空间演化的解释框架。定性实证表明,东湖高新区发展包含工业生产主导阶段、建成环境生产主导阶段和科技创新生产主导阶段3个发展阶段,并具有不同的阶段化特征。伴随发展阶段的转换,政府角色由单一的“行动者”转向连接多元主体的“合作者”,由“直接参与者”转向引领创新变革的企业家和创新资源的“整合者”。研究表明,高新区空间重构具有“国家治理创新”特征,政府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吸纳市场及社会参与,走出了一条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高新区 国家治理创新 空间生产 城市治理 东湖高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的理论基础与路径分析
13
作者 李志刚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6-35,共10页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与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超大城市作为人口、资源与功能高度集聚的区域,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压力、多方治理主体下的协同治理、社会公平与空间正义、存量空间优化与品质提升等方面,正面临着...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与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超大城市作为人口、资源与功能高度集聚的区域,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压力、多方治理主体下的协同治理、社会公平与空间正义、存量空间优化与品质提升等方面,正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挑战。当前,我国超大城市空间治理具有战略引领、多尺度协同、技术赋能、渐进式改革、社会协同与底线思维的特征。为实现中国超大城市可持续、高质量治理,在理论层面,应从理论创新、实践升华和政策支持三个维度协同推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理论体系,推动形成具有解释力的理论范式,增强中国在城市治理领域的话语权;在实践层面,应不断推进面向宜居、智慧、韧性综合发展的治理创新,提升空间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城市 空间治理 国家治理现代化 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市内迁居老龄化的测度方法及其空间分异特征
14
作者 牛强 孙瀛 +1 位作者 伍磊 胡金鹏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2-884,共13页
当前,城市内部持续活跃的人口迁居活动已经成为影响市内不同区域老龄化水平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称之为迁居老龄化。然而目前缺乏对它引起的城市内部老龄化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的监测方法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的探讨。为此,本文基于手机信... 当前,城市内部持续活跃的人口迁居活动已经成为影响市内不同区域老龄化水平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称之为迁居老龄化。然而目前缺乏对它引起的城市内部老龄化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的监测方法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的探讨。为此,本文基于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城市内部迁居人口,提出迁居老龄化的测度指标以及迁居老龄化类型划分方法,并以武汉市都市发展区为例,探究城市内部各型迁居老龄化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与地域建成环境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武汉市,城内迁居对老龄化地域空间格局的影响呈圈层分异:中心城区核心区内,迁居对老龄化的影响水平普遍较低;中心城区的核心区之外,迁居对老龄化的影响加深,多导致老龄化加重;近郊区内,迁居对老龄化的影响最为显著,呈加重和缓解两极分化、多点集聚态势,且承接了城市内大多数的老龄化缓解型空间。另外还发现,老年人和非老年人的迁居都是造成老龄化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且后者更强,而这又与居住环境品质、适老设施等建成环境因素高度相关。本文的方法和结论可为决策部门了解城市内部微观尺度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提供支持,为精准配置养老服务设施、提升基层适老化服务水平和推进构建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信令数据 城内迁居 迁居老龄化 建成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联系视角下大城市产业新区产城融合水平测度——以武汉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彭雨晴 祝芸依 +2 位作者 贺慧 郭诗怡 张森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114,共9页
功能单一和破碎化的城市新区开发模式引发了过度通勤和交通拥堵等问题,使产城融合成为新区发展的重要目标。以武汉市为例,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产业新区居民通勤和非通勤出行特征,从空间联系视角测度其产城融合水平,总结其产城融合模式... 功能单一和破碎化的城市新区开发模式引发了过度通勤和交通拥堵等问题,使产城融合成为新区发展的重要目标。以武汉市为例,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产业新区居民通勤和非通勤出行特征,从空间联系视角测度其产城融合水平,总结其产城融合模式与特征,结果显示:产城均衡型新区的职住功能匹配程度好,出行距离较短;产城错位型新区虽职住功能相对均衡,但就业与居住存在空间错位,从而导致出行距离偏长;单一功能主导型新区职住功能匹配程度低、出行距离较长。进一步提取核心建成环境指标要素与产城融合评价因子进行关联性分析,发现产业新区公共设施配套与公交站点配置对通勤距离、通勤出行强度等具有更加显著的影响。基于不同产城发展模式特征,从用地均衡、公服设施配套和交通设施布局等角度提出差异化的产城融合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新区 产城融合 空间联系 日常出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地碳储存城乡差异及其驱动因素——以武汉市建成区为例
16
作者 柳明星 罗巧灵 +1 位作者 黄荣鋆 周俊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419-11436,共18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绿地碳储存在减缓大气CO_(2)浓度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城乡梯度视角下,城市绿地碳储存的城乡差异及其潜在原因仍不清楚。以武汉市建成区为例,结合实地调查、遥感技术和机器学习构建城市绿地碳储量...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绿地碳储存在减缓大气CO_(2)浓度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城乡梯度视角下,城市绿地碳储存的城乡差异及其潜在原因仍不清楚。以武汉市建成区为例,结合实地调查、遥感技术和机器学习构建城市绿地碳储量测度模型,评估了城市绿地碳储存的空间格局;其次采用直接和间接影响分离法,揭示了城市绿地碳储存在动态城乡梯度上的城乡差异;最后,结合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索了引起城市绿地碳储存城乡差异的潜在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2022年,武汉市建成区内城市绿地面积167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6.78%。城市绿地碳储存总量为10906 Gg(1Gg=109 g),呈现出由城市核心区向郊区放射式增加的空间格局。城市绿地碳密度在0至383 Mg C/hm^(2)之间,平均碳密度为23.92 Mg C/hm^(2)。(2)在城乡梯度上,随着城市化强度的增加,城市绿地碳储量呈现出线性下降的趋势。在分离城市化对城市绿地碳储量的直接消极影响后,其间接影响随着城市化强度的增加呈现“V”型变化趋势,即先减少再增加。当城市化强度高于0.9时,城市化对城市绿地碳储量的间接影响由消极效应转变为积极效应。(3)城市绿地碳储量受到城市绿地系统内部性状(即景观结构)和外部环境(即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驱动。在整体城乡梯度上,平均形状指数、景观分离度、Shannon多样性、气温、降水和距道路距离与城市绿地碳储量正相关,斑块面积百分比、地表温度、人口密度、PM2.5和夜间灯光与城市绿地碳储量负相关。相比于景观结构和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是影响城市绿地碳储量城乡差异的关键驱动因素,特别是地表温度和夜间灯光。然而,这种相关关系和影响强度在不同的城市化强度区间上有所差异。研究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城市绿地景观设计和管理策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数据支持,有助于实现城市“碳中和”和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碳储存 城市化强度 城乡梯度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体检社会满意度调查的理论逻辑与优化路径——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
17
作者 赵海娟 王国恩 +2 位作者 李颖 连欣蕾 李瑞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02-108,共7页
作为公众参与空间治理的重要手段,社会满意度调查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主观判断和感知评价人居环境各种要素的平台,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的价值导向。基于社会满意度调查的相关理论与研究基础,提出城市体检社会满意度调查的技术框架,通... 作为公众参与空间治理的重要手段,社会满意度调查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主观判断和感知评价人居环境各种要素的平台,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的价值导向。基于社会满意度调查的相关理论与研究基础,提出城市体检社会满意度调查的技术框架,通过深入识别主客观感知差异、指标优化与分析融合等方法提升社会满意度调查在城市体检中的应用价值,并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从价值认同、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方面探讨人本视角下社会满意度调查的优化路径,从而完善人民城市治理主体与客体的沟通反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满意度调查 城市体检 公众感知差异 人民城市 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地耦合共生导向的美丽城市规划建设框架和规划路径 被引量:1
18
作者 屈源 谢波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3,共8页
立足于人地耦合共生论,构建“要素调控—分区优化—全周期更新”的美丽城市规划建设框架。要素层面通过量化指标强化基础支撑要素的刚性约束,创新“生态环境+”多要素的柔性协同机制;空间层面重构“圈层诊断—差异施策—区域协同”的分... 立足于人地耦合共生论,构建“要素调控—分区优化—全周期更新”的美丽城市规划建设框架。要素层面通过量化指标强化基础支撑要素的刚性约束,创新“生态环境+”多要素的柔性协同机制;空间层面重构“圈层诊断—差异施策—区域协同”的分区优化模式,精准提升全域空间效能;体系层面强调城市发展全生命周期更新,形成“规划—政策—实施—治理—评估”的动态循环机制。该框架为美丽城市建设提供了可操作的规划路径,通过系统调控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目标,为新时代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城市 人地耦合共生论 国土空间规划 理论框架 规划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景观营造与行为心理形成--以武汉大学工学部主教南广场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思 王江萍 《园林》 2017年第6期46-48,共3页
大学校园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大学的外部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校园师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植物景观作为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环境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利用环境行为学的设计理念对武汉大学工学部... 大学校园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大学的外部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校园师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植物景观作为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环境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利用环境行为学的设计理念对武汉大学工学部南广场的植物景观在空间表达、师生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该区域植物景观实际设计中所要注意的问题和改进意见,为建设"以人为本的生态校园"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校园 植物景观 环境行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人口再流动的网络特征及影响因素
20
作者 林赛南 彭馨雨 +1 位作者 冯馨 赵捷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104,共8页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QAP方法,揭示了人口再流动网络空间格局特征及5类城市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人口再流动主要表现为区域内部城市间流动,以大城市为节点由超大、特大城市向下或中小城市向上流...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QAP方法,揭示了人口再流动网络空间格局特征及5类城市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人口再流动主要表现为区域内部城市间流动,以大城市为节点由超大、特大城市向下或中小城市向上流动和跨城市规模等级流动。(2)再流动过程呈现“东密西疏”的网络格局,形成以沿海城市群为核心的流动结构。(3)地区产业结构差异、收入水平差异、是否跨地理区流动、地理距离和落户门槛对人口再流动网络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流动 流动人口 社会网络分析 QAP分析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