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航空重力测量的数据归算方法 被引量:11
1
作者 周波阳 罗志才 +1 位作者 钟波 姚朝龙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6-341,共6页
采用径向改正方法将航线高度处的重力观测值归算到平均飞行高度面,采用交叉点两步平差法来进行测线系统误差补偿,并选用加权平均法和Shepard曲面拟合法对重力观测值作格网化处理。对美国大地测量局(NGS)发布的EN01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大地... 采用径向改正方法将航线高度处的重力观测值归算到平均飞行高度面,采用交叉点两步平差法来进行测线系统误差补偿,并选用加权平均法和Shepard曲面拟合法对重力观测值作格网化处理。对美国大地测量局(NGS)发布的EN01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大地高6 200m处2°×3°范围内5′×5′规则格网重力扰动数据。相对于该区域的EGM2008格网重力扰动参考值,加权平均法和Shepard曲面拟合法精度分别为±1.59mGal和±1.36mG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重力测量 数据归算 交叉点平差 格网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重力测量中牛顿中心差分器对确定载体加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波阳 罗志才 +2 位作者 钟波 郑凯 魏艳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23-926,共4页
讨论不同点数的牛顿中心差分器对航空重力测量中确定载体加速度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当航空重力测量的有效频段位于牛顿中心差分器的通带时,不同点数的牛顿中心差分器所得结果经低通滤波后几乎没有差异。实验表明,当采样间隔为1s、载... 讨论不同点数的牛顿中心差分器对航空重力测量中确定载体加速度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当航空重力测量的有效频段位于牛顿中心差分器的通带时,不同点数的牛顿中心差分器所得结果经低通滤波后几乎没有差异。实验表明,当采样间隔为1s、载体平均速度为155m/s、所需重力数据的分辨率为10km时,低通滤波后不同点数的牛顿中心差分器输出结果之间的较差优于2.1mG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重力测量 牛顿中心差分器 加速度 低通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MD和小波的GPS/BDS变形监测中的多路径误差削弱方法 被引量:9
3
作者 易清根 刘心龙 刘万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62-466,共5页
针对GPS/BDS实时监测坐标序列中多路径误差的周日重复特性和高频随机噪声,分别采用EMD以及EMD与小波阈值去噪相结合的方法对现有坐标序列构建多路径时序模型,并通过恒星日滤波削弱后续坐标序列中具有强相关性的多路径误差。实测数据的... 针对GPS/BDS实时监测坐标序列中多路径误差的周日重复特性和高频随机噪声,分别采用EMD以及EMD与小波阈值去噪相结合的方法对现有坐标序列构建多路径时序模型,并通过恒星日滤波削弱后续坐标序列中具有强相关性的多路径误差。实测数据的处理结果表明,EMD可以很好地去除GPS/BDS实时监测序列中的高频随机噪声并削弱多路径误差的影响,提高实时监测精度50%左右,EMD和小波组合方法较单EMD效果稍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BDS变形监测 多路径 EMD 小波阈值去噪 恒星日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雷达测高波形修正方法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汪海洪 罗北 +1 位作者 梁月 黄征凯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2-205,共4页
利用Jason-1SGDR数据分析Tseng波形修正法存在的问题,通过修改参考波形选取策略和异常点插值的定权策略提出改进的波形修正算法。实验表明,改进算法能够避免Tseng法导致的波形前缘变形问题,提高近海海面高的精度。
关键词 卫星测高 波形修正 波形重跟踪 海面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组合重构算法的对流层层析技术 被引量:5
5
作者 夏朋飞 叶世榕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28-932,共5页
在经典的对流层层析模型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层析模型。首先采用非迭代重构算法估算出层析网格顶点处的水汽密度值,然后根据网格顶点处的湿度信息内插出网格中心点处的水汽密度值,并将其作为初始值,通过迭代重构算法对其进行再次修正。... 在经典的对流层层析模型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层析模型。首先采用非迭代重构算法估算出层析网格顶点处的水汽密度值,然后根据网格顶点处的湿度信息内插出网格中心点处的水汽密度值,并将其作为初始值,通过迭代重构算法对其进行再次修正。组合重构算法能够为迭代重构算法提供高质量、高可靠性的初始值。试算结果表明,组合重构算法相比单一重构算法具有更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构算法 COSMIC 精密单点定位 奇异值分解 水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大柴旦Mw6.3地震间地表形变的InSAR观测及与同震破裂的联合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洋 许才军 温扬茂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0-114,119,共6页
基于2008-11-10、2009-08-28两次大柴旦Mw6.3地震期间的6景Envisat SAR影像,利用小基线集技术提取相应的InSAR地表形变场。结果显示,震中周缘区域未观测到显著的震后形变空间模式,6个特征点区域的形变序列也未显示由快到慢的时变特征。... 基于2008-11-10、2009-08-28两次大柴旦Mw6.3地震期间的6景Envisat SAR影像,利用小基线集技术提取相应的InSAR地表形变场。结果显示,震中周缘区域未观测到显著的震后形变空间模式,6个特征点区域的形变序列也未显示由快到慢的时变特征。基于震后形变理论对获取的地表形变进行余滑解释,分析两次地震同震破裂的主要参数,建立震时及期间地下断层滑移过程。两次地震分别在不同深度发生破裂且平均滑移量差异较大,前次地震未产生显著的浅层震后余滑。地震区域岩石圈8.2~23.7km深度内在同震阶段的滑移亏损可能以震间无震滑动的形式予以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柴旦Mw6.3地震 INSAR 小基线集技术 地表形变 同震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历元观测值选取对水汽层析结果的影响及不同天气下对比
7
作者 赵庆志 姚宜斌 罗亦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21-824,836,共5页
基于香港CORS站的实测GPS和气象数据,设计并实现利用多历元观测值层析水汽的方法,分析不同天气对该方法层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在RMS和误差统计方面均优于传统方法。此外,不同天气对层析结果影响不同,但无论在何种天气下,该方... 基于香港CORS站的实测GPS和气象数据,设计并实现利用多历元观测值层析水汽的方法,分析不同天气对该方法层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在RMS和误差统计方面均优于传统方法。此外,不同天气对层析结果影响不同,但无论在何种天气下,该方法均优于传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层析 连续运行参考站 无线电探空仪 ECMW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多源数据的局部重力场建模中线性化误差的研究
8
作者 吴怿昊 罗志才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76-480,共5页
引入高阶重力场模型作为参考场,削弱局部重力场逼近中线性化误差的影响。以实测的陆地重力异常、船载重力异常及航空重力扰动为基础数据,基于泊松小波径向基函数分析不同参考场对局部重力场逼近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高阶全球重力场模... 引入高阶重力场模型作为参考场,削弱局部重力场逼近中线性化误差的影响。以实测的陆地重力异常、船载重力异常及航空重力扰动为基础数据,基于泊松小波径向基函数分析不同参考场对局部重力场逼近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高阶全球重力场模型代替GRS80参考椭球正常场作为参考场,能更为准确地逼近真实的重力场,有效削弱线性化误差的影响。相比于基于GRS80正常场构建的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基于DGM1S重力场模型为参考场构建的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度,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德国、英国及挪威区域分别提高了1.5mm、3.3mm和9.0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重力场建模 线性化误差 泊松小波基函数 全球重力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孔径雷达高度计波形重跟踪算法的近岸精度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高贤文 金涛勇 黄海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6-61,共6页
针对近岸区域,基于Sentinel-3A合成孔径雷达观测数据,选取多阈值、ICE1、IceSheet和SAMOSA四种波形重跟踪算法,利用全球范围内27个验潮站海面高数据,分析近岸20 km范围内4种波形重跟踪算法的精度。结果表明,多阈值算法在近岸6 km范围内... 针对近岸区域,基于Sentinel-3A合成孔径雷达观测数据,选取多阈值、ICE1、IceSheet和SAMOSA四种波形重跟踪算法,利用全球范围内27个验潮站海面高数据,分析近岸20 km范围内4种波形重跟踪算法的精度。结果表明,多阈值算法在近岸6 km范围内可保留最多的有效波形,且与验潮站海面高数据具有最高的相关性和最小的均方根误差;SAMOSA算法在离岸距离大于5 km时相对大地水准面稳定性最高,更适用于开阔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测高 合成孔径雷达高度计 验潮站 海面高 波形重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T-2A航空重力仪精度评定 被引量:3
10
作者 宛家宽 罗志才 刘站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96-1100,共5页
选择地形平坦的实验区A和地形起伏较大的实验区B,采用GT-2A航空重力测量数据和高精度地面重力测量数据,依据测线网交叉点平差方法评定GT-2A航空重力仪的内符合精度,通过地面重力与航空重力延拓结果的比对实验评定其外符合精度。结果表明... 选择地形平坦的实验区A和地形起伏较大的实验区B,采用GT-2A航空重力测量数据和高精度地面重力测量数据,依据测线网交叉点平差方法评定GT-2A航空重力仪的内符合精度,通过地面重力与航空重力延拓结果的比对实验评定其外符合精度。结果表明,GT-2A重力扰动测量结果的内符合精度优于1mGal,外符合精度在实验区A优于2mGal,在实验区B优于3mG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T-2A航空重力仪 重力扰动 精度评定 重力延拓 交叉点平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斗天线相位中心改正策略及其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胡新乔 刘万科 +1 位作者 刘晓磊 胡捷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37-1142,共6页
当前尚未有权威机构发布北斗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改正信息,从而影响和限制了北斗系统的高精度定位应用。针对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以GPS天线相位中心改正(PCO和PCV改正)模型代替BDS天线相位中心改正来提高北斗定位精度的处理策略。结... 当前尚未有权威机构发布北斗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改正信息,从而影响和限制了北斗系统的高精度定位应用。针对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以GPS天线相位中心改正(PCO和PCV改正)模型代替BDS天线相位中心改正来提高北斗定位精度的处理策略。结果表明,采用上述处理策略,PPP高程方向偏差从1dm减小到cm级,相对定位的高程方向偏差从cm级减小到mm级,验证了此处理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DS GPS 天线相位中心偏差 天线相位中心变化 精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斗中长基线动态定位首次固定时间和定位精度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仁攀 刘万科 +1 位作者 吴风波 李建龙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68-672,678,共6页
给出单基站北斗中长基线动态定位的数学模型和误差处理策略,基于中国天津、武汉和广东CORS站网的多条中长基线实测数据,对模糊度首次固定时间和定位精度进行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目前的北斗区域系统而言,北斗中长基线的首次固定时... 给出单基站北斗中长基线动态定位的数学模型和误差处理策略,基于中国天津、武汉和广东CORS站网的多条中长基线实测数据,对模糊度首次固定时间和定位精度进行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目前的北斗区域系统而言,北斗中长基线的首次固定时间与测站纬度和观测时段有明显的相关性,中国北方地区的平均首次固定时间约为2h,中部地区约为1.5h,南方地区不到1h,同一条基线不同时段的首次固定时间存在差异;模糊度正确固定后的动态解算精度RMS在东方向、北方向、高程方向分别为2.5cm、2.1cm和6.1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中长基线 动态定位 首次固定时间 定位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ACE时变信号恢复方法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冰石 邹贤才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4-209,共6页
针对利用GRACE重力数据反演地表质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时变信号削弱和泄露现象,分别采用尺度因子法和迭代恢复法对信号进行恢复,并选用CSR Mascon产品从时间序列变化和空间分布两个角度对两种恢复方法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尺... 针对利用GRACE重力数据反演地表质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时变信号削弱和泄露现象,分别采用尺度因子法和迭代恢复法对信号进行恢复,并选用CSR Mascon产品从时间序列变化和空间分布两个角度对两种恢复方法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尺度因子法虽实现上较为简单,但其计算结果完全依赖于所选的先验模型,当所选模型的可靠性较差时,会影响到GRACE反演结果的可靠性。2)迭代恢复法的恢复过程仅受GRACE原始观测值的约束,能较好地恢复研究区域的长期趋势信号和周期信号,但在部分区域可能存在信号过量恢复的现象。建议采用迭代恢复法进行GRACE时变信号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 信号泄露 信号恢复 尺度因子法 迭代恢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GPS速度场聚类分析
14
作者 温扬茂 张国波 许才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47-453,共7页
以川滇地区GPS水平速度场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层次聚类法对其进行直接聚类,然后对在地理空间中出现错分的GPS站点利用F统计检验来纠正分类。在此基础上,考虑DB指标以及层次聚类的不可逆性,对分类结果进行二次聚类,最终将川滇地区划分为... 以川滇地区GPS水平速度场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层次聚类法对其进行直接聚类,然后对在地理空间中出现错分的GPS站点利用F统计检验来纠正分类。在此基础上,考虑DB指标以及层次聚类的不可逆性,对分类结果进行二次聚类,最终将川滇地区划分为6个块体:藏东块体(BYw)、阿坝块体(BYe)、川滇菱形块体(CD)、华南块体(SC)、腾冲-保山块体(DSw)和印支块体(DSe)。其中,CD块体的西、北边界分别是"三江并流"三江断裂区域和巴塘地区的一条速度阶跃线,且巴颜喀拉主峰断裂将巴颜喀拉块体(BY)分为BYw和BYe两个块体。本文给出的川滇地区块体划分模型是数学意义上的一种合理方案,与基于地质资料的结果相吻合,可为该地区的块体划分提供另一维度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划分 聚类分析 GPS速度场 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