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寻历史政治学的过程追踪之道 被引量:2
1
作者 刘伟 李昊霖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9,215,共12页
实现中国社会科学知识主体性和把握中国治理现实,需要重视历史。历史政治学的提出回应了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相适应。不同于历史社会学和政治史研究,历史政治学既能发掘一般性理论,又尊重历... 实现中国社会科学知识主体性和把握中国治理现实,需要重视历史。历史政治学的提出回应了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相适应。不同于历史社会学和政治史研究,历史政治学既能发掘一般性理论,又尊重历史的时间与情境。然而,尽管历史政治学一直尝试发掘时间性因果机制和重大现实问题的历史渊源,但历史政治学在当前研究中却呈现出时间性因果机制缺位的问题。该问题进一步导致历史政治学知识累积的进度与理想状态存在距离。因此,基于过程追踪方法在历史政治学研究中贡献知识增量、转化知识存量和追溯重大现实问题历史渊源方面的价值,本文提出将过程追踪法带入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同时,本文对于方法论的探索并未仅停留于价值的探讨,而是围绕“情境”“时间”“行动者”三要素,探寻体现历史政治学本体论和认识论关怀的过程追踪之道,进而推动历史政治学方法论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政治学 过程追踪 因果机制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国企何以引领地方产业升级:一个治理工具的分析视角
2
作者 刘伟 陈春润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124,共13页
既往文献多从微观层面讨论地方国企的企业运作效率,未能抓住地方国企在宏观层面引领地方产业升级的治理作用这一要领。通过引入“治理工具”的分析视角,可以发现,地方国企发展成为地方政府的治理工具,引领产业按照地方政府所预想的方向... 既往文献多从微观层面讨论地方国企的企业运作效率,未能抓住地方国企在宏观层面引领地方产业升级的治理作用这一要领。通过引入“治理工具”的分析视角,可以发现,地方国企发展成为地方政府的治理工具,引领产业按照地方政府所预想的方向升级。研究显示:地方国企采取分级治理,通过投资潜力强劲的实体、构建多边协作的创新网络、推动产业技术渗透主流市场以及驾驭不确定的风险等方式发挥治理作用,从而改善地方政府在产业升级中的治理状况。地方国企引领产业升级是“政府与市场”的共赢之举,这正是其成为治理工具的型构逻辑。在发展转型的制度背景下,地方政府不断强化地方国企作为治理工具的功能。通过对地方国企的改造,地方政府使其向市场施加影响,确保市场主体在商业动机驱动下满足产业升级的需求。“治理工具”这一分析在理论上为中国政治经济关系中的地方国企提供了系统化的认识,并明确了地方国企是地方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亦为地方产业升级提供了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 地方国企 产业升级 治理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政治学方法论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内在张力与发展限度 被引量:20
3
作者 刘伟 翁俊芳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0-49,共10页
作为新制度主义的一大流派,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从发展、引介到运用阶段一直饱受争议。一方面,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为政治学研究者研究行为与制度互动关系提供了微观基础与方法论;另一方面,由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方法论上偏向个人主义、在分... 作为新制度主义的一大流派,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从发展、引介到运用阶段一直饱受争议。一方面,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为政治学研究者研究行为与制度互动关系提供了微观基础与方法论;另一方面,由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方法论上偏向个人主义、在分析制度时忽视历史文化等影响因素、在理论假设与模型建构上过于简单化,最终导致了该理论在政治学领域的发展瓶颈。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创新与发展,需要消弭自身同新制度主义理论中其他流派之间的边界,加强与其他流派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关注历史进程中的制度变迁以及文化等其他因素对制度带来的影响,由此获得完善理论的发展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方法论 分析范式 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政治学话语重构中的知识鉴别问题 被引量:5
4
作者 刘伟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7-84,92,共9页
近年来,学界出现了探讨政治学话语体系与知识体系的热潮。知识作为话语体系的内核,直接影响着话语建构的学术价值。政治学话语重构中的知识基础是有待追问的。一方面,话语重构中运用的知识是否可靠、完整、合时和合适,是需要考量的;另... 近年来,学界出现了探讨政治学话语体系与知识体系的热潮。知识作为话语体系的内核,直接影响着话语建构的学术价值。政治学话语重构中的知识基础是有待追问的。一方面,话语重构中运用的知识是否可靠、完整、合时和合适,是需要考量的;另一方面,学界目前缺乏对知识本身的系统分类。总结知识鉴别的主要方面,反思我国目前的政治学知识供给现状,可以回答知识鉴别何以必要、何以可行的问题,并可以从历史、现实、中西等维度就知识还原与建构的路径进行分析。分析表明,知识鉴别是一项庞杂的工程,建构中国政治学的系统性话语体系需要警惕个体知识能力的局限,在尊重学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汇聚学术研究的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学 话语重构 知识鉴别 知识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政治缓冲:当代中国信访制度功能变迁的理性审视 被引量:54
5
作者 唐皇凤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573-579,共7页
由政治缓冲功能为主日益向政治控制功能为主转变是当代中国信访制度功能变迁的核心线索,中国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带来的一系列预期后果与非预期后果共同导致了信访制度的功能变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征程中,信访制度的功能应... 由政治缓冲功能为主日益向政治控制功能为主转变是当代中国信访制度功能变迁的核心线索,中国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带来的一系列预期后果与非预期后果共同导致了信访制度的功能变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征程中,信访制度的功能应该有科学合理的重新定位,以信息传递与权力监督为主的政治缓冲功能将成为信访制度的核心功能,回归政治缓冲功能是当前信访制度功能定位的理性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访制度 功能变迁 政治缓冲 社会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权威建构过程的政治传播——基于2019年“中国民众政治心态调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刘伟 肖舒婷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3-122,共10页
政治传播能够塑造民众的政治世界,是政府论证进而建构权威的重要渠道。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民众政治心态调查”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与2018—2019年中国地级市政府微信公众平台的推文数据,考察政治传播与权威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民众... 政治传播能够塑造民众的政治世界,是政府论证进而建构权威的重要渠道。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民众政治心态调查”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与2018—2019年中国地级市政府微信公众平台的推文数据,考察政治传播与权威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民众的权威人格在其中发挥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地方政府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展开的政治传播并不一定能够促进民众权威认同的产生,不同内容的政治传播信息对于体制认同、身份认同与价值认同三个权威认同维度的影响不尽相同。其中,主流价值观类的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民众对体制权威的认同,政务信息对权威认同的三个维度均有正向影响,文化历史类信息则正好相反。与此同时,权威人格在部分政治传播信息与不同维度的权威认同之间发挥着显著的中介效应(遮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传播 权威 政治心理 地方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政治沟通方式的百姓宣讲:运作逻辑及其功能 被引量:4
7
作者 刘伟 肖舒婷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0-39,共10页
百姓宣讲是中国共产党与群众进行政治沟通的重要方式,是当代中国政治运行中的基础性环节之一。百姓宣讲紧紧围绕“百姓”运作,是群众路线在当代中国政治中的重要实践。百姓宣讲主要由群众代表中国共产党来宣讲,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及其... 百姓宣讲是中国共产党与群众进行政治沟通的重要方式,是当代中国政治运行中的基础性环节之一。百姓宣讲紧紧围绕“百姓”运作,是群众路线在当代中国政治中的重要实践。百姓宣讲主要由群众代表中国共产党来宣讲,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及其实践为宣讲主题,以百姓的故事为主要宣讲内容。百姓宣讲根据群众的沟通逻辑调适其话语体系和叙事结构,通过政治信息在中国共产党与群众之间的“上下来去”实现有效沟通,传递和反馈政治信息、赢得群众的政治支持和政治认同并构建政党的合法性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姓宣讲 政治沟通 群众路线 政治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学术规范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话语”构建 被引量:8
8
作者 张星久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49,共10页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话语",关键在于研究者能够提出好问题、"真问题",创造性地引入和运用方法,并在研究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产出有学术声誉和影响力的成果。"真问题"应有可质疑性、...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话语",关键在于研究者能够提出好问题、"真问题",创造性地引入和运用方法,并在研究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产出有学术声誉和影响力的成果。"真问题"应有可质疑性、有研究价值和必要性,并且因大体暗含了研究方法、范围而具有研究可能性。应在弄清楚方法的含义、层次以及问题与方法之间内在联系的前提下,选择恰当的方法组合,并且经过方法引入与激活环节,形成研究问题的独特理论立场与框架。价值承当与坚持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是学术研究的一体两面,二者不仅不矛盾,而且相互联系、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问题 研究方法 学术规范 中国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企改革后下岗工人政治认同的生成机制 被引量:5
9
作者 刘伟 颜梦瑶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2-108,共7页
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在经营制度、劳动保障和产权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改革后,工人阶层的分化和行动逻辑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普遍关注。这些研究大都提到了国企工人的心理转变:曾经作为工厂主人的工人阶级自豪感... 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在经营制度、劳动保障和产权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改革后,工人阶层的分化和行动逻辑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普遍关注。这些研究大都提到了国企工人的心理转变:曾经作为工厂主人的工人阶级自豪感,转变成作为下岗工人的相对剥夺感和失落感。在对某地区下岗工人的深度访谈中,我们却发现,虽然存在部分下岗工人在改革后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了更好的发展,但更多的工人则在下岗后生活困难。其中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生活困难的下岗工人,却仍然存在着较高的政治认同。这种政治认同的产生存在三种心理机制:由于无奈而产生的命运归因;由工人主体地位认同惯性和政治疏离产生的逆向认同;因普遍支持国家而消解了个体的不满意。而这三种心理机制的形成,一方面来自国家文化领导权的影响,即国家意识形态宣传对工人认同的同化和塑造,另一方面则源自工人基于自我话语认知,对政治体系的感受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岗工人 国企改革 政治认同 心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族谱看传统政治思想的民间表达与实践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星久 陈青霞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32-241,260,共11页
族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政治思想史文献。本文通过对129个族谱样本政治词汇与观念的分析,探讨了主流政治思想在基层社会中如何被表达,以及如何参与民间政治秩序建构的问题。来自国家的政治观念主要通过附着于族谱的“自家人”语言之... 族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政治思想史文献。本文通过对129个族谱样本政治词汇与观念的分析,探讨了主流政治思想在基层社会中如何被表达,以及如何参与民间政治秩序建构的问题。来自国家的政治观念主要通过附着于族谱的“自家人”语言之中,“化身”为家族伦理和民众生活的常识常理,渗透到基层民众的生活世界,进而参与基层社会的政治秩序建构。传统政治思想的这种民间表达与实践方式,既是国家和社会双方互动的产物,也构成了中央集权下基层社会“简约治理”模式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谱 政治词汇 想象共同体 简约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担不重的人”:中国农村独立老人的生成逻辑及其治理意蕴——基于华南与华中的区域比较
11
作者 冯川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109,331,共14页
独立老人是拥有生活目标独立性且“负担不重的人”。在华南与华中农村,低龄老年人生活目标的独立性以居住空间、财产支配和带孙选择三个方面的独立状态作为基础支撑,其共性逻辑在于因子代结婚彩礼普遍不高、父代代际责任有限而产生的清... 独立老人是拥有生活目标独立性且“负担不重的人”。在华南与华中农村,低龄老年人生活目标的独立性以居住空间、财产支配和带孙选择三个方面的独立状态作为基础支撑,其共性逻辑在于因子代结婚彩礼普遍不高、父代代际责任有限而产生的清晰人生节点。老年人独立生活的区域差异性,直接关系到他们成为村庄治理积极参与者的概率,以及他们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后所遭遇的生活状况。“父强子弱”的核心家庭自主性结构,保障了华南农村独立老人的生活质量及其在失能后的家庭养老秩序。“父子双强”的核心家庭自主性结构,使华中农村的独立老人缺失子代养老反馈的足够保障,在将独立老人推向极端的“私”的同时,也可能导致他们在失能后陷入生存困境。辨析独立老人在治理意蕴方面的区域差异,有助于推动农村基层治理走向简约高效且低成本的现代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龄老年人 家庭代际关系 核心家庭自主性 基层治理现代化 区域差异 公私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民合作治理中的公共性反悔
12
作者 冯川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中国乡村治理中农民话语合意与行为合作的复杂关系,通过公共性反悔现象得以呈现。实地调研揭示,农民在自治与行政层面频繁推翻已达成的话语合意,形成“合意未必合作”的治理悖论,尤以建房规则协商、公共政策执行等场景为典型。人情效用... 中国乡村治理中农民话语合意与行为合作的复杂关系,通过公共性反悔现象得以呈现。实地调研揭示,农民在自治与行政层面频繁推翻已达成的话语合意,形成“合意未必合作”的治理悖论,尤以建房规则协商、公共政策执行等场景为典型。人情效用不确定性、话语合意策略性及制裁手段有限性,构成公共性反悔的核心成因。尽管此类现象通过缓冲公私冲突降低了直接对抗风险,却显著推高治理成本。突破传统“认知-话语-行为”同一性框架,从微观政治实践中认知、话语与行为的逻辑断裂切入,可深化对乡村治理合作机制的理论认知。研究强调公共性的情境依存特征与群众工作的有效性边界,提出需强化政策与村庄内生需求的衔接、重构公共性认同,以推动乡村治理从策略性妥协转向实质性合作,为优化治理现代化路径提供实证依据与理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不合作行为 合作治理 公共性 治理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工人政治认同生成中的国家因素 被引量:1
13
作者 颜梦瑶 刘伟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6-92,共7页
市场经济转型以来,工人的跨域流动已成为我国典型的社会现象。物质生活较为匮乏,利益易受侵害且缺少必要社会保障的流动工人,从一般经验上看更可能对政治系统表现出较低的认同感。然而,在对广东地区流动工人的调研中却发现,虽然确实存... 市场经济转型以来,工人的跨域流动已成为我国典型的社会现象。物质生活较为匮乏,利益易受侵害且缺少必要社会保障的流动工人,从一般经验上看更可能对政治系统表现出较低的认同感。然而,在对广东地区流动工人的调研中却发现,虽然确实存在部分工人对政治体系表现出疏离现象,但大多数流动工人对国家及政治系统有着基本甚至较高的政治认同。结合对流动工人访谈记录的分析,探究流动工人政治认同的形成与国家整合及治理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国家通过制度安排的利益实现与价值吸引、意识形态的塑造以及治理绩效对具体诉求的回应,影响着工人对政治系统的感知和理解,从而使他们产生较为积极的政治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工人 政治认同 生成机制 国家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与治理效能 被引量:13
14
作者 刘伟 李昊霖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43,共8页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和中国式现代化重要方面,需要在运行过程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探讨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效能需关注其制度体系,在过程导向视角下观察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可以发现,各项制度安排不再孤立...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和中国式现代化重要方面,需要在运行过程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探讨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效能需关注其制度体系,在过程导向视角下观察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可以发现,各项制度安排不再孤立或仅在民主过程的某一环节发挥作用,而是在民主选举到民主监督各个环节均实现了全过程协同运作。统一战线和民主集中制则作为制度体系整合机制推动制度体系更加协调高效运转。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效能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支撑,并在政府回应性、社会资本、政治信任和人民获得感等方面释放了治理效能,但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效能释放仍具备提升空间。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需要遵循顶层设计与高位推动、引导创新与地方探索、协商民主和多元参与以及资源保障与信息沟通等路径选择,进而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衔接,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持续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 全过程人民民主 制度体系 治理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党“破题之钥”: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伟 何頔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60,125,126,共13页
如何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破解大党独有难题,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探索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民族复兴大业的关键所在。基于对大党独有难题理论意蕴的把握,可以发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全面从严治党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 如何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破解大党独有难题,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探索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民族复兴大业的关键所在。基于对大党独有难题理论意蕴的把握,可以发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全面从严治党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全面从严治党具有从严以尚贤、任贤而兴民、民主护安邦的思想基础,并蕴含在其全面性、严格性和治理性的内在特质之中;而全过程人民民主既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实践标尺,同时其发展也需要以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保障。未来应通过发展维护党的全面领导的有效体制机制,探索人民群众监督与党内监督有机结合的有效方式,拓宽全面从严治党“靠人民”的有效渠道,进一步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优势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 全面从严治党 大党独有难题 历史周期率 自我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国家的体制形象与社会镜像——重思国家能力形象的二重性
16
作者 冯川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74,共11页
国家能力形象的二重性涉及国家能力的体制形象与社会镜像之间的关系。基层行政主体的行为策略决定了体制性国家与基层社会的关系状态,基层社会基础决定了基层行政主体对体制性强国家的适应模式。在统合化社会,基层行政主体对体制性强国... 国家能力形象的二重性涉及国家能力的体制形象与社会镜像之间的关系。基层行政主体的行为策略决定了体制性国家与基层社会的关系状态,基层社会基础决定了基层行政主体对体制性强国家的适应模式。在统合化社会,基层行政主体对体制性强国家的反噬式适应形塑了社会镜像中的弱国家形象;在寡头化社会,基层行政主体对体制性强国家的亢奋式适应形塑了社会镜像中的超强国家形象;在派性化社会,基层行政主体对体制性强国家的协商式适应形塑了社会镜像中的次强国家形象。经验表明,决定一个国家在政治实践中是强国家还是弱国家的关键并不必然在于基层社会反抗力量的强弱,也有可能在于基层行政主体对体制性强国家的适应方式。高度一统性的体制性强国家在基层治理层面表现为超强国家、次强国家和弱国家的复杂“拼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行政主体 社会基础 区域差异 强国家 弱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简约传统及其价值 被引量:35
17
作者 刘伟 黄佳琦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0-48,共9页
“集权的简约治理”是我国帝制时代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基层治理模式。晚清以来,随着乡村社会自身的变迁与国家政权建设的推进,“简约治理”模式逐渐被国家制度的设计者所摒弃,由此成为历史遗产。现阶段,国家政权在权力下沉过程中全方位介... “集权的简约治理”是我国帝制时代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基层治理模式。晚清以来,随着乡村社会自身的变迁与国家政权建设的推进,“简约治理”模式逐渐被国家制度的设计者所摒弃,由此成为历史遗产。现阶段,国家政权在权力下沉过程中全方位介入乡村社会的治理,形成“高度中央集权-高度基层渗透”的治理模式。在取得良好的治理效能的同时,这一模式也蕴含着一定的治理风险。要强调乡村治理的弹性空间和灵活性,就应该看到“简约治理”这一传统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补充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权的简约治理 第三领域 半正式行政 权力下沉 乡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扶贫政策的实践逻辑——对B县四个驻村工作队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刘伟 边东东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3-154,259,共13页
对B县四个驻村工作队产业扶贫工作展开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在精准扶贫视域下,不同贫困村的产业扶贫政策执行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依据"县级政府-驻村干部-村庄社会"的三维分析框架,可以发现三个行为主体共同塑造了产业扶贫的模... 对B县四个驻村工作队产业扶贫工作展开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在精准扶贫视域下,不同贫困村的产业扶贫政策执行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依据"县级政府-驻村干部-村庄社会"的三维分析框架,可以发现三个行为主体共同塑造了产业扶贫的模式。县级政府在脱贫压力下,通过制定详尽的制度限定了产业扶贫的范围,以此来控制驻村工作队的产业扶贫政策执行方向。而在贫困村,驻村工作队与村庄社会的权力互动形塑了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国家下派驻村工作队,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改善资源内卷化与地方治理,实现国家与村庄社会的有效对接,但通过本文的研究来看,这种努力的结果存在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驻村工作队 产业扶贫 地方治理 实践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洞理论视角下的乡村精英与乡村振兴 被引量:29
19
作者 刘伟 彭琪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3-138,共6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应对乡村衰落和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重要举措。乡村精英在稳定乡村社会秩序、吸纳整合社会资源、促进村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结构洞理论视角来看,乡村精英是有效联结乡村社会内外关系网络的结构洞节点,具有... 乡村振兴战略是应对乡村衰落和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重要举措。乡村精英在稳定乡村社会秩序、吸纳整合社会资源、促进村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结构洞理论视角来看,乡村精英是有效联结乡村社会内外关系网络的结构洞节点,具有信息和资源优势来构建或者扩大与乡村内外部其他行动者的网络关系。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乡村精英所占据的结构洞位置,不仅是乡村社会内部人际关系、人员组织、村务自治的关键节点,也是乡村社会与外部世界政策、信息、资源等汇集和调配的关键节点。只有构建跨越结构洞的桥梁关系,促进乡村各治理主体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优化乡村社会网络结构,推动多元化乡村精英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才能实现乡村精英在乡村振兴中的有效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精英 乡村振兴 结构洞理论 社会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自主性视角下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伟 何頔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0-29,F0002,共11页
国家自主性是影响现代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变量。当前中国的国家治理实践中,由于一些领域国家自主性的失衡,导致国家治理体系中出现了治理主体发育不成熟、治理维度间衔接机制不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不完善等内在问题,还伴随着国家治... 国家自主性是影响现代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变量。当前中国的国家治理实践中,由于一些领域国家自主性的失衡,导致国家治理体系中出现了治理主体发育不成熟、治理维度间衔接机制不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不完善等内在问题,还伴随着国家治理能力在规制权力和保障权利、资源再分配、统筹协调及话语传播等方面的不足。展望未来,中国的国家自主性需要在以党建引领培育国家治理主体、以机构改革优化国家治理结构和以数字治理革新国家治理理念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重塑性发展,理顺国家、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主性 国家治理现代化 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