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经济因素: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取暖器
被引量:6
- 1
-
-
作者
苗迎春
-
机构
武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出处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19,共4页
-
文摘
冷战结束以后 ,中美之间的战略合作基础不复存在 ,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起伏震荡的时期。尽管如此 ,中美关系一直未能走向破裂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经济因素成为两国关系中的重要推动力和取暖器。中国加入WTO以后 ,中美关系最终能否顺利发展 ,将取决于双方能否找到一个新的合作基础 ,经济因素很有可能担当起这一重任 ,对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
-
关键词
中美关系
经济因素
发展
-
分类号
F752.7
[经济管理—国际贸易]
-
-
题名全球环境治理机制与国际秩序
被引量:4
- 2
-
-
作者
何忠义
-
机构
武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出处
《国际论坛》
2002年第2期26-30,共5页
-
文摘
全球环境治理机制是全球环境恶化的产物 ,同现有的国际机制一样 ,有自身合理的一面 ,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根源于现有的国际秩序 ,这些问题的改善依赖于建立一个更加民主的国际新秩序。
-
关键词
全球环境治理机制
国际机制
国际秩序
-
分类号
D51
[政治法律—国际政治]
-
-
题名经贸关系:21世纪中美关系的战略新基础
被引量:1
- 3
-
-
作者
苗迎春
-
机构
武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出处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0-14,共5页
-
文摘
冷战结束以后 ,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对抗接触战略伙伴建设性合作关系”的特殊时期 ,这一时期中美关系的发展并不顺利 ,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在冷战后时代一直未能找到合作的战略新基础。作者认为 ,努力寻找中美合作的战略新基础是中美双方 2 1世纪共同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 ,能否尽快完成这一课题对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当前构成中美关系中轴线的政治、经济和安全三大领域中 ,经贸关系最有可能成为中美双方合作的战略新基础。
-
关键词
经贸关系
21世纪
贸易顺差
WTO
贸易逆差
中国
美国
经济安全
-
分类号
D822.3
[政治法律—外交学]
-
-
题名冷战后的恐怖主义与国际社会
被引量:2
- 4
-
-
作者
齐兴霞
-
机构
武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出处
《学术论坛》
2002年第2期25-28,共4页
-
文摘
冷战后国际局势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稳定因素在急剧增加 ,除了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发生冲突、内乱之外 ,世界范围内越来越严重的恐怖主义活动构成了不稳定因素中的一个突出方面。国际恐怖主义在冷战后的进一步发展和泛滥是和冷战后国际社会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密切相关的 ,换句话说 ,冷战后的国际社会为恐怖主义提供了发展与泛滥的土壤 ,恐怖主义又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动荡不安 ,二者是互相影响。
-
关键词
冷战后
恐怖主义
国际社会
-
分类号
D815
[政治法律—国际关系]
-
-
题名论冷战时期西方的军事遏制战略对苏联东欧关系的影响
- 5
-
-
作者
李兴
-
机构
武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48-452,共5页
-
文摘
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苏联东欧的军事遏制战略是贯穿始终的 ,主要分为地区性遏制战略 ( 1 946- 1 95 4年 )、大规模报复战略 ( 1 95 4 - 1 967年 )、灵活反应战略 ( 1 967-1 982年 )、新战略 ( 1 983- 1 988年 )、超越遏制战略 ( 1 989- 1 991年 )等阶段。具体说来 ,西方是以苏联作为主要对手的 ,其对苏东的军事遏制策略既有不同之点 ,也有相似之处。但是 ,从对苏东关系的影响来看 。
-
关键词
冷战时期
西方国家
军事遏制战略
苏联
国际关系
-
Keywords
West
military containment
Soviet Union
East Europe
-
分类号
D819
[政治法律—国际关系]
-
-
题名冷战后美国环境外交政策分析
被引量:8
- 6
-
-
作者
何忠义
盛中超
-
机构
武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
-
出处
《国际论坛》
2003年第1期62-67,共6页
-
文摘
冷战后美国环境外交经历了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三届政府演变过程 ,表现出了由消极到较为积极再到消极的环境外交发展态势。冷战后美国环境外交发展同其冷战后总体国际战略思想相一致 ,是其总体国际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冷战后美国环境外交受到国内外 ,尤其是国内诸多因素的限制 ,这些限制是美国环境外交跌宕起伏的原因。总体来看 ,冷战后美国的环境外交政策是完全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 ,并不是出于所谓的“全球环境领导责任” ,我们有必要分析、认识这一演变过程及其政策实质。
-
关键词
冷战后
美国
环境外交政策
全球气候谈判
国家利益
克林顿
布什
京都议定书
-
分类号
D871.2
[政治法律—外交学]
-
-
题名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中世界新秩序概念的缘起
被引量:2
- 7
-
-
作者
汪波
-
机构
武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65-369,共5页
-
文摘
建立世界新秩序是20世纪以来美国外交政策始终追寻但尚未实现的目标。冷战后,美国正式把建立世界新秩序确立为外交政策的原则,主要是由于冷战后国际局势发生的剧烈变化,尤其是90年代初海湾危机的出现,为美国建立冷战后的世界新秩序提供了有利时机。作为一种具有新泛美主义色彩的原则,世界新秩序概念主要是在冷战后新的国际环境背景下,美国所进行的一系列制止地区性武装侵略、组织集体行动和建立大国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
关键词
美国
外交政策
世界新秩序
-
Keywords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new world order
-
分类号
D870
[政治法律—外交学]
-
-
题名世纪之交的俄罗斯对美政策
被引量:1
- 8
-
-
作者
罗志刚
-
机构
武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9-94,共6页
-
文摘
冷战后的俄罗斯对美政策走上了一条艰难道路 ,其重大变化是外交战略调整的结果。在大国外交战略的决定性影响下 ,俄对美政策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寻求合作 ,避免孤立或发生对抗 ;反对美国“挤压”,维护本国安全 ;推进多极化 ,反对美国独霸世界。处在内外困境之中的俄罗斯对美政策具有被动性、灵活性等特点。而且 ,它虽有强硬色彩 ,但其基点在于同美国合作而不是对抗。当前 ,这一政策不可能主导俄美关系的发展趋势 。
-
关键词
俄罗斯
外交战略
对美政策
美国
灵活性
策略性
俄美关系
多极化
国家安全
-
Keywords
Russia
foreign strategy
policy to USA
characteristics
future
-
分类号
D851.22
[政治法律—外交学]
D851.20
[政治法律—外交学]
-
-
题名俄罗斯与欧洲安全体系的重建
被引量:1
- 9
-
-
作者
罗志刚
-
机构
武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8-64,共7页
-
文摘
冷战结束不久,俄罗斯日益重视欧洲安全体系的重建问题。俄主张欧安组织应成为欧洲安全体系的核心,同时在武器控制、安全和防务问题上采取比较坚定的立场,维护反导条约和常规力量条约,极力保持同美国的军事平衡;还充分利用欧美地缘战略利益上的差异,拓展外交空间,争取欧盟国家支持它在欧洲安全体系上的主张。俄和欧美在欧洲安全体系重建问题上存在着根本分歧,加之西欧离不开美国的安全保障,俄对美多重劣势难以扭转,俄在短期内实难完全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俄有可能在欧洲安全体系建设上取得有限的成功。
-
关键词
俄罗斯
欧洲
安全体系
-
Keywords
Russia
Europe
security system
-
分类号
D80
[政治法律—外交学]
-
-
题名论美国新孤立主义自由派的外交政策思想
- 10
-
-
作者
汪波
-
机构
武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5-100,共6页
-
文摘
美国新孤立主义自由派的外交政策思想形成于美国干涉主义外交政策遭受全面挫折的 70年代。这种思想反对美国战后外交政策对世界事务不加区别地进行全面干预的做法 ,提出应该在自由主义的民主观念和孤立主义的榜样原则基础上 。
-
关键词
美国
新孤立主义自由派
外交政策
全球干涉主义
外交思想
价值观念
社会制度
-
Keywords
America
Neo liberal isolationism
foreign policy
-
分类号
D871.20
[政治法律—外交学]
-
-
题名浅析冷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两面性
- 11
-
-
作者
贾昕昕
-
机构
武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出处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5-59,共5页
-
文摘
冷战后 ,由于国际战略力量的对比失衡 ,中国国力的迅速攀升及日本国内经济、政治新因素的作用 ,日本对华政策中两面性特征充分显现 :既支持合作又防范限制 ,既积极接触又温和遏制。源于日本国家利益与地缘政治格局中国家力量对比变化产生的博弈 ,日本对华战略中形成了借重与防范并举的外交倾向。
-
关键词
对华政策
日本
中国
经贸合作
影响因素
-
分类号
D831.3
[政治法律—外交学]
-
-
题名战后美国政府对其跨国公司的扶持及启示
- 12
-
-
作者
苗迎春
-
机构
武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出处
《企业活力》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5-57,共3页
-
文摘
根据<财富>杂志去年的排名,在全球500家大公司中,有179家是美国公司,占1/3强;在排名前10位的大公司中,有6家公司的总部在美国.目前,美国的跨国公司在全球建立了大约2.3万个分公司,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成为世界最大的生产者,对全球经济特别是全球贸易,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美国跨国公司是如何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呢?美国政府对其跨国公司的发展制定了什么样的扶持政策呢?它对中国目前跨国公司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呢?本文旨在对此进行考察和分析.
-
关键词
美国
跨国公司
发展
政府扶持
中国
-
分类号
F276.7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
-
题名美国政府对本国跨国公司的扶持及对中国的启示
- 13
-
-
作者
苗迎春
-
机构
武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出处
《经济前沿》
2002年第7期33-35,共3页
-
文摘
根据<财富>杂志去年的排名,在全球500家大公司中,有179家是美国公司,占了1/3:在排名前10位的大公司中,有6家公司的总部在美国.
-
关键词
美国
跨国公司
中国
政府扶持
科研投入
税收政策
宏观环境
全球化战略
-
分类号
F279.712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
-
题名冷战后美国对朝鲜半岛安全政策
被引量:3
- 14
-
-
作者
李成亚
-
机构
武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出处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4-68,共5页
-
文摘
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经历了几次乍寒乍暖、大起大落,至今仍未脱离冷战格局。从影响半岛安全形势的诸多因素来看,美国对朝鲜半岛的安全政策是主导半岛安全形势的关键性因素。冷战后,受若干因素影响美对半岛的安全政策进行了几次调整,目的都是为了把握对半岛事务的主导权。目前布什政府对朝鲜采取的是“鹰派接触”政策,同时加强美韩日三方的协调,为完成亚大战略部署,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以维持半岛现状为主要目标。
-
关键词
朝鲜半岛
安全政策
美国
“鹰派接触”
亚太安全战略
-
分类号
D871.2
[政治法律—外交学]
-
-
题名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体制支持及启示
- 15
-
-
作者
游泳
朱君丽
黄琳
-
机构
武汉大学商学院
武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2003年第10期49-50,共2页
-
文摘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技术、生态在内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现代化体制的合理性是这一过程得以顺利实现的关键。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两种主要模式的体制特征的比较分析,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前景提供了参考。
-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体制
比较
借鉴
-
分类号
F303.3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网络“超国家主义”的理论渊源及现实本质
被引量:3
- 16
-
-
作者
李伟
-
机构
武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2002年第3期55-56,共2页
-
文摘
网络“超国家主义”认为国家将随着网络的普及而必然消亡。作为一种理论思潮,网络“超国家主义”含有一定合理因素和某些积极见解,富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在国际秩序仍旧不合理、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依旧存在、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极不平衡的今天,网络“超国家主义”一旦真的付之于实践,客观上会变成十足的“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成为西方大国推行和维护“西方中心主义”、“新霸权主义”、“新干涉主义”和区域利益集团的“地区保护主义”的借口、工具和手段。
-
关键词
信息社会
超国家主义
理论渊源
-
分类号
D51
[政治法律—国际政治]
-
-
题名21世纪初的中国对外战略
- 17
-
-
作者
陈兆河
-
机构
武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2002年第2期63-64,共2页
-
文摘
在21世纪初,多极化趋势将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大国之间的关系将更加明朗。作为大国之一的中国既面临着诸多有利的机遇,也存在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对21世纪初的国际形势、中国所处的周边环境以及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的分析,指出了中国所面临的不利因素,提出了中国的对外战略,为中国最终成为“一极”创造条件。
-
关键词
21世纪初
中国
对外战略
多极化格局
大国关系
外交
-
分类号
D820
[政治法律—外交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