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颌前突中国成人拔牙正畸治疗后唇组织变化预测方法初探 被引量:9
1
作者 陈晓波 牛赟 张漫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0期959-963,共5页
目的:探索并建立双颌前突中国成人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正畸治疗后的唇组织改变的预测方法。方法:筛选满足纳入标准的32位双颌前突中国成人患者,在计算机辅助下对其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行头影测量分析并行配对t检验,软组织变化的相关分析及... 目的:探索并建立双颌前突中国成人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正畸治疗后的唇组织改变的预测方法。方法:筛选满足纳入标准的32位双颌前突中国成人患者,在计算机辅助下对其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行头影测量分析并行配对t检验,软组织变化的相关分析及逐步多重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前后水平向唇组织改变有统计学意义而垂直向改变无统计学差异。上唇水平向的位置变化(H-LS)与上切牙颈部的位置变化(H-Pro)正相关,下唇水平向的位置变化(H-Li)与上切牙突点(H-UIP)的位置变化正相关。结论:双颌前突中国成人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后正畸治疗的患者,可以通过切牙回收量较好地预测其唇组织水平向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 双颌前突 预测 唇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正畸诱导性牙根吸收生物层面的认识 被引量:4
2
作者 贺红 杜明远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07-912,共6页
正畸诱导性牙根吸收是正畸矫治力引发的以牙骨质等牙体组织破坏为主要特征的常见并发症,其主要由正畸矫治力诱导的局部无菌炎症而引起,进展过程受到了多种细胞及相关分子的复杂调控。由于正畸诱导性牙根吸收发病率高,潜在影响患者牙周... 正畸诱导性牙根吸收是正畸矫治力引发的以牙骨质等牙体组织破坏为主要特征的常见并发症,其主要由正畸矫治力诱导的局部无菌炎症而引起,进展过程受到了多种细胞及相关分子的复杂调控。由于正畸诱导性牙根吸收发病率高,潜在影响患者牙周组织健康,因此应受到正畸医生高度重视。本文着重于从生物层面对正畸诱导性牙根吸收进展特点、主要参与的细胞和相关调控分子及牙骨质的修复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诱导性牙根吸收 牙骨质 无菌性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纳米银托槽粘接剂在大鼠龋病模型上抗菌性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洁 李福军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49-452,共4页
目的:评价复合纳米银托槽粘接剂在大鼠口内的抗菌活性。方法:利用大鼠龋病模型来模拟人的口腔环境,将托槽底板用复合纳米银托槽粘接剂粘结在上颌第一双尖牙颊侧的半边牙冠表面,再将其结扎固定在大鼠口腔下前牙舌侧的根部,分别在植入手... 目的:评价复合纳米银托槽粘接剂在大鼠口内的抗菌活性。方法:利用大鼠龋病模型来模拟人的口腔环境,将托槽底板用复合纳米银托槽粘接剂粘结在上颌第一双尖牙颊侧的半边牙冠表面,再将其结扎固定在大鼠口腔下前牙舌侧的根部,分别在植入手术后的1个月和3个月时间段局麻下取25个样本牙,通过扫描电镜定期观察材料表面变形链球菌定植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了大鼠龋病模型。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材料样本牙放置的位置没有对其正常进食造成影响,材料几乎没有发生脱落现象。扫描电镜结果显示,Transbond XT表面变形链球菌生长活跃,层层堆积;植入1个月后的GC Fuji ORTHO LC表面变链菌零星分布或少量成簇,3个月后数量明显增多并呈链状;在NSC2,NSC3和NSC4组的两个观察期,随着纳米银含量的增加,变链菌的数量呈现减少的趋势,而且形态趋于分散单个存在。结论:纳米银的加入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粘结剂对变链菌的黏附抑制和杀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托槽粘接剂 龋病模型 抗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