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录体史书在中国文化承传上的特殊贡献 被引量:1
1
作者 谢贵安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3-131,共9页
历史是文化的创制过程,文化是历史的文明结晶,二者是二位一体的关系。在历史与文化的传播中,史书的传播途径最为有效。在史书中,实录体史书有着特殊的承传功能。它的史料来源于原始记录和初级、二级史料性史书,这些史料经过实录的裁剪... 历史是文化的创制过程,文化是历史的文明结晶,二者是二位一体的关系。在历史与文化的传播中,史书的传播途径最为有效。在史书中,实录体史书有着特殊的承传功能。它的史料来源于原始记录和初级、二级史料性史书,这些史料经过实录的裁剪、整序和润饰后,很方便地为下游性史书所采掇,从而成为历代当朝纪传体《国史》、后修纪传体正史、编年史、杂史的史源。古代实录这种承上启下的史料流程,也就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承传过程。因此,实录在中国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与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录 文化 传承 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与伪满在《清实录》整理及研究上的学术竞争 被引量:2
2
作者 谢贵安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8-107,共10页
民国时,以北平与奉天两地为中心的《清实录》的整理及研究,以"九·一八"事变为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整理研究上的相辅相成,变成激烈的学术竞争和政治角力。民国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北平图书馆,在出版整部《清实录》的计划... 民国时,以北平与奉天两地为中心的《清实录》的整理及研究,以"九·一八"事变为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整理研究上的相辅相成,变成激烈的学术竞争和政治角力。民国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北平图书馆,在出版整部《清实录》的计划因缺乏经费不能实现时,决心通力合作,出版清前三朝实录初纂稿本。伪满先是影印《满洲实录》和《宣统政纪》,接着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斥巨资对整部崇谟阁藏本《清实录》进行影印出版,从而在整理出版上显示出一定的优势,然而民国学者在校勘、考证和揭露《清实录》粉饰上成就斐然。伪满借出版《清实录》以树立自己继清而立的正统形象,民国学者则通过揭露《清实录》记载不实、善于粉饰而揭穿其阴谋。这场竞争,随着抗战胜利和伪满垮台而宣告结束,伪满出版的《大清历朝实录》作为战利品纷纷落入民国各大学之手。此时民国学界不再紧盯《清实录》粉饰问题不放,转而以雍容和理性的态度,肯定其重要而珍贵的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实录 民国 伪满 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学影响下章学诚“六经皆史”的近代阐释
3
作者 谢贵安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8-202,共15页
在近代中国政治大动荡、学术大分化的时代,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成为各派学者关注的焦点。国粹学派以西方平等观念为标准,将“六经皆史”阐释为经史平等,以动摇经学作为“君学”的统治地位;守成派则将“六经皆史”阐释为“经由史出”... 在近代中国政治大动荡、学术大分化的时代,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成为各派学者关注的焦点。国粹学派以西方平等观念为标准,将“六经皆史”阐释为经史平等,以动摇经学作为“君学”的统治地位;守成派则将“六经皆史”阐释为“经由史出”和“众史皆经”,以维护经学的传统地位;新考据学者则从科学实证主义立场出发,将章学诚的“六经皆史”阐释为“六经皆史料”和“六经皆史材”;新理论学者在学术分科体制下应用“理论与实践关系”学说,反驳章学诚“六经皆史”道器合一、摒弃“空言”的理念,完成了对章氏学说从“迁就”到“超越”的阐释过程。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近代各学派对“六经皆史”的阐释,实际是借章说以表达各自不同的学术诉求和政治理想。无论立场如何不同,他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作为自己学术理想的阐释载体,反映出中国传统史学中那些优秀的学术观念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和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六经皆史 近代阐释 西学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明实录》对刘基形象的记载与塑造 被引量:5
4
作者 谢贵安 谢盛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1-110,共10页
《明实录》对刘基这一明初的重要历史人物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处理,对其形象进行了主观的塑造。一是通过直书来叙述其名士贤才、政治顾问、军事谋臣、礼乐制定者和法律执行者的客观形象;二是通过神化手段,来拔高刘基的形象,证明朱元璋的... 《明实录》对刘基这一明初的重要历史人物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处理,对其形象进行了主观的塑造。一是通过直书来叙述其名士贤才、政治顾问、军事谋臣、礼乐制定者和法律执行者的客观形象;二是通过神化手段,来拔高刘基的形象,证明朱元璋的举事像汉初刘邦举事一样,都是顺天应人和必然成功的;三是通过贬抑手段来损毁刘基的形象,以衬托朱元璋的英明和伟大。总体上看,《明实录》与野史和民间传说中刘伯温的形象保持较大的距离,没有像后者那样将刘伯温神化到出谋划策无一不中、预测未来无一不验的地步,反映出国史虽有突出皇权的政治目的,但既不会像野史那样"状刘基而近妖",也不会将刘基的历史作用一笔抹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实录 刘基 形象塑造 史学主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述《明太祖实录》对朱元璋形象的塑造 被引量:15
5
作者 谢贵安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7-105,共9页
《明太祖实录》通过有选择地直书和增饰朱元璋的事迹,来刻画和塑造太祖的正面形象,通过神化、圣化、雅化和人化的处理,使朱元璋的形象既神秘威严,德高儒雅,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特点,又颇富人性和人情味,具有和蔼可亲的特点。对朱元璋形... 《明太祖实录》通过有选择地直书和增饰朱元璋的事迹,来刻画和塑造太祖的正面形象,通过神化、圣化、雅化和人化的处理,使朱元璋的形象既神秘威严,德高儒雅,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特点,又颇富人性和人情味,具有和蔼可亲的特点。对朱元璋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实录修纂具有主观性的一面。不过,实录作者对皇帝形象的增饰和塑造,既依据自身所处政治环境的需要,也遵照实录传主的性格特征和基本经历来进行,表明了史学本质是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共进与互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 形象塑造 史学主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政与国家治理:清代非常时期财政政策的调整与更张 被引量:8
6
作者 陈锋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21,共18页
“非常时期”是相对于“正常时期”而言。非常时期财政政策的调整与更张,更能体现国家的财政治理能力。清代前期的非常时期具有“间歇性”特征,主要是清朝入关后的“开国”时期以及清代前中期的三藩之乱和白莲教之役时期,财政政策的变... “非常时期”是相对于“正常时期”而言。非常时期财政政策的调整与更张,更能体现国家的财政治理能力。清代前期的非常时期具有“间歇性”特征,主要是清朝入关后的“开国”时期以及清代前中期的三藩之乱和白莲教之役时期,财政政策的变动以赋税的加征、举办捐输,调整起运、存留比例为手段。清代咸丰年间以降,大多处于非常时期,由于军费、赔款、外债以及自强新政的推行,导致严重的财政难,在“就地筹饷”“就地筹款”的税收政策导引下,地方财权渐次扩大,具有近代意义的“地方财政”渐次形成,导致了税捐的乱征、财政的外销以及中央财权的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时期 财政政策 财政能力 清代 国家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差、税收与秩序:明清两湖乡村赋役征收群体考察 被引量:8
7
作者 杨国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4-194,共11页
明清时期的两湖地区,县以下乡村赋役征派的群体,主要以县衙中的户书、粮书等户房书吏以及乡里社会中的里书、册书等差役人员构成,加上各类催征、白役等相关人群,每县平均数量达千余人左右。他们具体承办州县钱粮赋役的征派,虽说任期有... 明清时期的两湖地区,县以下乡村赋役征派的群体,主要以县衙中的户书、粮书等户房书吏以及乡里社会中的里书、册书等差役人员构成,加上各类催征、白役等相关人群,每县平均数量达千余人左右。他们具体承办州县钱粮赋役的征派,虽说任期有一定的限制,但由于多半由家财殷实者甚至员绅担任,随着他们对于税收册籍的掌控,进而实际控制了税收的权力,该群体也逐渐呈现职业化、世袭化趋势。这些盘踞在赋税征收体系之内庞大的中间层的存在,是中国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体系的一个独特现象,忽视了中间层的存在,就难以准确判断中国古代赋税之轻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两湖地区 书差 税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实录》稿底正副本及满汉蒙文本形成考论 被引量:8
8
作者 谢贵安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2-101,共10页
《清实录》修纂先据档案等原始史料编成稿本(底本),然后缮成正本(小黄绫本)呈审,再据呈审本缮成各定本(皇史宬尊藏本、盛京崇谟阁尊藏本、乾清宫御览小红绫本、内阁实录库副本以及国史馆缮写副本)。在满、汉、蒙古文诸文本的形成过程中... 《清实录》修纂先据档案等原始史料编成稿本(底本),然后缮成正本(小黄绫本)呈审,再据呈审本缮成各定本(皇史宬尊藏本、盛京崇谟阁尊藏本、乾清宫御览小红绫本、内阁实录库副本以及国史馆缮写副本)。在满、汉、蒙古文诸文本的形成过程中,是先据满文档案纂成满文本实录,然后再译成汉文本实录,最后再据汉文本译成蒙古文本实录,但康熙以后的史料大都来自汉档和汉籍,史臣亦日渐丧失精通满文和蒙古文的能力,因此从雍正所修《清圣祖实录》始,满、汉文本之间的纂修顺序颠倒了过来,即先据汉文档案纂成汉文本实录,然后再分别译成满文本实录和蒙古文实录。这一改变,反映了汉文作为清帝国共同语言地位的确立以及清朝汉化进程的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实录 版本 文本 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的乡村社会保障体系 被引量:3
9
作者 杨国安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2-144,共3页
明清时期的乡村社会保障体系,既有对于灾荒前后的备荒、救荒等一系列应对措施,也有承平时期对老、弱、病、残等社会弱者群体的保护,但囿于国家财力,对社会贫困人口的救助非常有限,只能选择一种低水平的社会保障,大量的贫弱人群主要是以... 明清时期的乡村社会保障体系,既有对于灾荒前后的备荒、救荒等一系列应对措施,也有承平时期对老、弱、病、残等社会弱者群体的保护,但囿于国家财力,对社会贫困人口的救助非常有限,只能选择一种低水平的社会保障,大量的贫弱人群主要是以民间自我保障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乡村社会保障体系 救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史学的近代误读与校验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贵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4-83,170,F0003,共12页
作为与近代(晚清民国)在时段上最为毗邻的清代史学,在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中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被频繁地拿来与传入中国的西方史学概念和现象进行类比和对接,难免造成了文化涵化中的“误读”现象。如新民本思想被误读为欧洲启蒙思想(特别... 作为与近代(晚清民国)在时段上最为毗邻的清代史学,在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中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被频繁地拿来与传入中国的西方史学概念和现象进行类比和对接,难免造成了文化涵化中的“误读”现象。如新民本思想被误读为欧洲启蒙思想(特别是社会契约论),乾嘉考据学被误读为以兰克为代表的科学实证主义,则是当时学界的普遍认识,属于普遍性误读;而如王夫之“生计自由”观被误读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章学诚史学理论被误读为唯物论这样的认知,只属于个别民国学者的特殊理解,属于差异性误读。如果说差异性的误读只是属于学者个人的特殊理解的话,那么普遍性的误读则是一个时代学界的共识,常常形成学术思潮和社会浪潮。误读的产生是因为清代史学与西方史学之间存在着内容、形式、方法等多方面的相似性。“误读”在交流初期,客观上推动了中西史学的交流,促进学术和社会的近代转型,但在后期则造成中西史学深入交流和国人精准理解西方史学的障碍,于是对误读的校验随之展开。近代中西史学的交流,正是在这种误读—校验的发展中,不断得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史学 中西史学交流 近代转型 误读 校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贴与攫取:清代盐商获利方式的多样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锋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6-96,共11页
“官督商销”是清代食盐运销的主要形式,在官督商销的运销体制中,盐商通过食盐专卖,获取有别于一般商人的利润而积累巨额财富。但是,一方面,在某些特定的时期、特定的背景下,盐商也有可能无利可图甚至亏折。另一方面,盐政官员、地方文... “官督商销”是清代食盐运销的主要形式,在官督商销的运销体制中,盐商通过食盐专卖,获取有别于一般商人的利润而积累巨额财富。但是,一方面,在某些特定的时期、特定的背景下,盐商也有可能无利可图甚至亏折。另一方面,盐政官员、地方文武官员“视商家为可啖之物,强索硬要,不厌不休”,盐商利润受到肆意盘剥。为了维护盐商的正常运营,保证盐商一定的利润空间,借以保障食盐的正常运销和盐课的交纳,清廷曾采取补贴加价与加斤、加耗的措施,对盐商进行补助。同时,盐商为了攫取更大的利润,也会采取一些类似于私盐的“浮舂盐斤”、“夹带盐斤”等非法盈利手段,而“借官行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商 食盐运销 补贴 额外利润 清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宫廷教育思想初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谢贵安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3-171,共9页
明代教育思想家认为,宫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格正君心"和"懋修圣德"来培养君主的道德人格;而宫廷教育的意义则是强调帝王虽然天生聪明,但也必须实行后天教育,即所谓"虽云天笃其资,实由学得其大",保证帝王&... 明代教育思想家认为,宫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格正君心"和"懋修圣德"来培养君主的道德人格;而宫廷教育的意义则是强调帝王虽然天生聪明,但也必须实行后天教育,即所谓"虽云天笃其资,实由学得其大",保证帝王"日新不已";对于宫廷教育的途径,则认定尊师重道和重视经筵日讲为必由之路;宫廷教育的方法则强调学用结合和知行合一。尽管明代针对帝王和太子的教育思想比较丰富,但这并不意味着明代宫廷教育的成效就很大。相反,其宫廷教育思想是在皇帝的消积怠学和怠政的情势下激发出来的,多具有说理性和劝说成分,难以落到实处,但其毕竟贡献了一些宝贵的观念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宫廷 教育 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儒学思想在史学实践中的贯彻 被引量:1
13
作者 谢贵安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8-116,共9页
本文探讨了经学与史学的关系,缕述了儒学思想在史学实践中贯彻的过程,分别对汉唐、宋明和清代三个时期史学在实践儒学思想上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史学对儒学思想贯彻的意义在于维护大一统思想和正统观念,避免国家的分裂和政权的随意... 本文探讨了经学与史学的关系,缕述了儒学思想在史学实践中贯彻的过程,分别对汉唐、宋明和清代三个时期史学在实践儒学思想上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史学对儒学思想贯彻的意义在于维护大一统思想和正统观念,避免国家的分裂和政权的随意纂夺,维护国家的稳定,也指出其缺点是过于遵从儒学的排斥妇女和少数民族的观念,并使史学失去了某种程度上的学术性和独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经学 史学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至民国“南明”史概念发生与传播探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贵安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1-85,共15页
指代南明断代史的“南明”概念,在康熙时最先出现,道咸间被钱绮用作书名,但却一直都是清廷的政治禁忌。以“小中华”自居的朝鲜学者对此不满,在乾隆时即用“南明”作为书名。清末,中朝两国同时兴起反清运动,朝鲜人郑乔将其南明史著寄赠... 指代南明断代史的“南明”概念,在康熙时最先出现,道咸间被钱绮用作书名,但却一直都是清廷的政治禁忌。以“小中华”自居的朝鲜学者对此不满,在乾隆时即用“南明”作为书名。清末,中朝两国同时兴起反清运动,朝鲜人郑乔将其南明史著寄赠章太炎,增强了清末革命党人的“南明”意识和抗清斗志,使“南明”史概念得以传播开来。民国初建至抗战之前,虽然“南明”概念因禁忌消失而得以松绑,但也因为其反清因素的消退而遭到忽视。抗战爆发后,南明史的象征意义再次凸显,促使柳亚子、朱希祖、钱海岳等南明史家和流落西南的广大知识分子对“南明”史加以重视,“南明”语境骤然形成,“南明”史概念风行一时。抗战后,“南明”史概念的传播虽因政治意义消失而退潮,但已成为不可磨灭的史学现象,在课堂讲授和课题研究中,历久弥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明 南明史 清朝 民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实录》川蜀作者群初探 被引量:1
15
作者 谢贵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21,共8页
在两宋有据可考的《宋实录》修纂官员253人次中,川蜀地区达44人次之多,居各地之首,约占全部人数的六分之一,反映了宋代川蜀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态。南宋时期,由于中原的丧失和川蜀在国家版图中地位的突显,使川籍实录作者人数剧增,超... 在两宋有据可考的《宋实录》修纂官员253人次中,川蜀地区达44人次之多,居各地之首,约占全部人数的六分之一,反映了宋代川蜀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态。南宋时期,由于中原的丧失和川蜀在国家版图中地位的突显,使川籍实录作者人数剧增,超过了号称人文渊薮的浙江和江苏。川蜀实录作者之众,与当地的史学家族及其所形成的史学传统有关,出现了纵贯南北两宋的成都华阳范家、南宋崛起的眉州丹棱李家和邛州蒲江高家。此外,眉州眉山的苏轼和隆州井研的李心传投身于实录修纂,也加重了川蜀实录作者的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实录》 作者群 蜀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言务去锋发韵流-访著名经济史学家陈锋教授
16
作者 陈锋 张卫东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6,共12页
本刊历来关注中国社会经济史问题,致力于刊发此类研究中的最新成果.众所周知,陈锋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问题研究,建树卓越.作为本刊的老作者,他也一直非常关心本刊的发展.由于长期的学术合作关系,我们“名家访谈”这个栏目,承蒙... 本刊历来关注中国社会经济史问题,致力于刊发此类研究中的最新成果.众所周知,陈锋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问题研究,建树卓越.作为本刊的老作者,他也一直非常关心本刊的发展.由于长期的学术合作关系,我们“名家访谈”这个栏目,承蒙陈教授厚爱,在百忙之中拨冗接受了本刊记者的学术专访.在这里,我们向他表示由衷的感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史 陈言务去 教授 陈锋 史学家 最新成果 合作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