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刘亮 刘元元 +1 位作者 王鹤 冯守东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18,55,共7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实施有效的问责机制,以推动政府治理创新。显然,探索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体系,已经成为未来提升体育治理水平的现实要求。根据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历时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实施有效的问责机制,以推动政府治理创新。显然,探索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体系,已经成为未来提升体育治理水平的现实要求。根据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特征,从"普惠性"和"水平度"两个角度,构建了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三维双轨"评价模型。依据此模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验与客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投入"、"产出"和"效果"三个层面,筛选确定了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论文借鉴"AHP"法和熵值法,对其进行了赋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公共服务 均等化 评价模型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 被引量:67
2
作者 刘亮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6,共7页
在重塑公平正义的社会发展理念下,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未来体育治理的战略目标。研究从资源投入规模、政府供给效率与服务公平度阐释了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在机理,提出了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三因素理论模型&q... 在重塑公平正义的社会发展理念下,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未来体育治理的战略目标。研究从资源投入规模、政府供给效率与服务公平度阐释了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在机理,提出了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三因素理论模型"。在设计相应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这一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同时,研究从逻辑推演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角度,深入剖析了我国体育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供给的成因,并提出了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路径:1)固根基———完善公共财政供给体制;2)全覆盖———确保弱势群体体育权利;3)解难题——缩小城乡之间服务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公共服务 均等化 理论模型 实证 分析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基于资源配置的多维度分析 被引量:37
3
作者 刘亮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5-9,共5页
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未来重要的体育发展战略。梳理了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在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方面的数据,从横向上与纵向上分析了我国体育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总体特征:即体育财力资源投入稳中有升,体育群众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未来重要的体育发展战略。梳理了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在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方面的数据,从横向上与纵向上分析了我国体育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总体特征:即体育财力资源投入稳中有升,体育群众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体育人力资源总量发展迅速,体育场馆资源建设进程加快。同时,研究通过数据的深入分析,揭示了我国体育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呈现出不均等的趋势,即区域差异十分明显,省际差距不断拉大,城乡之间存在鸿沟。研究指出,没有合理制度的约束,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不会自动导向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公共服务 均等化 资源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直接产权与间接产权:一种新农村土地产权关系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全伦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16,共7页
研究目的:跳出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产权逻辑,创建直接产权与间接产权分离的基本框架,重新诠释国家(政府)、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土地产权关系。研究方法:理论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假定土地是一种劳动产品,凝聚着社会劳动和个人... 研究目的:跳出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产权逻辑,创建直接产权与间接产权分离的基本框架,重新诠释国家(政府)、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土地产权关系。研究方法:理论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假定土地是一种劳动产品,凝聚着社会劳动和个人劳动以及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可将土地产权划分为直接产权与间接产权,构成一种新的双层土地产权关系。(2)国家(政府)和农户(农民)依据其投入的相对优势要素:公共环境(社会劳动)和农业经营管理才能(个体劳动),分别占有土地的间接产权和直接产权。研究结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基础是明确国家(政府)与农户(农民)对土地的共有关系,界定土地直接产权与间接产权的内容及其行使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产权 产权关系 直接产权 间接产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9-1966: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绕不过去的“十七年”
5
作者 胡艺华 《毛泽东研究》 2016年第4期97-104,共8页
纵观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演进和显著成就,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简称建国后十七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是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推进中绕不过去的"十七年... 纵观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演进和显著成就,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简称建国后十七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是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推进中绕不过去的"十七年",至少在四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一是第一次作为全国范围内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开展的一场规模空前的哲学大众化运动;二是第一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有益尝试;三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中第一次实现从"走苏联所走过的道路"到走"自己的道路"的历史性转变;四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整体进程中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十七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