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BL教学模式在病理生理学课程中的尝试和推广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柯 李银萍 +2 位作者 张德玲 尹君 何小华 《西北医学教育》 2012年第5期965-967,共3页
探讨了病理生理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并分析指出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适合病理生理学教学。我们已经进行的PBL试验教学显示,PBL教学给予学生临床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增强... 探讨了病理生理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并分析指出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适合病理生理学教学。我们已经进行的PBL试验教学显示,PBL教学给予学生临床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增强,教学效果也得到极大提高。我们认为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扩大PBL教学模式的使用具有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教学模式 病理生理学 传统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pGJA-P/VAX黏膜递呈系统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柳 杨颖 +2 位作者 林玉红 李宇红 樊明文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3期218-219,共2页
目的:制备LE-pGJA-P/VAX黏膜递呈系统,并对其理化和生物学性质进行检测。方法:利用中试生产的pGJA-P/VAX质粒通过与脂质体LE溶液直接混合制备LE-pGJA-P/VAX复合物,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阻滞实验和激光粒度仪检测该复合物的理化性质,并将... 目的:制备LE-pGJA-P/VAX黏膜递呈系统,并对其理化和生物学性质进行检测。方法:利用中试生产的pGJA-P/VAX质粒通过与脂质体LE溶液直接混合制备LE-pGJA-P/VAX复合物,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阻滞实验和激光粒度仪检测该复合物的理化性质,并将其体外转染CHO细胞检测是否能体外表达目的蛋白。结果:制备的LE-pGJA-P/VAX复合物平均粒径为50nm,ZETA电位为14.5mV,体外转染CHO细胞48h后,经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转染组可见细胞浆红色荧光染色,提示可有效表达质粒编码的PAc蛋白,而裸质粒转染组则未见明显红色荧光。结论:LE-pGJA-P/VAX复合物表面电荷均匀,粒径小,且粒径分布范围窄,符合纳米粒子特征,可在体外表达编码蛋白,提示该递呈系统可用于防龋DNA疫苗的黏膜递呈,为后续增强防龋DNA疫苗经鼻腔黏膜途径投递的免疫效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龋DNA疫苗 脂质体 黏膜 递呈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硒、锌、维生素E的大豆磷脂脂质体对心肌缺血大鼠治疗作用的探讨
3
作者 易华 孙军 董传仁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7-28,共2页
研究表明,静注大豆磷脂脂质体(SPL)对缺血_再灌注心肌膜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口服制剂是否仍具有相同的效应尚未展开研究.2002年4月至2003年7月,我们以异丙肾上腺素(ISO)复制大鼠心肌缺血模型,以SPL包裹硒、锌、维生素E制成口服液... 研究表明,静注大豆磷脂脂质体(SPL)对缺血_再灌注心肌膜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口服制剂是否仍具有相同的效应尚未展开研究.2002年4月至2003年7月,我们以异丙肾上腺素(ISO)复制大鼠心肌缺血模型,以SPL包裹硒、锌、维生素E制成口服液(下称SPL混合液)灌服,以探讨其对实验性心肌缺血的保护效应及机制,为临床研究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磷脂脂质体 维生素E 心肌缺血大鼠 治疗作用 2003年7月 实验性心肌缺血 缺血-再灌注 心肌缺血模型 异丙肾上腺素 心肌膜损伤 2002年 保护作用 口服制剂 保护效应 临床研究 混合液 口服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浆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甘酶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的变化及意义
4
作者 易华 董传仁 +3 位作者 欧阳静萍 唐胜利 苏君梅 董峰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07-310,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浆N 乙酰 β D氨基葡萄糖甘酶 (NAG)及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活性变化与 2型糖尿病(DM)患者视网膜病变 (DR)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ELISA法和生物化学法检测 2 2例 2型DM患者 ,其中 12例伴DR ,10例不伴视网膜病变 (NDR)... 目的 探讨血浆N 乙酰 β D氨基葡萄糖甘酶 (NAG)及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活性变化与 2型糖尿病(DM)患者视网膜病变 (DR)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ELISA法和生物化学法检测 2 2例 2型DM患者 ,其中 12例伴DR ,10例不伴视网膜病变 (NDR)和 2 0例正常对照者 (NC)血浆TNF α、NAG变化。结果 糖尿病患者血浆NAG活性、TNF 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DR组与NDR组NAG活性差异无显著意义 ,而DR组TNF α水平明显高于NDR组 (P <0 .0 1)。血浆NAG活性变化与TNF α成正相关 (r =0 .66,P <0 .0 5 ) ,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成正相关 (r =0 .2 2 ,P <0 .0 5 )。TNF α水平与血浆空腹胰岛素 (FINS)成正相关 (r =0 .72 ,P <0 .0 5 ) ,与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成负相关 (r =- 0 .5 4,P <0 .0 5 )。结论 TNF α和NAG共同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NAG活性变化与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况及TNF α水平密切相关 ,动态监测其活性变化对DR早期诊断和检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有重要意义。TNF α则对监测DR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型 视网膜病变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 肿瘤坏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