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长时段深低温保存血管和骨组织超微结构观察及力学研究
被引量:
3
1
作者
张发惠
陈振光
+1 位作者
张朝春
郑和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52-655,共4页
目的:报道长时段深低温冷冻保存血管和骨组织的超微结构及力学变化。方法:采用-196℃液氮保存18个月人的带血管骨段标本,复温后取其血管、骨组织,行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和力学测试,测试结果与新鲜标本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电镜下3种不...
目的:报道长时段深低温冷冻保存血管和骨组织的超微结构及力学变化。方法:采用-196℃液氮保存18个月人的带血管骨段标本,复温后取其血管、骨组织,行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和力学测试,测试结果与新鲜标本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电镜下3种不同口径血管组织的3层结构都有不同程度损伤,以内皮细胞损伤最为严重,主要表现为内皮细胞层严重脱落,基膜裸露,内皮细胞多已坏死,核内染色质均质化,胞膜不完整,胞浆内细胞器减少或胞浆崩解;中膜平滑肌细胞的线粒体有不同程度水肿,嵴减少或消失;外膜滋养血管内皮细胞脱落。骨胶原原纤维排列整齐,分布均匀、致密,周期性横纹清晰可见,但骨细胞多已退变或坏死。18个月组与对照组胫骨的压缩强度极限为(71.23±6.60)MPa和(88.80±9.10)MPa。结论:长时段液氮保存带血管骨段,血管组织损伤严重,骨的压缩极限强度有明显差异(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种异体骨移植
吻合血管
深低温保存
超微结构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以胫前返血管为蒂腓骨上段移植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
8
2
作者
林永绥
张发惠
+2 位作者
王万明
张国栋
陈振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87-489,共3页
目的:为胫前返血管蒂腓骨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经动脉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胫前返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及分布。结果:胫前返动脉始于胫前动脉,起始点距腓骨头尖下(4.5±0.7)cm(3.0~6.0cm),动脉主干...
目的:为胫前返血管蒂腓骨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经动脉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胫前返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及分布。结果:胫前返动脉始于胫前动脉,起始点距腓骨头尖下(4.5±0.7)cm(3.0~6.0cm),动脉主干长(0.5±0.2)cm(0.2~1.2cm),外径(2.0±0.4)mm(1.3~3.0mm),伴行静脉2条,外径为(2.1±0.5)mm(1.5~3.0mm)和(2.6±0.4)mm(1.7~3.2mm)。胫前返动脉腓骨头支1~2支,外径(1.7±1.3)mm(0.6~2.1mm),分布于腓骨头的前内侧面骨膜,并与其它来源的腓骨上段骨膜支构成动脉网。腓骨头支起始点至胫前返动脉起始点长度为(1.0±0.4)cm(0.3~1.8cm),其中长度≥1.0cm者占46.7%。腓骨头支起始点以远1.5cm处的胫前返动脉外径为(1.4±0.5)mm(0.8~2.1mm)。结论:胫前返血管蒂腓骨瓣的的设计具有可行性,为临床带血管腓骨上段移植提供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血管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前返动脉
腓骨瓣
腓骨头支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长时段深低温保存血管和骨组织超微结构观察及力学研究
被引量:
3
1
作者
张发惠
陈振光
张朝春
郑和平
机构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
研究
中心
武汉大学医学院显微外科研究所
出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52-655,共4页
基金
南京军区军"区十五"期间科研课题(02MB006)
文摘
目的:报道长时段深低温冷冻保存血管和骨组织的超微结构及力学变化。方法:采用-196℃液氮保存18个月人的带血管骨段标本,复温后取其血管、骨组织,行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和力学测试,测试结果与新鲜标本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电镜下3种不同口径血管组织的3层结构都有不同程度损伤,以内皮细胞损伤最为严重,主要表现为内皮细胞层严重脱落,基膜裸露,内皮细胞多已坏死,核内染色质均质化,胞膜不完整,胞浆内细胞器减少或胞浆崩解;中膜平滑肌细胞的线粒体有不同程度水肿,嵴减少或消失;外膜滋养血管内皮细胞脱落。骨胶原原纤维排列整齐,分布均匀、致密,周期性横纹清晰可见,但骨细胞多已退变或坏死。18个月组与对照组胫骨的压缩强度极限为(71.23±6.60)MPa和(88.80±9.10)MPa。结论:长时段液氮保存带血管骨段,血管组织损伤严重,骨的压缩极限强度有明显差异(P<0.01)。
关键词
同种异体骨移植
吻合血管
深低温保存
超微结构
生物力学
Keywords
homologus bone allograft
inosculans blood vessel
ultra-low temperature preservation
ultrastructure
biomechanics
分类号
R318.01 [医药卫生—生物医学工程]
R329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以胫前返血管为蒂腓骨上段移植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
8
2
作者
林永绥
张发惠
王万明
张国栋
陈振光
机构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骨二科
南京军区临床解剖学
研究
中心
武汉大学医学院显微外科研究所
出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87-489,共3页
文摘
目的:为胫前返血管蒂腓骨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经动脉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胫前返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及分布。结果:胫前返动脉始于胫前动脉,起始点距腓骨头尖下(4.5±0.7)cm(3.0~6.0cm),动脉主干长(0.5±0.2)cm(0.2~1.2cm),外径(2.0±0.4)mm(1.3~3.0mm),伴行静脉2条,外径为(2.1±0.5)mm(1.5~3.0mm)和(2.6±0.4)mm(1.7~3.2mm)。胫前返动脉腓骨头支1~2支,外径(1.7±1.3)mm(0.6~2.1mm),分布于腓骨头的前内侧面骨膜,并与其它来源的腓骨上段骨膜支构成动脉网。腓骨头支起始点至胫前返动脉起始点长度为(1.0±0.4)cm(0.3~1.8cm),其中长度≥1.0cm者占46.7%。腓骨头支起始点以远1.5cm处的胫前返动脉外径为(1.4±0.5)mm(0.8~2.1mm)。结论:胫前返血管蒂腓骨瓣的的设计具有可行性,为临床带血管腓骨上段移植提供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血管蒂。
关键词
胫前返动脉
腓骨瓣
腓骨头支
解剖学
Keywords
anterior tibial recurrent artery
fibula flap
fibula head branch
anatomy
分类号
R323.72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R616.2 [医药卫生—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长时段深低温保存血管和骨组织超微结构观察及力学研究
张发惠
陈振光
张朝春
郑和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以胫前返血管为蒂腓骨上段移植的应用解剖
林永绥
张发惠
王万明
张国栋
陈振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