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汉大学释古启新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华 朱明数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5-67,共13页
百余年来,武汉大学几代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形成了新旧融合、中西会通、继往开来的传统。其研究涉及文史各个领域,但他们尤其关注“一源一流”,即对中国早期文明进行“释古”研究,对明清以来的文化转型历程进行整体阐述。同时,他... 百余年来,武汉大学几代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形成了新旧融合、中西会通、继往开来的传统。其研究涉及文史各个领域,但他们尤其关注“一源一流”,即对中国早期文明进行“释古”研究,对明清以来的文化转型历程进行整体阐述。同时,他们注重以长江中游即荆楚文化为核心的地域文化研究。他们在对中国文化史的叙述、对“封建”问题和早期启蒙问题的研究,以及对“冲击—反应”模式和“文明冲突论”的回应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学术创新,是由于湖北地区具有以经史旧学融会新学术和新思想的良好学风,其中鄂东学人和鄂东学术的贡献尤为明显。新儒家代表人物多出自鄂东,而武汉大学学者的新儒家研究可视为对前辈学术的继承与回归。新世纪以来,新一代学者继承传统,在诸多领域仍保持特色,多有所拓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大学 传统文化 封建 文化转型 早期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天瑜文化史研究对文化形态学说的借鉴和超越
2
作者 杨华 樊懋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文化形态学说”是20世纪初西方兴起的文化史研究方法,其视角重在文明比较和文明兴衰。该学说在民国时期传入中国,即引起学界回响,影响及于当时的中国文化史研究。改革开放以后,冯天瑜扬起新时期文化史研究的风帆,他借鉴了文化形态学说... “文化形态学说”是20世纪初西方兴起的文化史研究方法,其视角重在文明比较和文明兴衰。该学说在民国时期传入中国,即引起学界回响,影响及于当时的中国文化史研究。改革开放以后,冯天瑜扬起新时期文化史研究的风帆,他借鉴了文化形态学说,在研究中展现出宽广的国际视野,长于利用文明比较法,揭示出中国文化的特质和发展脉络。冯天瑜在文化史研究中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历史循环论和权力意志论,坚持唯物史观和历史进化论,着意阐扬中国的人文传统和民本主义。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展和学术思想的沉淀,冯天瑜不断发展完善其文化史研究理论,晚年总结提出中国文化生成论,该理论超越了文化形态学说,是其一生文化史研究的结晶所在,为今后的中国文化史研究留下了宝贵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天瑜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生成论 文化形态学说 文明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的守望者——记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冯天瑜
3
作者 聂长顺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冯天瑜,男,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化史方向博士生导师。,文史名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中国史学会会长、湖北省地方志副总纂,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 冯天瑜,男,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化史方向博士生导师。,文史名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中国史学会会长、湖北省地方志副总纂,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参与构建现代学术意义的文化学及中国文化史学,致力中国文化生态、中国文化特质、中外文化互动等论题探讨。湖北省首批“荆楚社科名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学 传统文化研究 武汉大学 冯天瑜 中国文化史 科学委员会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线性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展陈设计理念——以中国长江博物馆为中心 被引量:2
4
作者 傅才武 李高峰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25,共9页
线性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展陈方式不同于历史类博物馆和区域综合性博物馆,就在于必须以空间性统筹时间性,而不是以时间性统筹空间性。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一种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项目,中国长江博物馆必须科学展... 线性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展陈方式不同于历史类博物馆和区域综合性博物馆,就在于必须以空间性统筹时间性,而不是以时间性统筹空间性。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一种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项目,中国长江博物馆必须科学展示长江文化遗产带的基本特征和典型符号,使之成为一个新时代有关长江的知识再生产和文化再创作的场域。在长江文化主体间性的视域下,中国长江博物馆的展陈应以孕育、承接、引领中华文明为主题,以地理中枢、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三大共性为内涵框架,将长江文化放置在中华文化的生成中,放置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重新阐释这一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同时,中国长江博物馆必须正确把握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通过搭建多个情景化的叙事空间和运用最新的数字技术来还原展品的生命轨迹,引导公众在与活化展品的良性互动中完成民族神圣地点的记忆共享与中华文化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文化 线性文化遗产 国家文化公园 博物馆 展陈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造“公共文化”:近代图书馆建设与城市发展——以武汉为中心(1927—1937年) 被引量:5
5
作者 耿达 傅才武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46,共8页
近代图书馆建设在1927—1937这"黄金十年"取得了显著成绩,突出表现在场馆建设、服务活动与管理制度上。这期间的图书馆建设设施完备、服务完善、功能齐全,成为市民的学习交流中心。作为政府建造的一种"公共文化空间&quo... 近代图书馆建设在1927—1937这"黄金十年"取得了显著成绩,突出表现在场馆建设、服务活动与管理制度上。这期间的图书馆建设设施完备、服务完善、功能齐全,成为市民的学习交流中心。作为政府建造的一种"公共文化空间",图书馆不仅是民众浏览借阅的"空间场域",也是国民政府教化民众、传播公共理念的一种工具。图书馆以"社会教育"为核心内容,以启发民智、陶冶民情、培养新时代的"新市民"为使命。图书馆建设对于近代城市发展和市民文化生活来说,都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 城市发展 社会教育 公共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文化的历史内涵与现代价值——兼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构逻辑 被引量:1
6
作者 傅才武 李高峰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6,共13页
长江流域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水稻以其特有的物种属性和经济属性,为中华民族的人口繁衍与文化传承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社会条件。借助于大运河、荆襄古道、金牛道的南北互济以及茶马古道的东西融通,中华文化构建了一套北... 长江流域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水稻以其特有的物种属性和经济属性,为中华民族的人口繁衍与文化传承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社会条件。借助于大运河、荆襄古道、金牛道的南北互济以及茶马古道的东西融通,中华文化构建了一套北方与南方、中心与边缘的双循环体系,形成了内源性动力机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华文化汲取外部文明打开了窗口,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长江流域作为驱动双循环的核心区域,居功至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的地理枢纽”。在新时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长江“历史的地理枢纽”需要转化为“当代地理枢纽”:通过“长江大保护”来恢复生态长江并推动经济长江的高质量发展;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推动长江文明与世界大河文明对话,深化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双循环 历史的地理枢纽 国家文化公园 长江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认同体验视角下的区域文化旅游主题构建研究——以河西走廊为例 被引量:52
7
作者 傅才武 钟晟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1-106,共6页
文化认同有助于培养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认同体验是旅游体验的高级阶段。河西走廊地区在中华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多民族冲突与融合的"锋线"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体验的资源宝库,然而其文化旅游产业发... 文化认同有助于培养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认同体验是旅游体验的高级阶段。河西走廊地区在中华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多民族冲突与融合的"锋线"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体验的资源宝库,然而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仍然滞后。河西走廊地区应以"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题,开展品牌营销模式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模式创新、旅游产品与游线组织创新等创新模式,推动区域整体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文化旅游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综合性文化娱乐中心与都市社会——以汉口民众乐园(1919—1949)为例 被引量:9
8
作者 胡俊修 钟爱平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0-83,共4页
综合性文化娱乐中心是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产物,反过来它又推动近代都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汉口民众乐园的历史显示,近代综合性文娱中心与都市社会构成同步互动、互为表里的关系。一方面,近代城市社会为综... 综合性文化娱乐中心是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产物,反过来它又推动近代都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汉口民众乐园的历史显示,近代综合性文娱中心与都市社会构成同步互动、互为表里的关系。一方面,近代城市社会为综合性文娱中心的生长培植了土壤,充实了内容,规定了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综合性文娱中心又俨然是都市社会变迁的风向标,是观察和形塑城市生活方式与文化品位的窗口,是民众交游往来的拓展地和政治归属感的养成空间,进而成为城市声望与集体记忆的重要凭借,为从经济之城向文化之城的升华提供了历史与现实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文化娱乐中心 都市社会 城市生活 汉口民众乐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武汉“英雄城市”的文化性格及未来表达 被引量:9
9
作者 傅才武 严星柔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14,共10页
城市的文化性格与气质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内在规定性,也是一个城市特殊的魅力之所在。历史文化传承、地理空间结构和社会组织策略共同塑造了武汉勇毅坚韧、敢于担当,雄阔大气、兼容并蓄,流动开放、通变任放等文化性格。荆楚文... 城市的文化性格与气质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内在规定性,也是一个城市特殊的魅力之所在。历史文化传承、地理空间结构和社会组织策略共同塑造了武汉勇毅坚韧、敢于担当,雄阔大气、兼容并蓄,流动开放、通变任放等文化性格。荆楚文化所具有的不胜不休的传统底色、两江三镇的地理空间和商业性功能城市的基础结构,借助于艺术的、科学的、宗教的和生活方式的渠道,转化为武汉独特的城市性格。这种城市性格在抗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武汉赢得了“英雄城市”的赞誉,但新冠肺炎疫情对武汉同样存在着负面影响。应将武汉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激发出来的英雄城市品质转化为新时期武汉城市建设的文化力量,以21世纪世界生态文明标杆城市的战略定位传承和拓展英雄城市的文化品格,并借助于21世纪长江文明的世界性传播,支撑武汉成长为21世纪世界性超级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 英雄城市 文化性格 新冠肺炎疫情 生态文明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文化及其现代价值研究反思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绍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1-34,共4页
目前,楚文化及其现代价值研究存在着研究对象不明晰、研究方法过于简单等诸多问题。为促进楚文化及其现代价值的深入发展,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努力和改进:第一,科学认识楚文化,全面研究楚文化,尤其是要加强制度层面的研究;第二,加... 目前,楚文化及其现代价值研究存在着研究对象不明晰、研究方法过于简单等诸多问题。为促进楚文化及其现代价值的深入发展,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努力和改进:第一,科学认识楚文化,全面研究楚文化,尤其是要加强制度层面的研究;第二,加强省情国情和社会需求的研究;第三,积极发挥主体的实践活动,努力使主体和客体产生积极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文化 现代价值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史学的制度文化考释传统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天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5-74,170,共11页
制度是人类构建的约束自身行为之规则,是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习惯、法规、戒律的集合,其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结构性功能。中国有悠久的制度文化考释传统,以《尚书》、《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为代表的古代史著注... 制度是人类构建的约束自身行为之规则,是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习惯、法规、戒律的集合,其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结构性功能。中国有悠久的制度文化考释传统,以《尚书》、《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为代表的古代史著注重对制度文化的载述;以“通”、“典”为代表的记述典章制度的“典志体”成为一种代有传承的重要史体。中国史家热衷对作为文化现象的国家制度进行考释,累世积淀,成为史学的一种厚重传统。“三礼”、《史记》、《汉书》、“三通”为其杰构,近代史家更有拓展。中国古代的制度考释注重于“周制”和“秦制”。“礼”为制度之祖源,“三礼”是周制载述及其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系统记录和创造性诠释,实为周制与后周制的混成。《春秋繁露》“复古更化”,《石渠议奏》、《白虎通义》帝王“称制临决”,成为周秦转折中阐述、改造周制论著的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 制度 制度文化 考释 结构性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文化语义学”研究方法举隅——以“文学”概念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余来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0-33,共4页
"历史文化语义学"是冯天瑜先生提出的一种学术研究思路。其义是通过考察关键术语、核心概念的古今演变、中西对接的演绎过程,透见其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文学"概念为例,可窥见历史文化语义学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 历史文化语义学 近代转型 学术分科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酬世文献与中国传统礼制的“下移”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66,165,166,共24页
明清以来,“酬世文献”甚多,但其编纂目的在于日用应酬,多为民间坊刻,印刷粗糙,版本混乱,用之即弃,所以存世较少。目前至少可梳理出《酬世锦囊》《应酬汇选》和《乡党应酬》三个系统,其祖本可溯源至清初乃至元明的民间日用类书。宋明理... 明清以来,“酬世文献”甚多,但其编纂目的在于日用应酬,多为民间坊刻,印刷粗糙,版本混乱,用之即弃,所以存世较少。目前至少可梳理出《酬世锦囊》《应酬汇选》和《乡党应酬》三个系统,其祖本可溯源至清初乃至元明的民间日用类书。宋明理学尤其是阳明学主张“应酬即是格物”,“应酬即礼”,为日用应酬的礼仪化和酬世文献的编纂做了理论铺垫。作为一种礼仪手册,酬世文献延伸并细化了宋代以来的庶人乡礼,打破了“庶人无酬酢之礼”的限制。酬世文献中的礼文,是明清以来民间礼仪活动中口头言说、文字往还、人神沟通的主要文本资源,其中的活套、丽句、佳联极便于下层行礼者模仿套用,促进了礼文在民间社会的应用。乡间礼生、“下层读书人”或“平民读书人”,都是酬世文献的传播者和应用者。民间酬世文献的流行,推动了传统礼制的下移和礼仪之邦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酬世文献 礼制下移 日用类书 应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六省文化服务企业比较研究——兼及湖北省提升文化服务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14
作者 胡丽娜 傅才武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0-144,共5页
随着文化产业战略地位的确立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观念的深入人心,各省对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我们以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对中部六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中文化服务企业的主要指标进行比对和分析,结合湖北文化服务企业在... 随着文化产业战略地位的确立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观念的深入人心,各省对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我们以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对中部六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中文化服务企业的主要指标进行比对和分析,结合湖北文化服务企业在中部六省文化服务企业群中的数据表现,提出优化文化服务企业布局、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拓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通道、健全相关政策法律体系、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等增强湖北文化服务企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六省 文化产业 文化服务企业 竞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近代文化轨迹的新创获——耿云志主编《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读后
15
作者 冯天瑜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2-118,共7页
九卷本《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将鸦片战争至新文化运动视作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一个相对完整过程,揭示转型的外在条件、内在机制及内外互动关系,探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若干关键环节及基本理论问题,其关于近代转型内因与外因主次关系... 九卷本《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将鸦片战争至新文化运动视作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一个相对完整过程,揭示转型的外在条件、内在机制及内外互动关系,探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若干关键环节及基本理论问题,其关于近代转型内因与外因主次关系的分析,关于"中体西用"论及"西学中源"论生成机制的分析,关于"改良"与"革命"的歧异性与同一性,皆提出颇具创识的评议。全书于坚实的考辨中,透现出平允而又卓异的史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转型 西学东渐 价值观 学术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梁王”到“二冯”:文化史研究中的观念传承与范式转型
16
作者 傅才武 严星柔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23-133,共11页
自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特别是晚清以来的中国学术现代转型中,倡导"新史学"和集成创新方法论的梁启超与王国维在中西对接和古今转换中成为了转折性人物,其弟子冯永轩继承了二者之衣钵而在边疆史、先秦文化史继续拓展。传至冯天... 自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特别是晚清以来的中国学术现代转型中,倡导"新史学"和集成创新方法论的梁启超与王国维在中西对接和古今转换中成为了转折性人物,其弟子冯永轩继承了二者之衣钵而在边疆史、先秦文化史继续拓展。传至冯天瑜融汇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立场、文化生态学方法和知识考古学的传统,发扬并深耕其文化史研究领域,实现了文化史领域的观念传承与范式转型,展呈出中华文化史的框架、文化生成机制、历史文化语义学等系统性成果。冯氏后学在继承中进而分出注重基础理论和学理问题研究的文化史学派与注重现实和应用问题的文化管理(文化产业)"术派"两支,且互为"体用",实现了研究学术与服务国家和社会文化建设需要的统一。"梁王—二冯—冯氏后学"这一文化史学脉络演绎着中国文化研究从在中外交流中创新、继承中拓展、融汇中开新到分途并进的历程,是百年来中国学术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王国维 冯天瑜 二重证据法 文化史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近代“文学”概念的生成基于东京大学文学学科成立史的考察
17
作者 顾春 李彤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66,共15页
东京大学作为日本第一所近代大学,是孕育日本近代学科的摇篮。对东京大学文学部创立及变迁的考察,可以揭示日本近代“文学”概念在文学建制过程中的意义演变与生成。“文学”一词从古典趋同于中国古义的“文章”与“学问”之义,衍生出... 东京大学作为日本第一所近代大学,是孕育日本近代学科的摇篮。对东京大学文学部创立及变迁的考察,可以揭示日本近代“文学”概念在文学建制过程中的意义演变与生成。“文学”一词从古典趋同于中国古义的“文章”与“学问”之义,衍生出代表一切学问或与自然科学之“理学”相对应的意涵,在用西方学科框架重塑古典、创造新知的过程中,转变为学科编制上涵纳人文社会科学诸学领域,内涵上发生包括体例分类、价值评判等一系列以“literature”为基本尺度的演化,这既是古典学自我革新的机缘,亦规制了“文学”之后百余年的走向。日本近代“文学”概念及其分科经验,对晚清中国文学建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将视线拉回原点,检审其历史经验的得失,势必对当下新文科的建构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东京大学文学部 学科成立史 中国文学 LITERA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乡村慈善模式的制度设计和基层组织慈善功能的演变——以两湖地区为中心
18
作者 周荣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57,共11页
在明初的乡村治理理念中,乡里制度是以里甲制为中心的综合多功能体,蕴含了丰富的社会管理、教化、治安等功能,也蕴含了巧妙的慈善功能。鳏寡孤独残疾有养、婚姻丧葬有助等慈善目标被融于官方的礼法体系和里甲编排等制度安排中。明中叶以... 在明初的乡村治理理念中,乡里制度是以里甲制为中心的综合多功能体,蕴含了丰富的社会管理、教化、治安等功能,也蕴含了巧妙的慈善功能。鳏寡孤独残疾有养、婚姻丧葬有助等慈善目标被融于官方的礼法体系和里甲编排等制度安排中。明中叶以后,社会分化加剧,里甲面临瓦解,部分职能废弛,有识之士在重整乡村秩序的过程中,借重的依然是明初的乡治理念。以乡约为中心的保甲、社仓等制度设计成为明代中后期基层治理和慈善救助的主要内容,保甲、乡约、社仓、社学“四合一”是明中后期理想的乡治模式。由于明代乡村治理中贯穿了精神与物质、慈善与控制相结合的原则,基层社会得以在较长时间中维持相对稳定的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乡村慈善 乡里制度 基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野马尘埃”到“岩中花树”的“对待”美学
19
作者 欧阳祯人 李秀倜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112,共9页
万物无往而不在“对待”之中,“对待”所蕴含的张力凸显了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的现实存在性,也因此彰显出生命鸢飞鱼跃的蓬勃生机。对于“对待”的关注更给予了我们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即在审美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对“自然”和“包容”的重视... 万物无往而不在“对待”之中,“对待”所蕴含的张力凸显了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的现实存在性,也因此彰显出生命鸢飞鱼跃的蓬勃生机。对于“对待”的关注更给予了我们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即在审美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对“自然”和“包容”的重视,这一思想的起源已不可考,但从《庄子》到阳明心学,对“物”的共同关切使得他们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审美共鸣。《庄子》中“野马”与“尘埃”两种迥异意象,在万物之“息”的鼓荡间产生了联系,使得原本寻常的自然现象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王阳明一段“岩中花树”公案,令此后数百年间中外学人魂牵梦萦,世上花开一季,但心中之花却常开不败,在心与物的交感之中,审美活动的目的得到了圆满。“对待”美学的意义在于审个性之“美”,更是见万物之“真”,审“美”即是鉴“真”。中国美学乃至于中国哲学古今一脉相承地建立在对万物之“对待”的承认与接受基础上的这种审美视角,令我们的审美活动呈现出由“一”而“异”,又复归于“一”的环形进程,既保护万物个性,又打破森严壁垒,最后直指独立而无偶的唯一天理,是为“道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习录》 庄子 物物关系 审美 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众与社群: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之方向
20
作者 傅才武 宋小燕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58,共14页
网络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居民文化消费选择范围的扩展,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演艺领域的业态创新与变革轨迹。区别于传统的社会大众化市场模式,分众化社群模式日益走到演艺行业的前沿。通过对徐霞音乐工作室与其粉丝“社群”艺术活动运行逻... 网络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居民文化消费选择范围的扩展,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演艺领域的业态创新与变革轨迹。区别于传统的社会大众化市场模式,分众化社群模式日益走到演艺行业的前沿。通过对徐霞音乐工作室与其粉丝“社群”艺术活动运行逻辑的调查分析,发现徐霞音乐工作室模式与我国国有文艺院团的运行相比存在市场组织方式、活动组织模式、资源利用效率上的明显差异,代表了新技术背景下演艺市场变化的新趋势,即演艺市场在数字技术加持下通过打造艺术“分众共同体”向“社群经济”形态转向。这一案例所反映的演艺业“社群经济”模式体现了艺术院团机制创新的总体性改革策略,对深化我国国有文艺院团机制改革具有启示意义,即:在不改变艺术院团体制的条件下,通过活化利用院团固有的艺术名家(人才)资源,培育“分众共同体”;通过创新国有文艺院团运行机制开拓“供给”和“需求”双线发展路径,增强院团市场参与能力,以适应数字技术的新理念和新需求,提出新时代新形势下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艺行业 国有文艺院团 社群经济 粉丝经济 文化体制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