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585例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总结分析 被引量:68
1
作者 冯红芳 陈创 +5 位作者 孙圣荣 郑红梅 曹天泽 魏文 涂毅 朱珊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7-81,共5页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n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的发病趋势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人民医院2001年1月至2013年7月甲状腺疾病和湖北省肿瘤医院2006年1月至2013年7月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湖北省人民医院...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n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的发病趋势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人民医院2001年1月至2013年7月甲状腺疾病和湖北省肿瘤医院2006年1月至2013年7月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湖北省人民医院自2008年以来,甲状腺癌发病明显升高,由14.94%上升至18.10%,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所占比例明显上升,由2008年的15.23%(46/302)上升至2012年的19.32%(166/859)。两家医院中,甲状腺乳头状癌所占比例明显上升,由85.33%(378/443)上升至90.89%(1 038/1 142);微小乳头状癌比例由9.26%(35/378)上升至22.83%(237/1 038);确诊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 416例,男女比例为1:3.75;颈部淋巴结阳性检出率在性别、年龄方面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病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阳性检出率为77.94%,与单病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阳性检出率为72.29%,与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者及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呈增长趋势,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1 cm、多病灶肿瘤、单纯PTC更易并发颈部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临床病理特点 发病趋势 多病灶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手术中应用含盐酸罗哌卡因膨胀液对应激反应程度及疼痛介质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陈灯杰 孙圣荣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380-382,386,共4页
目的:研究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手术中应用含盐酸罗哌卡因膨胀液对应激反应程度及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的128例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选用含有盐酸罗哌卡因的膨胀液作为腔镜术中的膨胀介质,对照组选... 目的:研究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手术中应用含盐酸罗哌卡因膨胀液对应激反应程度及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的128例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选用含有盐酸罗哌卡因的膨胀液作为腔镜术中的膨胀介质,对照组选用生理盐水膨胀液作为腔镜术中的膨胀介质。手术前后分别采集血清并测定应激反应相关激素、疼痛反应相关介质的含量。结果:两组术后血清中ACTH、Cor、NE、E、PRA、ANG-2、ALD、DYN、β-EP、NO、SP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血清中ACTH、Cor、NE、E、PRA、ANG-2、ALD、DYN、β-EP、NO、SP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手术中应用含盐酸罗哌卡因膨胀液能够减轻术后应激反应程度、抑制疼痛介质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 膨胀液 罗哌卡因 应激反应 疼痛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RNA MALAT1调控GPx3去甲基化参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
3
作者 孔德光 杨艳 余维巍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9-577,共9页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MALAT1通过调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GPx3)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增殖与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NSCLC患者的mRNA表达信息、甲基化数据及其临床信息,确定关键基因MALAT1与GPx3在NSCLC...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MALAT1通过调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GPx3)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增殖与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NSCLC患者的mRNA表达信息、甲基化数据及其临床信息,确定关键基因MALAT1与GPx3在NSCLC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GPx3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通过细胞培养、实时定量PCR、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克隆形成以及迁移与侵袭能力来研究抑制MALAT1表达对A549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用于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在NSCLC组织中,MALAT1的表达显著升高且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GPx3的表达水平则显著降低,GPx3低表达患者的总生存率显著低于高表达组。其中MALAT1高甲基化水平与肺腺癌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沉默MALAT1可显著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以及迁移和侵袭能力,同时促进GPx3的表达。蛋白表达分析进一步证实MALAT1的沉默减少了肿瘤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并抑制了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过程。MALAT1通过募集LSD2调控GPx3的表达,从而在NSCLC的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结论lncRNA MALAT1通过抑制GPx3表达,促进NSCLC肿瘤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能力。MALAT1高表达及高甲基化水平与NSCLC患者不良预后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为NSCLC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cRNA MALAT1 非小细胞肺癌 GPx3 甲基化 肿瘤干细胞 上皮-间充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导管内干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创 王冠楠 +2 位作者 Saraswati Sukumar 汪媛 孙圣荣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7-180,共4页
随着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深入认识,乳腺癌的根治术正向微创术式转变。对于早期乳腺癌特别是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或癌前病变的患者,构建创伤性小、全身毒性低的干预措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乳腺癌导... 随着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深入认识,乳腺癌的根治术正向微创术式转变。对于早期乳腺癌特别是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或癌前病变的患者,构建创伤性小、全身毒性低的干预措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乳腺癌导管内干预是通过乳腺天然的哺乳导管开口,借助合适的载体对乳腺导管系统病变进行诊疗干预,从而实现乳腺癌的微创治疗。将乳腺癌导管内干预与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及免疫治疗等相结合,有望进一步提高精准治疗效果。结合我国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将纳米技术、分子影像技术及基因测序技术有机结合,进行乳腺癌导管内干预的机制研究,是临床应用、基础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主要对乳腺癌导管内干预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导管内干预 微创 纳米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量子点标记探针技术的肿瘤分子分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方敏 彭春伟 +2 位作者 陈创 庞代文 李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7-41,共5页
恶性肿瘤在分子水平上具有高度异质性,是个体化治疗的依据。发展同时显示肿瘤原位多分子指标的技术对研究肿瘤生物学行为至关重要。量子点标记探针技术因其具有独特的光学和化学特性,在肿瘤诊断、监测、治疗、发病机制、分子分型及异质... 恶性肿瘤在分子水平上具有高度异质性,是个体化治疗的依据。发展同时显示肿瘤原位多分子指标的技术对研究肿瘤生物学行为至关重要。量子点标记探针技术因其具有独特的光学和化学特性,在肿瘤诊断、监测、治疗、发病机制、分子分型及异质性研究中均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总结该技术在肿瘤分子分型方面的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 肿瘤 分子分型 多色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糖耐量减低者的管理 被引量:2
6
作者 黄行芝 简周红 +2 位作者 高玉 杨春 孙圣荣 《护理学杂志》 2007年第19期10-11,共2页
目的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糖耐量减低者的管理方法。方法对社区体检筛查出的210例糖耐量减低者进行管理,包括建立糖耐量减低者个人档案及采用健康教育路径图进行教育培训,并实施个体化指导。结果管理1年后患者FPG、2HPG、BMI、SBP、DB... 目的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糖耐量减低者的管理方法。方法对社区体检筛查出的210例糖耐量减低者进行管理,包括建立糖耐量减低者个人档案及采用健康教育路径图进行教育培训,并实施个体化指导。结果管理1年后患者FPG、2HPG、BMI、SBP、DBP、TG、TC较管理前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建立个人档案与健康教育、个体化指导有机结合的管理方式可降低社区糖耐量减低者的疾病风险,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耐量减低 个人档案 健康教育路径 个体化指导 社区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西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辅助治疗乳腺癌28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涂毅 魏文 +1 位作者 姚晓莉 孙圣荣 《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8期797-798,共2页
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辅助治疗乳腺癌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临床确诊的28例乳腺癌患者第1天均给予表阿霉素快速静脉滴注,100 mg.(m2)-1;第2天给予多西紫杉醇缓慢静脉滴注,75 mg.(m2)-1;每3周为1个周期,常规治疗4个周期,有严... 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辅助治疗乳腺癌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临床确诊的28例乳腺癌患者第1天均给予表阿霉素快速静脉滴注,100 mg.(m2)-1;第2天给予多西紫杉醇缓慢静脉滴注,75 mg.(m2)-1;每3周为1个周期,常规治疗4个周期,有严重不良反应者减量或对症处理。结果肿瘤完全缓解3例(10.7%),部分缓解22例(78.6%),稳定3例(10.7%)。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结论多西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是治疗乳腺癌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紫杉醇 表阿霉素 化疗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炭对乳腺癌术后淋巴化疗转肩关节的跟踪效果及安全性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丹 孙圣荣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24期1893-1896,1901,共5页
目的探讨纳米炭对乳腺癌术后淋巴化疗转肩关节的跟踪效果及安全性价值。方法选取164例乳腺癌患者,Sc组(紫杉醇+纳米炭),Dd组(紫杉醇),观察两组肩关节功能,观察两组12、24、36、48 h注射化疗患者紫杉醇浓度;转移淋巴结凋亡指数(AI)、淋... 目的探讨纳米炭对乳腺癌术后淋巴化疗转肩关节的跟踪效果及安全性价值。方法选取164例乳腺癌患者,Sc组(紫杉醇+纳米炭),Dd组(紫杉醇),观察两组肩关节功能,观察两组12、24、36、48 h注射化疗患者紫杉醇浓度;转移淋巴结凋亡指数(AI)、淋巴结细胞凋亡率,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Sc组12、24、36、48 h注射化疗患者淋巴结内紫杉醇浓度明显高于Dd组,Sc组24 h注射化疗患者紫杉醇浓度最高,48 h注射化疗患者紫杉醇浓度最低(P<0.05);Sc组12、24、36、48 h注射化疗患者淋巴结细胞AI指数较Dd组明显升高(P<0.05)。两组36 h注射化疗患者淋巴结细胞AI指数与48 h时注射化疗患者A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组12、24、36、48 h注射化疗患者淋巴细胞凋亡率较Dd组明显升高(P<0.05)。两组36 h注射化疗患者与48 h注射化疗患者的淋巴结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S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肩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组较Dd组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值有所增加(P<0.05)。结论纳米炭对乳腺癌术后淋巴化疗转肩关节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乳腺癌中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炭 乳腺癌 化疗 肩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F1A可作为乳腺癌的预后标志物且与免疫细胞浸润相关 被引量:6
9
作者 欧阳洋 李娟娟 +1 位作者 涂毅 孙圣荣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7-326,共10页
目的:借助多种癌症生物信息数据库研究乳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亚基α(HIF1A)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乳腺癌患者预后及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利用Oncomine、人类蛋白质图谱、基因表达谱交互式分析(GEPIA)及TCGA数据库分析HIF1A基因... 目的:借助多种癌症生物信息数据库研究乳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亚基α(HIF1A)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乳腺癌患者预后及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利用Oncomine、人类蛋白质图谱、基因表达谱交互式分析(GEPIA)及TCGA数据库分析HIF1A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在中国人乳腺癌组织标本(选用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国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手术切除的93例乳腺癌组织和14例良性乳腺疾病组织)中进行验证。对HIF1A高低表达组间的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用Cibersort R软件评估HIF1A高低表达样本中免疫细胞浸润丰度差异。结果:生物信息数据显示,HIF1A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预示着患者DFS预后更好(P<0.05)。HIF1A的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RP)、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相关(均P<0.05)。GO生物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提示,HIF1A可能参与肿瘤免疫调节等生物活动。使用Cibersort分析结果显示,HIF1A与肿瘤免疫细胞浸润之间具有相关性(均P<0.01),发现活化记忆CD4+T细胞、M0和M1型巨噬细胞与HIF1A表达呈正相关,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Treg细胞、活化NK细胞、M2型巨噬细胞与HIF1A表达呈负相关(均P<0.01)。结论:HIF1A参与调节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活性,与乳腺癌患者DFS相关,其可能成为乳腺癌分级诊断、免疫治疗和预后判断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肿瘤免疫细胞浸润 无病生存期 缺氧诱导因子1亚基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欧阳洋 吴奇 孙圣荣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72-876,共5页
肠道微生物作为人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外周免疫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肿瘤治疗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文中着重介绍了肠道微生物在化疗和免疫治疗中的影响。肠道微生物可激活外周免疫系统,诱发抗肿瘤免疫监视作用,特定细菌显著影响着... 肠道微生物作为人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外周免疫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肿瘤治疗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文中着重介绍了肠道微生物在化疗和免疫治疗中的影响。肠道微生物可激活外周免疫系统,诱发抗肿瘤免疫监视作用,特定细菌显著影响着机体抗肿瘤免疫作用以及对化疗和免疫治疗的反应,特定细菌的增殖、转移或使用抗生素诱导肠道微生物群失调可改变化疗和免疫治疗的疗效。未来的精准医疗可通过肠道微生物的组成预测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并可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构成,调节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对治疗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肿瘤免疫 化疗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