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文科院系资料室建设的两个问题 被引量:20
1
作者 李珞红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1-82,共2页
本文联系实际 。
关键词 高校 文科院系 资料室建设 藏书特色 学科建设 教学科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水下游河道的历史变迁 被引量:5
2
作者 鲁西奇 潘晟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6-40,共5页
汉魏六朝时期,汉水下游河道当在今河道之北,与今天门河位置相当。隋唐至北宋前期,汉水下游河道南移至今东荆河一线。北宋中期至南宋,汉水下游有两条河道并存,北支在今河道附近 (具体位置与今河道略有差异 ),南支相当于今东荆河。... 汉魏六朝时期,汉水下游河道当在今河道之北,与今天门河位置相当。隋唐至北宋前期,汉水下游河道南移至今东荆河一线。北宋中期至南宋,汉水下游有两条河道并存,北支在今河道附近 (具体位置与今河道略有差异 ),南支相当于今东荆河。明代汉水下游岳口至汉川段河道在今河道之北,流经今天门横林、干驿与汉川田二河。这一河道在明清之际淤废,汉水主泓道迁移到今河道位置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 汉水下游 历史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居与康国关系考——兼谈昭武诸国的起源 被引量:5
3
作者 陈海涛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5-60,共6页
隋唐时期所出现的昭武九姓国家 ,与《汉书》、《晋书》等载的康居有明显的同源关系 ,而同一时期文献中大量出现的粟特 ,并非传统所认识的是康国 (撒马尔汗 )的前身 ,而是安国 (布哈拉 )的前身。隋唐时期的昭武九姓国家 ,大部分都是在汉... 隋唐时期所出现的昭武九姓国家 ,与《汉书》、《晋书》等载的康居有明显的同源关系 ,而同一时期文献中大量出现的粟特 ,并非传统所认识的是康国 (撒马尔汗 )的前身 ,而是安国 (布哈拉 )的前身。隋唐时期的昭武九姓国家 ,大部分都是在汉晋时期康居所属诸小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康国对其他昭武诸国的统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居 康国 昭武九姓国家 粟特 考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中国学”的启示──访问爱知大学有感 被引量:4
4
作者 冯天瑜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31-34,共4页
关键词 东亚同文书院 日本中国学 东亚同文会 中国现状 社会调查 根津一 清华国学研究院 中国问题 启示 王国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儒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绪贻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4-117,共4页
本文认为,文化包括一切人造的事物。因此,不能像陈寅恪先生那样,把中国传统文化定义为只是儒学或儒家思想,它的丧失便是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灵魂的丧失。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儒家思想,特别是其中糟粕部分的丧失,并不足惜。不... 本文认为,文化包括一切人造的事物。因此,不能像陈寅恪先生那样,把中国传统文化定义为只是儒学或儒家思想,它的丧失便是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灵魂的丧失。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儒家思想,特别是其中糟粕部分的丧失,并不足惜。不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能估价过高,它有个重大缺点,即其中缺乏促进中国现代化所必需的两个重要因素"科学"与"民主"的种子,使中国在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和废除专制制度、发展公民权利方面步履维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精神的不懈追寻——评冯天瑜先生《人文论衡》 被引量:1
6
作者 谢贵安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93-94,共2页
关键词 人文精神 中国文化 冯天瑜 《人文论衡》 书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评《灾害历史学》 被引量:1
7
作者 冻国栋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0-91,共2页
关键词 《灾害历史学》 书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树人”关系民族前途
8
作者 刘绪贻 《学术界》 2000年第2期165-167,共3页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育质量 学术职称 学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入华粟特人商业活动的历史意义 被引量:6
9
作者 唐代入华粟特人商业活动的历史意义 陈海涛 《敦煌学辑刊》 2002年第1期118-124,共7页
中亚粟特人是唐代入华异域胡商中的一支最主要力量 ,通过他们的商业活动 ,在沟通唐代东西方之间物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 ,还沟通了东西方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 ,同时 ,促进和巩固了唐王朝的统一 ,加速了粟特民族向东方的移民及其与汉民族的... 中亚粟特人是唐代入华异域胡商中的一支最主要力量 ,通过他们的商业活动 ,在沟通唐代东西方之间物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 ,还沟通了东西方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 ,同时 ,促进和巩固了唐王朝的统一 ,加速了粟特民族向东方的移民及其与汉民族的融合 ,对唐代社会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特人 商业活动 意义 唐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鸣盛历史编纂学思想刍议
10
作者 丁川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2-75,共4页
历史编纂学是我国传统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又为我国古代学术文化之大总结时期,探讨此时学者有关历史编纂学方面的议论,必将有助于我国传统史学思想之开掘。本文主要围绕王鸣盛关于作史的必备原则、史书的体裁选择以及修... 历史编纂学是我国传统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又为我国古代学术文化之大总结时期,探讨此时学者有关历史编纂学方面的议论,必将有助于我国传统史学思想之开掘。本文主要围绕王鸣盛关于作史的必备原则、史书的体裁选择以及修史的具体操作等方面的评论,对其历史编纂学思想进行探寻和勾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鸣盛 历史编纂学思想 体裁选择 修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四湖地区湿地农业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学雷 吴宜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8-191,共4页
关键词 湿地农业 农业景观 空间格局 四湖地区 江汉平原 景观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湖北的鱼贡鱼课与渔业 被引量:21
12
作者 张建民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5-49,共5页
关键词 河泊所 鱼课 渔业生产 李善长 水域 陈友谅 万历 嘉靖 水产捕捞 湖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财政支出政策与支出结构的变动 被引量:29
13
作者 陈锋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0-70,共11页
本文在较为系统地清理、辨析有清一代的财政支出类别、数额的基础上,对各个时期的财政支出政策和支出结构进行重点探讨,以期对清代的财政支出得出总体认识。并涉及到各个时期的财政收入,以及收入与支出的比较。
关键词 财政支出 财政政策 财政结构 清代前期 晚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毛泽东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思想起点问题 被引量:4
14
作者 康凤云 张艳国 《中州学刊》 CSSCI 2004年第5期18-20,共3页
毛泽东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思想起点在何时?以什么论著为标志?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毛泽东关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其思想起点应该比目前学术界的几种认定要更早些。以1933年的《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为标志,此后毛泽东在各个历史阶段... 毛泽东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思想起点在何时?以什么论著为标志?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毛泽东关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其思想起点应该比目前学术界的几种认定要更早些。以1933年的《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为标志,此后毛泽东在各个历史阶段上的论述,都以此为起点,并打上了这时思想的深重印痕。不仅如此,毛泽东这时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展望,还深深地影响了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论述。因此,毛泽东现代化思想起点时期对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中国现代化道路 思想起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吐鲁番出土文献看高昌王国 被引量:24
15
作者 陈国灿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9,共9页
本文用吐鲁番出土的大量高昌国文献,对正史中诸《高昌传》所记“兼用胡书”、“皆为胡语”、“俗事天神,兼信佛法”等作了分析和校正。指出这些记载不符合高昌王国实际,认为无论是语言文字、生活习俗,还是文化传承及宗教信仰,高昌王国... 本文用吐鲁番出土的大量高昌国文献,对正史中诸《高昌传》所记“兼用胡书”、“皆为胡语”、“俗事天神,兼信佛法”等作了分析和校正。指出这些记载不符合高昌王国实际,认为无论是语言文字、生活习俗,还是文化传承及宗教信仰,高昌王国都与中原内地具有一体性,她并非化外的异域,而是华夏之邦,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昌王国 吐鲁番 出土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茶叶对晚清汉口市场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杜七红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83-87,共5页
关键词 汉口市场 汉口英租界 经济史料 砖茶 茶叶贸易 中国商人 张之洞 近代经济 近代中国 羊楼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杯里的风暴”?──再论16世纪英国的土地问题 被引量:7
17
作者 向荣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7-48,79-82,共6页
关键词 16世纪英国 圈地运动 传统道德 资本主义 基督教人文主义 历史学家 羊毛价格 土地问题 英格兰 毛纺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朝集使到进奏院 被引量:18
18
作者 于赓哲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45-50,共6页
朝集使制度上承秦汉以来之上计制度,是隋唐地方与中央保持联系的重要渠道之一。它有两大主要职责,一为参与对所部官员的考课,二为参加象征万邦来朝的朝廷礼典,所以对唐中央来说具备事务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意义。安史之乱爆发后,长达25年... 朝集使制度上承秦汉以来之上计制度,是隋唐地方与中央保持联系的重要渠道之一。它有两大主要职责,一为参与对所部官员的考课,二为参加象征万邦来朝的朝廷礼典,所以对唐中央来说具备事务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意义。安史之乱爆发后,长达25年的时间里,朝集使制度一直处于瘫痪状态。其参与考课的任务已被其他制度替代,而其精神上的象征意义则被即位之初雄心勃勃的唐德宗加以利用,建中元年朝集使制度恢复,其目的在于重塑朝廷威望。但是当时藩镇割据的现实使朝集使制度无法顺利延续,终于在贞元三年最后终止。而出现于代宗时期的各道进奏院由于更契舍时局而取代了朝集使制度,成为唐中后期地方与中央联系的重要渠道。在朝集使和进奏院制度上可以反映出唐代中央集权制的兴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集使 进奏院 中央集权 隋唐时期 政治制度 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的鄂州南草市──江汉平原市镇的个案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果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80-84,共5页
关键词 江汉平原 鄂州 草市 个案分析 《入蜀记》 《舆地纪胜》 《夷坚志》 主流线 县级城镇 自然地理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唐甄的旅游观看中国文化的转型 被引量:4
20
作者 谢贵安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5-59,共5页
本文从人们较少注意的旅游这种特殊的行为方式及其相应的观念意识上去探讨文化转型的具体进展。认为唐甄提出的“好游者人之恒情也”的旅游观具有自然人性论的哲学基础,是对农本社会和儒家传统伦理束缚旅游的否定,是在明清之际中国手... 本文从人们较少注意的旅游这种特殊的行为方式及其相应的观念意识上去探讨文化转型的具体进展。认为唐甄提出的“好游者人之恒情也”的旅游观具有自然人性论的哲学基础,是对农本社会和儒家传统伦理束缚旅游的否定,是在明清之际中国手工商业(原初工业化)发展的经济土壤上,在市民阶级兴起和大众文化产生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中,形成的一种带有近代倾向的旅游观念,具有文化转型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甄 旅游观 自然人性 文化转型 中国文化 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