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革命现代性与中国左翼文学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国恩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0-194,共5页
现代性诉求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但现代性的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是有显著差异的。从梁启超率先提出"革命"的概念开始,现代性的想象就与革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辛亥革命是一次革命现代性的实践,它所遗留的问题导致了... 现代性诉求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但现代性的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是有显著差异的。从梁启超率先提出"革命"的概念开始,现代性的想象就与革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辛亥革命是一次革命现代性的实践,它所遗留的问题导致了五四启蒙现代性的发生。启蒙现代性的终极目标是与革命现代性一致的,但在实施的方案和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启蒙现代性在中国遭遇了尴尬的处境:一方面是外部的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其内在理路存在着重大缺陷,导致其自身的目标很难通过其自身的手段来实现,从而被一种新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革命现代性所取代。新的革命现代性规范了左翼文学的本质、功能、风格,建立了一套新的文学话语,在现代性的实践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左翼文学话语的内在构成并不是单一的。它的理论形态处于动态平衡中,虽有变化,但总的看是注重文学的政治功能;它的文学形态在艺术成就上参差不齐,其中优秀的部分代表了一种追求文学的政治文化功能与审美性统一的特色鲜明的风格。在世俗化思潮风起云涌、文学的方向变得越来越含混的当下,左翼文学的历史承担意识、民族正义想象、社会公正的追求以及文学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观念等,可以作为一种宝贵的遗产被合理地吸收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现代性 启蒙现代性 中国左翼文学 文学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杂”文学的价值重估 被引量:1
2
作者 金宏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6-69,共14页
一直以来,中国"文学"的论域总在泛窄、广狭、正野、纯杂之间,到20世纪才进入纯杂分立的时代。经过提纯祛杂,纯文学周边的大量"杂"文学被长期忽略或屏蔽,但杂文学事实上是中国现代文学实存的有机构成。杂文学疆域极... 一直以来,中国"文学"的论域总在泛窄、广狭、正野、纯杂之间,到20世纪才进入纯杂分立的时代。经过提纯祛杂,纯文学周边的大量"杂"文学被长期忽略或屏蔽,但杂文学事实上是中国现代文学实存的有机构成。杂文学疆域极广,文类众多,借用来自西方的"副文学"、"非虚构文学"、"私人文学"等概念来命名和限定并不完全相洽。杂文学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更具有非虚构性、实用性等本体特性,呈现的是一种丰富和驳杂。杂文学同样是"有意义的结构",具有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批评价值。杂文学写作是中国现代文人日常文学生活和中国文学国情的表征,只有破除20世纪以来形成的"文学"观念、文类观念、文学史观念等观念规限,我们才能对这种文学实存进行客观、公正的衡估,从而撬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板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文学 域限 价值潜能 观念囚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