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汉大学释古启新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华 朱明数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5-67,共13页
百余年来,武汉大学几代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形成了新旧融合、中西会通、继往开来的传统。其研究涉及文史各个领域,但他们尤其关注“一源一流”,即对中国早期文明进行“释古”研究,对明清以来的文化转型历程进行整体阐述。同时,他... 百余年来,武汉大学几代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形成了新旧融合、中西会通、继往开来的传统。其研究涉及文史各个领域,但他们尤其关注“一源一流”,即对中国早期文明进行“释古”研究,对明清以来的文化转型历程进行整体阐述。同时,他们注重以长江中游即荆楚文化为核心的地域文化研究。他们在对中国文化史的叙述、对“封建”问题和早期启蒙问题的研究,以及对“冲击—反应”模式和“文明冲突论”的回应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学术创新,是由于湖北地区具有以经史旧学融会新学术和新思想的良好学风,其中鄂东学人和鄂东学术的贡献尤为明显。新儒家代表人物多出自鄂东,而武汉大学学者的新儒家研究可视为对前辈学术的继承与回归。新世纪以来,新一代学者继承传统,在诸多领域仍保持特色,多有所拓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大学 传统文化 封建 文化转型 早期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天瑜文化史研究对文化形态学说的借鉴和超越
2
作者 杨华 樊懋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文化形态学说”是20世纪初西方兴起的文化史研究方法,其视角重在文明比较和文明兴衰。该学说在民国时期传入中国,即引起学界回响,影响及于当时的中国文化史研究。改革开放以后,冯天瑜扬起新时期文化史研究的风帆,他借鉴了文化形态学说... “文化形态学说”是20世纪初西方兴起的文化史研究方法,其视角重在文明比较和文明兴衰。该学说在民国时期传入中国,即引起学界回响,影响及于当时的中国文化史研究。改革开放以后,冯天瑜扬起新时期文化史研究的风帆,他借鉴了文化形态学说,在研究中展现出宽广的国际视野,长于利用文明比较法,揭示出中国文化的特质和发展脉络。冯天瑜在文化史研究中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历史循环论和权力意志论,坚持唯物史观和历史进化论,着意阐扬中国的人文传统和民本主义。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展和学术思想的沉淀,冯天瑜不断发展完善其文化史研究理论,晚年总结提出中国文化生成论,该理论超越了文化形态学说,是其一生文化史研究的结晶所在,为今后的中国文化史研究留下了宝贵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天瑜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生成论 文化形态学说 文明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线性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展陈设计理念——以中国长江博物馆为中心 被引量:2
3
作者 傅才武 李高峰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25,共9页
线性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展陈方式不同于历史类博物馆和区域综合性博物馆,就在于必须以空间性统筹时间性,而不是以时间性统筹空间性。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一种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项目,中国长江博物馆必须科学展... 线性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展陈方式不同于历史类博物馆和区域综合性博物馆,就在于必须以空间性统筹时间性,而不是以时间性统筹空间性。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一种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项目,中国长江博物馆必须科学展示长江文化遗产带的基本特征和典型符号,使之成为一个新时代有关长江的知识再生产和文化再创作的场域。在长江文化主体间性的视域下,中国长江博物馆的展陈应以孕育、承接、引领中华文明为主题,以地理中枢、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三大共性为内涵框架,将长江文化放置在中华文化的生成中,放置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重新阐释这一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同时,中国长江博物馆必须正确把握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通过搭建多个情景化的叙事空间和运用最新的数字技术来还原展品的生命轨迹,引导公众在与活化展品的良性互动中完成民族神圣地点的记忆共享与中华文化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文化 线性文化遗产 国家文化公园 博物馆 展陈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的守望者——记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冯天瑜
4
作者 聂长顺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冯天瑜,男,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化史方向博士生导师。,文史名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中国史学会会长、湖北省地方志副总纂,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 冯天瑜,男,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化史方向博士生导师。,文史名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中国史学会会长、湖北省地方志副总纂,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参与构建现代学术意义的文化学及中国文化史学,致力中国文化生态、中国文化特质、中外文化互动等论题探讨。湖北省首批“荆楚社科名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学 传统文化研究 武汉大学 冯天瑜 中国文化史 科学委员会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酬世文献与中国传统礼制的“下移”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66,165,166,共24页
明清以来,“酬世文献”甚多,但其编纂目的在于日用应酬,多为民间坊刻,印刷粗糙,版本混乱,用之即弃,所以存世较少。目前至少可梳理出《酬世锦囊》《应酬汇选》和《乡党应酬》三个系统,其祖本可溯源至清初乃至元明的民间日用类书。宋明理... 明清以来,“酬世文献”甚多,但其编纂目的在于日用应酬,多为民间坊刻,印刷粗糙,版本混乱,用之即弃,所以存世较少。目前至少可梳理出《酬世锦囊》《应酬汇选》和《乡党应酬》三个系统,其祖本可溯源至清初乃至元明的民间日用类书。宋明理学尤其是阳明学主张“应酬即是格物”,“应酬即礼”,为日用应酬的礼仪化和酬世文献的编纂做了理论铺垫。作为一种礼仪手册,酬世文献延伸并细化了宋代以来的庶人乡礼,打破了“庶人无酬酢之礼”的限制。酬世文献中的礼文,是明清以来民间礼仪活动中口头言说、文字往还、人神沟通的主要文本资源,其中的活套、丽句、佳联极便于下层行礼者模仿套用,促进了礼文在民间社会的应用。乡间礼生、“下层读书人”或“平民读书人”,都是酬世文献的传播者和应用者。民间酬世文献的流行,推动了传统礼制的下移和礼仪之邦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酬世文献 礼制下移 日用类书 应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造“公共文化”:近代图书馆建设与城市发展——以武汉为中心(1927—1937年) 被引量:5
6
作者 耿达 傅才武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46,共8页
近代图书馆建设在1927—1937这"黄金十年"取得了显著成绩,突出表现在场馆建设、服务活动与管理制度上。这期间的图书馆建设设施完备、服务完善、功能齐全,成为市民的学习交流中心。作为政府建造的一种"公共文化空间&quo... 近代图书馆建设在1927—1937这"黄金十年"取得了显著成绩,突出表现在场馆建设、服务活动与管理制度上。这期间的图书馆建设设施完备、服务完善、功能齐全,成为市民的学习交流中心。作为政府建造的一种"公共文化空间",图书馆不仅是民众浏览借阅的"空间场域",也是国民政府教化民众、传播公共理念的一种工具。图书馆以"社会教育"为核心内容,以启发民智、陶冶民情、培养新时代的"新市民"为使命。图书馆建设对于近代城市发展和市民文化生活来说,都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 城市发展 社会教育 公共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文化的历史内涵与现代价值——兼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构逻辑 被引量:1
7
作者 傅才武 李高峰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6,共13页
长江流域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水稻以其特有的物种属性和经济属性,为中华民族的人口繁衍与文化传承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社会条件。借助于大运河、荆襄古道、金牛道的南北互济以及茶马古道的东西融通,中华文化构建了一套北... 长江流域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水稻以其特有的物种属性和经济属性,为中华民族的人口繁衍与文化传承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社会条件。借助于大运河、荆襄古道、金牛道的南北互济以及茶马古道的东西融通,中华文化构建了一套北方与南方、中心与边缘的双循环体系,形成了内源性动力机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华文化汲取外部文明打开了窗口,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长江流域作为驱动双循环的核心区域,居功至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的地理枢纽”。在新时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长江“历史的地理枢纽”需要转化为“当代地理枢纽”:通过“长江大保护”来恢复生态长江并推动经济长江的高质量发展;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推动长江文明与世界大河文明对话,深化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双循环 历史的地理枢纽 国家文化公园 长江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史学的制度文化考释传统 被引量:1
8
作者 冯天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5-74,170,共11页
制度是人类构建的约束自身行为之规则,是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习惯、法规、戒律的集合,其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结构性功能。中国有悠久的制度文化考释传统,以《尚书》、《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为代表的古代史著注... 制度是人类构建的约束自身行为之规则,是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习惯、法规、戒律的集合,其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结构性功能。中国有悠久的制度文化考释传统,以《尚书》、《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为代表的古代史著注重对制度文化的载述;以“通”、“典”为代表的记述典章制度的“典志体”成为一种代有传承的重要史体。中国史家热衷对作为文化现象的国家制度进行考释,累世积淀,成为史学的一种厚重传统。“三礼”、《史记》、《汉书》、“三通”为其杰构,近代史家更有拓展。中国古代的制度考释注重于“周制”和“秦制”。“礼”为制度之祖源,“三礼”是周制载述及其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系统记录和创造性诠释,实为周制与后周制的混成。《春秋繁露》“复古更化”,《石渠议奏》、《白虎通义》帝王“称制临决”,成为周秦转折中阐述、改造周制论著的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 制度 制度文化 考释 结构性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近代文化轨迹的新创获——耿云志主编《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读后
9
作者 冯天瑜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2-118,共7页
九卷本《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将鸦片战争至新文化运动视作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一个相对完整过程,揭示转型的外在条件、内在机制及内外互动关系,探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若干关键环节及基本理论问题,其关于近代转型内因与外因主次关系... 九卷本《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将鸦片战争至新文化运动视作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一个相对完整过程,揭示转型的外在条件、内在机制及内外互动关系,探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若干关键环节及基本理论问题,其关于近代转型内因与外因主次关系的分析,关于"中体西用"论及"西学中源"论生成机制的分析,关于"改良"与"革命"的歧异性与同一性,皆提出颇具创识的评议。全书于坚实的考辨中,透现出平允而又卓异的史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转型 西学东渐 价值观 学术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模式 被引量:45
10
作者 傅才武 陈庚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3-98,共6页
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文化遗产资源禀赋的差异,我国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保护与开发模式,建构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双轨运行的机制。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有博物馆式保护与产业... 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文化遗产资源禀赋的差异,我国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保护与开发模式,建构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双轨运行的机制。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有博物馆式保护与产业开发模式、大遗址保护与开发模式、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城市历史街区开发模式、村落开发模式五种基本类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有民俗博物馆保护与开发模式、文化节庆保护与开发模式、特色餐饮开发模式、演艺开发模式、主题公园开发模式、物化产品开发模式、影视开发模式七种基本类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业已形成一些典型范本,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化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进步,中国作为文化遗产大国,将会有更多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经验成为世界性的范本,中国作为文化遗产大国的地位和对世界的影响力也将会同步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文化产业 保护与开发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认同体验视角下的区域文化旅游主题构建研究——以河西走廊为例 被引量:52
11
作者 傅才武 钟晟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1-106,共6页
文化认同有助于培养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认同体验是旅游体验的高级阶段。河西走廊地区在中华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多民族冲突与融合的"锋线"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体验的资源宝库,然而其文化旅游产业发... 文化认同有助于培养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认同体验是旅游体验的高级阶段。河西走廊地区在中华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多民族冲突与融合的"锋线"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体验的资源宝库,然而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仍然滞后。河西走廊地区应以"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题,开展品牌营销模式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模式创新、旅游产品与游线组织创新等创新模式,推动区域整体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文化旅游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记辞章化:从中国叙事传统看唐人传奇的文体特征 被引量:22
12
作者 陈文新 王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8-201,共14页
传、记与辞章属于不同的文体类型,各有其约定俗成的写作惯例。汉魏六朝时,历史著作如范晔《后汉书》的传论,志怪小说如王嘉《拾遗记》等将辞章的艺术特质引入传、记,唐人则将这种创作倾向发展成一种划时代的风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体... 传、记与辞章属于不同的文体类型,各有其约定俗成的写作惯例。汉魏六朝时,历史著作如范晔《后汉书》的传论,志怪小说如王嘉《拾遗记》等将辞章的艺术特质引入传、记,唐人则将这种创作倾向发展成一种划时代的风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体———唐传奇。唐人传奇融传、记与辞章为一体,形成了若干新的写作惯例:从选材上看,唐人传奇对想象的世界和私人的感情生活倾注了浓厚的兴趣;就艺术表达而言,唐人传奇在传、记的叙事框架内穿插大量的景物描写,注重形式、辞藻、声调的经营,大量采用第一人称限知叙事和第三人称限知叙事。可以说,只有在融合了辞章的旨趣和表现手法后,传记才成为了传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传奇 文体特征 传、记辞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综合性文化娱乐中心与都市社会——以汉口民众乐园(1919—1949)为例 被引量:9
13
作者 胡俊修 钟爱平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0-83,共4页
综合性文化娱乐中心是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产物,反过来它又推动近代都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汉口民众乐园的历史显示,近代综合性文娱中心与都市社会构成同步互动、互为表里的关系。一方面,近代城市社会为综... 综合性文化娱乐中心是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产物,反过来它又推动近代都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汉口民众乐园的历史显示,近代综合性文娱中心与都市社会构成同步互动、互为表里的关系。一方面,近代城市社会为综合性文娱中心的生长培植了土壤,充实了内容,规定了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综合性文娱中心又俨然是都市社会变迁的风向标,是观察和形塑城市生活方式与文化品位的窗口,是民众交游往来的拓展地和政治归属感的养成空间,进而成为城市声望与集体记忆的重要凭借,为从经济之城向文化之城的升华提供了历史与现实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文化娱乐中心 都市社会 城市生活 汉口民众乐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公共文化领域的形成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傅才武 何璇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43,共6页
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过程中,社会文化空间由私人领域向公共文化领域的拓展,促进了近代文化行业的形成并构成了建立国家文化体制的基础。文化行业逐步成为影响社会运行方式的独立结构,既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宽广的文化消费空间,又在... 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过程中,社会文化空间由私人领域向公共文化领域的拓展,促进了近代文化行业的形成并构成了建立国家文化体制的基础。文化行业逐步成为影响社会运行方式的独立结构,既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宽广的文化消费空间,又在近代中国"以党建国"的政治模式引导下构建了中国社会新型的文化动员模式,同时客观上构成了中国"文化战线"动员模式的路径锁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文化建设 公共文化领域 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行业 文化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展开 被引量:24
15
作者 冯天瑜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6,共2页
中国是一个文明传统悠久深厚的国度,又是一个广土众民的国度,其文化的时代性演进和地域性展开均呈现婀娜多姿的状貌,因而切忌作简单化的描述与概括。要想获得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必须纠正空泛、粗疏的学风,多做具体分析和实证研究,方... 中国是一个文明传统悠久深厚的国度,又是一个广土众民的国度,其文化的时代性演进和地域性展开均呈现婀娜多姿的状貌,因而切忌作简单化的描述与概括。要想获得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必须纠正空泛、粗疏的学风,多做具体分析和实证研究,方能为综合与抽象提供坚实的基础。而此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对中国文化加以分区考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地域性 文化域分 区域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摊贩与中国近代城市大众文化 被引量:4
16
作者 胡俊修 索宇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4-167,176,共5页
在近代中国城市社会,市民日常生活所需为摊贩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摊贩则成为城市的流动风景,装点了城市之声、城市之味和城市之乐。流动摊贩花样百出的叫卖声、招徕生意的器具声宛若城市的交响乐,滋润着五味俱全的城市味觉,形塑着城... 在近代中国城市社会,市民日常生活所需为摊贩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摊贩则成为城市的流动风景,装点了城市之声、城市之味和城市之乐。流动摊贩花样百出的叫卖声、招徕生意的器具声宛若城市的交响乐,滋润着五味俱全的城市味觉,形塑着城市品牌与市民品味;流动摊贩售卖货品,又身怀生存绝技,表演街头艺术,丰富了城市大众娱乐,增添了都市的草根色彩与平民精神,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与城市大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摊贩 近代城市 大众文化 城市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城市民变的比较审视——以1908年汉口摊户风潮与1946年上海摊贩风潮为中心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俊修 李静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7-106,共10页
在近代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政府管理下层社会群体时常失效从而诱发城市民变,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城市政治文化与日常生活。1908年汉口摊户风潮与1946年上海摊贩风潮对比表明,摊贩集体行动的爆发是政府管理摊贩失效与异化社会环境共同... 在近代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政府管理下层社会群体时常失效从而诱发城市民变,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城市政治文化与日常生活。1908年汉口摊户风潮与1946年上海摊贩风潮对比表明,摊贩集体行动的爆发是政府管理摊贩失效与异化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抗争方式、步骤、目标呈现出一般性展演规律和大众心态,也在历史的发展中发生局部变异。市政当局、商会组织、新闻媒体、权力谋求者等不同社会力量基于各自利益的考量与行动,左右了摊贩风潮的发展轨迹与社会关注。摊贩集体行动影响了市政公权与下层民众间的关系态势,但并未根本改变摊贩的生存状态。背离民生的执政理念使市政当局时常置市容整顿于小民生计以优先的位置。政府立场与民众利益的根本对立,注定了风潮后的宁静只是暂时的,城市民变成为社会动荡与统治危机的预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民变 汉口 上海 摊贩风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明西学译词的文化转型意义——以“脑囊”、“几何”、“地球”、“契丹即中国”为例 被引量:9
18
作者 冯天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6期657-664,共8页
晚明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等与中国士人徐光启、李之藻等合译西书 ,厘定的一批译词具有文化转型意义 ,如以“脑囊”取代“心”为意识及记忆器官的专名 ;将古典疑问数词改造成数学核心术语“几何” ;通过“地球”一词反映“地圆说” ,以救... 晚明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等与中国士人徐光启、李之藻等合译西书 ,厘定的一批译词具有文化转型意义 ,如以“脑囊”取代“心”为意识及记忆器官的专名 ;将古典疑问数词改造成数学核心术语“几何” ;通过“地球”一词反映“地圆说” ,以救正传统的“天圆地方说” ;确认“契丹”即“中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 地球 契丹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武汉“英雄城市”的文化性格及未来表达 被引量:9
19
作者 傅才武 严星柔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14,共10页
城市的文化性格与气质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内在规定性,也是一个城市特殊的魅力之所在。历史文化传承、地理空间结构和社会组织策略共同塑造了武汉勇毅坚韧、敢于担当,雄阔大气、兼容并蓄,流动开放、通变任放等文化性格。荆楚文... 城市的文化性格与气质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内在规定性,也是一个城市特殊的魅力之所在。历史文化传承、地理空间结构和社会组织策略共同塑造了武汉勇毅坚韧、敢于担当,雄阔大气、兼容并蓄,流动开放、通变任放等文化性格。荆楚文化所具有的不胜不休的传统底色、两江三镇的地理空间和商业性功能城市的基础结构,借助于艺术的、科学的、宗教的和生活方式的渠道,转化为武汉独特的城市性格。这种城市性格在抗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武汉赢得了“英雄城市”的赞誉,但新冠肺炎疫情对武汉同样存在着负面影响。应将武汉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激发出来的英雄城市品质转化为新时期武汉城市建设的文化力量,以21世纪世界生态文明标杆城市的战略定位传承和拓展英雄城市的文化品格,并借助于21世纪长江文明的世界性传播,支撑武汉成长为21世纪世界性超级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 英雄城市 文化性格 新冠肺炎疫情 生态文明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史研究范式的探究与省思(专题讨论):内在式批判与继承性创新 被引量:9
20
作者 郭齐勇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6-38,共3页
目前,我们对于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特性以及治中国哲学史的范式和方法,仍处在摸索之中。我们应当有一种自觉的咱识,即努力发掘中华民族原创性的智慧与古已有之的治学方法,同时借鉴国外的治学方法,加以创造性转化,目的则是创造性地... 目前,我们对于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特性以及治中国哲学史的范式和方法,仍处在摸索之中。我们应当有一种自觉的咱识,即努力发掘中华民族原创性的智慧与古已有之的治学方法,同时借鉴国外的治学方法,加以创造性转化,目的则是创造性地发展中国的哲学史研究。我所主张的方法论是一种“谦虚”的方法论。所谓“谦虚”是一种“同情的”、“客观的”理解,是“以继承为前提的创新”和“弱势或软性的诠释”。徐洪兴主张研究中国哲学首先是取法要正,即对中国哲学正视和正说,从正面来研究我们先人的思想,而不是带上各种各样的“眼镜”。潘德荣提出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经典诠释学”方法,这是对理论的出发点及其整个发展历程的反思,这一反思是在一个新的、更为广阔的视野中进行的,因而包含着某一理论原本所不具有的新因素。陈少明提倡中国哲学史著述中的反思性方式,即在叙述古代哲人的思想成果的同时,把哲学思考的方式也带给读者。上述观点是这组专题讨论的主要内容,作为一种抛砖引玉的初衷。希望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范式和方法的讨论,能够像陈少明所言,当有人以西方哲学为范本在知识形态上批评中国哲学不够哲学时,有志于当代中国哲学事业的同道对此应当有自觉的反省,即通过我们的积极探索,使中国哲学史的著述不再仅仅是一个展示古代思想遗产的成果,更应是全力推动现代哲学发展的思想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史 研究范式 省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