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肿瘤标志物C12蛋白芯片对晚期胃肠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1
作者 杨雪琴 陈创 +2 位作者 候晋轩 杨国梁 李雁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85-1289,共5页
目的:探讨多肿瘤标志物C12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在胃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总结329例胃肠癌初治患者C12芯片的检测结果,寻找出与胃肠癌相关性最强的肿瘤标志物,计算各种肿瘤标志物组合方式对提高诊断率的贡献。结果:C12系统对本组329例... 目的:探讨多肿瘤标志物C12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在胃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总结329例胃肠癌初治患者C12芯片的检测结果,寻找出与胃肠癌相关性最强的肿瘤标志物,计算各种肿瘤标志物组合方式对提高诊断率的贡献。结果:C12系统对本组329例胃肠癌患者的总体诊断率为39.21%,Ⅰ、Ⅱ、Ⅲ、Ⅳ期患者的诊断率分别为13.73%、33.33%、38.30%、58.03%。肿瘤标志物阳性率在各临床分期中的整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1),Ⅰ期与Ⅲ期、Ⅰ期与Ⅳ期、Ⅱ期与Ⅳ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1),其余分期相比没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C12系统中阳性率最高的三种TM是CEA、CA242和CA19-9,阳性率分别为27.36%、19.76%和19.45%,并且与肿瘤的分期相关。结论:C12检测系统对晚期胃肠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对早期的敏感性不高,临床迫切需要微型高效的胃肠癌检测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结直肠癌 肿瘤标志物 临床分期 蛋白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素-1活化ROCK/SLUG诱导人卵巢癌细胞发生上皮向间充质转分化 被引量:2
2
作者 张阿丽 张弓 +5 位作者 彭晋 王全胜 马欢 钟亚华 周福祥 谢丛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80-686,共7页
目的研究ROCK/SLUG信号通路在内皮素-1(endo-thelin-1,ET-1)促进人卵巢癌细胞上皮向间充质转分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中的作用。方法 ET-1处理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和CaOV3,或共用ROCK的活化突变体转染细胞或... 目的研究ROCK/SLUG信号通路在内皮素-1(endo-thelin-1,ET-1)促进人卵巢癌细胞上皮向间充质转分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中的作用。方法 ET-1处理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和CaOV3,或共用ROCK的活化突变体转染细胞或加入ROCK的抑制剂Y27632,并转染含SLUG启动子的pGL3质粒与Renilla质粒。实验末用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报告基因检测试剂盒检测SLUG启动子活性,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ot方法检测EMT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ET-1诱导SK-OV-3和CaOV3发生与EMT相一致的形态和基因变化,促进其细胞侵袭力;ET-1与内皮素A受体(endothelin A receptor,ETAR)结合,促进转录因子SLUG的转录;ET-1促进ROCK及fibronectin的表达,同时转染ROCK的活化突变体,促进ET-1诱导的fibronectin表达以及细胞侵袭力的增加。相反,ROCK抑制剂Y27632抑制ET-1对fibronectin表达以及细胞侵袭力的促进作用;转染ROCK的活化突变体,上调SLUG基因转录启动子活性促进其转录,抑制E-cadherin的转录。相反,ROCK的抑制剂Y27632抑制SLUG基因启动子的活性。结论 ET-1通过活化ROCK/SLUG通路促进人卵巢癌细胞发生EM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1 内皮素A受体 上皮向间充质转分化 人卵巢癌 ROCK SLU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鳞癌与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及人类乳头瘤病毒16E6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慧燕 蔡红兵 +1 位作者 陈长春 王景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50-754,823,共5页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及人乳头瘤病毒(HPV)16E6基因突变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阐明TGF-β1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07年5月—2009年1月住院手术患者的新鲜宫颈组织,分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17例、...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及人乳头瘤病毒(HPV)16E6基因突变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阐明TGF-β1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07年5月—2009年1月住院手术患者的新鲜宫颈组织,分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17例、CINⅡ-Ⅲ级17例及宫颈鳞状细胞癌39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标本中TGF-β1蛋白表达,用PCR法及直接测序检测组织HPV16E6基因,分析其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结果:CINⅠ、CINⅡ-Ⅲ及宫颈鳞癌组织中TGF-β1的阳性率分别为11.8%、35.3%及64.3%,其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晚期宫颈鳞癌(ⅡB-Ⅳ期)患者TGF-β1表达率为88.9%,显著高于早期宫颈鳞癌(ⅠB-ⅡA)患者(76.7%)(P<0.01)。HPV16E6在CINⅠ、CINⅡ-Ⅲ组和宫颈鳞癌组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1.8%、41.2%和82.1%,其检出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V16E6的阳性率与宫颈病变的进展程度呈正相关(r=0.592,P=0.001)。经基因测序,用DNAman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分析显示,共14例与标准株序列相同,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是D25E,检出率为42.5%。HPV16E6为非突变型患者中,其TGF-β1阳性率为50.0%;而在HPV16E6D25E患者中,其TGF-β1阳性率为92.9%(P<0.05)。结论:TGF-β1的表达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HPV16E6多态性可能与TGF-β1促进癌细胞的生长及侵袭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转化生长因子 人类乳头瘤病毒 E6基因 基因多态性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