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体肿瘤外科手术前经导管血管栓塞术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吕银章 王南 +3 位作者 徐安辉 黄艳荣 彭羚 漆剑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73-1076,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动脉栓塞对椎体肿瘤手术治疗的价值。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12月对36例椎体肿瘤患者手术前行经导管血管栓塞术,观察手术中的相关指标,对手术操作难度进行评分,并与对照组(同期42例术前未行经导管血管栓塞术的椎体肿瘤患者... 目的探讨术前动脉栓塞对椎体肿瘤手术治疗的价值。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12月对36例椎体肿瘤患者手术前行经导管血管栓塞术,观察手术中的相关指标,对手术操作难度进行评分,并与对照组(同期42例术前未行经导管血管栓塞术的椎体肿瘤患者)进行对比。结果栓塞组术中出血量平均1 428.9 ml、手术时间平均164.6 min、术后引流量190.7 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手术操作难度评分,栓塞组3个方面的得分为:1.42、1.78、1.97,低于对照组。结论在椎体肿瘤外科手术前,常规进行动脉栓塞,能显著减少肿瘤血供,降低术中出血量,有利于完整切除肿瘤,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动脉血管栓塞术 椎体肿瘤 明胶海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A诊断肠扭转 被引量:12
2
作者 曾祥芹 胡道予 +4 位作者 庞颖 李建军 张海彬 王秋霞 沈魏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75-1078,共4页
目的:探讨MSCTA技术对小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6月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21例小肠扭转病例。21例患者均行MSCT双期增强并对扫描图像行后处理,由两位经验丰富临床放射科医师观察增强后肠扭转的轴面CT图像,MSCT... 目的:探讨MSCTA技术对小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6月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21例小肠扭转病例。21例患者均行MSCT双期增强并对扫描图像行后处理,由两位经验丰富临床放射科医师观察增强后肠扭转的轴面CT图像,MSCTA图像上观察扭转血管的分布、走行及扭转度数,将MSCT及MSCTA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MSCTA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结果:CT增强轴位扫描示肠系膜血管呈"漩涡征"、肠管"漩涡征"、肠管"靶征"和"鸟喙征"各2、13、5和2例。仅仅表现为肠梗阻者6例,肠缺血表现者15例,腹腔积液者4例。MSCTA表现:13例肠系膜上动脉(SMA)远端分支扭转及走行异常,且均同时伴随相对应肠系膜上静脉(SMV)远端分支的扭转及走行异常(13/21);2例SMA、SMV主干及分支形态、位置大致正常;2例SMA主干近端扭转合并受累肠系膜上静脉主干扭转;2例SMA与肠系膜上静脉(SMV)走行杂乱,无确切扭转方向;2例SMA与SMV沿Z轴方向呈螺旋形旋转。结论:MSCTA与MSCT双期轴位增强图像相结合可提高肠扭转的诊断符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扭转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动脉灌注5-FU缓释微球治疗兔VX2肝肿瘤 被引量:2
3
作者 关键 胡道予 +2 位作者 卢凌 徐涛 潘初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1期799-802,共4页
目的研究5-FU缓释微球经胃十二指肠动脉灌注对兔VX2肝肿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成功接种肝VX2肿瘤的模型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用显微外科手术临时阻断肝总动脉血流,经胃十二指肠动脉插管至肝固有动脉起始部给药行介入治疗,术毕结扎胃... 目的研究5-FU缓释微球经胃十二指肠动脉灌注对兔VX2肝肿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成功接种肝VX2肿瘤的模型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用显微外科手术临时阻断肝总动脉血流,经胃十二指肠动脉插管至肝固有动脉起始部给药行介入治疗,术毕结扎胃十二指肠动脉。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5~1ml;B组(碘佛醇对照组)注射碘佛醇0.5~1ml;C组为碘油组(疗效对比组),注射超液化碘油0.5~1.0ml;D组为5-FU缓释微球组,注射5-FU缓释微球10mg和碘佛醇1ml混合溶液。4组实验动物于治疗1周后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坏死程度,并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治疗1周后5-FU缓释微球组肿瘤生长受到抑制,肿瘤生长率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碘佛醇对照组(P﹤0.05),与碘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肿瘤均有不同程度坏死,5-FU缓释微球组和碘油组肿瘤坏死率明显高于另两组(P<0.05)。生理盐水对照组、碘佛醇对照组和5-FU缓释微球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69±0.18、1.75±0.27和8.03±0.63,5-FU缓释微球组与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FU缓释微球经动脉灌注可抑制肝肿瘤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坏死,是有效的化疗栓塞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VX2肿瘤 缓释微球 凋亡 化疗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4
4
作者 于加省 胡道予 +5 位作者 李振强 何跃 陈如东 陈劲草 陈坚 雷霆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85-1088,共4页
目的:总结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破裂导致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期指导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2010年12月收治的9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破裂致CCF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9例动脉瘤... 目的:总结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破裂导致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期指导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2010年12月收治的9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破裂致CCF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9例动脉瘤性CCF,7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均为突发颅内搏动性杂音或眼部症状。头部CT/MRI均可见患侧眼球突出,眼上静脉增粗,以及海绵窦动脉瘤征象。脑血管造影(DSA)表现上与外伤性CCF相似,不同之处是动脉早期可见海绵窦段动脉瘤。结论:动脉瘤性CCF多为突发起病,表现为颅内搏动性杂音以及眼部症状。CT、MRI有助于初步诊断,DSA是其诊断的"金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场强影响介入性磁共振穿刺针成像因素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于宝 胡道予 +3 位作者 邵剑波 夏黎明 王承缘 李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67-170,共4页
目的 探讨 0 .3T、1.5T场强下影响介入性磁共振穿刺针成像的因素。以便提供正确的穿刺方法及成像技术参数 ,确保介入性磁共振操作的安全性及准确性。方法 将MR相容性介入穿刺针置于琼脂模型内 ,在 0 .3T、1.5T场强下 ,采用自旋回波序... 目的 探讨 0 .3T、1.5T场强下影响介入性磁共振穿刺针成像的因素。以便提供正确的穿刺方法及成像技术参数 ,确保介入性磁共振操作的安全性及准确性。方法 将MR相容性介入穿刺针置于琼脂模型内 ,在 0 .3T、1.5T场强下 ,采用自旋回波序列、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梯度回波序列 ,将穿刺针平行、垂直于主磁场 ,频率编码方向平行或垂直于穿刺针的方向进行扫描 ,在工作站测量图像上穿刺针的宽度及针尖的位置 ,比较图像上和实际针尖位置的差异 ,并比较不同场强下影响穿刺针伪影的因素。结果 各序列中梯度回波序列产生的伪影较大 ,快速自旋回波序列产生的伪影较小 ,自选回波序列产生的伪影最小 ,但快速自旋回波序列与自旋回波序列产生的伪影无明显差异。快速自旋回波序列与自旋回波序列中 ,当频率编码轴垂直于穿刺针长轴时伪影较大 ;当穿刺针方向逐渐平行于主磁场方向时 ,伪影逐渐减小。所有图像上针尖位置与实际针尖位置的差异在 1cm内。结论  1.5T场强下伪影宽度大于 0 .3T场强。在 0 .3T、1.5T场强下改变频率编码方向、脉冲序列、成像参数时 ,针尖位置的变化在 1cm内 ,穿刺针平行于主磁场方向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性磁共振 穿刺针 穿刺方法 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状结肠孤立性溃疡并脓肿形成一例
6
作者 王大伟 胡道予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25-1126,共2页
病例资料患者,女,32岁。11d前行剖宫产,手术顺利。术中产妇生命体征稳定,于左中下腹部可见长约10cm纵行手术切口,切口正常,无明显发热、切口红肿等感染迹象。剖宫产术后11d,患者左下腹疼痛8d,便血半天再次手术。术前患者体温37... 病例资料患者,女,32岁。11d前行剖宫产,手术顺利。术中产妇生命体征稳定,于左中下腹部可见长约10cm纵行手术切口,切口正常,无明显发热、切口红肿等感染迹象。剖宫产术后11d,患者左下腹疼痛8d,便血半天再次手术。术前患者体温37.8℃,血压145/85mmHg,脉搏、呼吸尚稳定;左下腹部疼痛,腹部无明显移动性浊音,肝脾不大,浅表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肿形成 乙状结肠 下腹部疼痛 剖宫产术后 溃疡 孤立 生命体征稳定 手术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辅助压缩感知技术在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磁共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严祥虎 罗毅 +3 位作者 冉玲平 夏黎明 张诗雨 黄璐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7-272,共6页
目的:与常规T_(2)加权黑血序列(T_(2)W-DB)序列进行比较,探讨深度学习辅助压缩感知(ACS)T_(2)W-DB序列(ACS T_(2)W-DB)在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8月-12月本院10例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组)和10例健... 目的:与常规T_(2)加权黑血序列(T_(2)W-DB)序列进行比较,探讨深度学习辅助压缩感知(ACS)T_(2)W-DB序列(ACS T_(2)W-DB)在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8月-12月本院10例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组)和1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均进行左心室连续短轴常规T_(2)W-DB序列和ACS T_(2)W-DB扫描。分别记录常规T_(2)W-DB和ACS T_(2)W-DB序列的扫描时间,计算图像质量心肌信噪比(SNR)和心肌血池对比信噪比(CNR)以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主观评分应用Likert评分量表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具体评分内容包括总体图像质量、血池抑制效果、右心室游离壁、左心室游离壁和室间隔可视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两观察者间图像质量的客观定量指标一致性,采用加权Kappa系数评价两观察者间主观评分的一致性,采用配对t检验和Wilcoxon检验比较常规T_(2)W-DB和单次激发ACS T_(2)W-DB的图像质量客观定量指标、采集时间和主观评分。并记录图像运动伪影情况。结果:ACS T_(2)W-DB总采集时间(51.4±8.3 s)明显短于常规T_(2)W-DB(79.8±11.3 s,P<0.001)。在心衰组中ACS T_(2)W-DB的SNR和CNR均显著高于常规T_(2)W-DB(P=0.042、0.007),且在健康对照组中CNR也高于常规T_(2)W-DB(P=0.030)。在健康对照组和心衰组中ACS T_(2)W-DB的图像整体质量、血池抑制效果、右心室壁、左心室游离壁和室间隔可视性与常规T_(2)W-DB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CS T_(2)W-DB和常规T_(2)W-DB图像质量客观定量指标和主观评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P均<0.05)。在心衰组中ACS T_(2)W-DB图像伪影明显少于常规T_(2)W-DB。结论:与常规T_(2)W-DB序列相比,ACS T_(2)W-DB可以显著缩短扫描时间,降低图像伪影,改善图像质量,有希望成为心力衰竭患者T_(2)W-DB的替代选择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磁共振 心力衰竭 深度学习 压缩感知 T 2加权黑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