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育支教志愿服务提升乡村中小学生体育教育质量的机制研究
1
作者 柳鸣毅 龚海培 +4 位作者 孔年欣 蔡静洁 尹子康 杜志伟 彭李奥 《体育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4,共14页
促进乡村中小学生体育教育质量提升作为教育部门的职能,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内容,可探索与建立新机制。研究基于全国8个省(自治区)218所乡村学校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体育支教志愿服务的整体政策效应,并引入两步回归法识... 促进乡村中小学生体育教育质量提升作为教育部门的职能,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内容,可探索与建立新机制。研究基于全国8个省(自治区)218所乡村学校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体育支教志愿服务的整体政策效应,并引入两步回归法识别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体育支教志愿服务显著提升了学生在体育课程参与、体育课外活动频率、体育支教志愿者认可、体育技能掌握与体能水平等多个维度的表现,验证了其在改善乡村学校体育教学供给与激发学生体育参与方面的积极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政策效果在少数民族与初中学段的学生中更为显著,特别是在体育技能掌握和体能水平提升方面,边际效应明显高于其他群体。机制分析进一步表明,体育支教志愿服务主要通过资源支持、师生互动、能力提升3类机制,构建了从体育支教志愿服务供给改善到促进学生体育教育质量提升的完整作用路径。研究建议: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多元并举改善乡村学校体育教育基础条件;二是实施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提高乡村体育支教志愿服务教学水平;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协同联动促进乡村体育支教志愿服务队伍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体育支教志愿服务 乡村教育质量 中小学体育教育 教育公平 异质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青少年体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学理探索
2
作者 柳鸣毅 龚海培 +10 位作者 孔年欣 尹子康 蔡静洁 但艳芳 杜志伟 彭李奥 李鸿恒 陈一丁 郭成根 张毅恒 敬艳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4,共15页
构建中国特色青少年体育自主知识体系是对青少年体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系统集成与深刻总结。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特色青少年体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过程进行学理探索。经研究发现,中国特色青少年体育自主知识体系在历史... 构建中国特色青少年体育自主知识体系是对青少年体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系统集成与深刻总结。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特色青少年体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过程进行学理探索。经研究发现,中国特色青少年体育自主知识体系在历史演进中,呈现出成长需要的人本性、全面发展的多元性、体教融合的实践性、知识贯通的交叉性的多重内涵特征。在梳理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性文献的基础上,围绕遵循国家战略思想路线、坚持目标导向、夯实法治基础、推动机制创新、立足本土实践的逻辑主线,提出中国特色青少年体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推进路向:1)凸显国家优先发展青少年体育的战略性;2)推动青少年体育知识学科交叉的创新性;3)回归青少年体育理论扎根中国的本土性;4)侧重青少年体育多维知识体系的应用性;5)增强青少年体育文化教育交流的开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知识体系 青少年体育 理论逻辑 实践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共同生产的过程机理与高质量推进路径 被引量:2
3
作者 吕辰楠 郑湘平 +1 位作者 赵元吉 吕万刚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22,共7页
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共同生产是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时代趋向,已然成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的新范式。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基于共同生产理论,以数字赋能为手段,探讨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 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共同生产是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时代趋向,已然成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的新范式。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基于共同生产理论,以数字赋能为手段,探讨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共同生产的过程机理及现实堵点,并提出高质量推进路径。研究认为,数字技术具有精准性、整合性、交互性、去中介性和共享性特征,能够推动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共同生产实现质效双升。数字赋能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共同生产面临因需求感知与表达不畅引发服务供给错位、供给不足与应用异化掣肘服务体验质量、标准欠缺与供给僵化削弱内生参与动力、监管不足与权责不明加剧数据安全风险、形式主义与边缘参与导致数字评价失真等问题。应通过优化政社合作机制、提升数字供给能力、推动数字标准建设、完善数据安全监管体系和健全数字质量评价体系等措施推动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体育公共服务 共同生产 数字赋能 体育健康促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策工具视角下县域青少年体育现代化治理的政策逻辑研究——以浙江省41 个体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龚海培 柳鸣毅 +4 位作者 敬艳 尹子康 蔡静洁 孔年欣 杜志伟 《体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44,共12页
研究采取扎根理论法,立足政策工具视角,以“动力机制—政策之窗—工具类型—政策目标”为分析思路,对浙江省41个体育现代化县(市、区)政策文本及访谈资料进行剖析,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县域青少年体育现代化治理政策的逻辑与对策。研... 研究采取扎根理论法,立足政策工具视角,以“动力机制—政策之窗—工具类型—政策目标”为分析思路,对浙江省41个体育现代化县(市、区)政策文本及访谈资料进行剖析,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县域青少年体育现代化治理政策的逻辑与对策。研究结论:①地方体育部门贯彻国家体育战略的纵向压力、挖掘乡村资源打造特色案例的县域间横向竞争压力、农村体育资源短缺等现实境况以及中央与地方的政策共识,构成了县域青少年体育社会治理多重发展动力;②归纳出多元协同型、创新发展型和本土特色型三类政策工具,其组合与使用可满足不同县域的区位、自然及体育或教育等治理需求,提升治理水平;③优化和均衡政策工具的使用结构与频率,提升综合治理效果;持续探索县域青少年体育治理的新模式,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优化县域青少年体育政策执行监督机制,激发基层体育治理动力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中国 青少年体育 县域 体育现代化 体育后备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青少年体育教育跨域治理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2
5
作者 孔年欣 柳鸣毅 +2 位作者 敬艳 高颖 张开翼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0-703,共14页
为了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改革,推动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发展,运用文献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探究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改革的现实诉求及英国青少年体育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经研究发现,21世纪初期,英国为应对青少年健康危机及扭转竞技体育水平... 为了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改革,推动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发展,运用文献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探究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改革的现实诉求及英国青少年体育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经研究发现,21世纪初期,英国为应对青少年健康危机及扭转竞技体育水平下滑的局面,以跨域治理模式管理青少年体育教育公共事务,取得良好成效。分析认为,英国以协同治理共促青少年体育教育融合发展、纵横协调传导青少年体育教育政策效能、多方合力形成多元主体相互向度权力,构成了跨部门、跨层级及跨领域的跨域治理模式。基于此,对我国体育教育提出建议:应立足普通学校、体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三大阵地,形成多部门协同深化体教融合、多层级整合体教融合资源、多领域达成体教融合共识的新格局,完善我国青少年健康促进、运动训练与体育竞赛三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青少年体育教育 跨域治理 经验启示 体教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教融合协同治理能力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基于多案例研究
6
作者 柳鸣毅 孔年欣 +4 位作者 龚海培 彭李奥 蔡静洁 杜志伟 尹子康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14,共12页
围绕新时代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教融合目标新指向,要形成中央到地方跨层级、从体育到教育跨部门、从政府到社会跨领域,协同推进体教融合的治理路径。文章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聚焦影响体教融合协同治理能力... 围绕新时代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教融合目标新指向,要形成中央到地方跨层级、从体育到教育跨部门、从政府到社会跨领域,协同推进体教融合的治理路径。文章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聚焦影响体教融合协同治理能力的因素,深入分析我国体教融合16个典型案例文本,对案例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性编码,提炼出融合愿景一致度、体育教育科学度、精英培养创新度、政策体系完善度、地方特色彰显度、治理主体互助度、组织体系完整度、资源整合充分度和合作治理耦合度等9个体教融合协同治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根据扎根理论将上述9个因素归纳为增强人才效益、提高政策效能、优化利益主体、建立耦合关系等4个维度,从目标层、手段层、组织层和机制层级构建了体教融合协同治理能力影响因素的4维层级模型,为提高体教融合协同治理能力提供了基于多案例的理论分析框架和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教融合 协同治理 影响因素 体育强国 教育强国 健康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作模式的低龄老年人力量素质评价指标模型构建研究
7
作者 郭成根 郑湘平 +4 位作者 柳鸣毅 陈奥娜 李福有 谭雪峰 孙璞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78,共9页
目的:基于动作模式探索低龄老年人力量素质的结构要素,构建与验证低龄老年人力量素质评价指标模型,并研制模型评价标准参考值。方法: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德尔菲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编制测评工具并采集533名低龄老年人力量素质数据... 目的:基于动作模式探索低龄老年人力量素质的结构要素,构建与验证低龄老年人力量素质评价指标模型,并研制模型评价标准参考值。方法: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德尔菲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编制测评工具并采集533名低龄老年人力量素质数据,运用SPSS21.0和AMOS24.0等软件对指标体系进行区分度、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信效度检验,构建并验证评价指标模型。结果:(1)基于动作模式确立了低龄老年人力量素质的结构要素,包括上肢、躯干和下肢3项一级指标,推撑、提拉、抓握、体屈、体伸、旋转、蹲起和步行8项二级指标和20项三级指标。(2)经同质性信度和结构效度检验,剔除2项三级指标后构建了低龄老年人力量素质评价指标模型。(3)模型修正后GFI=0.946,AGFI=0.924,RMSEA=0.041,SRMR=0.035,TLI=0.963,CFI=0.970,适配度指标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残差均为正且显著,无违反估计,验证了模型的区分度、信度和效度。(4)研制了模型评价标准参考值,并通过系统内折半回代检验,验证了标准的适切性。结论:本研究基于动作模式构建了低龄老年人力量素质评价指标模型,并研制了模型的评价标准参考值。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信度和效度,其创新性和实用价值对于落实健康老龄化的理念,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研究可在本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基于动作模式的低龄老年人力量素质精准化干预方案,最终形成基于动作模式的力量素质“测评—干预”一体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力量素质 动作模式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竞技跆拳道前横踢动作进攻腿的运动协调特征
8
作者 周佳杨 贾孟尧 +2 位作者 马勇 刘林 蔺世杰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8-598,共11页
目的 探讨竞技跆拳道运动员在得分状态下前横踢动作进攻腿的运动协调特征,为教练员制定分阶段、分环节的精准训练策略,从而提升运动员动作效率与成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15名优秀跆拳道运动员前横踢不同运动阶段的运动学和表面肌... 目的 探讨竞技跆拳道运动员在得分状态下前横踢动作进攻腿的运动协调特征,为教练员制定分阶段、分环节的精准训练策略,从而提升运动员动作效率与成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15名优秀跆拳道运动员前横踢不同运动阶段的运动学和表面肌电信号等相关数据,采用连续相对相位法(continuous relative phase,CRP)计算关节协调性及其变异性(variability of continuous relative phase,VCRP),采用非负矩阵分解法和k-means聚类分析肌肉协同特征。结果 启动阶段耦合以冠状轴膝-踝耦合和矢状轴髋-踝耦合为主;踢击阶段耦合以冠状轴髋-膝和髋-踝耦合和垂直轴膝-踝耦合为主;回收阶段耦合以冠状轴髋-膝和髋-踝耦合和矢状轴上膝-踝耦合为主,均相对稳定在0 rad附近。近80.0%VCRP在各阶段总体稳定,仅在阶段切换时刻出现少许波动。启动、踢击、回收阶段分别形成4、5、4个聚类;各阶段之间间隙均值差异显著(P<0.001),稀疏性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肌肉协同簇每个阶段通用,部分肌肉协同簇不同阶段肌肉协同模式不同。结论 关节协调在各阶段有1~3个主要的关节协调模式,阶段内部稳定,切换灵活;肌肉协同全程动态调整,通用型肌肉协同模式跨阶段发挥类似功能,分化型肌肉协同模式实现相应阶段特定功能。训练中应将注意力重点放至启动和踢击阶段,且需加强对关键点的控制能力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跆拳道 横踢 连续相对相位法 肌肉协同 关节协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对青少年早期专项化训练的理论框架和策略选择 被引量:2
9
作者 柳鸣毅 孔年欣 +2 位作者 尹子康 郭成根 万芩颖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3-673,729,共12页
为应对青少年早期专项化训练,国际体育管理及学术组织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指南或立场声明,旨在营造健康的青少年成长环境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应对青少年早期专项化训练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难以准确阐释早期专项化训练对青少年产生负面... 为应对青少年早期专项化训练,国际体育管理及学术组织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指南或立场声明,旨在营造健康的青少年成长环境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应对青少年早期专项化训练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难以准确阐释早期专项化训练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的理论机理。对国际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提炼应对青少年早期专项化训练的科学问题,以此为逻辑起点形成“概念内涵—遵循原则—理论支撑—研究前瞻”的学理链,构建应对青少年早期专项化训练的理论框架。从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等视角,相继对青少年早期专项化训练的概念内涵与遵循原则,以及运动训练过程控制、运动训练周期及竞技能力等运动训练学及相关学科理论进行阐释。同时,从青少年早期专项化训练的研究视角、对象、途径和价值等方面讨论应对青少年早期专项化训练的未来研究路向。基于此,从青少年运动训练组织体系、理论研究、团队建设和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兼具学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早期专项化训练 运动训练 理论框架 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骼肌延迟性增强效应改善运动表现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与应用策略
10
作者 郭成根 刘奕君 +1 位作者 陈奥娜 李福有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8-669,共12页
延迟性增强效应(DLP)作为一种通过比赛或训练前预激活诱导特定生理反应改善运动表现的新策略,国内鲜见有相关文献。运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厘清DLP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和应用策略,为我国相关体育运动理论研究... 延迟性增强效应(DLP)作为一种通过比赛或训练前预激活诱导特定生理反应改善运动表现的新策略,国内鲜见有相关文献。运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厘清DLP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和应用策略,为我国相关体育运动理论研究与训练实践提供新视角。经研究发现:1)诱导DLP改善运动表现的最佳时间段是比赛或训练前6~33 h;2)睾酮日节律变异、刚度调控、体温调节、高阶运动单位募集、肌球蛋白调节轻链磷酸化和心理准备是DLP改善运动表现的主要机制;3)力量水平、激活方式、负荷强度、负荷量、恢复时间和肌纤维类型是影响DLP改善运动表现的主要因素;4)设计专项化的激活方式、施加最佳的激活负荷和选择合适的激活时间是DLP实践应用的优化策略。深化DLP的理论认识对于优化运动训练方案、改善运动员竞技表现以及推动我国体育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引领作用。未来可着重从DLP与PAP(激活后增强效应)的关系、DLP“窗口期”的精准把控、DLP的效益转换等方面展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活后增强效应 PAP 力量和爆发力 体能训练 专项表现 预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