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教融合视域下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实践启示——基于武汉体育学院体操学校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姚潇治 王子怡 +2 位作者 李雅雯 郑湘平 聂应军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96,共8页
基于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结合体教融合视域下的新契机、新要求,以武汉体育学院体操学校为案例,采用单案例扎根理论研究法,对武汉体育学院体操学校的后备人才培养真实场景进行探索式记录及概念化总结,构建体教融合视域... 基于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结合体教融合视域下的新契机、新要求,以武汉体育学院体操学校为案例,采用单案例扎根理论研究法,对武汉体育学院体操学校的后备人才培养真实场景进行探索式记录及概念化总结,构建体教融合视域下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概念模型。发现:武汉体育学院体操学校在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已形成“理念+资源”同发力保障运动员身心健康、“培养+输送”全链条解决运动员后顾之忧、“品牌+传承”双驱动化解运动员人才断层等卓有成效的科学化、多元化、可持续化方案,为体教融合视域下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实践提供了如下启示:(1)加快训练理念转变,建立科学训练新格局;(2)扎根体育院校阵地,健全人才培养新体系;(3)明晰人力产权归属,打通人才横向输送渠道;(4)重视师资综合素质,角色转型调和学训矛盾;(5)加强体操精神宣传,塑造体操文化传承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教融合 竞技体操 后备人才培养 质性研究 科学化训练 多元化管理 可持续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16届世界拳击锦标赛邹市明技战术特征与实战问题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余银 鲍善军 +3 位作者 赵勇 高平 祝大鹏 王梅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5-79,共5页
以第16届世界拳击锦标赛男子49 kg级决赛、半决赛为依据,应用专家访谈、视频分析等方法对邹市明技战术实战特征进行研究分析。邹市明在技术使用上立足自身灵活、快速的优势,表现出以中远距离进攻为主的技术风格。进攻拳法使用上摆拳的... 以第16届世界拳击锦标赛男子49 kg级决赛、半决赛为依据,应用专家访谈、视频分析等方法对邹市明技战术实战特征进行研究分析。邹市明在技术使用上立足自身灵活、快速的优势,表现出以中远距离进攻为主的技术风格。进攻拳法使用上摆拳的使用频率和得点可能性最高,直拳次之,勾拳最少,防守技术善于使用摇避、移动和后仰防守,进攻时以击打对手的头部侧面和头部正面为主;战术能力全面而特长突出,构建了一套"进攻反击"战术体系,实战中战术内容核心是突击强攻、抓机会打迎击和反击,并及时打吊摆脱;技战术效果较好,能够根据对手特点和场上局势合理应用技战术战胜对手;另外,技战术存在着进攻得分能力下降,近距离作战、重拳进攻、连续进攻能力有限,比赛后半程技战术相对保守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16届拳击 邹市明 技战术 实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拳击队男子小级别奥运赛前强化性训练模式特征解析 被引量:4
3
作者 余银 高平 +5 位作者 鲍善军 王志强 王海明 许志娟 郜卫峰 洪晓彬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5-81,共7页
主要采用现场观察、跟踪测试、专家访谈、数理统计、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国家拳击队小级别里约奥运会赛前强化性训练周训练负荷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结论:赛前强化性训练周的"循环链"结构由4个单元构成;课程类型包括常规训练课、... 主要采用现场观察、跟踪测试、专家访谈、数理统计、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国家拳击队小级别里约奥运会赛前强化性训练周训练负荷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结论:赛前强化性训练周的"循环链"结构由4个单元构成;课程类型包括常规训练课、强度训练课、模拟比赛课和调整训练课4种类型;强化性训练周负荷强化的重点是提高训练强度,而总训练量保持不变;同时高度重视运动员的实战能力、对抗能力训练以及强度训练后的及时调整与恢复;强化性训练周的内容重点在于专项技术和对抗训练,专项技术训练目的是为加强基本技术,加强连续进攻、高强度运动能力以及出拳力度,专项对抗训练目的则是突出实战比赛能力、反击能力、连续拼打能力;周训练强度变化呈现"三波峰"模式;整体训练思想强调:紧盯规则趋势,强化制胜因素;突出训练强度,合理控制训练量;强化快速意识和能力;大力提高实战能力;体能训练技能化;注重运动员能力的扬长补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拳击队 男子小级别 赛前训练 训练模式 负荷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赋能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于多学科视角的模型构建 被引量:28
4
作者 吴彰忠 钟亚平 +1 位作者 周易文 王广赢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0-48,共9页
公共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多样性、数字时代治理的复杂性以及学科发展的融合性共同决定了数字赋能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一项具有多学科辐射性的复杂系统工程。基于多学科视角,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 公共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多样性、数字时代治理的复杂性以及学科发展的融合性共同决定了数字赋能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一项具有多学科辐射性的复杂系统工程。基于多学科视角,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性、全面性、创新性地回答了数字赋能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学理逻辑。研究认为:从政治学视角来看,数字赋能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能够更好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体现了“赋权”逻辑;从管理学视角来看,数字赋能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能够更加优化“需求获取—供给决策—流程管理—绩效评价”这一管理运行过程,彰显了“提质”逻辑;从经济学视角来看,数字赋能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能够持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信息机制、激励机制、效率机制、节能机制,蕴含了“增效”逻辑;从社会学视角来看,数字赋能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能够更加适应“场景社会”“缩时社会”“分众社会”“异步社会”背景下的社会治理需求,折射了“使能”逻辑。因此,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多学科系统思维在推进数字赋能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这一复杂工程中的方法论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健身 公共服务体系 数字体育 数字赋能 体育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