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对雅鲁藏布江拉萨裂腹鱼生长的影响
1
作者 苟仕骐 林少卿 +3 位作者 张文敏 李大鹏 刘香江 霍斌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2,共12页
为揭示裂腹鱼类生长对过往气候变化的长期响应规律,基于硬组织年代学法研究重建了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50年的历史生长序列,并利用混合效应模型探索了生长对过往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年轮计数法和交叉定年法估算的拉... 为揭示裂腹鱼类生长对过往气候变化的长期响应规律,基于硬组织年代学法研究重建了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50年的历史生长序列,并利用混合效应模型探索了生长对过往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年轮计数法和交叉定年法估算的拉萨裂腹鱼年龄的平均百分比误差(IAPE)分别为5.13%和0%,随着年龄的增长2种方法估算年龄的差异逐渐增大。估算的同步生长系数均值为0.406,实测轮纹宽度随年龄的增长呈显著减小趋势。构建的生长混合效应模型对拉萨裂腹鱼生长的解释率高达91.7%,其中,内在因子和气候因子的解释率总计为80.1%。拉萨裂腹鱼生长展现出个体和年际变异性,其生长稳态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转变。气温、北极涛动(A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印度洋偶极子(IOD)均与拉萨裂腹鱼生长呈负的线性关系,且对其生长的影响存在空间和滞后效应。其中,印度洋偶极子是关键气候因子,该因子估算的参数值为-0.0618。建议后续研究将性成熟因子和其他环境因子纳入模型构建,并综合考虑时间、空间和物种等多维尺度,从而更系统、深入地揭示裂腹鱼类生长对多重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裂腹鱼 生长 硬组织年代学 气候变化 混合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渡河沙湾水电站鱼道过鱼效率评估研究
2
作者 廖艺红 王先政 +4 位作者 王袁 郑大禹 郭涛 赵艺 张杰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48-453,共6页
为了解沙湾水电站鱼道的过鱼效果,在鱼道内开展了通过性与折返性试验。以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为研究对象,通过在鱼道内安装PIT(Passive Integrated Transpondere)监测设备,记录标记鱼上溯行为。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坝下共采... 为了解沙湾水电站鱼道的过鱼效果,在鱼道内开展了通过性与折返性试验。以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为研究对象,通过在鱼道内安装PIT(Passive Integrated Transpondere)监测设备,记录标记鱼上溯行为。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坝下共采集到鱼类15种,共计284尾,属2目4科13属,坝下优势种(IRI>1 000)为钝吻棒花鱼、麦穗鱼、白甲鱼、短须颌须鮈、唇■和裸腹片唇鮈。鱼道内共采集到鱼类10种,共计258尾,属1目2科10属,鱼道内优势种(IRI>1 000)为尖鳍马口鱼大鳞亚种、裸腹片唇鮈、蛇鮈、钝吻棒花鱼、麦穗鱼。监测期间共获得标记鱼信号1 848次,共监测到标记鱼221尾,有70尾未被监测到信息。标记鱼上行率为36.08%,折返率为58.42%,通过率为18.10%。监测期间白天(8:00—20:00)监测到的信号数高于夜晚(20:00—8:00),使用鱼道最频繁时间段为10:00—11:00、15:00—16:00和16:00—17:00。研究成果可为国内过鱼设施的过鱼效果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道 PIT标记 IRI 通过率 中华倒刺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催产激素和环境因子对侧沟爬岩鳅人工繁殖和胚胎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顾正选 舒敏 +2 位作者 徐华建 刘茂春 张欢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35-38,共4页
为探究侧沟爬岩鳅(Beaufortia liui)人工繁殖的适宜催产激素和环境因子,选取6组催产剂及剂量组合对其进行催产孵化试验,同时设计不同水温和水流速度2个环境因子分别对侧沟爬岩鳅人工繁殖和胚胎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μg/kg LHRH-A_... 为探究侧沟爬岩鳅(Beaufortia liui)人工繁殖的适宜催产激素和环境因子,选取6组催产剂及剂量组合对其进行催产孵化试验,同时设计不同水温和水流速度2个环境因子分别对侧沟爬岩鳅人工繁殖和胚胎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μg/kg LHRH-A_(2)+200 IU/kg HCG催产剂组合较适于侧沟爬岩鳅亲鱼催产和孵化,催产剂效应时间为26.5 h、催产率为94.0%、受精率为83.0%,成熟卵呈卵圆形,卵径约0.8 mm,淡黄色,微黏性;亲鱼催产和孵化适宜水温为(18±5)℃,此时受精率为76.4%、孵化率为79.4%;水流速度为0.4~0.6 m/s时,有利于鱼卵的孵化,受精率达68.0%~72.0%。胚胎发育观察显示,在水温(17.0±0.5)℃条件下,侧沟爬岩鳅从受精至孵化出仔鱼历时60.9 h,历经受精卵、胚盘隆起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发生期和出膜期8个发育阶段,26个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沟爬岩鳅(Beaufortia liui) 人工繁殖 胚胎发育 外源催产激素 环境因子 水温 水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开口集运鱼系统集鱼效果研究
4
作者 沈智敏 黄永国 +4 位作者 廖艺红 韦向星 王鑫 张杰 匡晓鸣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79-483,共5页
为了解龙开口集运鱼系统的集鱼效果,通过集运鱼系统的定期运行,对8种目标鱼类进行捕捞过鱼。结果表明,集鱼系统对裂腹鱼的集鱼效果较好,但与2021年集鱼系统监测结果差别较大。说明在相同时节,受到周围环境不同影响,集鱼系统对同一鱼类... 为了解龙开口集运鱼系统的集鱼效果,通过集运鱼系统的定期运行,对8种目标鱼类进行捕捞过鱼。结果表明,集鱼系统对裂腹鱼的集鱼效果较好,但与2021年集鱼系统监测结果差别较大。说明在相同时节,受到周围环境不同影响,集鱼系统对同一鱼类的集鱼效果不同。随后以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细鳞裂腹鱼(Schizothorax chongi(Fang))、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PIT试验,研究在集鱼系统不同部位放流后的集鱼效果。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在集鱼斗内放流后回捕到该区域放流的标记鱼17尾,进入到集鱼平台中13尾,逃出集鱼平台比例为23.08%。在集鱼平台入口放流的标记鱼进入集鱼斗8尾,留在集鱼平台中9尾,逃出集鱼平台比例为45.16%。深水网箔入口处放流的标记鱼监测到5尾进入集鱼平台中,上溯率为16.67%。研究结果表明龙开口集运鱼系统具有一定的集鱼效果。该研究可为龙开口集运鱼系统的改造及国内集运鱼系统集鱼效果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鱼平台 集鱼效果 PIT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斑原鮡苗种培育试验
5
作者 张欢 陈思 +3 位作者 杜春忠 金冠锋 张乾 龚辉 《水产养殖》 2025年第9期22-25,共4页
开展了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苗种培育试验。采用DOM (10 mg/kg)+LRH-A2(10μg/kg)的混合激素对雌鱼进行2针注射催产,共获得受精卵2 000余粒,其中受精率为43.12%,孵化率为57.75%,培育出518尾黑斑原鮡鱼苗。用丰年虫开口30 d... 开展了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苗种培育试验。采用DOM (10 mg/kg)+LRH-A2(10μg/kg)的混合激素对雌鱼进行2针注射催产,共获得受精卵2 000余粒,其中受精率为43.12%,孵化率为57.75%,培育出518尾黑斑原鮡鱼苗。用丰年虫开口30 d后,设置猪肝粉末+摇蚊幼虫(A组)、摇蚊幼虫(B组)和升索S1饲料(C组)3个饲料组,培育黑斑原鮡鱼苗90 d。结果表明,A组黑斑原鮡鱼苗的生长速度最快,C组生长速度最慢,培育30 d后,A组成活率最高;培育到60和90 d时,B组成活率最高;培育期间,C组黑斑原鮡鱼苗成活率最低。指出,3种饵料均可以促进黑斑原鮡鱼苗的生长,A组黑斑原鮡鱼苗生长较快,但存活率低于B组。提出,B组饵料更适合作为黑斑原鮡鱼苗转食期的培育饵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原鮡 苗种培育 饲料 生长 成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温及流速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前臀(鱼兆)幼鱼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6
作者 薛敬阳 张欢 +6 位作者 董先勇 卢晶莹 邓鑫欣 顾正选 宋浩清 张利凤 梁强强 《水产科技情报》 2025年第4期214-219,共6页
为探究前臀(鱼兆)(Pareuchiloglanis anteanalis)大规模工厂化育苗的最适水温及流速,以初始体长为(1.37±0.06)cm,初始体质量为(0.0409±0.0039)g的前臀(鱼兆)幼鱼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不同水温及流速对前臀(鱼兆... 为探究前臀(鱼兆)(Pareuchiloglanis anteanalis)大规模工厂化育苗的最适水温及流速,以初始体长为(1.37±0.06)cm,初始体质量为(0.0409±0.0039)g的前臀(鱼兆)幼鱼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不同水温及流速对前臀(鱼兆)幼鱼存活和生长影响试验,水温试验设置8、13、18、23、28℃共5个温度梯度,流速试验设置0、3、6、9 cm/s 4个流速组,分别测量前臀(鱼兆)幼鱼的存活率、终末体长及体质量,并计算其体长增长率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结果显示:当水温在18℃以下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前臀(鱼兆)幼鱼存活率逐渐提高,幼鱼终末体长、体质量相应增大,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体长增长率相应提高,在水温18℃时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他水温组(P<0.05)。通过将水温与体长增长率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分别进行二次函数拟合,推算得出前臀(鱼兆)幼鱼的最佳生长水温为16.81℃。前臀(鱼兆)幼鱼的存活率及各生长指标均随着流速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当流速在6 cm/s时,幼鱼终末体长及体质量、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体长增长率等均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通过将流速与体长增长率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分别进行二次函数拟合,推算得出前臀(鱼兆)幼鱼的最佳生长流速约为5.07 cm/s。结果表明,适宜的水温及流速能够促进前臀(鱼兆)幼鱼生长,前臀(鱼兆)幼鱼(体长为1.37~2.10 cm)的最佳生长水温约为16.81℃,最佳生长流速约为5.07 c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臀(鱼兆) 水温 流速 存活率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怒江裂腹鱼野生亲鱼驯养及人工繁育试验
7
作者 穆娴 刘庆山 +3 位作者 吴欢欢 刘燕 冉龙正 吴江 《科学养鱼》 2025年第8期15-17,共3页
怒江裂腹鱼,隶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仅分布于中国怒江中上游(萨尔温江水系),是怒江特有的珍稀鱼类。目前,有关怒江裂腹鱼研究报道较少,仅涉及怒江裂腹鱼营养级、基因与适应性相关分析、遗传结构变化、线粒体基因表达... 怒江裂腹鱼,隶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仅分布于中国怒江中上游(萨尔温江水系),是怒江特有的珍稀鱼类。目前,有关怒江裂腹鱼研究报道较少,仅涉及怒江裂腹鱼营养级、基因与适应性相关分析、遗传结构变化、线粒体基因表达的差异性等少量研究。怒江裂腹鱼栖息地的水温、急流等环境因子将发生剧烈变化,可能导致未来怒江裂腹鱼的灭绝,亟须加强对怒江裂腹鱼保护的基础生物学的研究。试验研究了怒江裂腹鱼人工繁殖方面的参数,旨在积累怒江裂腹鱼的繁殖生物学方面的基础资料,为完善人工繁育技术、实施增殖放流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怒江裂腹鱼 试验 人工繁育 野生亲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斑原鮡人工繁育试验
8
作者 杜春忠 陈思 +3 位作者 金冠锋 刘伟 张乾 平措顿旦 《水产养殖》 2025年第8期26-28,共3页
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隶属鲇形目(Siluriformes)、鮡科(Sisoridae)、原鮡属(Glyptosternum),主要分布于我国西藏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及印度的IndusRiver[1]。黑斑原鮡在我国仅分布于雅鲁藏布江拉孜、谢通门、拉萨、江孜、日... 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隶属鲇形目(Siluriformes)、鮡科(Sisoridae)、原鮡属(Glyptosternum),主要分布于我国西藏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及印度的IndusRiver[1]。黑斑原鮡在我国仅分布于雅鲁藏布江拉孜、谢通门、拉萨、江孜、日喀则、林芝、墨脱等江段,以及拉萨河、尼洋河等支流[2],特别是在海拔4200 m左右的谢通门江段,数量相对较多[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鮡科 原鮡属 黑斑原鮡 鲇形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眼鳟人工繁育研究
9
作者 谭冬初 何能镇 +8 位作者 覃掌智 黄明杰 潘汉亮 简泳 覃士芬 卢宙民 刘庆山 徐华建 谭德清 《现代畜牧科技》 2025年第1期54-56,共3页
2024年桥巩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对赤眼鳟使用LRH-A_(2)、DOM催产,采用1针注射的方法,4批次催产均获成功,平均催产率94.3%,平均受精率约77%,平均孵化率约81.2%,繁殖高峰在6月;受精卵孵化受水温影响较为明显,水温在22~28℃时效应时间为8~... 2024年桥巩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对赤眼鳟使用LRH-A_(2)、DOM催产,采用1针注射的方法,4批次催产均获成功,平均催产率94.3%,平均受精率约77%,平均孵化率约81.2%,繁殖高峰在6月;受精卵孵化受水温影响较为明显,水温在22~28℃时效应时间为8~12 h,出膜时间18~34 h,在水温27℃孵化效果最佳;赤眼鳟受精卵直径约1.1 mm,出膜鱼苗全长3.8~4.3 mm,平游鱼苗全长5.5~5.8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鱼培育 人工繁殖 人工孵化 鱼苗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裸鲤人工繁育试验
10
作者 刘晓锐 刘伟 +3 位作者 张乾 陈楷 陆星宇 张欢 《水产养殖》 2025年第10期47-48,54,共3页
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i),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尖裸鲤属,俗称斯氏裸鲤鱼。栖息于海拔>3600 m的高原水域,多在江中游的各大干支流的流水处活动。由于海拔高、年... 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i),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尖裸鲤属,俗称斯氏裸鲤鱼。栖息于海拔>3600 m的高原水域,多在江中游的各大干支流的流水处活动。由于海拔高、年平均水温低,形成特殊的生态环境,尖裸鲤适应于以降水和高山雪水为源,水体较清澈的环境。主要以其他鱼类及水生昆虫等为食。尖裸鲤为我国特有种,最大个体可>600 mm,体质量>3.5 kg,仅分布于我国雅鲁藏布江中游,亦是我国特有的高原冷水性鱼类。尖裸鲤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长期以来是渔民重要的捕捞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ygymnocypris stewartii 尖裸鲤 鲤形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孵化方式对黄河裸裂尻鱼卵孵化效果的影响
11
作者 刘勋 吴欢欢 +3 位作者 张彩清 黄学潇 赵贤文 冀永伟 《水产养殖》 2025年第9期1-5,15,共6页
开展3种孵化方式对黄河裸裂尻鱼受精卵孵化效果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试验组,分别为平列式孵化框微流水式(A组)、平列式孵化框淋浴式(B组)和锥形桶涌动式(C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孵化容器内放置受精卵600粒。结果显示,3种孵化方式的孵化率... 开展3种孵化方式对黄河裸裂尻鱼受精卵孵化效果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试验组,分别为平列式孵化框微流水式(A组)、平列式孵化框淋浴式(B组)和锥形桶涌动式(C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孵化容器内放置受精卵600粒。结果显示,3种孵化方式的孵化率分别为(88.28±3.27)%、(87.18±4.49)%和(76.48±2.55)%。指出,C组孵化率较低主要归因于机械损伤导致的鱼卵死亡。A组较B、C组孵化高峰期提前2 d且同步性更高,是由于其较小的局部水体交换量减少了有效积温损失并延缓了孵化酶的稀释。B组(淋水式)较大的水体交换量抑制了水霉滋生,降低了人工拣选死卵的工作强度。提出,可采用A、B2种孵化方式联合方案,孵化前期实施淋水处理以抑制水霉滋生,待鱼卵发育至眼点期后转为停水孵化模式,促进鱼卵提前出膜,便于及时转移至培育系统,从而降低孵化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裸裂尻鱼 人工孵化 孵化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瓜虫研究进展及循环水防治实例
12
作者 袁海林 吴欢欢 +6 位作者 黄学潇 刘超 胡文 穆娴 刘茂春 徐华建 邓竣文 《科学养鱼》 2025年第9期59-60,共2页
多子小瓜虫(简称“小瓜虫”)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分布最为广泛的原生动物寄生虫,虫体呈球形,全身披有纤毛,直径约0.8毫米,为肉眼可见的小白点,常寄生在鱼的皮下、尾鳍和鳃部,吸食鱼体组织的营养,并刺激鱼体分泌大量黏液,因此在鱼体表形成... 多子小瓜虫(简称“小瓜虫”)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分布最为广泛的原生动物寄生虫,虫体呈球形,全身披有纤毛,直径约0.8毫米,为肉眼可见的小白点,常寄生在鱼的皮下、尾鳍和鳃部,吸食鱼体组织的营养,并刺激鱼体分泌大量黏液,因此在鱼体表形成一个个白色脓泡,遍布鱼全身。采用光学显微镜镜检鱼体黏液、鳍条和鳃组织可见球状的虫体,虫体中央有一弧形亮带。在患病初期,病鱼会用身体摩擦硬物。表现在鱼鳍上先出现白点,病鱼显得精神呆滞、漂浮于水面,很少活动。或者常在水草、砂石旁侧身迅速游动蹭痒。严重时,导致鱼体周身密布白点、停止摄食、肌体消瘦,直至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动物寄生虫 多子小瓜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华鳊胚胎发育观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青芝 李华 +5 位作者 陈彦伶 张宏伟 杨焕超 黄晋 邓旭艳 杜军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6-110,共5页
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是长江上游特有的小型鱼类,由于近年来受河道采砂、水利工程建设、环境污染和滥捕等多种因素影响,其资源量持续下降,通过探究其胚胎发育规律,能为其后续人工繁育提供参考。从2014年5月起,在大渡河下游流... 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是长江上游特有的小型鱼类,由于近年来受河道采砂、水利工程建设、环境污染和滥捕等多种因素影响,其资源量持续下降,通过探究其胚胎发育规律,能为其后续人工繁育提供参考。从2014年5月起,在大渡河下游流域收集四川华鳊亲鱼进行池塘人工驯化培育。2016年8月,筛选出雌鱼90尾,体重(60.40±7.83)g,全长(16.28±0.62)cm;雄鱼30尾,体重(31.93±3.77)g,全长(13.90±0.64)cm,进行人工催产和人工干法授精,在溶氧充足的微流水中孵化胚胎,水温范围控制在22.3~23.0℃,用体视显微镜对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细胞进行连续观察和记录。结果表明,四川华鳊在池塘驯养条件下性腺发育成熟,可开展人工繁殖,受精卵呈圆球形,浅黄色,具弱粘性,吸水后卵径为(2.11±0.04)mm,卵周间隙为(0.72±0.01)mm;在水温(22.0±0.7)℃的条件下,受精卵发育经过42h21min孵化,总积温931.7℃·h,发育过程可分为受精卵胚盘、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以及孵化出膜7个阶段;初孵仔鱼全长(2.91±0.05)mm,肌节数为24对,具心跳和血液循环,仔鱼静卧水底,极少活动,偶尔窜游。四川华鳊胚胎发育与亲源关系最近的鲂属鱼类表现出高度一致性,该研究可为四川华鳊规模化人工繁育及其他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资源增殖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华鳊 胚胎发育 人工授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重点区域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被引量:9
14
作者 熊文 幸悦 +2 位作者 孙晓玉 肖骢 李红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6-62,74,共8页
农田生态系统有着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同时作为碳汇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以长江经济带重点地区为研究区,以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湖北省农田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基于2010~2020年统计年鉴及相关数据,对... 农田生态系统有着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同时作为碳汇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以长江经济带重点地区为研究区,以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湖北省农田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基于2010~2020年统计年鉴及相关数据,对湖北省及各市州农田生态服务价值及农田固碳减排现状进行评估,并对表征不同农作物固碳减排能力的计算公式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从时间变化来看,2010~2020年湖北省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显著增长趋势,主要受农产品供给、气体调节和水资源调节的影响。(2)从空间变化来看,湖北省各市州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从东到西逐步减少趋势,农产品年产量及年降雨量是主要影响因素。(3)湖北省农田生态系统总固碳量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主要受农作物产量和固碳系数影响。农作物单位播种面积碳吸收强度公式可以用来衡量各农作物的碳固定能力。建议通过改变农业种植结构,种植单位播种面积碳吸收强度较大的农作物等耕种措施实现粮食安全与农田固碳减排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 固碳减排 长江经济带 “双碳”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高山溪流底栖动物多维度alpha多样性及其驱动因子 被引量:1
15
作者 魏晨辉 蒋小明 +3 位作者 李红涛 陶敏 孔令茜 蔡瑶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93-1505,I0019,I0020,共15页
高海拔的溪流生态系统因其对外界干扰的响应敏感,被视为是监测环境变化和人类干扰的理想对象。本研究选取四川省天全县境内一条典型的亚热带高山溪流——天全河,于2018年4月和10月对上游20个样点进行调查,开展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物种、... 高海拔的溪流生态系统因其对外界干扰的响应敏感,被视为是监测环境变化和人类干扰的理想对象。本研究选取四川省天全县境内一条典型的亚热带高山溪流——天全河,于2018年4月和10月对上游20个样点进行调查,开展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物种、功能和系统发育alpha多样性时空格局及驱动过程研究,旨在阐明在未受干扰的高山溪流中,底栖动物不同维度多样性的时空分布格局,并甄别出驱动多样性的关键环境因子和空间因子及其各自的相对贡献率。基于距离的线性模型分析显示,影响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关键环境因子为海拔和流速,关键空间因子为基于地理途径的PCNM 4~6等中尺度因子;而功能多样性指数受底质类型和浊度等环境因子以及地理途径PCNM 6~8和河网途径PCNM 3等空间因子的显著影响;系统发育多样性只受到海拔和底质类型等环境因子的显著影响。变差分解分析显示,环境因子(0.6%~21.5%)与空间因子(0.2%~16.6%)单独解释的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指数变异大体相当,表明两组因子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环境因子对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变异的单独解释率(12.1%~23.3%)显著高于空间因子的单独解释率(0~6.9%),显示环境因子在驱动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的变异中占主导地位。本研究揭示了天全河上游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格局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了解亚热带高山溪流底栖动物的多样性现状,并为其未来的多样性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集合群落 物种多样性 系统发育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天全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霉素驱动微藻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书晗 张洪波 +2 位作者 欧阳添 施军琼 吴忠兴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89,共9页
为了探究微藻对链霉素的敏感性,通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OJIP)分析蓝藻-拟柱孢藻(Raphidiopsis raciborskii)和绿藻-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对链霉素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链霉素对拟柱孢藻和四尾栅藻的反应中心耗散的能量(DI0/... 为了探究微藻对链霉素的敏感性,通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OJIP)分析蓝藻-拟柱孢藻(Raphidiopsis raciborskii)和绿藻-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对链霉素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链霉素对拟柱孢藻和四尾栅藻的反应中心耗散的能量(DI0/RC)、单位光面积吸收的能量(ABS/CS0)和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能量(ABS/RC)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拟柱孢藻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用于还原QA的能量(TR0/RC)起抑制作用,且链霉素能够明显降低拟柱孢藻的光合驱动力.利用质量浓度为0.05~1.0 mg/L和1.0~20.0 mg/L的链霉素分别培养拟柱孢藻和四尾栅藻,其比生长率分别是对照组(0.00 mg/L)的0.74~0.25和1.19~0.51倍.拟柱孢藻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随链霉素质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随链霉素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四尾栅藻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对链霉素质量浓度响应敏感度低.因此,本研究认为蓝藻对链霉素的敏感性比绿藻显著,主要原因是拟柱孢藻和四尾栅藻的能量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霉素 瞬时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 光合机构 拟柱孢藻 四尾栅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斑原鮡仔鱼开口饵料的初步试验 被引量:1
17
作者 方媛林 刘晓锐 +6 位作者 吴雷 曾荣俊 耿庆宝 唐雪梅 张欢 顾正选 禹猛 《黑龙江水产》 2024年第2期144-148,共5页
该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和组合方式对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仔鱼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将(0.0206±0.004)g的仔鱼随机分成11个饵料组,放置在规格为3.6 m×0.5 m×0.2 m的孵化槽中进行为期42 d的投喂试验。... 该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和组合方式对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仔鱼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将(0.0206±0.004)g的仔鱼随机分成11个饵料组,放置在规格为3.6 m×0.5 m×0.2 m的孵化槽中进行为期42 d的投喂试验。每天记录死亡仔鱼数量,每7 d测量生长情况。试验结果显示,不同饵料组对黑斑原鮡仔鱼的影响存在差异。具体而言,摇蚊幼虫组的死亡率最低,其次是摇蚊幼虫+螺旋藻组,然后依次是鳗鱼饲料+螺旋藻组、鳗鱼饲料组、鳗鱼饲料+螺旋藻+摇蚊幼虫组和其他组合。在鱼体全长和鱼体质量生长方面,猪肝组的生长最慢,鳗鱼饲料+螺旋藻+摇蚊幼虫组的生长最快,其次是蚊幼虫+螺旋藻组。研究表明,黑斑原鮡仔鱼的开口饲料,选择使用摇蚊幼虫+螺旋藻或者鳗鱼饲料+螺旋藻+摇蚊幼虫的饵料组可能会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 仔鱼 开口饵料 敏感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鸟类新纪录种——日本绣眼鸟
18
作者 张聪 薛洪富 +4 位作者 孙婷婷 陶敏 肖山 颜军 舒实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3期144-146,共3页
2022年9月29日和11月14日,分别在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和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观察并拍摄到日本绣眼鸟,经查阅文献确定为湖北省新纪录种。
关键词 鸟类 新纪录种 日本绣眼鸟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斑原鮡对急性高温耐受性的研究
19
作者 曾荣俊 刘晓锐 +6 位作者 耿庆宝 唐雪梅 方媛林 吴雷 张欢 顾正选 禹猛 《渔业研究》 2024年第2期156-161,共6页
为探究黑斑原鮡(Glyptosternon maculatum)鱼苗与成鱼对急性高温胁迫的耐受情况,本研究测定了鱼苗与成鱼在不同急性高温胁迫下的半致死时间,以及成鱼的呼吸频率。结果表明:黑斑原鮡鱼苗的半致死时间(LT_(50))随水温的升高而缩短,不同水... 为探究黑斑原鮡(Glyptosternon maculatum)鱼苗与成鱼对急性高温胁迫的耐受情况,本研究测定了鱼苗与成鱼在不同急性高温胁迫下的半致死时间,以及成鱼的呼吸频率。结果表明:黑斑原鮡鱼苗的半致死时间(LT_(50))随水温的升高而缩短,不同水温组的半数死亡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28℃组在13.53 h可达到半数死亡,24℃则为71.20 h;在高温胁迫下,成鱼的呼吸频率显著升高,24℃组的半致死时间(LT_(50))为15.60 h,远短于鱼苗在该水温下的半致死时间。急性高温胁迫下黑斑原鮡鱼苗的耐受能力强于成鱼,但两者均容易在短期内发生大量死亡,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时刻关注水温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原鮡 鱼苗 成鱼 急性高温胁迫 半致死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唇■亲子鉴定技术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阙延福 胥贤 +5 位作者 徐念 黄晋 李伟涛 熊美华 李红涛 朱滨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43-648,共6页
为进一步研究基于标记的唇[鱼骨]Hemibarbus labeo苗种放流效果评估工作,以安谷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实际工作中的两个唇[鱼骨]家系为研究对象,采用6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两个唇[鱼骨]家系开展了亲子关系鉴定分析。结果显示:6个微卫星... 为进一步研究基于标记的唇[鱼骨]Hemibarbus labeo苗种放流效果评估工作,以安谷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实际工作中的两个唇[鱼骨]家系为研究对象,采用6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两个唇[鱼骨]家系开展了亲子关系鉴定分析。结果显示:6个微卫星标记共检测出37个等位基因,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361~0.952(平均值为0.776)和0.302~0.795(平均值为0.589);多态信息含量为0.262~0.767(平均值为0.526);Cervus软件分析显示,在双亲均未知的情况下,唇[鱼骨]6个微卫星位点的累计非亲权排除率(CEP)为99.09%;两个家系中的72个子代个体,正确分配到对应家系父母本(12个亲本)的总体比例为95.83%。研究表明,本研究中采用微卫星标记方法来开展唇[鱼骨]家系亲子鉴定的分析,可为唇[鱼骨]的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鱼骨] 微卫星 亲子鉴定 累积非亲权排除率 增殖效果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