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种天然来源乳化剂在功能油脂乳液凝胶中的应用
1
作者 陆姝欢 刘芳 +5 位作者 胡雄 熊文 肖敏 项威 陈鹏 李翔宇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0-145,共6页
旨在探索n-3多不饱和脂肪酸功能油脂在水相体系中的创新应用,以大豆磷脂、乳清蛋白、辛烯基琥珀酸淀粉3种天然来源乳化剂制备功能油脂乳液,通过测定乳液加热前后的粒径、Zeta-电位、微观形态,以及不同储存时间下的粒径、整体稳定性指数(... 旨在探索n-3多不饱和脂肪酸功能油脂在水相体系中的创新应用,以大豆磷脂、乳清蛋白、辛烯基琥珀酸淀粉3种天然来源乳化剂制备功能油脂乳液,通过测定乳液加热前后的粒径、Zeta-电位、微观形态,以及不同储存时间下的粒径、整体稳定性指数(TSI)和表观形态考察其热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同时,以黄原胶和结冷胶分别对乳液包埋建立乳液水凝胶,并测定水凝胶的流变学特性和质构特性。结果表明:在75℃加热处理30 min后,3种乳化剂制备的功能油脂乳液均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其中乳清蛋白乳液的体积平均粒径(D_([4,3]))最小,其Zeta-电位和微观形态均无明显变化,热稳定性最佳;随着储存时间(0~7 d)的延长,乳清蛋白乳液的D_([4,3])无明显变化,TSI增长最缓,表观形态未出现明显析出分层,储藏稳定性最好;在65℃下,3种乳化剂乳液制备的水凝胶表观黏度均增加,在25℃下,相比其他2种乳液,乳清蛋白乳液对于水凝胶体系的储能模量(G′)、损耗模量(G″)、硬度、黏附性的增加总体更具优势,其中乳清蛋白乳液和黄原胶制备的水凝胶具有最高的G′、G″以及硬度。综上,乳清蛋白作为乳化剂负载功能油脂在水凝胶产品的创新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及可实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3多不饱和脂肪酸功能油脂 乳清蛋白 大豆磷脂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 乳液 水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唾液酸对一种特殊医学用途全营养配方食品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
2
作者 程园梦 丰珂珏 +5 位作者 左摇 胡雄 熊文 邓乾春 陈亚淑 李翔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42-48,共7页
本文探究了添加唾液酸(SA)对1~10岁全营养特医食品在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脂肪及脂溶性营养素(如维生素E)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A的添加促进了特医食品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液滴尺寸从0.84±0.09μm下降到0.63±0.04μm,电位没... 本文探究了添加唾液酸(SA)对1~10岁全营养特医食品在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脂肪及脂溶性营养素(如维生素E)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A的添加促进了特医食品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液滴尺寸从0.84±0.09μm下降到0.63±0.04μm,电位没有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SA的添加对特医食品中的脂肪酸在消化过程中的释放率与维生素E的生物可及性均有正向提高效果,脂肪酸释放率从76.65%提高到93.10%,维生素E生物可及率从79.75%提高到91.64%。此外,SA的加入对特医食品中脂肪消化过程中氧化稳定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本研究为后续SA应用于特医食品领域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酸 特医食品 体外消化 氧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他霉素在纳塔尔链霉菌中的合成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卢诗瑶 孙立洁 +2 位作者 袁丽霞 朱薇薇 姚建铭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6-33,共8页
纳他霉素作为一种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纳塔尔链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它不仅能够有效地抑制真菌的生长,还能够抑制黄曲霉毒素的形成,因而广泛应用于食品防腐剂和真菌角膜炎的治疗等领域。纳他霉素首先由乙酸激活聚酮合酶(PKS)催化合... 纳他霉素作为一种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纳塔尔链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它不仅能够有效地抑制真菌的生长,还能够抑制黄曲霉毒素的形成,因而广泛应用于食品防腐剂和真菌角膜炎的治疗等领域。纳他霉素首先由乙酸激活聚酮合酶(PKS)催化合成纳他霉素的骨架环,再由系列相关合成酶对其进行加工修饰,此过程涉及系列基因簇的表达调控机制,如转录调节子的调节、途径特异性调节、总体调控、交叉调节及胞内ROS调节等。完整的纳他霉素分子形成后由胞内转运子运出胞外。结合纳他霉素的研究进展,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他霉素 纳塔尔链霉菌 聚酮合成酶(PKS) 转录调节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离子束诱变结合呼吸商在线实时调控高产聚唾液酸
4
作者 吴金勇 陈祥松 +3 位作者 余超 陆姝欢 李翔宇 姚建铭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54-62,共9页
Escherichia coli ATCC13027能产生聚唾液酸(polysialic acid,PSA),为实现其产业化应用,采用菌种诱变结合发酵工艺优化以提高PSA产量。首先采用低能氮离子束注入诱变获取不同产量的变异菌株,然后比较3株不同产量菌株在发酵过程呼吸商(re... Escherichia coli ATCC13027能产生聚唾液酸(polysialic acid,PSA),为实现其产业化应用,采用菌种诱变结合发酵工艺优化以提高PSA产量。首先采用低能氮离子束注入诱变获取不同产量的变异菌株,然后比较3株不同产量菌株在发酵过程呼吸商(respiration quotient,RQ)的变化规律,最后根据玉米浆干粉脉冲式补入对RQ的影响制定相应的补料策略。结果表明:离子束注入量选择10×1014 ion/cm2时,得到1株PSA产量高达3.94 g/L的突变株,比出发菌株产量提高了36.81%。通过比较3株菌的RQ变化规律发现PSA生产速率最高时对应RQ值最低,而脉冲式补入玉米浆干粉对RQ会产生显著影响(P<0.01),因此在50 L罐上发酵16 h后开始流加玉米浆干粉将RQ控制在0.8,最终PSA产量达到12.83 g/L,比对照提高了45.30%,比出发菌株产量提高了88.95%。本研究为PSA产业化提供了优良的菌株及在线实时调控PSA生产的思路,为PSA产业化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唾液酸 低能氮离子束 呼吸商 在线调控 补料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