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癫痫起病的颞叶胶质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5
1
作者 舒凯 张所军 +5 位作者 欧一博 邸方 袁海涛 肖小华 牛洪泉 雷霆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6年第6期571-575,共5页
目的探讨以癫痫起病的颞叶胶质瘤的临床特征、显微治疗方式及效果。方法选择22例以癫痫起病的颞叶胶质瘤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5~52岁,平均年龄31.1岁。术前进行MRI、24 h视频脑电图(VEEG)和发作间期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目的探讨以癫痫起病的颞叶胶质瘤的临床特征、显微治疗方式及效果。方法选择22例以癫痫起病的颞叶胶质瘤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5~52岁,平均年龄31.1岁。术前进行MRI、24 h视频脑电图(VEEG)和发作间期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等检查,综合评估制定手术方案,同时结合术中皮层电极描记(ECo G)探查异常放电确定致痫灶切除范围,对患者临床资料、病理结果、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均行显微手术肿瘤全切,其中7例行单纯病变切除;15例存在额外异常放电区域加行致痫灶切除。病理组织检查提示病变以低级别胶质瘤为主,部分病例合并颞叶内侧结构硬化改变。术后随访1~2年,患者癫痫缓解率满意,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对颞叶胶质瘤继发癫痫患者,术前积极评估,采取个体化手术方案,争取肿瘤显微全切,同时恰当处理致痫灶,是抑制肿瘤复发和控制癫痫发作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颞叶胶质瘤 显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循环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剑敏 孙亦明 +1 位作者 邱志华 孙帮清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2期159-162,共4页
目的分析丁苯酞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循环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 目的分析丁苯酞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循环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脑循环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以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IL-1β、IL-6以及TNF-α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IL-1β(2.01±0.36)pg/ml、IL-6(96.34±10.24)pg/ml、TNF-α(5.14±1.17)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5±0.28)pg/ml、(151.24±13.25)pg/ml、(16.35±2.29)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BF、CBV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升高,MTT较本组治疗前明显缩短,且观察组患者CBF(43.63±1.29)ml/(100 g·min)、CBV(2.29±0.17)ml/100 g均高于对照组的(37.24±1.26)ml/(100 g·min)、(1.86±0.19)ml/100 g,MTT(2.74±0.26)s短于对照组的(3.91±0.27)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丁苯酞进行治疗有助于降低其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缓解脑循环不良情况,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炎性因子 脑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