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车载精密设备三维隔振系统设计、仿真及试验研究
1
作者 程辉 梁珂 +2 位作者 李伟 文湘隆 张锦光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9-314,共6页
针对车载精密设备在机动环境下的振动响应,在已知设备特性和隔振性能要求的限制条件下,提出了一种基于弹簧与橡胶结构的新型组合式隔振器,然后通过并联隔振器设计了一款车载精密设备三维隔振系统。本文建立了隔振系统的三维模型,基于ABA... 针对车载精密设备在机动环境下的振动响应,在已知设备特性和隔振性能要求的限制条件下,提出了一种基于弹簧与橡胶结构的新型组合式隔振器,然后通过并联隔振器设计了一款车载精密设备三维隔振系统。本文建立了隔振系统的三维模型,基于ABAQUS分析了横向、纵向、垂向3个方向下系统的隔振性能,得到三向均方根加速度衰减率分别为0.82、0.94、0.93。同时,随机振动试验结果表明,三向均方根加速度衰减率分别为0.88、0.75、0.87,与仿真结果对比,误差均在10%以内,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满足了车载精密设备减振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载精密设备 随机振动 减振设计 有限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图文细粒度对齐的弱监督多模态情感分析
2
作者 刘洲 马立平 张海燕 《计算机应用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9-424,共6页
针对现有多模态情感分析方法在模态对齐上不够精细,深度特征融合时易丢失重要信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图文深度交互模型。该模型摈弃使用图像区域强监督的方式检测图片中的物体,首先将图片平等划分成更精细的区域序列,通过双路融合流的深... 针对现有多模态情感分析方法在模态对齐上不够精细,深度特征融合时易丢失重要信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图文深度交互模型。该模型摈弃使用图像区域强监督的方式检测图片中的物体,首先将图片平等划分成更精细的区域序列,通过双路融合流的深度融合层来对齐多模态数据中蕴涵的潜在模式,并使用自适应门阀优化残差注意力信息的传递。在MSED和MSVA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相比较基线模型,在准确率和F 1分数上分别取得了最高1.06%、0.74%和0.75%、0.63%的提升。最后通过可视化细粒度对齐效果和消融实验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情感分析 模态细粒度对齐 深度跨模态交互 残差注意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齿切削砾岩的细观损伤模拟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宏宇 邓清源 +2 位作者 叶柏良 刘建平 黄安龙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砾岩一般具有孔隙结构复杂、非均匀性严重等特点,PDC钻头钻进砾岩地层时破岩效率普遍较低,室内试验很难有效地研究PDC齿的破岩过程。为此,采用离散元软件PFC2D建立了PDC齿切削砾岩的数值模型,研究不同切削深度、前倾角及岩石非均质度情... 砾岩一般具有孔隙结构复杂、非均匀性严重等特点,PDC钻头钻进砾岩地层时破岩效率普遍较低,室内试验很难有效地研究PDC齿的破岩过程。为此,采用离散元软件PFC2D建立了PDC齿切削砾岩的数值模型,研究不同切削深度、前倾角及岩石非均质度情况下,砾岩的破碎形式和过程,引入破岩比功评价了砾岩切削过程中的破岩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增加切削深度,砾岩内部剪切裂纹更快萌生且剪切裂纹占比显著增加,主裂纹沿自由面方向和切削方向绕砾扩展;提高砾岩非均质度,岩石逐渐由塑性破坏转变为脆性破坏,非均质度过高会增加砾岩的整体强度,且使作用在PDC齿上的冲击破坏频率增加,不利于破岩;当PDC齿以1 mm切削深度、5°前倾角切削砾岩时,可获得最高的破岩效率。所得结论可为PDC齿设计及切削参数选择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齿 离散元 砾岩地层 数值模拟 细观损伤 岩石切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齿压入破岩过程的岩石裂纹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邓嵘 何香江 黄安龙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44,共7页
PDC齿是PDC钻头的重要破岩单元,其破岩过程包含压入和旋转切削,但现有研究忽略了压入过程的岩石损伤。为了研究PDC齿压入岩石的能力和探究岩石损伤机理,为PDC钻头的参数选择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室内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前倾角PDC齿压入青... PDC齿是PDC钻头的重要破岩单元,其破岩过程包含压入和旋转切削,但现有研究忽略了压入过程的岩石损伤。为了研究PDC齿压入岩石的能力和探究岩石损伤机理,为PDC钻头的参数选择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室内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前倾角PDC齿压入青砂岩、花岗岩的破岩过程,采用岩石无损显微检测技术分析了岩石宏观及细观的裂纹。研究表明,砂岩的破碎方式为细小砂粒和黏结物的脱落,花岗岩的破碎方式为晶体的脆性破碎。岩石受载后会先在岩石内部薄弱地方萌生出单一的微裂纹,微裂纹连贯扩展形成主裂纹,主裂纹持续扩展形成宏观可见的裂纹;主裂纹附近为薄弱区域,其内部包含很多尚未成形的微裂纹;接触区域的齿尖处为应力集中区,主裂纹沿此开裂。岩石损伤过程随着前倾角的变化而变化,20°前倾角PDC齿压入青砂岩的能力最强,25°前倾角PDC齿压入花岗岩的能力最强;压入深度小于4 mm时,5°前倾角PDC齿压入岩石的能力最差。研究结果对于揭示岩石的细观与宏观损伤机理、建立PDC钻头破岩的评价方法和优化PDC钻头的设计参数及工作参数等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齿 破岩机理 裂纹 宏观损伤 细观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道化学法的煤气化炉点火安全分析
5
作者 张友军 杨宏辉 +3 位作者 郝军 黄安龙 张正 陈龙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318-325,共8页
煤气化点火过程涉及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危险工况,需要严格的安全设计分析。文章运用道化学法开展了煤气化炉点火的安全分析,研究表明,在采取安全控制措施后,丙烷的危险等级由“很大”降低为“较轻”,三乙基硼烷的危险等级由“很大... 煤气化点火过程涉及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危险工况,需要严格的安全设计分析。文章运用道化学法开展了煤气化炉点火的安全分析,研究表明,在采取安全控制措施后,丙烷的危险等级由“很大”降低为“较轻”,三乙基硼烷的危险等级由“很大”降低为“中等”,硅烷的危险等级由“非常大”降低为“中等”,安全风险在可控范围内;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对降低事故风险效果显著。研究结果可为同类设备的安全分析提供借鉴,确保系统从设计到交付使用全过程的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化学法 煤气化 煤气化点火 煤气化炉 安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守恒定律对西原模型的改进与验证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千贵 梁永昌 +4 位作者 范翔宇 李广治 李纬韬 杨博仲 童盟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7-124,共8页
在油气钻井工程中,由岩石蠕变引起的井眼缩径或井壁坍塌时有发生,本文基于能量守恒定律分析岩石蠕变的3个阶段,阐述传统的蠕变模型难以研究岩石加速蠕变阶段的原因。为此,在西原模型的基础上串联了一个绕组元件,建立改进西原模型及相应... 在油气钻井工程中,由岩石蠕变引起的井眼缩径或井壁坍塌时有发生,本文基于能量守恒定律分析岩石蠕变的3个阶段,阐述传统的蠕变模型难以研究岩石加速蠕变阶段的原因。为此,在西原模型的基础上串联了一个绕组元件,建立改进西原模型及相应的本构方程。根据油气开发过程中所钻遇地层部分岩心的蠕变实验数据,对建立的改进西原模型进行验证,表明该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岩石的蠕变特性,尤其是在岩石所受荷载大于长期强度的情况下,对凸显岩石加速蠕变阶段效果明显。该改进西原模型的提出可为进一步揭示岩石蠕变的客观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转换 岩石蠕变 西原模型 实验研究 模型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FT技术及其应用效果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志文 刘相海 +3 位作者 张颖 段强国 唐明瑞 赵坤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0-136,共7页
AFT是一种寻找采油井内可动剩余油的新技术。采用测井电缆将分层测压取样仪送至井下,通过一对可调控封隔器实现测试不同厚度的单个目的层或层段,利用自排液泵抽取地层内原状流体样品,录取目的层或层段系列压力资料,得到分层储能参数和... AFT是一种寻找采油井内可动剩余油的新技术。采用测井电缆将分层测压取样仪送至井下,通过一对可调控封隔器实现测试不同厚度的单个目的层或层段,利用自排液泵抽取地层内原状流体样品,录取目的层或层段系列压力资料,得到分层储能参数和可动剩余油信息。油田应用结果表明:在多层合采的高含水油井中,利用该技术可找到数量可观的潜力油层;根据AFT测试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堵/隔水措施,增油降水效果显著。AFT技术为高含水油井精准找剩余油、精细挖潜提供了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T 分层测试 可动剩余油 调整挖潜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流片对Y 型网式过滤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0
8
作者 周理强 韩栋 +3 位作者 喻黎明 李娜 郭欢欢 王作恒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0-46,共7页
针对网式过滤器内部导流片改变了原有的水沙运动规律,使其水沙运动更加复杂的现状,该文采用CFD-DEM耦合数值模拟和试验测试的方法,对比分析了有无导流片时,过滤器内的水流运行、流量分布及压降系数等水力特性的变化,研究了沙粒在网腔和... 针对网式过滤器内部导流片改变了原有的水沙运动规律,使其水沙运动更加复杂的现状,该文采用CFD-DEM耦合数值模拟和试验测试的方法,对比分析了有无导流片时,过滤器内的水流运行、流量分布及压降系数等水力特性的变化,研究了沙粒在网腔和滤网面上的运动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与无导流片时相比,导流片使得滤网面上流量变得均匀。清水试验时,有导流片的压降系数较无导流片的大17.92%,水头损失大。过滤浑水时,有导流片的过滤器压降系数小,流速下降比变化平缓,过流能力明显提高;沙粒主要分布在滤网面中心线上及两侧较大流量的位置,有、无导流片时堵头内的沙粒数占总数比分别为90.07%、50.98。导流片的安装减少了泥沙在滤网面上的堆积,提高了过滤器的抗堵塞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滤器 试验 导流片 堵塞 CFD-DEM耦合 水头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具有兼容耦合和抗偏移能力的螺旋双C型双面线圈的设计与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孙祺明 黎文静 +4 位作者 罗冰洋 熊松 陆江华 王菁 朱国荣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2-42,共11页
提高感应能量传输(IPT)系统中磁耦合结构的耦合系数以及抗偏移能力是提高IPT系统性能的核心要素。随着市场上接收线圈的多样化,有必要研究具有兼容耦合不同线圈(主要分为E型和C型)的线圈结构。在具有兼容耦合E型和C型线圈的螺旋双面(SP... 提高感应能量传输(IPT)系统中磁耦合结构的耦合系数以及抗偏移能力是提高IPT系统性能的核心要素。随着市场上接收线圈的多样化,有必要研究具有兼容耦合不同线圈(主要分为E型和C型)的线圈结构。在具有兼容耦合E型和C型线圈的螺旋双面(SP)线圈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螺旋双C(SDC)型双面线圈,该线圈包含两个绕组螺旋缠绕在平板磁心的两面,其中一面两个绕组间距较大,称分开侧;另外一面的两个绕组间距较小,称合并侧。通过改变SDC线圈为正串和反串连接来改变SDC线圈分别为C型和E型结构,从而能分别最优耦合C型线圈和E型线圈。SDC线圈分开侧耦合螺旋单面(RP)线圈(E型线圈),合并侧耦合双D盘单面(DDP)线圈(C型线圈),能获得最好的耦合系数。实验表明,SDC线圈与DDP线圈和RP型线圈的耦合系数较传统SP型线圈分别有10. 5%和61. 5%的提高;在抗偏移能力上,SDC线圈与DDP和RP线圈耦合时,相对于DDP和RP线圈均有提高,特别是相对于DDP线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T 兼容耦合 螺旋双面线圈 耦合系数 抗偏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