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BC-BiOI/PMS的光催化体系降解恩诺沙星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谭斌 郝慧茹 +2 位作者 向宇桐 刘宇宁 张倩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3-150,共8页
通过水热法制备生物炭负载碘氧化铋光催化剂(BC-BiOI),并向体系中引入过一硫酸盐(PMS),将光催化和PMS高级氧化技术进行耦合。探讨了光/BC-BiOI/PMS复合体系对恩诺沙星(ENR)的降解效果,考察了反应条件对ENR去除的影响,并深入研究了光/BC-... 通过水热法制备生物炭负载碘氧化铋光催化剂(BC-BiOI),并向体系中引入过一硫酸盐(PMS),将光催化和PMS高级氧化技术进行耦合。探讨了光/BC-BiOI/PMS复合体系对恩诺沙星(ENR)的降解效果,考察了反应条件对ENR去除的影响,并深入研究了光/BC-BiOI/PMS复合体系降解ENR的机理。研究表明,光/BC-BiOI/PMS体系对ENR的降解效果良好,在BC-BiOI投加量0.2 g/L、PMS投加量1.0 g/L、pH取7的条件下,ENR降解率可达76%。通过响应面法建模分析pH、BC-BiOI投加量、PMS投加量三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各因素对ENR降解的影响顺序为初始pH>PMS投加量>BC-BiOI投加量。根据自由基猝灭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EPR)结果可知,体系中的主要活性氧物种为·OH、SO4·-和1O_(2),三者共同氧化降解ENR。重用性实验中,BC-BiOI光催化复合材料循环使用4次仍能保持65%以上的ENR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生物炭 碘氧化铋 过一硫酸盐 恩诺沙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C@δ-MnO_(2)活化过硫酸盐降解孔雀石绿:非自由基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郝慧茹 钟敏 +2 位作者 夏志轩 仇玥 张倩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76,共6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磷酸化黍糠基生物炭负载δ-MnO_(2)(PBC@δ-MnO_(2))纳米复合催化剂,利用SEM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了其活化过二硫酸盐(PDS)降解孔雀石绿(MG)的效果及其去除机理。考察了初始pH、PDS浓度、PBC@δ-MnO_(2)投加量等反应...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磷酸化黍糠基生物炭负载δ-MnO_(2)(PBC@δ-MnO_(2))纳米复合催化剂,利用SEM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了其活化过二硫酸盐(PDS)降解孔雀石绿(MG)的效果及其去除机理。考察了初始pH、PDS浓度、PBC@δ-MnO_(2)投加量等反应条件对MG去除的影响。分析PBC@δ-MnO_(2)/PDS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质,推测该反应体系中可能的反应机制。结果表明,在PBC@δ-MnO_(2)/PDS体系中,随着初始pH、PDS浓度、PBC@δ-MnO_(2)投加量的升高,MG去除率也逐渐增大,当PBC@δ-MnO_(2)投加量为0.2 g/L,PDS浓度为0.5 mmol/L,初始pH为5时,MG的去除率可达到92.61%。自由基猝灭试验和EPR分析表明,单线态氧(^(1)O_(2))是PBC@δ-MnO_(2)/PDS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种,对MG的去除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锰 过硫酸盐 孔雀石绿 非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L与TBL组合式教学模式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实践 被引量:23
3
作者 杨旗 胡辉 +2 位作者 郑莹 牛晓庆 陈吉春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4-207,共4页
针对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学时较短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以及目前单独应用LBL、TBL与PBL教学模式的不足,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为目标,阐述了利用课外时间实施PBL与TBL组合式教学模式的过程设计;围绕环境监测、物理性污... 针对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学时较短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以及目前单独应用LBL、TBL与PBL教学模式的不足,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为目标,阐述了利用课外时间实施PBL与TBL组合式教学模式的过程设计;围绕环境监测、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三门课程讨论了PBL与TBL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过程,实践证明该组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下的教学相长,可为其他实践性较强课程和专业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PBL TBL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Al_2O_3负载型多胺基离子液体对CO_2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4
4
作者 杨旗 胡辉 +2 位作者 夏琪 李芳 操火锋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共6页
以γ-Al_2O_3载体,采用浸渍-蒸发法制备负载型多胺基离子液体(X[BF_4]/γ-Al_2O_3,X=[EDTAH]、[DETAH]、[TETAH]、[TEPAH]),以CO_2摩尔吸附量和平均CO_2吸附速率为评价指标,优选出对CO_2吸附效果最优的[TETAH][BF_4]/γ-Al_2O_3负载型... 以γ-Al_2O_3载体,采用浸渍-蒸发法制备负载型多胺基离子液体(X[BF_4]/γ-Al_2O_3,X=[EDTAH]、[DETAH]、[TETAH]、[TEPAH]),以CO_2摩尔吸附量和平均CO_2吸附速率为评价指标,优选出对CO_2吸附效果最优的[TETAH][BF_4]/γ-Al_2O_3负载型离子液体,其对CO_2的吸附容量和平均吸附速率分别达到0.886 mmol CO_2/(g·SILs)和5.907×10^(-2)mmol CO_2/[(g·SILs)·min],进一步考察在不同温度、气体流量和负载比条件下该负载型离子液体对CO_2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多胺基离子液体和载体共同影响着负载型离子液体对CO_2的吸附性能;[TETAH][BF_4]/γ-Al_2O_3吸附CO_2的最佳条件为负载比0.5:1~1:1、气体流量100 mL/min、温度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载型多胺基离子液体 CO_2 吸附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吡咯烷酮对石墨烯-水性聚氨酯体系分散性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董荣珍 冯朝阳 +2 位作者 卫军 祝学真 刘晨语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988-2995,共8页
石墨烯的分散状态直接影响石墨烯-水性聚氨酯柔性应变传感元件的最终性能,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增强石墨烯在水性聚氨酯体系中的分散性,固定水性聚氨酯与石墨烯的复合质量比,改变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掺量,采用溶液共混法并结合超声分散工艺... 石墨烯的分散状态直接影响石墨烯-水性聚氨酯柔性应变传感元件的最终性能,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增强石墨烯在水性聚氨酯体系中的分散性,固定水性聚氨酯与石墨烯的复合质量比,改变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掺量,采用溶液共混法并结合超声分散工艺制备石墨烯-水性聚氨酯复合导电浆料及其复合导电膜。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扫描电镜对石墨烯在水性聚氨酯中的分散性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聚乙烯吡咯烷酮能够有效抑制石墨烯的团聚作用,从而提高石墨烯在水性聚氨酯中的分散性;随着聚乙烯吡咯烷酮掺量增加,石墨烯分散效果明显增强,聚乙烯吡咯烷酮与石墨烯的质量掺比(质量比)为3:1时石墨烯的分散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应变传感元件 石墨烯 水性聚氨酯 聚乙烯吡咯烷酮 分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电源对电弧放电等离子体温度的控制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旗 胡辉 陈卫鹏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46-451,共6页
等离子体温度是电弧放电过程中的重要参数,控制等离子体温度能够有效的控制等离子体化学反应过程。为此,在研制电感储能和电容储能2种脉冲电源的基础上,测定了在不同放电频率、电容电压和储能电容条件下的脉冲电弧放电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等离子体温度是电弧放电过程中的重要参数,控制等离子体温度能够有效的控制等离子体化学反应过程。为此,在研制电感储能和电容储能2种脉冲电源的基础上,测定了在不同放电频率、电容电压和储能电容条件下的脉冲电弧放电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并计算了对应条件下的温度。结果显示:电弧放电等离子体温度可以通过改变电感储能电源中的放电频率和电容储能电路中的电压和电容值控制,其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46、0.974和0.9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温度 电弧放电 电感储能 电容储能 脉冲电源 发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复合材料基电化学传感器在双酚A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佘小燕 聂江波 +2 位作者 肖江蓉 张静 彭天右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9-387,共9页
金属纳米颗粒作为电极修饰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但该类材料存在分散性较差、易团聚等缺点。为此,通过金属纳米粒子的负载和稳定化等手段构建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和响应快的金属复合材料基电化学传感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 金属纳米颗粒作为电极修饰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但该类材料存在分散性较差、易团聚等缺点。为此,通过金属纳米粒子的负载和稳定化等手段构建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和响应快的金属复合材料基电化学传感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金属复合材料基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双酚A(BPA)检测中的应用进行评述,为其今后的发展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A 金属基复合材料 电化学传感器 修饰电极 检测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晶型二氧化锰去除孔雀石绿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肖勇 郝慧茹 +3 位作者 李军 乐进 钟敏 张倩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42-148,共7页
采用水热合成法,通过控制K+浓度得到3种不同晶型的二氧化锰(α-MnO_(2)、β-MnO_(2)和δ-MnO_(2))。从微观结构来看,α-MnO_(2)为线状结构,β-MnO_(2)呈丝状结构,δ-MnO_(2)呈二维层状花椰菜状,表面粗糙,比表面积较大。XRD晶型分析表明,... 采用水热合成法,通过控制K+浓度得到3种不同晶型的二氧化锰(α-MnO_(2)、β-MnO_(2)和δ-MnO_(2))。从微观结构来看,α-MnO_(2)为线状结构,β-MnO_(2)呈丝状结构,δ-MnO_(2)呈二维层状花椰菜状,表面粗糙,比表面积较大。XRD晶型分析表明,β-MnO_(2)显示出许多尖锐的窄峰,结晶度较好;α-MnO_(2)的XRD谱图特征峰变宽变矮,表明存在较小的微晶;δ-MnO_(2)的峰型宽化,结晶度较差,晶粒最小且晶面间距大,有利于催化反应的发生。3种晶型二氧化锰对孔雀石绿(MG)的去除率由高到低依次为δ-MnO_(2)>β-MnO_(2)>α-MnO_(2),表明δ-MnO_(2)的形貌结构与晶型特征最有利于反应的进行。探究了δ-MnO_(2)体系中pH及污染物初始质量浓度对MG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MG的去除率随pH的增加而增大,随MG初始质量浓度的提高而呈下降趋势。此外,δ-MnO_(2)对孔雀石绿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模型和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属于单层吸附,表面吸附位点分布均匀,吸附速度受化学吸附控制,理论吸附量为40.55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锰 晶型 孔雀石绿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石墨烯应变传感技术的工程结构裂缝监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董荣珍 刘晨语 +4 位作者 卫军 刘晓春 霍琛敬 祝学真 伍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743-4751,共9页
基于大量程石墨烯基应变传感元件,分析工程结构从连续应变到裂缝出现及扩展过程中监测元件的工作特征及输出信号的变化规律,解析传感元件输出信号的函数关系及关键特征参数,分析裂缝监测原理并建立裂缝宽度监测模型,通过设计试验对模型... 基于大量程石墨烯基应变传感元件,分析工程结构从连续应变到裂缝出现及扩展过程中监测元件的工作特征及输出信号的变化规律,解析传感元件输出信号的函数关系及关键特征参数,分析裂缝监测原理并建立裂缝宽度监测模型,通过设计试验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石墨烯基应变传感技术能够实现对工程结构从微应变到开裂的全过程连续监测,裂缝宽度监测模型所得裂缝宽度与实测结果较吻合,相对误差在10%以内;该模型能为工程结构服役期间的智能养维提供有效监测手段,实现对实际工程结构应变-开裂及裂缝扩展的全过程监测和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结构 石墨烯应变传感元件 裂缝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高温蒸汽压力测试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凌平平 陈泽世 杨庆明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53,共7页
蒸汽压力理论是混凝土高温爆裂的重要机理之一,开展混凝土高温蒸汽压力的测试工作对理解混凝土的高温爆裂行为与爆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对近年来国内外所开展的混凝土高温蒸汽压力测试研究进行了综述,并结合目前的研究进展对混凝土高温... 蒸汽压力理论是混凝土高温爆裂的重要机理之一,开展混凝土高温蒸汽压力的测试工作对理解混凝土的高温爆裂行为与爆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对近年来国内外所开展的混凝土高温蒸汽压力测试研究进行了综述,并结合目前的研究进展对混凝土高温蒸汽压力测试研究中的不足及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混凝土的高温爆裂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爆裂 高温 蒸汽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苎麻炭疽菌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绪霞 汤涤洛 刘立军 《中国麻业科学》 2022年第2期119-125,共7页
苎麻是中国重要的纤维作物,炭疽病是影响苎麻纤维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文章参考国内苎麻炭疽菌的研究资料,结合作者的研究结果,对苎麻炭疽病的症状、炭疽病菌的分类地位、病原菌分类鉴定、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综述。国内外有关... 苎麻是中国重要的纤维作物,炭疽病是影响苎麻纤维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文章参考国内苎麻炭疽菌的研究资料,结合作者的研究结果,对苎麻炭疽病的症状、炭疽病菌的分类地位、病原菌分类鉴定、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综述。国内外有关苎麻炭疽病的研究报道较少,开展苎麻炭疽菌病原种类及优势种群、遗传多样性、致病力机理的研究,将有助于掌握该病害在不同地区和环境下的发生流行规律,以便及时有效地开展病害防御,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或减缓苎麻炭疽菌对杀菌剂抗药性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苎麻 苎麻炭疽菌 分类鉴定 生物学特性 病原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BR耦合旁路化学单元高效除磷特性及功能菌群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莫文婷 陈雪川 +3 位作者 余鹏 钟振兴 陆谢娟 章北平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7-31,共5页
采用连续流一体化生物反应器(CIBR)耦合旁路化学除磷单元处理生活污水,研究其生物化学协同除磷特性,探究旁路单元化学药剂对CIBR性能与功能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CIBR对污水COD、NH_(4)^(+)-N、TN、TP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8.5%、85.8%、7... 采用连续流一体化生物反应器(CIBR)耦合旁路化学除磷单元处理生活污水,研究其生物化学协同除磷特性,探究旁路单元化学药剂对CIBR性能与功能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CIBR对污水COD、NH_(4)^(+)-N、TN、TP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8.5%、85.8%、75.0%、70.4%,但出水TP远高于国家一级A标准(0.5 mg/L)。CIBR耦合旁路除磷技术(PAC=40 mg/L)的试验表明,其出水TP可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当投加9×10^(-4)mol/L的Al^(3+)时,对活性污泥的呼吸速率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该抑制主要体现在对氨氧化细菌(AOB)和异养菌活性的影响,但对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抑制作用不明显。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在属水平,投加PAC有利于兼性菌等增殖,但不利于反硝化菌、AOB等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生物化学除磷 污泥呼吸速率 功能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苎麻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绪霞 汤涤洛 +3 位作者 彭洪翠 彭蝶 黎州 刘立军 《中国麻业科学》 2023年第2期88-96,共9页
苎麻是中国特有的韧皮纤维作物,炭疽病是苎麻重要病害之一,影响苎麻纤维产量和品质。试验采用植物病原真菌传统分离法,对采自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苎麻主产区感染炭疽病的苎麻叶片进行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并通过对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 苎麻是中国特有的韧皮纤维作物,炭疽病是苎麻重要病害之一,影响苎麻纤维产量和品质。试验采用植物病原真菌传统分离法,对采自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苎麻主产区感染炭疽病的苎麻叶片进行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并通过对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和β-微管蛋白序列(β-tubulin,TUB2)的克隆和分析,对引起苎麻炭疽病的病原进行鉴定。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结合分析,确定引起我国苎麻炭疽病的病原主要有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暹罗炭疽菌(C.siamense)和希金斯炭疽菌(C.higginsianum)。根据新的炭疽菌种的分类方法,苎麻炭疽病病原分属于胶孢炭疽菌复合群(C.gloeosporioides complex)和毁灭炭疽菌(C.destructivum complex)复合群。研究结果为研究苎麻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流行规律以及苎麻抗炭疽病分子育种研究和有效绿色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苎麻 炭疽病 刺盘孢属 病原分离 病原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建造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被引量:20
14
作者 戴晓燕 贺瑶瑶 王超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33-237,共5页
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智能建造正推动着建筑业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分析了地方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实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不能及时迭代更新、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工程实践能力、产教融合流于形式等问题,提... 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智能建造正推动着建筑业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分析了地方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实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不能及时迭代更新、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工程实践能力、产教融合流于形式等问题,提出地方高校应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视角出发,注重多学科交叉整合,通过创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学生BIM实践技能培养、提高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水平等方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提升学生从事智能建造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建造 地方高校 工程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酸浸出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有价金属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郑莹 胡晨 +1 位作者 周洁 莫文婷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53-1655,1683,共4页
随着锂离子电池(LIBs)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为缓解资源紧缺与环境污染,对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并资源化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以废旧钴酸锂电池中的正极活性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柠檬酸为浸出剂,抗坏血酸为还原剂,浸出实验结果表明:钴酸锂... 随着锂离子电池(LIBs)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为缓解资源紧缺与环境污染,对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并资源化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以废旧钴酸锂电池中的正极活性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柠檬酸为浸出剂,抗坏血酸为还原剂,浸出实验结果表明:钴酸锂与柠檬酸的摩尔比为1∶3.5;钴酸锂与抗坏血酸的摩尔比为1∶1;固液比为15g/L;温度为80℃;时间为5h的条件下,Co和Li的浸出效率最高,可达91%和94%。研究表明柠檬酸对于金属钴和锂的浸出效果较好;抗坏血酸的还原性能保证了金属钴的高效浸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钴酸锂电池 柠檬酸 抗坏血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镉污染对土体力学特性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贺瑶瑶 陈金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76-280,共5页
为了研究重金属镉(Cd)对土体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及其微观机理,开展了不同Cd含量污染土强度、渗透、剪切特性、压汞和扫描电镜试验研究。力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重金属Cd会劣化土体力学特性;随着Cd含量的增加,土体的抗压强度、剪切强度和... 为了研究重金属镉(Cd)对土体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及其微观机理,开展了不同Cd含量污染土强度、渗透、剪切特性、压汞和扫描电镜试验研究。力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重金属Cd会劣化土体力学特性;随着Cd含量的增加,土体的抗压强度、剪切强度和黏聚力显著降低;而渗透系数、内摩擦角明显增大。扫描电镜试验结果表明:Cd使土颗粒发生团聚,Cd污染土出现大的团聚体,大颗粒增多,土体表面变得比较粗糙,土颗粒之间的接触形式增多,出现点-面接触和边-面接触;且团聚体间的孔隙较大。压汞试验表明:随着Cd含量的增加,污染土中孔径大于1μm的孔隙体积明显增加。污染土的微观结构和孔隙分布的改变是Cd污染土力学特性变化的本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污染土 力学特性 微观结构 孔隙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石墨制备石墨烯气凝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 被引量:6
17
作者 郑莹 周小雨 +4 位作者 凌海 罗涵璐 莫文婷 雷家珩 李俊升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9-102,115,共5页
以废旧钴酸锂电池负极石墨为原料制备石墨烯气凝胶,研究了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效果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制备的石墨烯气凝胶具有大量的孔隙和柔软片层结构。当吸附剂投加量为2.5 g/L,亚甲基蓝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pH为8,温度为30℃时,... 以废旧钴酸锂电池负极石墨为原料制备石墨烯气凝胶,研究了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效果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制备的石墨烯气凝胶具有大量的孔隙和柔软片层结构。当吸附剂投加量为2.5 g/L,亚甲基蓝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pH为8,温度为30℃时,20 min即达到吸附平衡,吸附率为98.6%。该吸附剂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符合Langmiur模型,最大吸附量为41.39 mg/g;吸附反应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包含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石墨 石墨烯气凝胶 亚甲基蓝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锂离子电池负极石墨闭环回收的基础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詹剑虹 杜志威 +2 位作者 张思维 凌海 郑莹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3-175,252,共4页
提出一种闭环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负极石墨的方法。采用磷酸三乙酯(TEP)分离负极活性物质石墨与铜箔,结果表明,固液比为1∶25 g/mL,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40 min时的分离效率高达98.28%。将分离的石墨经500℃煅烧2 h可制备出成分纯、结... 提出一种闭环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负极石墨的方法。采用磷酸三乙酯(TEP)分离负极活性物质石墨与铜箔,结果表明,固液比为1∶25 g/mL,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40 min时的分离效率高达98.28%。将分离的石墨经500℃煅烧2 h可制备出成分纯、结构特征明显的氧化石墨烯,将氧化石墨烯包覆于再生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中发现其电化学性能显著提高。以此实现废旧锂离子电池负极石墨的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锂离子电池 闭环回收 磷酸三乙酯 氧化石墨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再生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郑莹 李芬 +1 位作者 郭佩洁 张思维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37-940,共4页
研究使用N-甲基吡咯烷酮分离废旧磷酸铁锂电池中的正极活性物质与集流体,探讨分离效率随固液比、温度和时间的变化关系,再对分离得到的磷酸铁锂活性物质使用高温固相进行再生。结果表明,60℃固液比为1 g/10 mL,反应12 min时,正极活性物... 研究使用N-甲基吡咯烷酮分离废旧磷酸铁锂电池中的正极活性物质与集流体,探讨分离效率随固液比、温度和时间的变化关系,再对分离得到的磷酸铁锂活性物质使用高温固相进行再生。结果表明,60℃固液比为1 g/10 mL,反应12 min时,正极活性物质与集流体的分离效率可达90.26%;高温固相中,原料粒径在0.054 mm<d3≤0.063 mm范围,温度700℃,焙烧8 h时再生的磷酸铁锂粉末的XRD图谱与其标准物质较吻合,SEM图像表明其颗粒大小均匀、形貌分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磷酸铁锂电池 1-甲基-2-吡咯烷酮 固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侵蚀作用下工业矿渣固化/稳定化铅污染土固化体的工程特性 被引量:4
20
作者 陶妍艳 贺瑶瑶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5864-5869,共6页
为探明冻融侵蚀对铅污染土固化体的工程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工业矿渣基固化剂(GPM)对某工业铅污染土固化/稳定化修复,评估冻融侵蚀对铅污染土固化体水力特性、溶出特性和孔隙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将普通硅酸盐水泥(ordinary portland cemen... 为探明冻融侵蚀对铅污染土固化体的工程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工业矿渣基固化剂(GPM)对某工业铅污染土固化/稳定化修复,评估冻融侵蚀对铅污染土固化体水力特性、溶出特性和孔隙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将普通硅酸盐水泥(ordinary portland cement,OPC)作为对比固化剂。结果表明,GPM固化体的抵抗冻融耐侵蚀能力高于OPC固化体,冻融侵蚀后的GPM固化体的损失量和水力特性均明显好于OPC固化体。溶出试验结果表明,冻融侵蚀后的GPM固化体的Pb溶出浓度远低于OPC固化体,冻融侵蚀前后OPC固化体内Pb溶出浓度均高于5 mg/L,而冻融侵蚀前后GPM固化体内Pb溶出浓度均低于0.1 mg/L。孔隙试验结果表明,冻融侵蚀会增大铅污染土固化体的孔隙体积,但冻融侵蚀后的GPM固化体的孔隙体积明显小于OPC固化体。这些试验结果表明,GPM对高浓度铅污染土有极好的处置效果,GPM铅污染土固化体良好的工程特性和较低的环境风险,具有在重金属铅污染场地推广使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侵蚀 铅污染土 工程特性 工业废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