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NMR的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快速预测新方法 被引量:2
1
作者 陶高梁 彭寅杰 +4 位作者 陈银 肖衡林 罗晨晨 钟楚珩 雷达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0-479,共10页
非饱和土的渗透系数作为研究非饱和土中水分运移的重要参数,直接测量方法原理简明但试样尺寸较大,耗时较长;土-水特征曲线(SWCC)间接预测方法由于需要获取土-水特征曲线,同样较为耗时,工作量较大。为此,结合核磁共振(NMR)理论与渗流理... 非饱和土的渗透系数作为研究非饱和土中水分运移的重要参数,直接测量方法原理简明但试样尺寸较大,耗时较长;土-水特征曲线(SWCC)间接预测方法由于需要获取土-水特征曲线,同样较为耗时,工作量较大。为此,结合核磁共振(NMR)理论与渗流理论提出了不同孔径孔隙通道渗透系数与弛豫时间的关系,通过对不同大小孔隙通道渗透系数进行累加,提出了基于核磁共振的饱和/非饱和土渗透系数预测模型和快速预测方法。为验证模型的合理性,以湖南黏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初始孔隙比试样脱湿、吸湿过程以及饱和状态下的95次核磁共振试验,获取相应的NMR曲线,采用瞬时剖面法获取不同初始孔隙比试样非饱和相对渗透系数,并与该模型预测值对比。研究发现:利用脱湿、吸湿过程不同含水率下NMR曲线以及饱和状态的NMR曲线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但基于饱和状态下试样的NMR曲线预测效果相对最好,测量成本和耗时也最小,因此建议采用饱和状态试样NMR曲线直接预测非饱和相对渗透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饱和/非饱和渗透系数 孔隙通道 弛豫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含量对水泥基材料开裂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洋 张国锋 +2 位作者 张晖 殷海波 方何淇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3-160,共8页
选择低热硅酸盐水泥、中热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外掺Na2SO4和K_(2)SO_(4)将其总碱含量调节至0.8%和1.2%,利用椭圆环法,并从干燥收缩性能、水化产物形貌、显微硬度及水化产物微观力学的角度,探究了碱对不同水泥... 选择低热硅酸盐水泥、中热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外掺Na2SO4和K_(2)SO_(4)将其总碱含量调节至0.8%和1.2%,利用椭圆环法,并从干燥收缩性能、水化产物形貌、显微硬度及水化产物微观力学的角度,探究了碱对不同水泥基材料开裂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碱含量的提高,不同水泥基材料的开裂敏感性增加;低热硅酸盐水泥具有较高的抗裂能力,且适当地提高碱含量,有助于提高其抗裂性能;干燥收缩性并不能完全揭示碱对不同水泥基材料开裂敏感性的影响机制。碱对不同水泥基材料开裂敏感性的提高还与其微观特性有关,通过促使水化产物形貌发生转变,提高其显微硬度,降低水泥基材料浆体适应变形的能力;通过降低唯一具有胶凝特性的水化硅酸钙(C-S-H)簇间粘结力,降低水泥基材料浆体抵抗开裂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基材料 碱含量 开裂性能 收缩性能 显微硬度 微观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盐碱对不同水泥基材料收缩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洋 蒋科 +1 位作者 张振忠 黄明辉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9-145,164,共8页
通过分别外掺Na_(2)SO_(4)(Na碱)和K_(2)SO_(4)(K碱)将低热硅酸盐水泥、中热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总碱含量均调节至0.8%和1.2%,探究了不同类型盐碱对不同水泥基材料自收缩和干燥收缩的影响,并基于微量热技术、孔结构分析技术和核... 通过分别外掺Na_(2)SO_(4)(Na碱)和K_(2)SO_(4)(K碱)将低热硅酸盐水泥、中热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总碱含量均调节至0.8%和1.2%,探究了不同类型盐碱对不同水泥基材料自收缩和干燥收缩的影响,并基于微量热技术、孔结构分析技术和核磁共振技术,揭示了不同类型盐碱对不同水泥基材料自收缩和干燥收缩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盐碱促进了不同水泥基材料的收缩。在相同盐碱含量下,低热硅酸盐水泥具有较低的自收缩率,普通硅酸盐水泥自收缩率最大,但普通硅酸盐水泥干燥收缩最小,中热硅酸盐水泥干燥收缩最大;②在不同水泥基材料中,K碱的促进作用高于Na碱,并随碱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碱含量为0.8%时,K碱的促进作用为Na碱的1.1倍以上,当碱含量为1.2%时,K碱的促进作用为Na碱的1.3倍以上。微观试验表明,K碱较Na碱对水泥基材料收缩具有更高的促进作用,其机制在于K碱能更大程度促进水泥水化,提高影响收缩的<50 nm的孔含量,并与Al原子向水化硅酸钙(C-S-H)链中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 水泥基材料 收缩性能 水化进程 孔结构 AL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设计因素对泄洪洞衬砌混凝土施工期温度裂缝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段亚辉 王孝海 +1 位作者 段兴平 康旭升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8-141,共4页
施工期温度裂缝会给高流速泄洪洞带来安全隐患,影响结构耐久性,应从结构设计开始加强控制。综合已有研究成果,补充部分三维有限元仿真计算,并结合三峡、溪洛渡、白鹤滩等巨型水电站泄洪洞衬砌结构设计的成功经验,系统分析结构型式、断... 施工期温度裂缝会给高流速泄洪洞带来安全隐患,影响结构耐久性,应从结构设计开始加强控制。综合已有研究成果,补充部分三维有限元仿真计算,并结合三峡、溪洛渡、白鹤滩等巨型水电站泄洪洞衬砌结构设计的成功经验,系统分析结构型式、断面尺寸、内部钢筋和过缝钢筋、锚杆、衬砌与围岩间设砂浆垫层等结构设计因素对衬砌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的影响程度,提出在衬砌结构设计中要兼顾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尽量减小约束,尽可能选择平直、小曲率、小断面结构,减小分缝分块,钢筋不过缝,衬砌与围岩间设砂浆垫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流速泄洪洞 衬砌混凝土 温度裂缝 温控防裂 结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_(2)O/Na_(2)O对不同水泥基材料早期收缩及开裂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洋 张晖 +2 位作者 蒋科 袁俊 殷海波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4-130,共7页
通过外掺Na_(2)SO_(4)和K_(2)SO_(4)将低热硅酸盐水泥、中热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总碱含量调节至1.2%,并使K_(2)O/Na_(2)O(质量比)控制在0.4~13.7范围内,探讨了K_(2)O/Na_(2)O对3种水泥基材料收缩和开裂的影响。并基于微量热技术... 通过外掺Na_(2)SO_(4)和K_(2)SO_(4)将低热硅酸盐水泥、中热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总碱含量调节至1.2%,并使K_(2)O/Na_(2)O(质量比)控制在0.4~13.7范围内,探讨了K_(2)O/Na_(2)O对3种水泥基材料收缩和开裂的影响。并基于微量热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和能谱技术,揭示了K_(2)O/Na_(2)O对不同水泥基材料收缩和开裂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随K_(2)O/Na_(2)O的增加,低热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的自收缩和干燥收缩增加,中热硅酸盐水泥的自收缩和干燥收缩先降低后增加,而不同水泥基材料开裂敏感性始终表现为增加。K_(2)O/Na_(2)O引起不同收缩特性的主要原因与水泥基材料水化进程有关,而不同的开裂敏感性,除与收缩性能相关外,还受水泥基材料水化产物水化硅酸钙(C-S-H)、氢氧化钙(CH)形貌及界面过渡区(ITZ)元素富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_(2)O/Na_(2)O 收缩性能 开裂性能 微观形貌 界面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平行黏结模型的水-岩作用下砂岩蠕变模拟及损伤机制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骆祚森 朱作祥 +3 位作者 苏卿 李建林 邓华锋 杨超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445-2457,共13页
为探明库水位周期性升降作用下消落带岩体蠕变损伤机制,基于PFC中的平行黏结模型(parallel bond model,PBM),考虑水-岩作用对黏结的弱化和材料特性随时间的变化,提出水-岩作用下砂岩蠕变的离散元模拟方法,并在室内试验基础上开展水-岩... 为探明库水位周期性升降作用下消落带岩体蠕变损伤机制,基于PFC中的平行黏结模型(parallel bond model,PBM),考虑水-岩作用对黏结的弱化和材料特性随时间的变化,提出水-岩作用下砂岩蠕变的离散元模拟方法,并在室内试验基础上开展水-岩作用下砂岩蠕变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破坏应力水平下,试样微裂纹扩展与蠕变应变规律相似,可分为衰减扩展阶段、稳定扩展阶段、加速扩展阶段,且随水-岩作用周期增加,加速扩展阶段的耗时占总耗时的比例增大;试样蠕变破坏时,随水-岩作用周期增加,剪切裂纹占比逐渐增加,微裂纹倾角分布逐渐分散,倾角分布在65°和115°附近的微裂纹逐渐增加,试样的张性破坏减弱,剪性破坏增强;水-岩作用下,试样能储存的最大胶结能不断降低,且储存相同胶结能时对应的应变不断增大,与实际岸坡在水-岩作用下岩体整体承载能力降低、变形增大的规律一致。提出的水-岩作用下砂岩蠕变模拟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为库岸边坡岩石在库水位升降影响下的模型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水-岩作用 蠕变试验 离散元法 细观参数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轴压缩下富有机质油页岩变形场与能量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鲁男 陶传奇 +3 位作者 尹晓萌 韩杰 杨磊 张甘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57-1570,共14页
油页岩矿层中有机质的不均匀分布导致岩石的力学响应与破坏机制有所差异。为此,综合运用单轴压缩试验、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及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不同有机质丰度下油页岩加载全程的变形场、温度场及能量演化特征,揭示有机质丰度对油页岩... 油页岩矿层中有机质的不均匀分布导致岩石的力学响应与破坏机制有所差异。为此,综合运用单轴压缩试验、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及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不同有机质丰度下油页岩加载全程的变形场、温度场及能量演化特征,揭示有机质丰度对油页岩力学特性与变形破坏机制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有机质丰度增高,油页岩的应力-应变特征总体呈现衰减趋势,延展性显著提升;破坏模式从劈裂型张拉向张拉-剪切复合型发展,这归因于有机质丰度改变了层理弱面对宏观裂纹发育的控制程度。变形场和温度场在加载作用下具有明显的局部化特征,表面变形量、红外温度均随有机质丰度增高而增大,两场分异程度也随之增强。此外,有机质丰度也影响着油页岩的能量转化及分配规律,随着有机质丰度增高,油页岩的吸能、储能及释能性质减弱,而耗能性质增强,整体能量状态降低。这是不同有机质丰度的油页岩力学特性与变形破坏规律存在差异的本质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有机质丰度 变形场 温度场 能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峰土-水特征曲线分形模型及其在孔隙分类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陶高梁 廖凌瑾 +3 位作者 雷达 欧阳青 彭寅杰 张帆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99-1809,共11页
现有的双峰土-水特征曲线(SWCC)模型大多由单峰土-水特征曲线的经验模型衍生而来,这些模型中的参数一般没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和取值范围,导致通过拟合方法确定参数大小时出现多解情况,因而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双峰SWCC的理论研究。根据毛... 现有的双峰土-水特征曲线(SWCC)模型大多由单峰土-水特征曲线的经验模型衍生而来,这些模型中的参数一般没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和取值范围,导致通过拟合方法确定参数大小时出现多解情况,因而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双峰SWCC的理论研究。根据毛细管理论,双峰SWCC对应于双峰孔径分布(PSD),基于此,利用Menger海绵模型对双峰PSD进行了分形描述,并以此建立了双峰SWCC的物理模型。利用该模型对20组已发表的双峰SWCC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并与其他学者提出的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此外,基于建立的双峰SWCC模型提出了一种孔隙分类方法,经验证,该方法所得结果较为准确,且具有应用简便、理论基础明确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土-水特征曲线 双峰孔径分布 分形 孔隙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燥和含水状态下片岩的特征强度与能量演化的各向异性规律及机制 被引量:1
9
作者 尹晓萌 张爱明 王鲁男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73-1587,共15页
以石英云母片岩为对象,采用单轴压缩试验,探讨这类脆性片理化岩石在干燥和含水状态下的特征强度与能量演化的加载方向效应,并结合微观组构特征与宏观破坏模式,揭示片岩力学行为各向异性的机制。结果表明:(1)加载过程中,能量演化曲线与... 以石英云母片岩为对象,采用单轴压缩试验,探讨这类脆性片理化岩石在干燥和含水状态下的特征强度与能量演化的加载方向效应,并结合微观组构特征与宏观破坏模式,揭示片岩力学行为各向异性的机制。结果表明:(1)加载过程中,能量演化曲线与岩石的变形损伤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据此可快速准确地确定岩石的特征强度;(2)干燥和含水状态下片岩的特征强度皆表现为α=90°>α=0°>α=30°,其中,α=30°时,片岩强度对水的响应更为敏感,水对片岩的强度各向异性有一定增强作用;(3)α=90°试样的能量存储与耗散始终高于α=0°、30°试样,但相比α=90°而言,α=30°时,片岩的岩爆倾向性更强,岩石的损伤发展较为迅速;(4)岩石中的片状矿物和微裂隙为水的润滑、软化、水楔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占主导地位的水作用随加载方向有所不同;(5)岩石内的片状矿物定向排列与软硬层近互层状分布的微观结构决定了裂纹产生与扩展机制的加载方向效应,本质上控制着岩石的强度与能量的各向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岩 特征强度 能量演化 各向异性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