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以武威市凉州区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赵大泰 李元辉 《今古文创》 2021年第43期84-85,共2页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非遗资源丰富,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有益经验。以此为样本,可以探索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更大作为,可以实施"一村一非遗""一村一美食""一村一文艺""一村一民俗"&...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非遗资源丰富,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有益经验。以此为样本,可以探索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更大作为,可以实施"一村一非遗""一村一美食""一村一文艺""一村一民俗""一村一工坊""一村一乡贤"等战略,全方位地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 武威市 凉州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威市凉州区乡村地名文化浅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元辉 《今古文创》 2023年第1期118-120,共3页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乡村地名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显示出独特而鲜明的地域特色。从宏观而言,凉州区乡村地名具有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军旅文化、交通文化、历史文化、姓氏文化等特征。加大凉州乡村地名文化的挖掘、保护、宣传力...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乡村地名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显示出独特而鲜明的地域特色。从宏观而言,凉州区乡村地名具有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军旅文化、交通文化、历史文化、姓氏文化等特征。加大凉州乡村地名文化的挖掘、保护、宣传力度,保护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威市凉州区 乡村地名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畏兀儿族人西迁凉州遗事略考
3
作者 赵大泰 李海婷 《今古文创》 2025年第12期61-63,共3页
畏兀儿,亦称作“畏吾儿”等,是中国西北一个古老的民族。畏兀儿其实是“回鹘”的蒙古语音的汉字音译。此名称的使用始于成吉思汗以后的蒙古汗国和元朝,明朝也继续使用,主要指西州回鹘及其内迁的后裔。忽必烈时期,一支畏兀儿民众在亦都... 畏兀儿,亦称作“畏吾儿”等,是中国西北一个古老的民族。畏兀儿其实是“回鹘”的蒙古语音的汉字音译。此名称的使用始于成吉思汗以后的蒙古汗国和元朝,明朝也继续使用,主要指西州回鹘及其内迁的后裔。忽必烈时期,一支畏兀儿民众在亦都护纽林的斤的率领下,避居甘肃永昌(今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畏兀儿族人后裔在凉州的事迹多有记述,如清代学术大家张澍的母亲家族为畏兀儿族后裔,又如名士孙揆章考证凉州名人余阙、达云俱为畏兀儿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昌回鹘 畏兀儿 张澍 余阙 达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威徐州汉文化比较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国才 《今古文创》 2021年第36期47-49,共3页
汉文化是影响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之一,武威与徐州两地的汉文化最具代表性,而两者之间的汉文化虽然相似,却具有一定的差别。研究武威与徐州两地的汉文化可以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新理念,能够让相似又具有差异化的两地汉文... 汉文化是影响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之一,武威与徐州两地的汉文化最具代表性,而两者之间的汉文化虽然相似,却具有一定的差别。研究武威与徐州两地的汉文化可以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新理念,能够让相似又具有差异化的两地汉文化继续为我国的文化发展提供助力,进而实现我国战略发展目标,提高我国的综合文化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威 徐州 汉文化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武威凉州滚灯舞研究
5
作者 赵大泰 《今古文创》 2023年第35期83-85,共3页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位于凉州城北15公里处,下辖石碑村有市级非遗项目凉州滚灯舞。通过对永昌镇的历史渊源和高昌王碑、西宁王碑的碑文分析,我们知道永昌镇是元朝时期蒙古族、维吾尔族的聚居之地。通过对各地滚灯表演形式的比较,...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位于凉州城北15公里处,下辖石碑村有市级非遗项目凉州滚灯舞。通过对永昌镇的历史渊源和高昌王碑、西宁王碑的碑文分析,我们知道永昌镇是元朝时期蒙古族、维吾尔族的聚居之地。通过对各地滚灯表演形式的比较,以及对蒙古族和维吾尔族顶碗舞的分析可知,凉州滚灯舞源自元代高昌王、永昌王、西宁王等家族的祭祀活动,早期具有浓厚的畏兀儿、蒙古族民族风格,后来随着王族后裔逐渐融入当地汉族社会,少数民族风格渐渐淡化,祭祀的意义也弱化,形成了现在的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昌 滚灯 高昌回鹘 畏兀儿 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凉州府武威县文进士数据分析研究
6
作者 赵婉婷 赵大泰 《今古文创》 2023年第31期65-67,共3页
在清朝,如今的甘肃省武威市一带设立凉州府,治武威县,下辖武威县、古浪县、镇番县(今民勤县)、永昌县、平番县(今永登县)和庄浪茶马厅。武威县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考中文进士者就有41名。以计量史学的视角,对这些文进士的相关数据,包括... 在清朝,如今的甘肃省武威市一带设立凉州府,治武威县,下辖武威县、古浪县、镇番县(今民勤县)、永昌县、平番县(今永登县)和庄浪茶马厅。武威县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考中文进士者就有41名。以计量史学的视角,对这些文进士的相关数据,包括时间分布、姓氏、寿命、中式年龄及名次、仕宦、著作和从教经历等进行分析,可以获得许多有意义的信息,了解当时的科举制度和社会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武威 科举 进士 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凉州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创新
7
作者 司玲 张长宝 《今古文创》 2020年第31期82-84,共3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代变迁,地域文化的内容都会发生变化,无论文化风貌以何种形式呈现出来,但其内在的基因是永续不变的。本文运用文化基因理论提炼出凉州文化中较为突出的代表性元素,将其划分为生产生活方式基因、意识形态基因和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代变迁,地域文化的内容都会发生变化,无论文化风貌以何种形式呈现出来,但其内在的基因是永续不变的。本文运用文化基因理论提炼出凉州文化中较为突出的代表性元素,将其划分为生产生活方式基因、意识形态基因和外在表象基因,通过打造核心文旅IP、寻找合适的商业模式、开发旅游演艺项目、培养本土文化自信等策略来实现新时代凉州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州 文化基因 传承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州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开发
8
作者 赵大泰 《今古文创》 2020年第14期51-52,共2页
甘肃省武威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下辖凉州区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区,目前拥有44项列入四级名录的非遗项目。通过对这些非遗资源的活化和开发,可以推动当地经济文化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武威市 凉州区 非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州贤孝的起源及其与凉州宝卷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大泰 张国才 《戏剧之家》 2020年第27期8-10,共3页
凉州贤孝、凉州宝卷都是流传于甘肃武威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古老的叙事性民间说唱艺术。凉州贤孝起源于盲人说唱艺术,产生于西夏。凉州宝卷是河西宝卷的分支,起源于唐代敦煌变文,产生于宋代。二者有诸多相似之处,亦有许多差异,两者具有密... 凉州贤孝、凉州宝卷都是流传于甘肃武威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古老的叙事性民间说唱艺术。凉州贤孝起源于盲人说唱艺术,产生于西夏。凉州宝卷是河西宝卷的分支,起源于唐代敦煌变文,产生于宋代。二者有诸多相似之处,亦有许多差异,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呈“H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贤孝 凉州贤孝 宝卷 凉州宝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武威县进士李于锴家族及其联姻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婉婷 赵大泰 《今古文创》 2023年第36期63-65,共3页
在甘肃武威凉州城南有“李铭汉故居”,李铭汉是清代道光年间的著名学者。其子李于锴是光绪年间的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李于锴之子李鼎超、李鼎文也是近现代著名学者,李氏三代人书香传承,成为武威科举家族的典范,也是武威文风鼎盛的明证... 在甘肃武威凉州城南有“李铭汉故居”,李铭汉是清代道光年间的著名学者。其子李于锴是光绪年间的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李于锴之子李鼎超、李鼎文也是近现代著名学者,李氏三代人书香传承,成为武威科举家族的典范,也是武威文风鼎盛的明证。本文综合多种史料,可以理清李氏家族的脉络,也可以了解李氏家族与其他科举家族如刘开第、张铣、权尚忠等家族的联姻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铭汉 李于锴 刘开第 张铣 权尚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武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对策 被引量:1
11
作者 司玲 贾海鹏 闫晓燕 《今古文创》 2022年第22期81-83,共3页
作为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军事要塞,武威的战略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境内保留有丰富的长城资源遗存。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不仅仅要保护长城本体,更要通过文化旅游的方式来传承长城精神,延续凉州文化基因、增强本土文化自信、带动区域旅游经... 作为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军事要塞,武威的战略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境内保留有丰富的长城资源遗存。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不仅仅要保护长城本体,更要通过文化旅游的方式来传承长城精神,延续凉州文化基因、增强本土文化自信、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为本地居民营造高质量的公共文化空间。本文通过分析武威长城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现状,提出通过科学规划整体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挖掘长城文化内涵、吸纳本地居民参与、设计长城研学产品、重现长城文化记忆等方式推动武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威 长城 国家文化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州小宝卷浅析
12
作者 王守荣 《戏剧之家》 2020年第25期10-10,19,共2页
河西宝卷是流布于河西走廊武威、金昌、张掖、酒泉等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武威古称凉州,所以“河西宝卷·武威”又称作“凉州宝卷”。在凉州宝卷中,既有长篇宝卷,也有短篇宝卷,即小宝卷。小宝卷篇幅短小,曲调繁多、娱乐性强,表... 河西宝卷是流布于河西走廊武威、金昌、张掖、酒泉等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武威古称凉州,所以“河西宝卷·武威”又称作“凉州宝卷”。在凉州宝卷中,既有长篇宝卷,也有短篇宝卷,即小宝卷。小宝卷篇幅短小,曲调繁多、娱乐性强,表演形式灵活,流传地域广泛,表演人群和听众范围广,具有很好的道德启蒙教育功能,因此生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卷 河西宝卷 河西宝卷·武威 凉州宝卷 小宝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武威县翰林何承先与尹世衡研究
13
作者 赵大泰 《今古文创》 2022年第42期62-64,共3页
清朝时期,甘肃省凉州府武威县(今武威市凉州区)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科举考中进士的就有四十一人,其中更有著名的“十大翰林”彪炳史册,何承先和尹世衡就是其中两位。依托搜集到的史料,可以了解二位的生平事迹,并管窥当时的科举制度及社... 清朝时期,甘肃省凉州府武威县(今武威市凉州区)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科举考中进士的就有四十一人,其中更有著名的“十大翰林”彪炳史册,何承先和尹世衡就是其中两位。依托搜集到的史料,可以了解二位的生平事迹,并管窥当时的科举制度及社会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威县 翰林 进士 何承先 尹世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州贤孝《李三娘碾磨》赏析与考证
14
作者 赵大泰 王守荣 《黄河之声》 2020年第23期38-40,共3页
凉州贤孝曲目《李三娘碾磨》讲述了刘知远和妻子李三娘的故事,唱本具有三段式结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了神化、宗教化,反映了鲜活的凉州民俗和凉州方言。曲目以五代后汉开国君主刘知远及其皇后李氏为正... 凉州贤孝曲目《李三娘碾磨》讲述了刘知远和妻子李三娘的故事,唱本具有三段式结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了神化、宗教化,反映了鲜活的凉州民俗和凉州方言。曲目以五代后汉开国君主刘知远及其皇后李氏为正史原型,吸纳了宋金时期的唱本《刘知远诸宫调》,元代的南戏《刘知远白兔记》,元末明初罗贯中的小说《残唐五代演义》的成分,历经千百年流传,由无数的凉州贤孝艺人不断创编,才形成了今天的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贤孝 凉州贤孝 李三娘碾磨 白兔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证凉州贤孝源于西夏
15
作者 赵大泰 王守荣 《黄河之声》 2020年第15期174-176,共3页
凉州贤孝,是流布于武威市以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古老的叙事性民间说唱艺术,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州贤孝的起源有源于秦代、源于唐代敦煌变文、源于明代以前、源于西夏等观点。有充分证据证明,三弦乐器起源于秦代,凉州贤... 凉州贤孝,是流布于武威市以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古老的叙事性民间说唱艺术,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州贤孝的起源有源于秦代、源于唐代敦煌变文、源于明代以前、源于西夏等观点。有充分证据证明,三弦乐器起源于秦代,凉州贤孝起源于西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贤孝 凉州贤孝 三弦 西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州贤孝《水拉杨家滩》考证与赏析
16
作者 赵大泰 《今古文创》 2020年第7期72-73,共2页
凉州贤孝是流布于甘肃省武威市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叙事性民间说唱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拉杨家滩》也叫《婚书记》,是凉州贤孝中的一个经典曲目,讲述了杨生元与左金莲的爱情婚姻故事,展现了清朝末年的民间生活全景。
关键词 凉州贤孝 水拉杨家滩 婚书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前期武威县的儒学教育与武威祭孔大典
17
作者 赵大泰 《今古文创》 2023年第43期88-90,共3页
清代武威县文风蔚然,人才辈出,儒学教育发达。由《五凉全志·武威县志》,可知清代前期武威县内的教育机构,如凉州府考院、文庙、凉州府儒学、武威县儒学、成章书院、社学、义学,以及助学组织“兴文社”“敬惜字纸会”等;可知当时的... 清代武威县文风蔚然,人才辈出,儒学教育发达。由《五凉全志·武威县志》,可知清代前期武威县内的教育机构,如凉州府考院、文庙、凉州府儒学、武威县儒学、成章书院、社学、义学,以及助学组织“兴文社”“敬惜字纸会”等;可知当时的学官及其俸禄;可知官府、官员对于教育的支持;可知产生的大量科举人才。武威文庙的“祭孔大典”延续至今,已经成为市区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武威 儒学 非遗 祭孔大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中的敦煌书写
18
作者 徐兆宝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60,共8页
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乃盛大之意。敦煌是在汉代兴起的边塞之郡,承担着汉帝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文明交流重任。它就像咽喉一样,东西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都必须经过它,然后再通往各地。魏晋南北朝,是印度、... 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乃盛大之意。敦煌是在汉代兴起的边塞之郡,承担着汉帝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文明交流重任。它就像咽喉一样,东西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都必须经过它,然后再通往各地。魏晋南北朝,是印度、月氏等地的佛教与中国的儒家文明相互交流最频繁的时期。西方的僧人纷至沓来,讲经说法,而中国的僧人也摩肩接踵向西求法,于是便有僧人乐僔在敦煌三危山下发愿而始凿佛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汉帝国 儒家文明 魏晋南北朝 三危山 文明交流 僧人 敦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