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的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明军 颜文博 +2 位作者 曾治高 毛全盛 王琦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0-240,共11页
2018年12月—2021年9月采用公里网格法从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内选取的125个公里网格中布设了162台红外相机进行调查监测。累计42 078个相机工作日内获得有效探测照片9 225张,鉴定出6目13科23种哺乳动物,有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2018年12月—2021年9月采用公里网格法从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内选取的125个公里网格中布设了162台红外相机进行调查监测。累计42 078个相机工作日内获得有效探测照片9 225张,鉴定出6目13科23种哺乳动物,有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和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 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小麂Muntiacus reevesi、野猪Sus scrofa和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的相对多度和网格占有率较高。人类活动对区内哺乳动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影响,物种相对多度指数沿海拔梯度从低到高呈中峰模式。本研究初步掌握了园内大中型哺乳动物的物种组成、空间分布和相对多度,完善了园内哺乳动物编目信息,为国家公园的保护管理和规划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国家公园 生物多样性编目 红外相机技术 野生动物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国家公园甜槠林主要树种生态位与种间联结分析
2
作者 高亮 江子涵 +5 位作者 洪子辰 郑笑 周艳 陈水飞 陈世品 林文俊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73,共9页
为探明武夷山国家公园甜槠〔Castanopsis eyrei(Champ.ex Benth.)Tutcher〕林主要树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情况,在海拔800、900、1000、1100和1200 m各设置1个样地,并基于样方调查结果,采用Levins指数、Pianka指数(O_(ik))、方差比率、χ... 为探明武夷山国家公园甜槠〔Castanopsis eyrei(Champ.ex Benth.)Tutcher〕林主要树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情况,在海拔800、900、1000、1100和1200 m各设置1个样地,并基于样方调查结果,采用Levins指数、Pianka指数(O_(ik))、方差比率、χ^(2)检验、相关性系数和Ochiai指数(OI)对甜槠林主要树种的生态位特征和种间联结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甜槠重要值在5个样地中均排名前3,而其Levins指数在P1、P2、P3、P4、P5样地中的排名分别为3、2、4、2、9。P1和P4样地中O_(ik)值小于0.5的种对数较多,而P2、P3和P5样地中O_(ik)值大于或等于0.5的种对数较多;P1至P4样地中,甜槠与其他树种间的O ik值多大于或等于0.5,而P5样地则相反。P1至P4样地主要树种的总体联结性为显著正联结,P5样地主要树种的总体联结性为不显著正联结。χ^(2)检验结果显示:5个样地主要树种以正联结为主,但联结性多不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也显示各样地主要树种间多呈不显著正联结。5个样地中OI值大于或等于0.5的种对占多数,且甜槠与其他树种的OI值均大于0.5。综合分析认为,武夷山国家公园甜槠林生态系统稳定,整体朝顶极群落方向演替;甜槠作为地带性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国家公园 甜槠 木本植物 生态位 种间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国家公园马尾松林改为茶园后影响表层土壤碳含量的林缘效应 被引量:2
3
作者 游巍斌 李颖 +1 位作者 周艳 何东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1-49,共9页
【目的】探究马尾松林改为茶园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土壤碳含量的影响,明确林缘形成对森林土壤碳含量的作用,为准确估算森林土壤碳储量和固碳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武夷山国家公园选择马尾松纯林转为茶园的典型地点,研究马尾松... 【目的】探究马尾松林改为茶园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土壤碳含量的影响,明确林缘形成对森林土壤碳含量的作用,为准确估算森林土壤碳储量和固碳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武夷山国家公园选择马尾松纯林转为茶园的典型地点,研究马尾松林内不同林距(距“林—茶”接壤边缘1、20和50 m)及接壤茶园内4处位置的表层土壤(0~20 cm)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马尾松林改为茶园16~28年后,土壤TOC、DOC和MBC含量分别比原马尾松林下降了57.1%、48.8%和16.9%。在马尾松林内至林缘方向上,TOC和DOC含量呈下降趋势,而MBC含量无显著差异(P>0.1),为TOC含量均值在林距50 m、20 m、1 m和毗邻茶园处依次为31.08、30.67、22.26和13.25 g·kg^(-1),DOC含量均值依次为269.7、259.8、226.5和135.5 mg·kg^(-1)。TOC和DOC含量与解释变量(土壤理化性质、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和林缘年龄)的逐步回归方程拟合优度好,自变量分别解释了各自变异的87.7%和76.6%;但MBC的拟合效果很差。其中,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和土壤氮组分含量对TOC和DOC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而林缘年龄仅对DOC含量产生影响。【结论】马尾松林改为茶园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使土壤碳含量下降(TOC和DOC最为明显),且随离开林缘的距离增加而降低。因此,需要考虑土壤碳含量的林缘效应,以降低景观尺度的森林土壤碳库和碳汇估算中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碳 森林碳汇 边缘效应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国家公园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陈水飞 徐辉 +5 位作者 林文俊 郑笑 徐鲜钧 刘文芳 丁晖 陈世品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共9页
为了解武夷山国家公园沿海拔梯度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在海拔800~2100 m间设置14个固定样地,进行群落学调查以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武夷山国家公园调查样地内共有维管植物89科228属45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 为了解武夷山国家公园沿海拔梯度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在海拔800~2100 m间设置14个固定样地,进行群落学调查以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武夷山国家公园调查样地内共有维管植物89科228属45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2种;近危(NT)以上等级植物11种,其中极危(CR)和濒危(EN)等级各2种;中国特有物种180种。随着海拔的升高,武夷山国家公园海拔800~2100 m的植被类型划分为常绿阔叶林(800~1200 m)、针阔混交林(1300~1700 m)、矮曲林(1800~1900 m)和中山草甸(2000~2100 m)。在海拔800~1200以及1300~1700 m样地,乔木层中甜槠〔Castanopsis eyrei(Champ.ex Benth.)Tutch.〕和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分别具有明显优势。武夷山国家公园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乔木层和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整体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垂直地带性特征明显。不同海拔区间植物群落的物种相似性差异较大,海拔800~1200 m常绿阔叶林群落的Jaccard相似性指数总体较高,海拔1800~1900 m矮曲林群落的Jaccard相似性指数最低。综上所述,武夷山国家公园植物物种丰富,珍稀濒危植物种类较多,植被垂直带谱较明显,利于森林多样性监测以及山地森林群落稳定性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国家公园 海拔梯度 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影像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武夷山国家公园垂直带谱上各植被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月 濮毅涵 +4 位作者 刘艳清 安德帅 徐丹丹 朱建琴 阮宏华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5期152-162,共11页
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植被的影响巨大,主要表现在植被群落往高海拔和高纬度的迁移。研究垂直分带上的植被群落的迁移有助于理解植被群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而垂直植被带谱上的植被分类是研究垂直分带上植物群落迁移的基础,特别是常绿... 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植被的影响巨大,主要表现在植被群落往高海拔和高纬度的迁移。研究垂直分带上的植被群落的迁移有助于理解植被群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而垂直植被带谱上的植被分类是研究垂直分带上植物群落迁移的基础,特别是常绿阔叶林的垂直植被带谱上的植被分类在研究上是一个难点。因此,本研究基于Landsat影像,通过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提取出影响分类的主要波段,融合不同季节的波段数据及DEM数据,并根据结果进行监督分类的方法,对1986—2018年武夷山垂直带谱上的各个植被群落进行准确的分类和监测,并结合期间的气候变化探讨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的研究成果显示:利用经过主成分分析的数据来分类山体植被类型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较好的分类出草甸,竹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总体分类精度为93.3%,Kappa系数为0.91;1986—2018年期间,武夷山地区气候变暖明显,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的面积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呈增加趋势,针叶林及草甸面积呈减少趋势,植被的迁移和面积变化受气温的影响较大,尤其是针阔混交林对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明显;针阔混交林的分布海拔上限有所上升,草甸和针叶林的分布海拔无明显变化。利用主成分分析结合不同植被类型的物候特征和海拔分布特征能很好地识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垂直带谱,为气候变化对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影响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影像 植被垂直带谱 气候变化 植被群落迁移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武夷山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平台建设 提高国家公园科研监测水平
6
作者 《福建林业》 2020年第2期18-19,共2页
一、科研监测平台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平台以福建武夷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武夷山森林生态站")为主体,经过国家公园试点期间开展的生态监测设施建设项目、管护与监测工程、森林生态信息平台等项目建... 一、科研监测平台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平台以福建武夷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武夷山森林生态站")为主体,经过国家公园试点期间开展的生态监测设施建设项目、管护与监测工程、森林生态信息平台等项目建设,得以加强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平台 建设项目 生态监测 定位观测 监测工程 加强和完善 福建武夷山 森林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育年限对武夷山毛竹细根功能性状的影响
7
作者 李震凯 张贻荣 +5 位作者 邓智文 柳佳莹 荣俊冬 陈礼光 何天友 郑郁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725-7737,共13页
自然封育是培育森林资源重要且有效的途径,细根作为植物体重要的资源获取型器官,在森林群落发挥生态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明晰自然封育对毛竹细根功能性状的影响,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以武夷山国家公园内正常经营和封育年限为3... 自然封育是培育森林资源重要且有效的途径,细根作为植物体重要的资源获取型器官,在森林群落发挥生态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明晰自然封育对毛竹细根功能性状的影响,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以武夷山国家公园内正常经营和封育年限为3、5、10、15年和40年的毛竹林作为研究对象,揭示不同封育年限下毛竹细根功能性状的差异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适应规律。结果表明:(1)封育年限对毛竹细根的功能性状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封育年限的增长,毛竹细根的比根长、比根面积、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组织密度、碳氮比和碳磷比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同其他封育毛竹林群落相比,封育10和15年的毛竹林群落中细根比根长、比根面积和养分含量得到显著提高。土壤层次和细根径级对细根功能性状同样具有显著影响。(2)毛竹细根功能性状间随封育年限的变化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比根长、比根面积、全碳含量、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彼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碳氮比、碳磷比和组织密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3)随着封育演替进程,毛竹林群落中土壤因子的变化驱动着细根功能性状发生改变,土壤容重同细根养分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土壤碳磷含量与细根比根长和比根面积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养分含量与细根养分含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自然封育促使毛竹细根通过自身表型可塑性合理权衡不同功能性状之间的资源配置,当封育10—15年,毛竹细根将更多养分集中于资源获取型性状的构建,吸收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林分生产力和生态功能较优,在封育10—15年后适当进行科学的人为经营活动有助于毛竹林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 封育毛竹林群落 形态特征 养分性状 生态化学计量学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光谱与拟合多光谱植被指数反演武夷山亚高山草甸LAI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安德帅 徐丹丹 +1 位作者 刘月 朱建琴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5期187-196,共10页
植被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是重要的生态学参数,被广泛用于指示植被密度、生物量、碳、氮物质循环以及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作为生态过程模型的重要输入参数。地面实测高光谱遥感数据能以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及更高的光... 植被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是重要的生态学参数,被广泛用于指示植被密度、生物量、碳、氮物质循环以及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作为生态过程模型的重要输入参数。地面实测高光谱遥感数据能以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及更高的光谱分辨率监测植物的光谱特征,为精准反演LAI提供了基础。本项研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黄岗山顶的亚高山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多种高光谱植被指数和拟合多光谱植被指数反演叶面积指数的统计模型,并比较高光谱与多光谱对叶面积指数反演的效果,阐明用于反演高覆盖率亚高山草甸的最适高光谱和拟合多光谱植被指数。结果表明:高光谱新植被指数(NVI)对于反演LAI有最好的效果,R^(2)=0.85,P<0.01;依据高光谱NVI拟合而成的多光谱NVI反演结果次之,R^(2)=0.82,P<0.01。几种常用比值植被指数NDVI、MSR、RVI和GNDVI在高光谱和拟合多光谱反演结果中相差不大,表现较好,R^(2)都在0.65以上。通过对比高光谱和拟合Sentinel-2A和Landsat-8两种多光谱卫星波段的反演结果发现,光谱响应函数中具有更窄波段范围的近红外、红、绿、蓝波段构成的植被指数可以得到更好的反演结果,而固定波段的高光谱植被指数未必在每种植被指数中都具有最好的反演效果。同时,发现当某种植被指数反演LAI的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越大,说明这种植被指数越有可能随LAI的增大而出现饱和现象,相反的,斜率越小则说明该种植被指数没有出现饱和现象。此外,在研究区内使用高光谱和拟合多光谱波段植被指数法反演LAI,NDVI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之前的很多研究和判断都认为NDVI不适用于反演高覆盖植被的LAI,这个发现是具有意义的,表明高覆盖植被的叶面积指数在一定范围内是能够被NDVI(应用最广泛的植被指数)较好的反演,进一步扩展了NDVI反演LAI的适用性和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模拟多光谱 遥感反演 叶面积指数(LAI)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武夷山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保护区不同封育年限毛竹林的土壤特性
9
作者 柳佳莹 张贻荣 +4 位作者 李磊 李震凯 荣俊冬 陈礼光 郑郁善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5-210,共6页
以封育年限为0、3、5、10、15、40 a毛竹混交林作为调查对象,对不同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密度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不断降低;不同封育年限的非毛管孔隙度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不... 以封育年限为0、3、5、10、15、40 a毛竹混交林作为调查对象,对不同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密度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不断降低;不同封育年限的非毛管孔隙度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不同土层的含水率、毛管孔隙度以及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质量分数逐步提高,土壤pH值与全钾质量分数无明显变化,有机质质量分数在封育第40年达到最高,为61.92 g·kg^(-1);6个封育年限毛竹林群落土壤肥力质量由高到低表现为40 a>15 a>10 a>5 a>3 a>0 a.武夷山封育状态下的毛竹林土壤理化特性受封育年限的影响显著,封育40 a的毛竹林群落土壤肥力质量最好,正常经营的毛竹林群落土壤肥力质量最差,土壤肥力质量随封育年限的增加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育 土壤理化性质 主成分分析 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茶园种植与土壤属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艳 《福建林业科技》 2021年第4期127-132,共6页
依托中国知网平台,采用文献计量法对1981—2021年武夷山茶园种植及生态环境影响关系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结果表明:2009年前武夷山茶园方面文献较少,随后则有较高的文献发表量。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茶区(园)土壤理化性质、养分与肥力、... 依托中国知网平台,采用文献计量法对1981—2021年武夷山茶园种植及生态环境影响关系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结果表明:2009年前武夷山茶园方面文献较少,随后则有较高的文献发表量。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茶区(园)土壤理化性质、养分与肥力、金属元素含量,茶园品质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采样区主要集中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和双遗产地坐落的星村镇和武夷街道两处。研究发现武夷山茶园土壤存在部分酸化现象;正岩区、半岩区和洲茶区3大茶区在养分元素、有机质含量和金属元素分布方面差异明显。土壤属性、养分肥力状况、重金属含量、茶园栽培和管理方式共同影响了茶叶产量和品质。通过梳理武夷山茶园研究现状,可为武夷山茶叶的深化研究及武夷山区域综合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土壤肥力 文献计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冠层特性的海拔梯度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文芳 《福建林业科技》 2021年第4期17-20,30,共5页
2018年,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内选取典型的常绿阔叶林,在海拔800~1200 m区间内每隔100 m设置1个样地进行群落学调查和光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平均树高、枝下高和冠层面积随海拔上升有增大的趋势,而胸径、冠幅体积、冠层厚度随海拔升高呈先上... 2018年,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内选取典型的常绿阔叶林,在海拔800~1200 m区间内每隔100 m设置1个样地进行群落学调查和光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平均树高、枝下高和冠层面积随海拔上升有增大的趋势,而胸径、冠幅体积、冠层厚度随海拔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叶面积指数随海拔升高有下降的趋势,叶倾角随海拔升高有增大的趋势且均以水平略向下的叶为主。各样地的无截取散射值都很小,且各海拔段没有明显差异。树高、冠幅半径与叶面积指数主要呈现为负相关性,冠层厚度与叶面积指数主要呈现为不显著的负相关性,胸径、冠层体积与各冠层光特性指数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海拔梯度 冠层特性 武夷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研究现状及展望
12
作者 袁祯燕 周艳 +2 位作者 蔡斌 江捷 王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9期11-13,19,共4页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显著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苔藓植物。整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研究的文献,发现相关文献数量少且年代久远,某些研究领域尚有空白。进一步开展武夷山苔藓植物多...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显著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苔藓植物。整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研究的文献,发现相关文献数量少且年代久远,某些研究领域尚有空白。进一步开展武夷山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完善苔藓植物标本库及数据库,为将来进行苔藓植物化学、生理学、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也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苔藓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苔藓植物 研究历史 资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Net网络的无人机影像天然林树冠分割评价
13
作者 潘燕萍 洪宇 +2 位作者 刘金福 赵婧雯 朱建琴 《福建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64-73,共10页
以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为研究区域、以马尾松、杉木和阔叶树混交林等3种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结合协调注意力机制的树冠自动提取方法CA-Net,探讨基于CA-Net网络的无人机影像天然林树冠分割效果。结果表明:①在天然... 以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为研究区域、以马尾松、杉木和阔叶树混交林等3种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结合协调注意力机制的树冠自动提取方法CA-Net,探讨基于CA-Net网络的无人机影像天然林树冠分割效果。结果表明:①在天然林数据集上,分水岭算法适用性差;而与U-Net相比,CA-Net的mIoU、mPA和Accuracy分别提升4.75%、3.27%和2.84%。②背景类别上,CA-Net的IoU、Recall和Precision分别达到69.58%、84.17%和80.06%;而树冠类别上,CA-Net的IoU、Recall和Precision分别为83.85%、90.11%和92.35%。③杉木-阔叶树混交林上CA-Net分割精度最高;与U-Net相比,马尾松-杉木混交林、马尾松-杉木-阔叶树混交林中分割精度mIoU分别提升1.83%、3.12%,mPA分别增加6.93%、2.95%,Accuracy分别提高3.57%、1.83%。可见,CA-Net在复杂天然林背景下能有效克服背景干扰和精细特征提取困难等问题,提高树冠分割精度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神经网络 注意力机制 无人机影像 树冠分割 武夷山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甫管鼻蝠湖南和福建新分布及适生区预测
14
作者 詹夏沁 苏浩晖 +6 位作者 何敏怡 蔡斌 雍凡 崔鹏 吴毅 余文华 王晓云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17,共9页
为探究并明确中国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状况,本课题组于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在湖南省怀化市、邵阳市及福建省武夷山市开展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调查,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9只(5只雄性,4只雌性)小型蝙蝠。其主要特征为:前臂长28.70~32.80 mm,... 为探究并明确中国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状况,本课题组于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在湖南省怀化市、邵阳市及福建省武夷山市开展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调查,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9只(5只雄性,4只雌性)小型蝙蝠。其主要特征为:前臂长28.70~32.80 mm,鼻孔向两侧延长呈“Y”形短管状;背毛从基部至毛尖呈暗灰、浅黄、黑色三色带状;腹毛呈橘黄色,咽部毛基部灰白,毛尖浅黄色到橘黄色;头骨较小,颅全长15.15~16.39 mm,前额吻突显著,矢状嵴和人字嵴均不明显,与水甫管鼻蝠(Murina shuipuensis)的外形及头骨特征相符;同时其Cyt b序列与水甫管鼻蝠的地模标本序列聚为一支。上述形态和分子特征均支持将其鉴定为水甫管鼻蝠,为该种在湖南和福建两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同时,本研究基于适生区集合物种分布模型(Ensemble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ESDM)对水甫管鼻蝠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发现该物种的分布与降水因子相关,倾向于远离人类干扰区域,其高适生区主要集中于华南、华东、华中的山脉地段,包括南岭、武夷山系及罗霄山系等,该预测可为后续野外调查提供针对性信息参考。上述标本保存于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水甫管鼻蝠 新分布 集合物种分布模型 潜在适生区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粗木质残体分解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彭凡茜 耿庆宏 +4 位作者 刘文芳 周艳 张惠光 杨文 徐侠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3-199,共7页
森林中的粗木质残体(CWD)不仅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碳和养分储存库,同时也在森林更新、养分循环以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其结构性质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有诸多因素影响其分解过程。为此,概述CWD的概念,将影响... 森林中的粗木质残体(CWD)不仅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碳和养分储存库,同时也在森林更新、养分循环以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其结构性质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有诸多因素影响其分解过程。为此,概述CWD的概念,将影响其分解的因子分为三大部分,探讨环境变化、分解者以及木材特性对CWD分解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全球尺度上,气候因子是影响分解的主要原因,而局域尺度上则取决于分解者群落和木材特性。土壤动物通常在分解早期通过破碎CWD来促进分解,而微生物群落则在CWD分解的全过程中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此外,木质素、萜类、酚类等化合物含量越高的木材分解越缓慢。最后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以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环境下,能够完善全球碳循环模型并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木质残体 分解 土壤动物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氏伏翼在中国的再发现——湖南和福建分布新记录 被引量:1
16
作者 莫韵铮 陈坤豪 +6 位作者 黄泽锋 蔡斌 雍凡 崔鹏 吴毅 王晓云 余文华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6-433,共8页
2022年7月和2023年7月,于湖南省常德市和福建省南平市使用竖琴网采集到4只蝙蝠(2♂、2♀)。该批标本体型较小,前臂长35.28~36.37 mm;耳廓宽短顶端圆钝,耳屏短、肾型;毛发柔软茂密,相对较长,背毛及腹毛基部至毛尖均为深棕色至栗色;有萼... 2022年7月和2023年7月,于湖南省常德市和福建省南平市使用竖琴网采集到4只蝙蝠(2♂、2♀)。该批标本体型较小,前臂长35.28~36.37 mm;耳廓宽短顶端圆钝,耳屏短、肾型;毛发柔软茂密,相对较长,背毛及腹毛基部至毛尖均为深棕色至栗色;有萼片状距缘膜。颅骨较小,脑颅饱满圆润,人字嵴和矢状嵴明显;上颚较短,颧弓发达。上犬齿尖长,第一上前臼齿极小且位于齿列内侧;第一下前臼齿大小约为第二下前臼齿的一半;下臼齿为鼠耳蝠型臼齿。上述外形及头骨特征与卡氏伏翼Hypsugo cadornae相符;同时,基于COⅠ、cyt 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亦支持该鉴定结果。此次为卡氏伏翼在中国分布的再发现,也是湖南省和福建省翼手目Chiroptera分布的新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卡氏伏翼 湖南省 福建省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动物肇事:研究热点、难点与争论焦点 被引量:13
17
作者 祁新华 陈哲璐 +3 位作者 郑伯铭 张惠光 蔡斌 程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434-4444,共11页
文章系统地回顾了野生动物肇事研究进展,对时空规律、肇事损害与评估以及防范策略等热点与难点进行全面梳理;同时指出当前争论的焦点,即如何协同社区发展与野生动物保护、当地原住民或动物哪方应当搬迁、如何开展动物肇事补偿、是否采... 文章系统地回顾了野生动物肇事研究进展,对时空规律、肇事损害与评估以及防范策略等热点与难点进行全面梳理;同时指出当前争论的焦点,即如何协同社区发展与野生动物保护、当地原住民或动物哪方应当搬迁、如何开展动物肇事补偿、是否采用生物或基因控制等。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强调突破人类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引入多学科研究视角、兼顾利益攸关者的不同需求以及关注自然保护地等,希望能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肇事 人兽冲突 超越人类地理学 人地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役权管理对毛竹林群落结构和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18
作者 黄石德 林捷 +3 位作者 周艳 黄云鹏 谭芳林 聂森 《福建林业》 2023年第4期26-29,共4页
为探讨地役权管理对毛竹林群落结构和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以武夷山国家公园非地役权和地役权管理的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对毛竹林分结构和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全面调查。结果表明:非地役权和地役权管理毛竹林的总体密度差异显著(<0.05)... 为探讨地役权管理对毛竹林群落结构和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以武夷山国家公园非地役权和地役权管理的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对毛竹林分结构和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全面调查。结果表明:非地役权和地役权管理毛竹林的总体密度差异显著(<0.05),其中1度竹密度差异不显著,而2度及以上活立竹差异显著(<0.05),表明二者之间密度的差异主要源于2度及以上活立竹数量的不同。地役权管理的毛竹林胸径略低于非地役权,但两者差异不显著(>0.05)。排名前15的林下灌木中,在非地役权和地役权管理毛竹林中共同出现的有7种,其优势灌木分别为黄绒润楠和过路惊;而排名前15的林下草本植物中共同出现的有11种,其优势草本植物分别为淡竹叶和华里白。非地役权和地役权管理林下灌木和草本的多样性均无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地役权管理开展年限较短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役权管理 毛竹林 群落结构 林下植物多样性 武夷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颈蝠 (Thainycteris aureocollaris) 在中国分布的再发现 被引量:2
19
作者 谢慧娴 李彦男 +4 位作者 梁晓玲 张惠光 詹丽英 吴毅 余文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76-482,共7页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亚热带气候和丰富植被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丁晖等,2015)。武夷山位于福建北部,地理位置独特,雨量充足,植被多样且茂密,是众多动物赖以生存的场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使其成为世界著...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亚热带气候和丰富植被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丁晖等,2015)。武夷山位于福建北部,地理位置独特,雨量充足,植被多样且茂密,是众多动物赖以生存的场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使其成为世界著名的动物模式标本产地(罗桂环等,2016;耿宝荣等,2020),其中翼手目中模式产地为武夷山挂墩的有皮氏菊头蝠福建亚种(Rhinolophus pearsoni chinensis)、大菊头蝠福建亚种(R.luctus calduelli)、斑蝠华南亚种(Scotomanes ornatus sinensis)和中管鼻蝠福建亚种(Murina huttoni rubella)4种,占福建现有蝙蝠种数(42种)的9.5%(陈友铃等,20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环颈蝠 武夷山 福建省 新纪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产托京褐扁颅蝠分类地位的探讨 被引量:1
20
作者 梁晓玲 李彦男 +5 位作者 谢慧娴 张惠光 詹丽英 吴毅 周全 余文华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87-997,共11页
于2020年6月在福建省武夷山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2只小型蝙蝠(1♂,1♀)。其外部形态、毛色及头骨特征与近期在越南、老挝被修订为新种的托京褐扁颅蝠(Tylonycteris tonkinensis)的形态特征(原名褐扁颅蝠T.robustula)相吻合。鉴于近年扁... 于2020年6月在福建省武夷山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2只小型蝙蝠(1♂,1♀)。其外部形态、毛色及头骨特征与近期在越南、老挝被修订为新种的托京褐扁颅蝠(Tylonycteris tonkinensis)的形态特征(原名褐扁颅蝠T.robustula)相吻合。鉴于近年扁颅蝠属分类体系发生较大变动,为理清“褐扁颅蝠”与托京褐扁颅蝠在中国分布疑难,对来自国内8省的75号馆藏“褐扁颅蝠”标本进行分类厘定。其中依据COⅠ和Cyt b基因(21号样本)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显示,上述标本与NCBI-nt数据库中越南和老挝产的托京褐扁颅蝠聚为高支持度的一支,支持中国区域仅分布托京褐扁颅蝠,无褐扁颅蝠分布,亦未见在越南南部分布的马来褐扁颅蝠(T.malayana)。武夷山标本为福建分布新纪录。故我国扁颅蝠属内现有3种,分别为:小扁颅蝠(T.pygmaea),仅分布云南南部;华南扁颅蝠(T.fulvida),分布台、港、粤、桂、黔、云;托京褐扁颅蝠,分布闽、赣、港、粤、琼、桂、黔、云、川。同时,种群遗传结构和历史动态结果分析表明,国内外托京褐扁颅蝠种群混杂,无明显的种群遗传结构,在更新世前后存在种群扩张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托京褐扁颅蝠 福建武夷山 新纪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