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叶片解剖结构分析 被引量:24
1
作者 王飞权 李纪艳 +6 位作者 冯花 罗盛财 林美菁 李少华 张见明 张渤 陈荣冰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375-2389,共15页
为了鉴定评价武夷山茶区地方茶树种质资源叶片解剖结构特征,以70份武夷名丛茶树种质叶片为材料,对其解剖结构及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70份武夷名丛的17个叶片解剖结构性状存在比较丰富的遗传变异,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85,平均... 为了鉴定评价武夷山茶区地方茶树种质资源叶片解剖结构特征,以70份武夷名丛茶树种质叶片为材料,对其解剖结构及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70份武夷名丛的17个叶片解剖结构性状存在比较丰富的遗传变异,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85,平均变异系数为17.64%;总体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抗旱、抗病虫性平均隶属函数均值和抗寒性平均得分分别为0.40、0.39、1.28;大多数武夷名丛适制乌龙茶或绿茶,少数适制红茶或红绿茶兼制;平均生产力指数为2648.85,潜在生产力总体较高;基于叶片解剖结构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将70份武夷名丛划分为3个类群,3个类群之间除了上下表皮角质层厚度、上表皮与海绵组织厚度比及草酸钙结晶数差异不显著外,其他解剖结构性状均存在显著甚至极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且代表了17个叶片解剖结构指标84.26%的信息;根据主成分及其对应特征值计算各武夷名丛的综合得分,排在前10位的武夷名丛综合性状优良,可在乌龙茶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利用、茶树优良品种选育等方面加以利用。研究结果旨在为武夷山地方优异茶树种质资源的鉴定与利用、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名丛 种质资源 叶片解剖结构 抗逆性 生产力指数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武夷岩茶制作技艺文献解题 被引量:1
2
作者 程曦 叶国盛 程耀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35期256-258,共3页
以民国时期武夷岩茶制作文献为研究对象,介绍其内容,总结其价值,为了解与保护岩茶制作技艺提供文献资料的支撑。
关键词 武夷岩茶 制作技艺 民国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醇水剂法提取武夷水仙茶叶籽油及其品质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于立志 刘奇琳 +1 位作者 张婷婷 傅春金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20-1126,共7页
以武夷水仙茶叶籽为原料,采用乙醇水剂法提取武夷水仙茶叶籽油,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提取温度、料液比、乙醇浓度和pH对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提取工艺条件。结果显示,武夷水仙茶叶籽油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30%(V/V)... 以武夷水仙茶叶籽为原料,采用乙醇水剂法提取武夷水仙茶叶籽油,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提取温度、料液比、乙醇浓度和pH对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提取工艺条件。结果显示,武夷水仙茶叶籽油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30%(V/V)、料液比1∶7、pH 9、提取温度60℃,在该条件下武夷水仙茶叶籽油提取率为93.61%。在提取的武夷水仙茶叶籽油中共检测到18种脂肪酸,以油酸(51.77%)、亚油酸(23.14%)为主,∑SFA∶∑MUFA∶∑PUFA=1∶2.64∶1.27,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结果表明武夷水仙茶叶籽油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植物食用油,研究结论可为武夷山茶产区茶叶籽油提取、品质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水仙茶籽 茶叶籽油 乙醇水剂法 提取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摇青和揉捻工艺对白茶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1
4
作者 王飞权 冯花 +5 位作者 朱晓燕 李少华 张见明 张渤 杜红 陈荣冰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236-2245,共10页
为开发高香型白茶产品,本研究以黄观音茶树品种驻芽小开面三、四叶为原料,以传统白茶工艺为对照(CK),以室内自然萎凋过程中引入摇青(YQ)、揉捻(RN)、摇青加揉捻(YQ+RN)为处理,对比分析不同工艺对黄观音白茶香气物质的含量与组成、生化... 为开发高香型白茶产品,本研究以黄观音茶树品种驻芽小开面三、四叶为原料,以传统白茶工艺为对照(CK),以室内自然萎凋过程中引入摇青(YQ)、揉捻(RN)、摇青加揉捻(YQ+RN)为处理,对比分析不同工艺对黄观音白茶香气物质的含量与组成、生化成分含量及成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观音茶树品种鲜叶内含物质比较丰富、组成比较合理;各处理成茶香气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丰富:种类在101~106个之间、相对含量占提取物总量的78.10%~84.26%,与CK相比,处理组对白茶主要香气成分的总量和种类,以及香气成分的构成影响显著;各处理之间,成茶的生化成分含量差异显著,其中茶多酚等10个生化成分以CK含量最高,茶黄素等3个生化成分以YQ最高,黄酮类等3个生化成分以RN最高,茶褐素以YQ+RN最高;成茶感官品质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YQ>YQ+RN>CK>RN,且处理之间差异显著。综合分析,认为YQ所制白茶品质优异,具有花香型白茶的品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观音 白茶 加工工艺 生化成分 香气成分 感官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滚筒式摇青机结构优化设计及内部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君 阮承治 +1 位作者 黄毅彪 张见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60-1269,共10页
【目的】滚筒式摇青机是武夷岩茶制作关键工艺设备,摇青工艺决定茶叶品质。针对现有摇青机工作过程中存在流场分布不均匀、茶叶摇青质量差的问题,对摇青机进行了结构优化及内部流场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对摇青机核心部件风管设计了3... 【目的】滚筒式摇青机是武夷岩茶制作关键工艺设备,摇青工艺决定茶叶品质。针对现有摇青机工作过程中存在流场分布不均匀、茶叶摇青质量差的问题,对摇青机进行了结构优化及内部流场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对摇青机核心部件风管设计了3种优化结构(模型A、模型B和模型C),并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STAR-CCM+对3种风管结构的摇青筒流场进行CFD数值模拟及温度场云图、速度分布云图Matlab统计分析。【结果】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摇青机结构优化模型A合理设置环形挡风圈导流板,摇青筒风速在中高速段(5.0~14.9 m/s)占比最高为64.4%,摇青筒温度在中高温段(318 K及以上)占比82.5%,摇青机风管优化模型A比其它两种优化模型更好,研制的样机与传统摇青机在摇青筒内不同位置监测点温度和速度数据分析对比表明:样机摇青筒内温度和风速标准差小,监测温度、风速数据波动性小;评价摇青筒内温度和风速流场均匀性指标温度变异系数CVT、风速变异系数CVV小,分别为0.58%、4.98%。【结论】利用优化的摇青机做茶试验及摇青毛茶品质感官评审,试验结果表明机械结构优化后的摇青机茶叶摇青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筒式摇青机 风管优化 流场模拟 摇青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