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定位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的临床疗效和形态学评价 被引量:6
1
作者 张锦 袁建桥 +4 位作者 崔梦琦 赵芳源 吴刚 王星星 张月兰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77,共6页
目的:观察再定位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后颞下颌关节的形态学改变。方法:选取21例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患者,共36侧关节盘发生移位,戴用再定位咬合板治疗(6.8±1.4)个月,评价治疗1周和治疗结束时的... 目的:观察再定位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后颞下颌关节的形态学改变。方法:选取21例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患者,共36侧关节盘发生移位,戴用再定位咬合板治疗(6.8±1.4)个月,评价治疗1周和治疗结束时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拍摄MRI,治疗前、治疗1周和治疗结束时拍摄CBCT,用于评估颞下颌关节盘形态、位置和关节间隙的改变。结果:治疗1周和治疗结束时关节弹响(有效率分别为80.95%和90.48%)和疼痛(有效率均为88.89%)均改善。治疗后部分关节盘恢复正常形态(双凹型占66.67%),部分(72.22%)关节盘完全复位;盘-髁距离减小(1.87±2.05)mm、盘-髁角度减小(17.75±11.57)°(P<0.05)。治疗1周和治疗结束时关节前间隙较治疗前均减小,上、后间隙均增大(P<0.05);治疗结束时关节前间隙较治疗1周增大,后间隙减小(P<0.05),关节上间隙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定位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关节盘形态和位置,进而协调颞下颌关节盘-髁位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 再定位咬合板 形态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拔牙矫治上颌后牙不同转矩对前牙三维力学影响的体外实验
2
作者 樊永杰 魏俊婷 +3 位作者 王秉乐 吴刚 杨森森 王星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09,共6页
目的: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上颌后牙不同转矩对前牙三维力学影响的变化规律。方法:以三维力学试验模型为基础,模拟拔除两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并设计4组上颌后牙不同转矩的模型,三维打印成与标准模型同等大小的树脂模型。根据Andrews正常6项... 目的: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上颌后牙不同转矩对前牙三维力学影响的变化规律。方法:以三维力学试验模型为基础,模拟拔除两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并设计4组上颌后牙不同转矩的模型,三维打印成与标准模型同等大小的树脂模型。根据Andrews正常6项标准中的转矩,设置A1组后牙为Andrews标准转矩,A2组后牙为冠舌向转矩5°,A3组和A4组后牙分别为冠颊向转矩5°和10°。用厚度为0.75 mm的膜片制作4组相应的12副相同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设计前牙整体内收0.25 mm。用矫治器六轴力测量系统测量矫治器施加于前牙在三维方向上的力。结果:前牙的受力情况,颊舌向:A1组中,4颗切牙受到舌向力,A2~A4组中,前牙则受到唇向力,中切牙的受力值大于侧切牙。近远中向:A1~A4组中,4颗切牙均受到近中向力,侧切牙的受力值均大于中切牙。A1~A4组中,尖牙均受到远中向力,A4组中双侧尖牙受力值大于A2、A3组(P<0.05)。4组中多数牙齿在垂直向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托槽隐形拔牙矫治前牙整体内收时应注意控制切牙转矩、尖牙轴倾度。当后牙为正常转矩时,应增加前牙冠唇向过矫治,而后牙为冠舌向转矩或冠颊向转矩时,可适当减小前牙冠唇向过矫治量。增加尖牙近中向的过矫治设计,避免因尖牙远中倾斜而造成前牙伸长继而覆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后牙转矩 前牙三维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附件扭转下颌左侧第二前磨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向彪 王星星 +3 位作者 杨颜菁 徐逸晨 王梦含 吴刚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92-1198,共7页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无托槽隐形矫治扭转下颌左侧第二前磨牙时,不同附件和不同扭转量对下颌左侧第二前磨牙牙周膜应力及位移影响。方法:应用CT获得患者下颌骨牙列DICOM文件,运用Mimics、Geomagic Hypermesh等软件分别制备无附...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无托槽隐形矫治扭转下颌左侧第二前磨牙时,不同附件和不同扭转量对下颌左侧第二前磨牙牙周膜应力及位移影响。方法:应用CT获得患者下颌骨牙列DICOM文件,运用Mimics、Geomagic Hypermesh等软件分别制备无附件、矩形附件和扭转附件旋转下颌第二前磨牙1.2°、2.5°和3.3°等9个模型,分析下颌左侧第二前磨牙移动趋势及牙周膜应力分布。结果:各组模型下颌左侧第二前磨牙牙周膜应力云图分布相似,但附件组应力值明显大于无附件组,扭转附件组>矩形附件组,且3.3°>2.5°>1.2°,各模型中牙周膜应力最大值为10.15 MPa,最小值为6.106 MPa;各附件扭转下颌左侧第二前磨牙旋转移动时,各组位移量大小为扭转附件组>矩形附件组>无附件组,2.5°>3.3°>1.2°,各模型中下颌左侧第二前磨牙最大位移值为1.439×10^(-2)mm,最小位移值为9.15×10^(-3)mm;且牙齿呈一定倾斜和压低移动趋势。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扭转下颌左侧第二前磨牙时,扭转附件扭转2.5°更有利于旋转牙齿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三维有限元分析 第二前磨牙扭转 扭转附件 牙周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