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饲料颗粒成型的应力松弛特性研究
1
作者 金楠 王红英 +1 位作者 王威 吴俊华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18,共7页
为分析饲料颗粒成型中应力松弛特性对饲料颗粒保形效果的影响,文章利用单颗粒压缩试验平台,完成了15%、20%和25%水分饲料在70、80℃和90℃温度下经过1、3 min和5min热处理的饲料颗粒应力松弛特性试验。基于五元件广义麦克斯韦模型建立... 为分析饲料颗粒成型中应力松弛特性对饲料颗粒保形效果的影响,文章利用单颗粒压缩试验平台,完成了15%、20%和25%水分饲料在70、80℃和90℃温度下经过1、3 min和5min热处理的饲料颗粒应力松弛特性试验。基于五元件广义麦克斯韦模型建立了饲料颗粒应力松弛流变模型,各湿热处理条件下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88,预测值与试验值的离差平方和范围为0.016~0.026。模型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饲料水分和热处理温度的升高,饲料颗粒的应力松弛量增大,模型中平衡弹簧的Ee值减小,应力松弛后颗粒的残余应力减小,有利于提高饲料颗粒的保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加工 颗粒成型 应力松弛 广义麦克斯韦模型 湿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颗粒压缩成型力学行为表征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金楠 王威 +2 位作者 吴俊华 张琬秋 王红英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18,共9页
为了解不同湿热处理条件对饲料制粒过程力学行为的影响,利用自主搭建的单颗粒压缩(single pellet press,SPP)试验平台,完成了15%、20%和25%水分饲料在70、80、90℃下经过1、3、5 min热处理的颗粒压缩成型试验。根据应力变化率将饲料的... 为了解不同湿热处理条件对饲料制粒过程力学行为的影响,利用自主搭建的单颗粒压缩(single pellet press,SPP)试验平台,完成了15%、20%和25%水分饲料在70、80、90℃下经过1、3、5 min热处理的颗粒压缩成型试验。根据应力变化率将饲料的压缩曲线划分为压杆入模、挤压段、屈服段和压紧段4个阶段;采用应变强化非线性弹性元件和牛顿黏滞体并联的方式建立了表征压紧段力学行为的非线性弹塑黏性流变模型,模型的决定系数R2>0.98,平均相对百分误差(e)范围为0.52%~7.13%。湿热处理条件对压紧段流变模型参数的影响分析表明:随着饲料水分和热处理温度的升高,饲料压缩变形中塑性变形所占比例增大;而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延长,弹性变形比例增大。饲料水分的提高有利于湿热处理后饲料中淀粉、蛋白质等黏结剂成分的表达,高水分饲料的压缩特性对温度的敏感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加工 制粒 流变模型 单颗粒压缩 湿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饲料厂工艺设计实施要点
3
作者 金楠 姜作奎 +4 位作者 王红英 郭友 赵卫波 王强 邵来民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45-152,共8页
饲料工业进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在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内外需求推动下,建设智能化饲料厂是实现饲料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导入型、由重成本向重防疫、由黑盒生产向过程可视、由依靠操作经验向智能决策、由粗犷生产向精益生... 饲料工业进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在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内外需求推动下,建设智能化饲料厂是实现饲料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导入型、由重成本向重防疫、由黑盒生产向过程可视、由依靠操作经验向智能决策、由粗犷生产向精益生产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工艺设计是智能化饲料厂工程项目过程中的核心,要坚持对等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工艺设计要与智能化功能的实现保持一致,工艺流程、设备、功能三者协调统一,并随着技术的创新、前沿技术向饲料行业的导入及智能化功能的最新需要,在原有设计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发展并优化迭代。智能化饲料厂工艺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可以从创新工艺流程、引进智能设备、生产流程的监测与控制三方面对传统工艺设计进行改造和提升,实现智能化饲料厂智能感知、智能计算、智能决策三层功能。工艺设计的实施要点为智能化饲料厂工程项目提供经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饲料厂 工艺设计 加工技术 设备 控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某大型规模猪场蓝耳病引起流产的诊治案例分析
4
作者 毛建东 《中国动物保健》 2025年第8期163-165,共3页
浙江省某大型规模猪场在2024年10月遭遇了由类NADC-30蓝耳病病毒株引起的严重母猪流产事件,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通过对发病母猪及其流产物进行实验室检测,确定此次流产的主要原因为蓝耳病病毒感染。根据诊断结果提出针对性... 浙江省某大型规模猪场在2024年10月遭遇了由类NADC-30蓝耳病病毒株引起的严重母猪流产事件,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通过对发病母猪及其流产物进行实验室检测,确定此次流产的主要原因为蓝耳病病毒感染。根据诊断结果提出针对性治疗方案,有效控制疫情,减少经济损失。研究表明,当前的疫苗无法有效预防蓝耳病病毒,强调了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早期诊断、针对性药物干预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耳病 规模猪场 流产 诊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