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纬高原一次航空高影响的寒潮过程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陈艳 刘佳 +6 位作者 朱莉 舒斌 赵尔旭 万云霞 赵德显 王静 任菊章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1-534,共14页
2022年2月19-22日,云南出现大范围降温、雨雪天气过程,造成8个机场多架次航班出现取消、延误、返航和颠簸等情况。本文综合利用地面站点观测数据、ERA5再分析资料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分析了此次过程的环流成因、锋面活动特征及其对航空的... 2022年2月19-22日,云南出现大范围降温、雨雪天气过程,造成8个机场多架次航班出现取消、延误、返航和颠簸等情况。本文综合利用地面站点观测数据、ERA5再分析资料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分析了此次过程的环流成因、锋面活动特征及其对航空的影响。结果表明:(1)此次低温雨雪天气是在冷锋和南支槽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大范围寒潮过程。21日前,主要受冷锋影响,气温骤降,降水偏弱,对航空的影响主要是风切变和层结不稳定导致的飞机颠簸;此后受南支槽影响,降水增大,机场积雪、低云、雷雨、风切变等天气对航班影响明显。(2)冷锋主体位于700 hPa以下,寒潮爆发时,锋后冷空气在低层偏东风引导下向西推进,冷空气前端有鼻状凸起,偏东风的强度和厚度与冷气团的强度和厚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低层冷空气入侵导致暖空被迫抬升,同时锋前温暖的西南风沿锋面爬升,在冷气团上形成明显的逆温层。(3)当锋面强烈发展西进时,800 hPa锋生函数大值带可较好反映锋线的位置及强度,锋后偏东风与锋前西南风辐合可在锋生区形成明显的上升气流,同时锋前650 hPa以下垂直温度梯度较大的区域以及锋后的近地面层理查孙数(Ri)数值偏小,易出现湍流和飞机颠簸。(4)风廓线雷达资料显示,低层偏东风维持期间,2 km以上西风增强对降水具有一定的指示性意义,当低层系统性的偏东风减弱消失,过程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高原 航空高影响天气 寒潮 冷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纬高原气候季节变化特征研究——以云南昆明大理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解明恩 姚愚 +1 位作者 段玮 彭启洋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1-182,共12页
依据《气候季节划分》标准,选取我国低纬高原地区2个典型旅游城市——昆明和大理,进行了气候季节平均态,季节开始日期及长度变化,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节气气温演变分析。(1)昆明、大理是高原“无夏区”,一年仅有春、秋、冬三季,属“... 依据《气候季节划分》标准,选取我国低纬高原地区2个典型旅游城市——昆明和大理,进行了气候季节平均态,季节开始日期及长度变化,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节气气温演变分析。(1)昆明、大理是高原“无夏区”,一年仅有春、秋、冬三季,属“春秋型”城市,春、秋季为295d和290d,占全年的80.8%和79.5%。(2)随着气候变暖,昆明、大理春、秋、冬三季比例发生了改变,春、秋季增加,冬季缩短,昆明变化幅度强于大理。(3)昆明、大理春季始于2月9日和2月10日,春季长度为117d和123d;秋季始于6月7日和6月13日,秋季长度为178d和167d;冬季始于12月1日和11月27日,冬季长度为70d和76d;昆明、大理“春常在、秋长驻、冬短暂”特征显著。(4)近60年来,昆明、大理春季开始日呈提早趋势,秋季开始日呈稍推迟趋势,冬季开始日呈推迟趋势;昆明、大理春季长度增加;昆明秋季长度略增加,大理秋季长度略减少;昆明、大理冬季长度减少。(5)昆明、大理春分节令日气温阀值为14.8℃和14.2℃,夏至为20.3℃和20.5℃,秋分为17.4℃和17.5℃,冬至均为7.9℃;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京和上海相比,昆明、大理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令上具有“春暖、夏凉、秋爽、冬暖”特征;近60年来,四个节令日气温年际变化呈升高趋势,尤以春分、秋分增暖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季节 昆明 大理 节令 低纬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CMWF模式对我国西南环横断山区冬季近地面2m温度的预报评估 被引量:3
3
作者 吴诗梅 唐娜 +3 位作者 梁雨琪 欧旭阳 李海杰 陈昊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8,共11页
从冬季平均温度、温度日变化及日较差等方面入手,基于2021年CLDAS逐小时产品评估了ECMWF全球高分辨率确定性数值预报产品对我国西南环横断山区复杂地形区近地面2 m温度的预报能力,并通过区分高地形区(川西高原)和低地形区(四川盆地南部)... 从冬季平均温度、温度日变化及日较差等方面入手,基于2021年CLDAS逐小时产品评估了ECMWF全球高分辨率确定性数值预报产品对我国西南环横断山区复杂地形区近地面2 m温度的预报能力,并通过区分高地形区(川西高原)和低地形区(四川盆地南部),对比了不同地形区近地面2 m温度预报的偏差特征。结果表明:(1)ECMWF模式可合理预报我国西南环横断山区冬季平均2 m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偏差分布与地形高度有关,随着地形高度的增加,预报偏差呈增大趋势。(2)ECMWF模式很好再现了西南环横断山区冬季温度的日变化特征,峰值时刻出现在14:00(北京时);各时刻温度的预报偏差在不同地形高度存在差异,川西高原和横断山区的最大负偏差出现在下午,四川盆地南部的最大负偏差出现在早晨。同时,高地形区各时刻的预报偏差均高于低地形区。(3)ECMWF模式对日内各时刻不同地形处2 m温度的空间分布均有合理预报,但偏差存在日变化特征。特别是在横断山区高地形区,其在各时刻有不同的冷暖偏差特征。(4)在环横断山区温度日较差预报偏差较大的区域(大致为昆明准静止锋线发生频次较高的区域),模式对于温度日较差较大的日数,其2 m温度的预报偏差要大于日较差较小的日数,且在该区域内,温度日较差的预报偏差相对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预报偏差 环横断山区 近地面2 m温度 日变化 温度日较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航空气象安全风险等级评价研究
4
作者 彭启洋 窦小东 +3 位作者 侯胜芳 黎成超 沈营华 彭艳秋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5-545,共11页
为开展云南航空气象安全风险等级评价,以经过数据质量控制的云南省124个县级气象站点的低云低能见度、降水、大风、结冰、雷暴等实测数据为基础,研究云南各区域影响航空起降安全的主要气象要素,分析云南航空起降气象条件整体状况,并采... 为开展云南航空气象安全风险等级评价,以经过数据质量控制的云南省124个县级气象站点的低云低能见度、降水、大风、结冰、雷暴等实测数据为基础,研究云南各区域影响航空起降安全的主要气象要素,分析云南航空起降气象条件整体状况,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建立云南航空起降气象安全风险等级区划,进而明确云南各区域的航空起降气象安全综合风险等级。研究表明:(1)从区域角度来看,影响云南航空起降安全的主要气象要素在滇西北为结冰,滇西主要为降雨、大风;滇西南主要为低云低能见度、降雨以及雷暴;滇东南主要为低云低能见度、降雨;滇东的南部主要为降雨,其余滇东北、滇中以及滇东的大部整体条件较好,没有较明显的影响因素。(2)从航空起降气象安全日、危险日来看,云南绝大部分地区航空起降气象条件较好,气象条件相对略差地区主要位于滇西北,以及滇西的南部边缘、滇西南的西南边缘、滇东南的南部边缘、滇东的南部等地区。(3)从航空起降综合气象风险来看,云南大部地区处于较安全、很安全等级;相对较集中的很危险、较危险等级仅分布于滇西北的迪庆州中部,滇西南的临沧市西南部及西双版纳州等地;整体上,云南航空起降综合气象风险等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航空气象 安全风险 模糊综合评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云南高原地区的南海西行台风水汽输送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曼 许美玲 +3 位作者 段旭 张瑾文 陈新梅 李华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84-592,共9页
南海西行台风是云南高原地区重要的降水天气系统之一,研究其水汽输送特征为本地降水预报和分析研究提供了前期基础。本文利用2010-2019年10年的南海西行台风样本资料和NCEP再分析数据,研究了影响云南高原地区的南海西行台风水汽输送特... 南海西行台风是云南高原地区重要的降水天气系统之一,研究其水汽输送特征为本地降水预报和分析研究提供了前期基础。本文利用2010-2019年10年的南海西行台风样本资料和NCEP再分析数据,研究了影响云南高原地区的南海西行台风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1)西行登陆台风向云南水汽输送路径主要是东、南、北方三个方向,东侧面水汽输入最大,北侧面水汽输入最小,这两个方向的水汽来源自南海,南侧面水汽输入较东侧面小、比北侧面大,水汽来源自南海和孟加拉湾;(2)东面和南面是两个水汽输入主要方向,北部湾登陆西行台风对云南的影响大于海南岛以东登陆的西行台风;(3)海南岛以东登陆的西行台风东侧面水汽输入大值中心比其他类型台风偏北,南侧面水汽输入分布东西部区域各存在一个相对的大值中心;(4)东侧面北部湾登陆西行台风水汽输入登陆前后6 h达到最大,海南岛以东登陆西行台风稍有滞后,登陆后6~12 h达到最大;(5)南侧面东部区域登陆西行台风水汽输入峰值出现在登陆后12~24 h,南侧面西部区域登陆西行台风水汽输入情况比较复杂,受孟加拉湾与南海两支水汽输送叠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行台风 水汽输送特征 云南高原地区 登陆 水汽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技术改进及应用检验 被引量:6
6
作者 杨竹云 许彦艳 +5 位作者 李华宏 杨迎冬 胡瑞峰 夏龙松 刘博文 魏蕾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1,共7页
利用2014—2022年云南省地质灾害数据和气象降水资料,开展有效降水量致灾概率研究,并结合地质灾害易发因子,分区建立了新一代精细化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并对模型性能开展了应用检验。结果表明:新建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提... 利用2014—2022年云南省地质灾害数据和气象降水资料,开展有效降水量致灾概率研究,并结合地质灾害易发因子,分区建立了新一代精细化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并对模型性能开展了应用检验。结果表明:新建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提高了预警产品的时空分辨率和准确率,应用效果良好。模型能提前较好地反映出区域性强降水过程背景下的气象风险预警等级;对较难预报的局地强降水,也可以通过实时更新的监测预警产品给出风险加强的趋势,提前发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能直接客观反映出极端强降水背景下的气象风险高级别预警,起到较好的预警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地质灾害 预警模型 致灾概率 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坡地形对影响云南降水的高原涡的作用机理 被引量:2
7
作者 何钰 朱莉 +4 位作者 李国平 谢家旭 马文倩 陶丽 张万诚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8,共17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NL分析资料及经质控后的自动站小时降水数据,诊断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坡地形在2017年7月2-3日高原涡影响云南降水过程中的作用,并利用数值模式WRFv4.0对此次过程进行了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高原涡是此次云南强降...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NL分析资料及经质控后的自动站小时降水数据,诊断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坡地形在2017年7月2-3日高原涡影响云南降水过程中的作用,并利用数值模式WRFv4.0对此次过程进行了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高原涡是此次云南强降水的重要影响系统;低涡中心及附近区域中高层维持暖心结构,并呈现显著的上升、下沉运动交替的分布;过程累积雨量分布表现为两条明显的与山脉走向平行的西北-东南向雨带,且具有强弱交错的分布特征,强降水集中出现在午后至傍晚及前半夜两个时段内,中心均位于地形边坡,并随着低涡向下游传播;南亚高压、西北辐散气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滇缅高压为低涡的东移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高空环流场,500 hPa正涡度及700 hPa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对强降水落区具有较好指示意义;低涡降水期间存在β中尺度重力波,波动由青藏高原东坡地形激发,沿着300~200 hPa的气层传播,高空的非地转平衡运动及垂直风切变为重力波的发展及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重力波先于低涡及降水向下游方向移动及发展,波脊处对应上升运动及辐散中心,波槽处对应下沉运动及辐合中心,强降水及波脊均位于低涡西南侧强辐合上升运动区;地形高度降低后,其机械阻挡抬升作用减弱,重力波和高原低涡消失,雨带强度及空间分布特征发生显著改变。高原东坡地形对高原涡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高原涡影响下的云南降水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坡 高原涡 重力波 地形敏感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精细化冰雹灾害危险性区划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尹丽云 梅寒 +3 位作者 张腾飞 刘雪涛 金文杰 许彦艳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9-105,共7页
利用2009—2021年云南省966个人工防雹作业点和125个气象站的冰雹记录,基于1:250000 ASTER GDEM 30 s分辨率数字高程,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非线性回归统计等方法,研究了云南冰雹频数与海拔高度、地形坡度、坡向、地形切割深度和经纬度... 利用2009—2021年云南省966个人工防雹作业点和125个气象站的冰雹记录,基于1:250000 ASTER GDEM 30 s分辨率数字高程,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非线性回归统计等方法,研究了云南冰雹频数与海拔高度、地形坡度、坡向、地形切割深度和经纬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海拔是影响云南冰雹活动的主要地形因子,冰雹主要出现在1800~2200 m、坡度<10°、地形切割深度<10 m、地势平缓的丘陵和盆地,坡向在强对流活动中的作用随季节发生变化,哀牢山西部的S-W坡向、哀牢山以东的N-E坡向对冰雹频数影响较为显著,经度差异是导致云南出现冰雹灾害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利用海拔高度、地形坡度、坡向、地形切割深度和经度作为影响因子,通过高斯函数拟合建立云南冰雹频数与多个地形因子的非线性回归方程,根据层次分析法和权重判别模型,利用多重线性回归建立云南冰雹灾害危险性评估方程,形成云南冰雹危险区划图并开展云南冰雹危险性评估,得出云南中部、东部和西部烤烟主要种植区为冰雹高危险区域。云南冰雹危险性区划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种植产业结构调整、人工防雹作业点布局规划和冰雹风险区划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灾害 危险性区划 数字地形 非线性回归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烤烟适宜种植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
9
作者 窦小东 侯胜芳 +3 位作者 李蒙 吉文娟 周建琴 鲁韦坤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76-1086,共11页
为揭示云南省烤烟适宜种植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以烤烟在云南省的实测分布数据以及相关环境变量数据为基础,运用最大熵(MaxEnt)模型,研究历史时期云南省烤烟适宜种植区的分布特征,并分析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云南烤烟适宜种植区的变化... 为揭示云南省烤烟适宜种植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以烤烟在云南省的实测分布数据以及相关环境变量数据为基础,运用最大熵(MaxEnt)模型,研究历史时期云南省烤烟适宜种植区的分布特征,并分析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云南烤烟适宜种植区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按环境变量对云南烤烟种植的贡献率大小排序,影响云南烤烟种植的主导环境变量依次为5月平均降水量、最热季节平均温度、土壤质地分类、土壤碳酸盐含量,4项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0.9%,且总体上气候变量对云南烤烟种植的影响高于土壤变量。(2)历史时期,云南烤烟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曲靖、昆明、楚雄、昭通、大理、保山、临沧、玉溪东部、红河中北部、文山西北部等地区,其余丽江南部、普洱中部亦有零星分布,适宜种植区的总面积达23.82×10^(6)hm^(2),占全省面积的60.44%。(3)在RCP4.5和RCP8.5排放路径下,烤烟适宜种植区面积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分别增加到28.28×10^(6)hm^(2)和26.09×10^(6)hm^(2),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1.76%和66.19%,总适宜种植区的质心(几何中心)沿偏东偏北方向迁移,且这种迁移主要是由高适宜种植区质心的迁移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烤烟 适宜种植区 气候变化 最大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哀牢山两侧夏季降水差异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季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连钰 许彦艳 +1 位作者 李华宏 蔡磊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6-1038,共13页
运用国家站观测资料、全球气候再分析资料和数值模式敏感性试验数据,对哀牢山两侧夏季总降水量差异及其影响云南省夏季气候的主要季风系统-东亚夏季风和印度夏季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哀牢山主脉西侧夏季总降水量明显大于主脉... 运用国家站观测资料、全球气候再分析资料和数值模式敏感性试验数据,对哀牢山两侧夏季总降水量差异及其影响云南省夏季气候的主要季风系统-东亚夏季风和印度夏季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哀牢山主脉西侧夏季总降水量明显大于主脉东侧。比较哀牢山主脉两侧的5组国家站观测数据显示,哀牢山主脉南部夏季总降水量差异高于北部夏季总降水量差异,并且哀牢山主脉北部两侧夏季总降水量差异与主脉南部两侧夏季总降水量差异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5组站点夏季总降水量差异整体与东亚夏季风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与印度夏季风指数呈正相关关系。哀牢山两侧站点夏季总降水量差异与季风交界面指数的相关性要高于其与单一东亚夏季风或印度夏季风的相关性。通过分别选取季风交界面指数正负异常年,并交换风场或水汽边界条件设计数值模式敏感性试验,定量探究两支季风的相对强弱对于哀牢山两侧站点夏季总降水量差异的贡献。结果表明,两支季风共同控制的异常风场是造成哀牢山两侧夏季总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季风带来的水汽条件差异对于哀牢山两侧的夏季总降水量有着相近的影响,对于夏季总降水量差异变化的贡献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 降水 数值模拟 印度夏季风 东亚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一次极端暴雨成因分析及成功预警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萍 段绍玲 +3 位作者 郑建萌 张万诚 陈静 杨宏庆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01,共10页
2022年10月8日,临沧市双江县忙懦乡遭遇历史性极端暴雨,最大小时雨量达到57.2 mm。该文通过高空、区域自动站雨量、ERA5再分析、FY-2G、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综合分析,揭示此次暴雨的成因:①此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是在强盛的副高控制下... 2022年10月8日,临沧市双江县忙懦乡遭遇历史性极端暴雨,最大小时雨量达到57.2 mm。该文通过高空、区域自动站雨量、ERA5再分析、FY-2G、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综合分析,揭示此次暴雨的成因:①此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是在强盛的副高控制下,由中尺度系统触发产生的强降雨。②强降雨期间大气层结不稳定,存在暖湿底层与干冷高层,低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强降雨发生与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大值区相对应,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且与强垂直上升运动区配合。③两个强降雨时段对应不同的雷达回波特征,初时段无大范围的降雨回波,局地出现中-γ尺度对流回波;次时段降雨回波范围扩大,形成列车效应。④忙懦乡的地形和低层东偏南气流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触发与维持起到关键作用。⑤“1262”服务模式提前发出警报,夜间强降雨得以有效预警,避免了人员伤亡,成为预警联动的成功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副热带高压 中尺度系统 临沧市 递进式气象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不同类型大风时空特征分析
12
作者 马文倩 李华宏 +3 位作者 陈小华 闵颖 李耀孙 何钰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0-794,共15页
基于多种观测资料,将2013-2021年云南125个国家站17 m·s^(-1)及以上16778个大风划分为热低压大风、雷暴大风、局地大风、冷空气大风、南支槽前大风、500 hPa偏西急流背景下偏西大风、台风大风和高原槽后大风8种类型,对除局地大风外... 基于多种观测资料,将2013-2021年云南125个国家站17 m·s^(-1)及以上16778个大风划分为热低压大风、雷暴大风、局地大风、冷空气大风、南支槽前大风、500 hPa偏西急流背景下偏西大风、台风大风和高原槽后大风8种类型,对除局地大风外的7种类型大风时空分布及风向风速特征进行了分析。云南大风主要为热低压大风,其次为雷暴大风,大风主要发生在云南西北部、中部和东部;除雷暴大风外,其余类型大风风向可大致根据大风成因判定,大风风速多为7~9级,10级及以上风速分布不连续性强,雷暴大风和南支槽前大风发生站次相对热低压大风少,但其造成极端大风的可能性更高;发生站次年变化方面,大风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3月最多,雷暴大风年变化呈现出双峰结构,除4月主高峰外,8月还有一个次高峰,同时雷暴大风发生日数年变化也呈现双峰结构,8月次高峰大风日数与最高峰4月相当,即春季雷暴大风组织性较强,夏季雷暴大风则呈现出零散的特征;发生站次日变化方面,热低压大风主要发生在白天,15:00-15:59(北京时,下同)最多,雷暴大风和南支槽前大风主要发生在午后,16:00-17:59最多,冷空气大风主要发生在午后至凌晨,18:00-19:59最多,500 hPa偏西急流背景下偏西大风有两个主要发生时间段,午后和凌晨,午后发生站次相对较多,台风大风主要发生在白天,16:00-17:59较多,高原槽后大风主要发生在白天和刚入夜时,15:00-16:59相对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 云南 分型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振荡对2015年春季云南东部降水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艳 张万诚 +2 位作者 陶云 任菊章 段长春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05-816,共12页
以往的研究显示,厄尔尼诺是导致云南春季干旱的重要原因。2015年,在超强厄尔尼诺事件背景下,滇西大部春季降水偏少,雨季开始偏晚至特晚;然而,东部地区降水总体偏多,部分区域雨季开始偏早至特早,东西部形成了鲜明对比。利用云南省逐日观... 以往的研究显示,厄尔尼诺是导致云南春季干旱的重要原因。2015年,在超强厄尔尼诺事件背景下,滇西大部春季降水偏少,雨季开始偏晚至特晚;然而,东部地区降水总体偏多,部分区域雨季开始偏早至特早,东西部形成了鲜明对比。利用云南省逐日观测降水、全球测站均一化逐日格点降水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统计和动力诊断方法,研究了2015年春季10~30 d大气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对云南东部降水异常的影响。分析显示,3月中旬至4月下旬,100°E以东地区10~30 d大气低频振荡异常活跃,是造成云南东部地区降水偏多的重要原因。在低频振荡影响下,云南东部先后出现了3次明显的降水过程,每一次过程都与欧亚型低频波列上低频冷位相的南压密切相关。即当低频冷位相向南移动时,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随之南压,当其入口区次级环流上升支移至云南上空,并与南下冷高压西南侧有利的回流水汽相互作用时即形成了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振荡 春季降水 雨季开始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贵高原锋线的动态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宇如聪 李建 原韦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89-901,共13页
面向精细化的气象服务需求,为做到对云贵高原锋面系统变化的精准把控,深入认知其动态演变规律,基于50 a(1971—2020年)逐日台站观测资料,提出了一种利用线性拟合近似判定云贵高原地面锋线的方法,并通过综合分析锋线位置和锋线周边气象... 面向精细化的气象服务需求,为做到对云贵高原锋面系统变化的精准把控,深入认知其动态演变规律,基于50 a(1971—2020年)逐日台站观测资料,提出了一种利用线性拟合近似判定云贵高原地面锋线的方法,并通过综合分析锋线位置和锋线周边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以及长持续锋线事件的锋线位置、走向变化,系统揭示了云贵高原锋线的移动特征,展现了云贵高原准“静”止锋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冷性锋线集中在102.5°—105°E,最大降温区在锋线东侧,暖性锋线集中在104.5°-105.75°E,最大升温区位于锋线西侧;锋线附近气象要素的变化与锋线的移动紧密相关,西进的锋线一般会伴随锋线附近的降温、升压和日照减少,东退的锋线则相反;根据长持续锋线事件的连续演变过程,可将锋线事件区分为静止、西移和东移3类,静止型出现次数最多,西移型可连续快速推进并伴随锋线南部的顺时针摆动,东移型出现频次较低且移速相对较慢。上述结果通过对云贵高原锋线,特别是其动态特征的客观定量描述,为该地区在锋线影响下各气象要素的精细化预报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高原锋线 时空特征 动态特征 长持续锋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与可视化方法的降雨产流研究进展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易琦 王瑞芳 +3 位作者 窦小东 高宇亭 王昌昊 杨露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4-295,311,共13页
[目的]分析国内外降雨产流研究方法与模拟技术、关键影响因素、研究重点及热点、发展趋势,充实陆面水文过程、土壤侵蚀机理研究的理论基础,为区域水资源管理实践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国内外近50 a的828篇有关降雨产流的期刊论文为基础... [目的]分析国内外降雨产流研究方法与模拟技术、关键影响因素、研究重点及热点、发展趋势,充实陆面水文过程、土壤侵蚀机理研究的理论基础,为区域水资源管理实践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国内外近50 a的828篇有关降雨产流的期刊论文为基础,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国内外降雨产流研究的知识图谱结构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1)降雨产流研究始终聚焦于降雨—入渗—产流—侵蚀关系的研究及坡面产流的模拟,研究方法包含降雨模拟、数理统计、示踪技术等。坡面产流的模拟已开发出大量适用于不同环境条件的产汇流模型,研究方法与模拟技术日趋先进与精准,但在完善模拟试验的技术手段,以及借助人工智能(AI),3S技术来构建适用的区域产汇流耦合模型等方面仍需开展大量的后续研究工作。(2)对降雨产流关键影响因素即地表形态、降雨特征和土壤性质的研究持续深化,但对微地形特征、区域次降雨过程时空变化等对降雨产流的影响研究,和不同土壤类型间及同种土壤类型在不同自然环境下的地表产流对比研究等还有待全面推进。(3)国内研究重点多为借助人工降雨试验平台开展土壤/植被分布单一的局域性产汇流影响因素研究,国外则多为结合水文模型与3S技术进行流域尺度的产流过程及其时空变异和地表微地形影响的研究,研究尺度趋向于宏观和微观的全面与纵深发展。近期降雨产流研究的热点集中于喀斯特、径流小区、枯落物、降雨特征、地下水补给、水文连通性、坡度、土壤理化性质、水管理等方面。[结论]未来应在加强喀斯特地区、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等生态脆弱区的降雨产流和水土保持/水文/水管理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学科交叉与技术集成水平优势,从而促进区域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产流 文献计量分析 CiteSpace可视化软件 地形 人工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涝指数在云南洪涝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解明恩 陈鲜艳 +2 位作者 张文千 邹旭恺 张存杰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7-83,共7页
客观定量监测和评估雨涝灾害的强度,可为防御洪涝灾害提供技术支撑。基于极端降水事件中持续时间和强度关系理论,采用包含当日近5 d最强日相当降水量作为日降水强度指标,构建了雨涝指数和区域雨涝过程强度算法。利用1961—2018年云南省... 客观定量监测和评估雨涝灾害的强度,可为防御洪涝灾害提供技术支撑。基于极端降水事件中持续时间和强度关系理论,采用包含当日近5 d最强日相当降水量作为日降水强度指标,构建了雨涝指数和区域雨涝过程强度算法。利用1961—2018年云南省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云南雨涝过程特征。结果表明:①在云南地区确定25 mm日降水量作为雨涝过程出现的起始日降水量阈值是符合实际的,而非50 mm;②1961—2018年云南共发生320次雨涝过程,年均5.5次,其中特强34次、强60次、较强105次,一般121次。云南雨涝强度无明显趋势变化,但雨涝过程强度波动变化剧烈;③云南年均发生轻涝34.0站日,中涝6.4站日,重涝0.9站日,特涝0.1站日。云南雨涝发生月际变化大,全年除2—3月外,其余月份均可发生,主要集中在6—8月;④云南暴雨洪涝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60—70年代、21世纪以来处于偏少期,20世纪80—90年代处于偏多期。总体来看,雨涝指数能更好地反映雨涝过程和区域雨涝强度,其结果与实际洪涝灾情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涝指数 降水相当强度 区域暴雨洪涝过程 强降水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云南省小粒咖啡适生区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朱颖墨 窦小东 +3 位作者 王瑞芳 解明恩 黄玮 李蒙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78-887,共10页
为揭示气候变化对云南省小粒咖啡适生区的影响,基于最大熵(MaxEnt)模型,结合小粒咖啡物种分布数据、环境变量数据,构建云南省小粒咖啡适生区评估及预测模型,对当前气候条件下小粒咖啡在云南省的适生区进行评估,并对未来气候条件下,小粒... 为揭示气候变化对云南省小粒咖啡适生区的影响,基于最大熵(MaxEnt)模型,结合小粒咖啡物种分布数据、环境变量数据,构建云南省小粒咖啡适生区评估及预测模型,对当前气候条件下小粒咖啡在云南省的适生区进行评估,并对未来气候条件下,小粒咖啡在云南省的适生区进行预测,再对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构建的最大熵模型能够较精确地用于小粒咖啡在云南省适生区的评估和预测,当前气候条件下,评估模型的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Area under ROC Curve)值均为0.941,达到评估结果为极好的标准。(2)影响云南省小粒咖啡种植的主导环境因子依次为11月平均最高气温、7月降雨量、海拔高度、2月平均最低气温、10月降雨量、坡度和最冷月最低气温,共占总贡献率的91.4%。(3)当前气候条件下,小粒咖啡的适生区主要分布在滇西、滇西南以及滇南的保山、德宏、普洱、临沧、西双版纳等地区,总适生区约为116300 km^(2),占云南省国土面积的29.51%,且总体上,高适生区外围分布中适生区,中适生区外围分布低适生区。RCP4.5、RCP8.5情景下,小粒咖啡总适生区的面积分别约为98300、69700 km^(2),分别占云南省国土面积的24.95%、17.69%,两种排放情景下小粒咖啡总适生区面积分别减少了18000、46600 km^(2),国土面积占比分别减少了4.56%、11.82%,且总适生区的质心均由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与RCP4.5情景相比,RCP8.5情景的移动距离更远。(4)未来气候变化将会导致小粒咖啡在云南省的总适生区面积减小,总适生区的质心位置向海拔更高与纬度更高的方向移动,且高碳排放情景下这种变化幅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熵模型 气候变化 适生区 小粒咖啡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雷暴大风天气的环境条件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彬 邹灵宇 +3 位作者 李晓鹏 王将 杨芳园 段燕楠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02-1417,共16页
利用2011—2020年云南地面观测、闪电定位、重要天气报等资料,对云南雷暴大风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雷暴大风主要集中出现在2—8月,呈现双峰型分布,4月最多,春季多于夏季,日峰值出现在16—17时,多数雷暴大风持续时间为1~4 ... 利用2011—2020年云南地面观测、闪电定位、重要天气报等资料,对云南雷暴大风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雷暴大风主要集中出现在2—8月,呈现双峰型分布,4月最多,春季多于夏季,日峰值出现在16—17时,多数雷暴大风持续时间为1~4 h。高发区主要分布在玉龙雪山和苍山以东,以及哀牢山、无量山附近等区域。根据不同类型大尺度环流背景将区域性雷暴大风的天气型分为三种:南支槽型、低压槽型和准正压型,其中南支槽型雷暴大风最多。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表征大气热力、动力及水汽条件等特征的物理参数,分析了3—8月和各天气型背景下环境条件特征,并给出物理量参考阈值。结果表明:春季以动力作用为主,夏季以热力作用为主,南支槽型动力条件较好,准正压型水汽条件较好。雷暴大风发生前绝大多数物理量6 h变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趋势,表明均向有利于雷暴大风发生的方向发展,这种演变趋势可为临近预报和预警提供有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时空分布 环境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不同季节和区域冰雹云回波特征和预警指标对比 被引量:3
19
作者 尹丽云 李俊 +3 位作者 李辰 张腾飞 成佳丽 梅寒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79,113,共10页
利用云南省472个冰雹过程的雷达资料,对比分析冰雹过程的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差异,采用高斯分布,分季节和区域对比冰雹预警指标。结果表明:夏秋季冰雹云回波强度、VIL特征参量比冬春季平均偏低,回波顶高,35 dBz和45 dBz高度比冬春季偏大、... 利用云南省472个冰雹过程的雷达资料,对比分析冰雹过程的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差异,采用高斯分布,分季节和区域对比冰雹预警指标。结果表明:夏秋季冰雹云回波强度、VIL特征参量比冬春季平均偏低,回波顶高,35 dBz和45 dBz高度比冬春季偏大、跃增快且持续时间长。滇中各参量降雹前跃增时间偏长,滇西地区回波强度特征值最强,降雹前跃增幅度小,滇西北各特征参量偏弱、持续时间短跃增快,滇东北各特征参量偏强,降雹前跃增幅度大。利用高斯拟合,以正态曲线面积84.1%的特征参量为阈值,建立云南不同季节和区域的冰雹预警指标,冬春季CR和各温度层回波强度预警高于夏秋季5 dBz,ET和各回波强度高度预警阈值低2 km,VIL预警指标阈值高5 kg/m^(2)。滇西地区强度预警指标最强,滇东北次之,滇西北最弱,滇东北回波高度和VIL预警指标最大,滇西北次之,滇中和滇西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云 回波特征 预警指标 季节 区域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冰雹强对流的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彭启洋 尹丽云 +3 位作者 张腾飞 李辰 金文杰 李红梅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7-105,共9页
利用2014—2019年670个冰雹过程的雷达资料,采用SCIT算法,统计分析了云南冰雹云回波移动规律和活动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冰雹强对流在海拔较高、坡度变化大的区域初生,跃增阶段海拔高度不断增加,孕育阶段海拔变化较小但地形坡度变化明显,... 利用2014—2019年670个冰雹过程的雷达资料,采用SCIT算法,统计分析了云南冰雹云回波移动规律和活动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冰雹强对流在海拔较高、坡度变化大的区域初生,跃增阶段海拔高度不断增加,孕育阶段海拔变化较小但地形坡度变化明显,降雹前5 min地形海拔和坡度的降低则加快了降雹的出现。中短距离型冰雹强对流集中出现在海拔1900~2100 m、地势平坦、冷暖空气交会最频繁的滇中地区,降雹时间短,VIL差异大,局地特征明显,影响范围小;中长距离型冰雹强对流集中出现在云南西部、西南部坡度较大的山区,系统性特征明显,对流持续时间较长,常沿引导气流方向直线移动,降雹时刻VIL>20 kg/m^(2)。研究结论对人工防雹作业点布局优化和跨区域联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强对流回波 移动距离 生命史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