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有林场林业技术发展及病虫害问题防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覃富健 《绿色科技》 2019年第1期92-93,共2页
指出了林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影响国有林场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当前现代化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现状下,国有林场林业技术的发展取得一定效果,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例如技术水平落后与发达国家、林业成果转化率低、林业技术推广效率低等,而... 指出了林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影响国有林场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当前现代化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现状下,国有林场林业技术的发展取得一定效果,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例如技术水平落后与发达国家、林业成果转化率低、林业技术推广效率低等,而限制国有林场林业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林业技术的开发与创新意识不足、推广手段效率低、资金投入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从国有林场病虫害问题的角度上提出了防控措施,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林场 林业技术 病虫害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针叶和根系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0
2
作者 梁月明 潘复静 +5 位作者 马姜明 杨章旗 零天旺 李明金 陆绍浩 钟凤跃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497-1508,共12页
为了解不同林龄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针叶和根系的养分变化特征,该文在广西南宁市横县镇龙林场选择了四种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和四种密度(低密度林、中低密度林、中高密度林和高密度林)马尾松林共八种林分,分析了马尾松... 为了解不同林龄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针叶和根系的养分变化特征,该文在广西南宁市横县镇龙林场选择了四种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和四种密度(低密度林、中低密度林、中高密度林和高密度林)马尾松林共八种林分,分析了马尾松针叶和根系的C、N、P含量和比值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1)所有龄林与密度林的马尾松针叶N∶P比值均大于16,表明该地区马尾松明显受P限制,幼龄林更加明显。(2)马尾松针叶C含量随着林龄增长逐渐增大后下降,N与P含量呈微弱下降趋势,导致C∶N比值、C∶P比值和N∶P比值呈微弱上升趋势,但没达到显著水平;根系C含量、P含量和C∶N比值逐渐增大,N含量、C∶P比值和N∶P比值呈U字型且都在幼龄林最大;针叶和根系在成熟林阶段均具有较高的P含量和最高的C含量。(3)中密度林的马尾松针叶的C和N含量较高且P含量最高,C∶N比值较低且C∶P比值和N∶P比值最低;根系的C、N和P含量较高,而C∶N比值、C∶P比值和N∶P比值较低。(4)马尾松的根系养分尤其是P含量在不同龄林和不同密度林之间的变化比针叶更加剧烈,且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比针叶更强。综上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受P限制,在低龄林加强P肥管理和选择合适的林分密度(中等密度)则有利于缓解马尾松受P限制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林龄 密度 针叶 根系 养分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PmEMF2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陈虎 李明金 +2 位作者 钟凤跃 杨章旗 黄永利 《广西林业科学》 2015年第3期225-231,共7页
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研究材料,通过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Pm EMF2基因全长,该基因完整开放阅读框全长2 184 bp,编码727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Pm EMF2基因含有EMF2基因保守的VEFS-Box和C2H2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 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研究材料,通过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Pm EMF2基因全长,该基因完整开放阅读框全长2 184 bp,编码727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Pm EMF2基因含有EMF2基因保守的VEFS-Box和C2H2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马尾松Pm EMF2与白云杉(Picea glauca)和无油樟(Amborella trichopoda)等裸子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近,EMF2类基因基本能按裸子植物、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分开。表达分析表明,Pm EMF2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嫩茎和嫩叶中的表达量较高,Pm EMF2在雌球花发育中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表达趋势,说明Pm EMF2基因参与调控了马尾松雌球花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EMBRYONIC FLOWER 2 花发育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改良种子园早期评价与选择 被引量:3
4
作者 贾婕 钟凤跃 +1 位作者 颜培栋 杨章旗 《广西林业科学》 2017年第1期13-16,共4页
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改良代种子园8年生子代测定林进行早期选择与评价。结果表明,35个半同胞家系的胸径、树高和材积性状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家系平均材积比初级种子园混系(对照)高52.55%,大于该对照材积10%以上的家系有34... 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改良代种子园8年生子代测定林进行早期选择与评价。结果表明,35个半同胞家系的胸径、树高和材积性状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家系平均材积比初级种子园混系(对照)高52.55%,大于该对照材积10%以上的家系有34个,占参试家系个数的97.11%;采用独立淘汰法进行选择,按材积超过对照材积40%进行家系选择,选择出14个优良家系平均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为14.21 cm、8.12 m和0.074 1 m^3,比对照分别高18.25%、6.46%和55.55%,材积遗传增益3.90%,并结合优良家系和材积排名,选出34株候选优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改良代种子园 优良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不同家系施磷肥效应对比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颜培栋 李鹏 +2 位作者 零天旺 陆绍浩 杨章旗 《广西林业科学》 2020年第2期168-174,共7页
为明确不同家系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生长对磷肥的敏感性,揭示磷肥的施肥效应,以6个马尾松优良无性系半同胞子代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磷肥施入量对马尾松幼树6年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各家系的保存率影响不显著;各家系在... 为明确不同家系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生长对磷肥的敏感性,揭示磷肥的施肥效应,以6个马尾松优良无性系半同胞子代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磷肥施入量对马尾松幼树6年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各家系的保存率影响不显著;各家系在施肥前期地径和树高生长量差异显著;随着林龄和郁闭度增加,树高的差异导致林分蓄积量差异。不同施肥量对马尾松92号、99号、110号和104号家系生长特性的影响不显著;5~6年生的91号家系及3~6年生的105号家系,树高和单株材积均差异显著,这两个家系的最佳施肥量均为T2处理;综合分析T2处理对马尾松后期生长最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效应 马尾松 磷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叶片–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鹏 零天旺 +5 位作者 杨章旗 陈虎 颜培栋 陆绍浩 凌金燕 唐生森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8-98,共11页
以桂中5年生、13年生、23年生、30年生、40年生、6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分析了叶片和土壤C、N、P含量,探讨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结果表明:C、N、P含量均表现为叶片>土壤,且C、N、P含量和化学计量在... 以桂中5年生、13年生、23年生、30年生、40年生、6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分析了叶片和土壤C、N、P含量,探讨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结果表明:C、N、P含量均表现为叶片>土壤,且C、N、P含量和化学计量在不同林龄间及叶片与土壤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随林龄增加,叶片C、N含量呈上升趋势,过熟林(40年生和60年生)显著高于其他林龄,P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30年生显著高于其他林龄;土壤中C、N、P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幼龄林(5年生)和过熟林(40年生和60年生)中C、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林龄,60年生中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林龄。根据叶片中N∶P值,马尾松林主要受到P素限制。马尾松对于环境适应性表现出更强的植物稳定性,但对于系统内N∶P养分平衡状态的敏感性较强,同时土壤N、AP、AN含量及C∶N是马尾松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的关键决定性因素。因此,马尾松生长过程中,尤其要注意N∶P养分平衡,为提高其生产力,建议在抚育管理过程中合理施用N、P肥以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和提高植物养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人工林 林龄 化学计量特征 叶片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南亚热带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潘小梅 李明金 +3 位作者 杨章旗 马姜明 零天旺 颜培栋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6-143,共8页
为揭示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被动态变化规律,通过样方法对广西4种不同林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下植物进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共记录到的128种植物分别隶属于58科93属,科的分布主要集中在... 为揭示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被动态变化规律,通过样方法对广西4种不同林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下植物进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共记录到的128种植物分别隶属于58科93属,科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单属科和小科,属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小属和单种属;(2)林下植物区系均以热带成分为主;(3)通过不同林龄植物属区系结构示意图发现:热带成分>亚洲成分>温带成分>世界广布成分,且热带性质成分远多于其他的性质成分;(4)科与属的R/T值显示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的科和属均为热带性质,且R/T值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区系 马尾松人工林 R/T值 广西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阶段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被引量:13
8
作者 秦佳双 李明金 +6 位作者 宋尊荣 零天旺 马姜明 杨章旗 颜培栋 菅瑞 陆绍浩 《广西科学》 CAS 2019年第2期245-251,共7页
本研究以广西横县镇龙国有林场内的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旨在为马尾松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科学理论依据。采用环刀法对4种不同种植年限马尾松林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容重随林龄的增长呈减小的趋势,土壤饱和持... 本研究以广西横县镇龙国有林场内的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旨在为马尾松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科学理论依据。采用环刀法对4种不同种植年限马尾松林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容重随林龄的增长呈减小的趋势,土壤饱和持水量、土壤毛管持水量和土壤渗透率随林龄的增长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增大,土壤孔隙度、土壤持水量以及土壤渗透速率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小。总体上,马尾松人工林随着林龄的增长对土壤改善起到促进作用,且表层土壤处于较好状态,深层土壤改善效果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土壤容重 土壤孔隙度 土壤持水量 土壤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根系生物量分布格局 被引量:15
9
作者 宋尊荣 秦佳双 +4 位作者 李明金 马姜明 钟凤跃 杨章旗 颜培栋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9-156,共8页
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广西南亚热带4种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根系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进而为探究马尾松人工林生长过程中的物质循环和养分流动,以及评价马尾松人工林生长状态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在0~60 cm的... 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广西南亚热带4种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根系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进而为探究马尾松人工林生长过程中的物质循环和养分流动,以及评价马尾松人工林生长状态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在0~60 cm的3个土壤层中,根系大部分集中在0~40 cm的土壤层中,分别为幼龄林(88.6%)、中龄林(92.56%)、成熟林(93.67%)、过熟林(86.24%)。其中在0~20 cm深的土壤层中根系生物量最大,在20~60 cm土壤层中,由成熟林(0.34 t/hm^2)到过熟林(1.08 t/hm^2)的过程根系生物量增幅最大。(2)4种林分不同径级根系分布格局有所不同,在幼龄林和中龄林中,细根(0~2 mm)与小根(2~5 mm)的占比较大,其所占比例之和分别为87.43%和79.32%,而根系径级越大所占比例越小;而在成熟林和过熟林中,中根(5~10 mm)与粗根(>10 mm)生物量占比相较于幼龄林和中龄林开始增大,中根生物量在由成熟林(0.75 t/hm^2)到过熟林(1.94 t/hm^2)的过程中增幅最大,粗根生物量在由中龄林(0.32 t/hm^2)到成熟林(2.72 t/hm^2)的过程中增幅最大。总体来看,根系总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根系生物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方差分析表明,土壤深度对根系生物量的影响极显著(F=13.903,P<0.01),林龄对根系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F=1.530,P=0.2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生物量 分布格局 马尾松人工林 广西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和密度对马尾松人工林凋落叶养分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9
10
作者 潘复静 梁月明 +5 位作者 马姜明 杨章旗 零天旺 李明金 陆绍浩 钟凤跃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7-246,共10页
该文选择广西南宁市横县镇龙林场的4种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和4种密度(低密度林、中低密度林、中高密度林和高密度林)马尾松人工林共8种林分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未破碎和破碎两个不同降解阶段的凋落叶C、N、P含量及其... 该文选择广西南宁市横县镇龙林场的4种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和4种密度(低密度林、中低密度林、中高密度林和高密度林)马尾松人工林共8种林分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未破碎和破碎两个不同降解阶段的凋落叶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中,凋落叶初始C、N含量在过熟林和成熟林中较高,P含量没有显著变化,且C∶N比值和C∶P比值从幼龄林到成熟林逐渐升高,说明较高林龄马尾松对N和P重吸收较低,而较低林龄马尾松对N和P重吸收较强,需要较大。(2)不同密度林中,随着林木密度的增加,凋落叶初始C含量逐渐升高,N含量无显著变化,P含量降低;高密度林凋落叶的初始C∶P比值和N∶P比值较高,说明高种植密度下马尾松可能对N和P养分的需求较大,P重吸收较强。(3)不同林龄和不同密度马尾松林的破碎凋落叶C含量、C∶N比值、C∶P比值和N∶P比值比未破碎凋落叶的低,N和P含量较高,说明凋落物在降解过程中出现N和P养分的富集现象。(4)中林龄和较高种植密度的马尾松破碎凋落叶与未破碎凋落物的C含量差值最大,C∶N比值和C∶P比值较低,说明这两种林分的凋落叶C的降解速率可能较大。上述结果说明,中龄林和中高、高密度林的马尾松可能对N和P养分的需求较大,重吸收效率较高,且凋落叶C的潜在分解速率较高,可能利于有机碳较快进入土壤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林龄 密度 凋落叶 生态化学计量 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人工林林龄对土壤和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鹏 零天旺 +3 位作者 杨章旗 陈虎 颜培栋 陆绍浩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16,共8页
探索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和针叶养分特征及其相关性,为马尾松人工林高效培育提供理论参考。采用时空互代法,以桂中不同林龄(4、9、15、19、22、30、56 a)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利用冗余分析和结构方程探讨马尾松人工林林龄对土壤和... 探索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和针叶养分特征及其相关性,为马尾松人工林高效培育提供理论参考。采用时空互代法,以桂中不同林龄(4、9、15、19、22、30、56 a)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利用冗余分析和结构方程探讨马尾松人工林林龄对土壤和针叶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林龄对土壤和叶片养分均具有显著影响,随林龄的增加土壤pH呈先增后减趋势,中龄林中最大,有机碳、全N、全P、碱解N和速效态K、Ca、Mg、Zn和B含量呈先减后增的U形变化,中龄-成熟林阶段最小,全K和有效P含量呈W形变化;针叶养分含量随林龄增加呈波动性变化,C、N、P和K含量在过熟林中最大,Ca、Zn分别在中龄林、成熟林中含量最大,Mg和B均在幼龄林中最大。针叶K、Ca、Mg、Zn和B与土壤对应元素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全N、有效P和速效K是影响马尾松叶片养分含量变化的敏感因素,土壤速效元素对叶片养分的正向效应显著,而土壤有机碳和全量养分的负向效应显著。综上,不同林龄阶段马尾松土壤和叶片养分存在显著差异,在马尾松15 a后,土壤和叶片养分均有所下降,尤其是受N素和微量元素限制,为此在马尾松中龄林后,建议施用N肥满足其健康生长,并辅以适量微量元素,以增强植物光合作用和蛋白质的合成及抗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土壤化学性质 叶片养分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臻 梁月明 +5 位作者 潘复静 靳振江 马姜明 杨章旗 零天旺 李明金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0-217,共8页
以广西南宁市横县镇龙林场的4种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马尾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不同深度(0~10、10~20和20~30 cm)的酶(β-葡萄糖苷酶(βG)、β-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 以广西南宁市横县镇龙林场的4种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马尾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不同深度(0~10、10~20和20~30 cm)的酶(β-葡萄糖苷酶(βG)、β-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土壤有机碳(SOC)、全N(TN)、全P(TP)和有效P(AP)含量。研究结果显示:(1)马尾松人工林4种龄林的土壤SOC、TN和AP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在同一土壤层时,TN含量随着林龄的增长逐渐降低,TP含量在幼龄林时最低、中龄林时最高,AP含量在幼龄林最高。(2)土壤βG、NAG、ALP和ACP酶活性在中龄林最高、在成熟林最低,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土壤酶活性C∶N值均低于全球平均值(1.41),酶活性C∶P值和酶活性N∶P值均高于全球平均值(0.62和0.44)。(4)RDA结果显示土壤酶活性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值的变化主要受到TP和T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的生长受到P养分的限制,在幼龄林和中龄林的受限制程度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人工林 不同林龄 土壤酶活性 生态化学计量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永琪 秦佳双 +5 位作者 马姜明 菅瑞 潘小梅 杨章旗 零天旺 李明金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1-139,共9页
以广西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幼龄林(2012年种植)、中龄林(1999年种植)、成熟林(1986年种植)、过熟林(1960年种植)4种林龄类型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特征,为马尾松人工林实现多目标可持... 以广西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幼龄林(2012年种植)、中龄林(1999年种植)、成熟林(1986年种植)、过熟林(1960年种植)4种林龄类型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特征,为马尾松人工林实现多目标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经营依据。结果表明:1)共记录到4个龄级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130种,隶属48科89属;2)马尾松人工林由幼龄林近自然恢复到成熟林阶段林下木本植物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而到过熟林阶段物种丰富度逐渐减小;3)随着林龄的增长,林下木本群落Shannon-Winner指数变化趋势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Pieolou均匀度指数与Simpson指数变化趋势均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4)相邻龄级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群落间的物种构成相似程度较高,不相邻龄级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群落间的物种替代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物种组成 Α多样性 Β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碳储量动态变化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玉凤 马姜明 +6 位作者 何静桦 秦佳双 零天旺 李明金 杨章旗 王永琪 宋尊荣 《广西科学》 CAS 2020年第6期638-645,共8页
为了解不同林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的动态变化,选取广西横县镇龙林场不同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储量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为了解不同林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的动态变化,选取广西横县镇龙林场不同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储量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随着林龄递增,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储量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且不同林龄的同一土层之间均差异显著。不同林龄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过熟林(16.82±0.23)g/kg>成熟林(13.47±0.14)g/kg>中龄林(10.91±0.38)g/kg>幼龄林(10.74±0.14)g/kg,且差异显著(P<0.05)。不同林龄0-6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表现为过熟林(104.92±18.08)t/hm^2>成熟林(100.52±1.18)t/hm^2>中龄林(80.25±5.34)t/hm^2>幼龄林(80.23±4.54)t/hm^2,且差异显著(P<0.05)。各林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碳储量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表现为土壤碳表聚现象,表层(0-20 cm)土壤碳储量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土层,表明不同林龄主要影响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表层的碳含量;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碳储量与乔木、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丰富度、凋落物层现存量、总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与根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群落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均与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碳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20-40,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后两个土层的土壤碳储量均无显著相关。该结果为研究土壤碳储量动态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实现尾松人工林多目标可持续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壤碳储量 影响因子 林龄 马尾松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不同气候条件下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模型构建及分配格局 被引量:12
15
作者 秦佳双 李玉凤 +4 位作者 马姜明 蓝创造 李海星 唐生森 李明金 《广西科学》 CAS 2020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为科学地理解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地上生物量的分配格局及随气候带的变化,以广西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北热带不同气候条件下马尾松人工林幼龄林、中龄林和过熟林为研究对象,构建生物量模型,并基于所得的模型比较分析不同气候... 为科学地理解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地上生物量的分配格局及随气候带的变化,以广西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北热带不同气候条件下马尾松人工林幼龄林、中龄林和过熟林为研究对象,构建生物量模型,并基于所得的模型比较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灌木层立木生物量模型中,干和整株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拟合效果较好,且模型Ⅱ:W=a×D b×H c的各项评价指标最好;(2)马尾松中龄林的群落及乔木层各部分生物量的积累均表现为南亚热带>北热带>中亚热带,灌木层的叶和枝生物量积累均表现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干和地上生物量均表现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热带;幼龄林和过熟林(除叶生物量外)群落各部分生物量积累分别均为南亚热带最少;(3)中龄林叶生物量表现为南亚热带>北热带>中亚热带,枝、干和地上生物量均表现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马尾松各部分生物量(除叶生物量外)在群落中占比以及乔木层马尾松各部分生物量占比均表现为北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幼龄林和过熟林生物量积累分别均为南亚热带最少,马尾松各部分占比均为南亚热带最低。气候条件变化对马尾松不同阶段各部分均有着明显的影响,不同气候条件下马尾松生物量有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人工林 生物量 分配格局 估测模型 气候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恢复过程中林下木本植物生活型谱与叶相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惠 刘红影 +5 位作者 张宇宁 马姜明 莫燕华 零天旺 杨章旗 李明金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9-127,共9页
本研究根据Raunkiaer分类系统,分析广西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恢复过程中,林下木本植物生活型和叶相的变化特征,对揭示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动态变化规律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共记录到木... 本研究根据Raunkiaer分类系统,分析广西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恢复过程中,林下木本植物生活型和叶相的变化特征,对揭示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动态变化规律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共记录到木本植物128种,包括大高位芽植物、中高位芽植物、小高位芽植物、矮高位芽植物以及藤本高位芽植物。2)林下小高位芽植物和中高位芽植物的生活型谱总体上随着林龄的增大呈现小幅度降低的趋势,矮高位芽植物、大高位芽植物以及藤本高位芽植物的生活型谱呈现出略有升高的变化趋势。3)随着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恢复,林下常绿高位芽植物比例逐渐增大,落叶高位芽植物比例逐渐降低。4)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叶级以中型叶为主,叶相以单叶、渐尖、全缘、无毛、革质叶为主,符合南亚热带植物叶相的基本特征。其中:林下小型叶、全缘叶、复叶、革质叶、叶无毛植物的比例均随林龄增加总体呈现小幅度升高的变化趋势;中型叶、非全缘叶、单叶、纸质叶、渐尖叶植物均随林龄增加总体呈现小幅度降低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近自然恢复 生活型谱 叶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分密度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玉凤 李妹珍 +4 位作者 马姜明 宋尊荣 莫燕华 杨章旗 陆绍浩 《广西林业科学》 2021年第1期54-59,共6页
以两种林分密度D1(1156株/h^(m2))和D2(820株/h^(m2))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储量随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0~6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整体均表现为较高密度林分D1显著高于较低密... 以两种林分密度D1(1156株/h^(m2))和D2(820株/h^(m2))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储量随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0~6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整体均表现为较高密度林分D1显著高于较低密度林分D2,D1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分别比D2增加了11.30%和15.78%。两种密度林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主要集中在表土层(0~20 cm),具有表聚性特征,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表层土壤碳储量分配比例较高(52.31%~54.25%),表明林分密度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有重要影响。D1和D2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碳储量与土壤容重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D1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碳储量与土壤含水量和总孔隙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D1和D2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碳储量与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相关性均不显著。相对D2而言,D1密度经营下林分可获得较高土壤碳储量,其土壤固碳能力更突出。适当提高林分密度对于增加中龄林分土壤碳储量有积极作用,是提升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储量 林分密度 马尾松 碳含量 理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林密度对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生长及直径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旋 颜培栋 +2 位作者 零天旺 梁机 杨章旗 《广西林业科学》 2020年第2期161-167,共7页
对4种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优良家系人工林的林分生长及直径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分胸径、单株材积及两者的年均生长量均随密度增大明显减小;密度对林分蓄积量和树高的影响不显著。密度从低到高的数量成熟林龄分别... 对4种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优良家系人工林的林分生长及直径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分胸径、单株材积及两者的年均生长量均随密度增大明显减小;密度对林分蓄积量和树高的影响不显著。密度从低到高的数量成熟林龄分别为13年、12年、12年和11年,较广西工业原料林主伐林龄早。林分直径结构近似服从正态分布;2500株/hm^2密度林分直径分布的偏度逐年增大,直径分布变异系数低,利于大径材的培育;4500株/hm^2密度林分蓄积量大,适合培育短周期工业用材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密度 马尾松优良家系 林分生长 直径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模型构建及分配特征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玉凤 秦佳双 +4 位作者 马姜明 杨章旗 李明金 陆绍浩 宋尊荣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0-180,共11页
以广西南亚热带横县镇龙林场马尾松人工林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近自然恢复过程中,马尾松人工林各层次、器官(按叶、枝、干、整株地上部分计)生物量模型构建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干和整株地上部分生物量... 以广西南亚热带横县镇龙林场马尾松人工林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近自然恢复过程中,马尾松人工林各层次、器官(按叶、枝、干、整株地上部分计)生物量模型构建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干和整株地上部分生物量估测效果较好,叶和枝次之,整体而言模型Ⅱ(W=a×Db×Hc)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和较小的标准误差,模型检验精度均较高,可作为不同恢复阶段灌木层各器官生物量模型拟合的最优模型。2)随着近自然恢复的进行,马尾松人工林木本群落枝、干生物量以及群落整株地上部分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过熟林、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叶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中龄林、过熟林、成熟林、幼龄林,各器官生物量在同一群落的不同林龄间均差异显著(P<0.05)。不同林龄木本群落叶生物量大小为(2.65±0.01)~(7.77±0.35)t/hm2,枝生物量大小为(4.24±0.00)~(24.49±0.11)t/hm2,干生物量大小为(24.32±0.01)~(236.51±1.22)t/hm2,不同林龄群落整株地上部分生物量大小为(42.73±0.67)~(268.03±1.25)t/hm2,其中树干占主导地位。各林龄马尾松林内,各层次地上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其中乔木层为马尾松林地上生物量的主体。3)随着近自然恢复的进行,马尾松种群整株地上部分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过熟林、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在群落中占比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马尾松种群叶、枝、干生物量在不同恢复阶段木本群落生物量中占比均呈下降趋势。该结果为近自然恢复过程中马尾松人工林的群落结构动态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林分生产力和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估测模型 不同林龄 马尾松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分密度对广西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组成及多样性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永琪 马姜明 +5 位作者 秦佳双 莫燕华 颜培栋 李明金 杨章旗 潘小梅 《广西林业科学》 2020年第3期349-353,共5页
以两种林分密度(D1:1156株/hm2和D2:820株/hm2)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林分密度下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物种的构成及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林分密度D1和D2的乔木层木本植物优势种分别为地带性植被群... 以两种林分密度(D1:1156株/hm2和D2:820株/hm2)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林分密度下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物种的构成及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林分密度D1和D2的乔木层木本植物优势种分别为地带性植被群落演替后期的代表性植物和演替前、中期的代表性植物;林分密度D1的乔木层、灌木层和木本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相对较高,两种密度林下木本群落相异性明显;初步发现造林密度和林分密度相对较大的马尾松人工林更有利于加速其近自然恢复的演替进程,更有利于提高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组成和多样性 马尾松人工林 林分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