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预包覆处理煤矸石混凝土力学强度与孔隙结构
1
作者 景宏君 单俊伟 +7 位作者 雷江峰 李少平 郭美蓉 叶万军 陈慧娴 高萌 刘利娜 任战战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05-317,共13页
煤矸石是中国储量较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物理性质差限制了其在混凝土材料领域的应用前景。预包覆是一种改善骨料性能的方式,为进一步提高预包覆处理效果和确定骨料包覆后的孔隙演变,设计了水泥浆体(Cement slurry,CM)、矿粉-水泥浆体(Sl... 煤矸石是中国储量较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物理性质差限制了其在混凝土材料领域的应用前景。预包覆是一种改善骨料性能的方式,为进一步提高预包覆处理效果和确定骨料包覆后的孔隙演变,设计了水泥浆体(Cement slurry,CM)、矿粉-水泥浆体(Slag and cement slurry,SL-C)和硅粉-水泥浆体(Silica fume and cement slurry,SF-C)三种复合胶凝材料浆体,分析了复合胶凝材料预包覆处理煤矸石集料(Coal Gangue Aggregate,CGA)的宏观物理性能变化规律,采用宏、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复合胶凝材料对煤矸石混凝土(Coal Gangue Concrete,CGC)力学性能、微观结构和孔隙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胶凝材料和CGA的质量比与粒径范围呈正相关,可根据所用级配,调整CGA与胶凝材料的最佳比;SF-C和SL-C对CGA物理性能指标的改善效果要优于CM,SF掺量为10%时,CGC大孔占比最小,强度提升最大;此时,ITZ范围内Si元素大幅增加,生成较多C-S−H凝胶;CM、SL-C、SF-C细化了CGC的孔隙结构,细化效果与孔隙半径呈正相关,孔隙结构与抗压强度的改善规律基本一致。预包覆可改善CGC力学强度与孔隙结构,推动CGC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包覆 煤矸石混凝土 力学强度 核磁共振 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靖王高速公路路基两侧不同地形条件紫穗槐种群生长的差异 被引量:5
2
作者 丁宁 景卫清 +1 位作者 孙崤谕 李振利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8年第1期108-111,118,共5页
以陕西省靖王高速公路路基两侧不同地形条件下生长的紫穗槐种群为对象,研究了平整带、北边坡、南边坡3种地形条件下紫穗槐种群生长的差异。结果表明,平整带的种群生长最好、北边坡的种群次之、南边坡的种群生长最差。紫穗槐种群通过其... 以陕西省靖王高速公路路基两侧不同地形条件下生长的紫穗槐种群为对象,研究了平整带、北边坡、南边坡3种地形条件下紫穗槐种群生长的差异。结果表明,平整带的种群生长最好、北边坡的种群次之、南边坡的种群生长最差。紫穗槐种群通过其生物量调配以此对地形条件的不同做出响应。南边坡的紫穗槐种群将更多的生物量投资于地下构件的生长,结果形成发达的根系、矮小的个体和稀疏的种群,以利于对其土壤水分的获取和利用;而北边坡的紫穗槐种群则将更多的生物量投资于地上构件的生长上,结果形成高大的个体和茂密的种群,以利于对其生境的占据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靖王高速公路 路基两侧地形 紫穗槐种群 生长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公路边坡不同地形部位沙打旺种群的生态适应对策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丁宁 魏俊奇 +1 位作者 孙崤谕 景卫清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24,共4页
以高速公路边坡不同地形部位的沙打旺种群为对象,通过样地调查,分析了不同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下沙打旺种群生长和生态适应对策。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和养分储量的增大,茎、花、果的生物量比例增大,根系和叶片的生物量比例下降。在土... 以高速公路边坡不同地形部位的沙打旺种群为对象,通过样地调查,分析了不同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下沙打旺种群生长和生态适应对策。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和养分储量的增大,茎、花、果的生物量比例增大,根系和叶片的生物量比例下降。在土壤水分和养分储量较大时,种群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于茎、花、果,丛内分枝数量多且个体高大,有利于种群对已占据生境的巩固和利用,提高了种群的适合度;在土壤水分和养分储量较小时,种群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于根系和叶片,丛内分枝数量少且个体矮小,降低了种内竞争,扩大了种群对环境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打旺 地形部位 生长特征 生物量分配 生态适应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环境下硅灰改性煤矸石混凝土孔隙结构演变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少平 单俊伟 +5 位作者 刘小芹 郭美蓉 张雪宁 景宏君 高萌 陈少杰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262-3272,共11页
针对低温环境下煤矸石混凝土服役寿命短的问题,本文采用内掺硅灰(SF)的改性方法,对不同水胶比(0.45、0.35、0.25)和SF掺量(0%、5%、10%、15%,质量分数)的煤矸石混凝土试件进行冻融循环试验和核磁共振试验,测试各组试件质量损失率、相对... 针对低温环境下煤矸石混凝土服役寿命短的问题,本文采用内掺硅灰(SF)的改性方法,对不同水胶比(0.45、0.35、0.25)和SF掺量(0%、5%、10%、15%,质量分数)的煤矸石混凝土试件进行冻融循环试验和核磁共振试验,测试各组试件质量损失率、相对动弹性模量和孔隙结构分布,并分析冻融循环作用下孔隙结构演变对煤矸石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50次冻融循环后,煤矸石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由负转正,水胶比为0.25的试件逐渐发生碱-骨料反应,经75次冻融循环后,SF使相对动弹性模量提高了13.60%~62.98%,掺入SF可以改善煤矸石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相对动弹性模量及抑制碱-骨料破坏;在冻融过程中胶凝孔(r≤0.01μm)和细毛细孔(0.01μm<r≤0.05μm)逐渐转变为粗毛细孔(0.1μm<r≤10μm),粗毛细孔数量是决定冻融破坏是否发生的主要因素,SF掺入后延缓了粗毛细孔增加速率,提高了煤矸石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建立了基于宏观尺度(相对动弹性模量)与细观尺度(不同孔径积分面积)的冻融损伤模型,考虑不同孔径的细观尺度冻融损伤模型同样适用于煤矸石混凝土,并且当水胶比为0.35、SF掺量为10%时,煤矸石混凝土可在西北地区低温环境下服役4 714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环境 煤矸石混凝土 硅灰改性 核磁共振 孔隙结构 损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混凝土静态抗压破坏机理及强度预测 被引量:1
5
作者 景宏君 单俊伟 +3 位作者 李少平 郭美蓉 陈少杰 高萌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9-767,共9页
为厘清煤矸石混凝土静态抗压强度变化规律和破坏机理,采用试验研究与模型预测相结合的方式,揭示煤矸石混凝土破坏过程、破坏形态、尺寸效应及水灰比对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剖析水灰比与抗压强度之间的数理关系,利用灰色理论建立GM(1,1)... 为厘清煤矸石混凝土静态抗压强度变化规律和破坏机理,采用试验研究与模型预测相结合的方式,揭示煤矸石混凝土破坏过程、破坏形态、尺寸效应及水灰比对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剖析水灰比与抗压强度之间的数理关系,利用灰色理论建立GM(1,1)模型预测煤矸石混凝土抗压强度。结果表明:煤矸石具有大多数黏土岩的特性,即干燥时强度良好,浸水后易发生崩解;煤矸石混凝土的破坏可分为3个阶段(裂缝生成阶段、裂缝发展扩大阶段、混凝土破坏阶段)、3种形态(粗骨料破坏、黏结破坏、水泥石破坏,且以粗骨料破坏为主);当水灰比由0.60降至0.25时,煤矸石混凝土抗压强度提高了2.67%~18.50%,满足C15、C20、C25、C304个强度等级;由于煤矸石物理性质差,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充斥大量微裂缝与孔洞,导致煤矸石混凝土尺寸效应强于普通混凝土;GM(1,1)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预测模型精度等级为1级。灰色理论可以有效预测煤矸石混凝土强度增长规律,煤矸石混凝土在实际应用前可采用灰色模型预测抗压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混凝土 破坏过程 破坏机理 尺寸效应 GM(1 1)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稳定煤矸石路面基层补充定额编制 被引量:1
6
作者 景宏君 康明珂 +3 位作者 孙长锋 李少平 叶万军 张延青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9260-9267,共8页
为了能有效控制水泥稳定煤矸石混合料的造价,填补陕西省现行公路工程定额中的缺项,以水泥稳定煤矸石路面基层工程项目为依托,研究了水泥稳定煤矸石路面基层技术特点及施工工艺,合理划分补充定额子目,实测了施工过程中的工作内容及人、... 为了能有效控制水泥稳定煤矸石混合料的造价,填补陕西省现行公路工程定额中的缺项,以水泥稳定煤矸石路面基层工程项目为依托,研究了水泥稳定煤矸石路面基层技术特点及施工工艺,合理划分补充定额子目,实测了施工过程中的工作内容及人、材、机的消耗量定额,运用拉依达准则和线性插值法识别并修正实测数据中的粗大误差,计算汇总,编制出水泥稳定煤矸石路面基层补充定额,并进行成果测算分析。结果表明,编制的补充定额均处于合理水平,可作为水泥稳定煤矸石路面基层施工的计价依据。研究成果可为陕西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水泥稳定煤矸石路面基层项目的预算定额编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水泥稳定煤矸石 补充定额 拉依达准则 线性插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