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蚯蚓肥对陕北毛乌素沙地土壤改良效应研究
1
作者 杨航 赵俞 +4 位作者 李强 赵江 艾锋 刘娜 张凯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8期120-125,共6页
[目的]研究蚯蚓肥对陕北毛乌素沙地土壤改良效应,为解决陕北毛乌素沙地土壤性状差的问题提供方案。[方法]以中科羊草为指示作物,分别在沙地上施用不同含量的蚯蚓肥0 t/hm^(2)(CK)、30 t/hm^(2)(LE-1)、45 t/hm^(2)(LE-2)和60 t/hm^(2)(L... [目的]研究蚯蚓肥对陕北毛乌素沙地土壤改良效应,为解决陕北毛乌素沙地土壤性状差的问题提供方案。[方法]以中科羊草为指示作物,分别在沙地上施用不同含量的蚯蚓肥0 t/hm^(2)(CK)、30 t/hm^(2)(LE-1)、45 t/hm^(2)(LE-2)和60 t/hm^(2)(LE-3),测定含水率、孔隙度、容重等指标,分析不同处理下毛乌素沙地物理性状;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钾含量、有效磷含量、水解氮含量、pH等指标,分析不同处理下毛乌素沙地化学性状;测定作物的株高、叶面积、生物量等指标,分析不同处理下中科羊草的农艺性状。[结果]与CK相比,LE-1、LE-2和LE-3处理土壤含水率增幅为1.01%~7.90%,孔隙度增幅4.75%~5.31%,容重降低2.13%~4.14%;相较于CK,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幅118.33%~210.83%,速效钾含量增幅17.04%~94.84%,有效磷含量提升10.81%~116.22%,水解氮提升242.01%~261.27%,pH降低1.15%~1.39%;与CK相比,中科羊草株高增加15.95%~27.10%,叶面积提高15.00%~66.8%,生物量增加43.45%~94.87%。[结论]施用蚯蚓肥能够有效改善陕北毛乌素沙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并显著改善中科羊草的生物学性状。通过主成分分析表明施用60 t/hm^(2)蚯蚓肥综合改良效果最佳,得分1.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蚯蚓肥 土壤性质 中科羊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表面活性剂复配土壤调理剂对沙地土壤性质及中科羊草生长的影响
2
作者 李文琪 张鑫 +4 位作者 田亮 张凯煜 李强 亢福仁 高茫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131-140,共10页
通过大田试验,选用不同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按相同比例和用量与土壤调理剂进行复配,然后按一定用量施于沙地,与沙土混合均匀,研究鼠李糖脂(T1)、槐糖脂(T2)生物表面活性剂复配土壤调理剂对沙地土壤性质及中科羊草生长发育的影响,探讨生物... 通过大田试验,选用不同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按相同比例和用量与土壤调理剂进行复配,然后按一定用量施于沙地,与沙土混合均匀,研究鼠李糖脂(T1)、槐糖脂(T2)生物表面活性剂复配土壤调理剂对沙地土壤性质及中科羊草生长发育的影响,探讨生物表面活性剂复配土壤调理剂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T1、T2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分别降低27.7%和20.9%,土壤容重分别降低5.9%和2.9%,pH值分别降低2.3%和1.8%,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91.1%和39.8%,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221.1%和90.2%,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16.7%和41.7%,碱解氮含量分别提高233.2%和122.1%,株高分别提高53.8%和46.3%,生物量分别提高360.3%和296.9%,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17.0%和14.3%。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CK和T1、T2处理的综合评分分别为-2.99、2.24、0.74,排名依次为T1>T2>CK,其中,处理T1综合评分最高。综上,生物表面活性剂复配土壤调理剂能有效改善沙土的理化性质和促进中科羊草的生长,其中,鼠李糖脂复配土壤调理剂的综合改良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剂 土壤调理剂 沙地修复 土壤改良 中科羊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柳枝稷在盐碱地的适应性研究
3
作者 李懿轩 杨航 +4 位作者 李强 刘小铭 罗竹梅 杨涛 高琳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08-113,共6页
[目的]探索12个品种柳枝稷对榆林地区盐碱环境的适应性,为榆林地区盐碱地引种柳枝稷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对品种PB-1、PB-2、PB-3、PB-4、PB-5、PB-6、PB-7、PB-8、PB-9、PB-10、PB-11、PB-12进行大田试验,共12个小区,研究不同柳枝... [目的]探索12个品种柳枝稷对榆林地区盐碱环境的适应性,为榆林地区盐碱地引种柳枝稷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对品种PB-1、PB-2、PB-3、PB-4、PB-5、PB-6、PB-7、PB-8、PB-9、PB-10、PB-11、PB-12进行大田试验,共12个小区,研究不同柳枝稷的植物农艺指标及土壤理化性质。[结果]PB-4的出苗率最高,为46.53%;PB-1的长势最好,株高达到160 cm。PB-10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为217.80 g/kg。9和10月PB-2的叶面积均较高,分别为47.48和53.31 cm^(2)。土壤含水率会因天气产生变化,8月PB-4的含水率最高,达16.59%,9月PB-3的含水率最高,达19.99%,10月PB-2的含水率最高,达11.09%。PB-4的土壤容重下降了2.29%。[结论]主成分分析表明,PB-2的得分为2.994,适应性最强,为12个品种中最适合在陕北榆林盐碱地种植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枝稷 盐碱地 适应性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根系抗侵蚀指标及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强 杨俊诚 +3 位作者 张加琼 亢福仁 高芸 张正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3,共7页
植物根系能显著抑制土壤侵蚀过程,实现固土护坡目标。随着植被重建进程的加快,表征根系抗侵蚀的指标和模型研究日趋合理完善。其中,根系指标选取集中反映在根系的形态特征和空间特征,而模型构建侧重理论型模型探索与修正。本文在综述植... 植物根系能显著抑制土壤侵蚀过程,实现固土护坡目标。随着植被重建进程的加快,表征根系抗侵蚀的指标和模型研究日趋合理完善。其中,根系指标选取集中反映在根系的形态特征和空间特征,而模型构建侧重理论型模型探索与修正。本文在综述植物根系抗侵蚀形态特征和空间特征指标及模型的基础上,发现目前应用的根系表征指标不能很好地关联根系形态特征和空间连接特征在坡面土壤抗侵蚀中的综合效应。为此,提出了"根系构架"的新概念,以期为坡面土壤侵蚀与植被配置的关系研究及模型参数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 土壤抗侵蚀 表征指标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桃幼苗响应镉胁迫的生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罗彩云 王建武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068-2076,共9页
为探究山桃(Amygdalus davidiana)幼苗响应镉(Cd)胁迫的生理机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山桃幼苗在10 mg·kg-1Cd处理后1、15、30、90 d的生理响应和富集特征。结果表明,山桃幼苗叶片O■和丙二醛(MDA)相对含量随Cd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上升... 为探究山桃(Amygdalus davidiana)幼苗响应镉(Cd)胁迫的生理机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山桃幼苗在10 mg·kg-1Cd处理后1、15、30、90 d的生理响应和富集特征。结果表明,山桃幼苗叶片O■和丙二醛(MDA)相对含量随Cd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净光合速率(Pn)则逐渐降低。叶绿素a/b值在Cd处理后1~15 d上升,而在30~90 d下降,表明Cd处理前期对叶绿素b的影响较大,而后期主要影响叶绿素a的合成。Mg、Mn元素相对含量随Cd处理时间延长而显著降低,而Cu、Fe含量上升,表明Cd胁迫诱导的山桃幼苗叶绿素合成受限和Pn的降低与Mg、Mn的降低紧密相关,这是由于Mg、Mn分别参与叶绿素合成和光系统Ⅱ(PSII)反应过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Cd处理1~15 d显著上升,30~90 d则逐渐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则在处理1~15 d无显著性差异,在30~90 d显著上升;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抗坏血酸(AsA)含量均随着Cd处理时间的延长显著上升;ATP硫酸化酶活性和半胱氨酸含量均随着Cd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上升,硫醇代谢物非蛋白硫醇(NPT)和植物螯合素(PCs)在Cd处理前期(1~15 d)差异不显著,而在30 d后显著上升。综上,山桃幼苗在Cd处理前期主要发挥抗氧化酶(SOD、CAT)的功能,并促进抗氧化物质(GSH、AsA)的合成,而Cd处理后期,则以POD、GSH、AsA的功能为主,并增强NPT和PCs的合成,从而促进Cd向液泡中转移,这与Cd处理后期液泡中Cd含量增加的变化趋势一致。本研究结果为山桃可作为重金属植物修复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胁迫 山桃 生理机制 抗氧化酶 液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浓度升高对栎黄枯叶蛾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6
作者 娄丁 李想 +2 位作者 薛喜琴 王盼 刘永华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6期82-85,151,共5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下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gigantina Yang)的为害趋势,测定和分析了正常CO_(2)浓度(375μL/L)和高CO_(2)浓度(750μL/L)下栎黄枯叶蛾体内2种解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3种保护酶... 为了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下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gigantina Yang)的为害趋势,测定和分析了正常CO_(2)浓度(375μL/L)和高CO_(2)浓度(750μL/L)下栎黄枯叶蛾体内2种解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3种保护酶[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表明,栎黄枯叶蛾不同龄期幼虫体内2种解毒酶的活性在高CO_(2)浓度下呈上升趋势,其中GST活性在高CO_(2)浓度下均高于正常CO_(2)浓度,1龄、5龄和6龄幼虫体内的GST活性与正常CO_(2)浓度之间差异显著;在高CO_(2)浓度下,3龄至6龄幼虫的AchE活性均有所升高,其中,5龄、6龄幼虫体内AchE活性显著高于正常CO_(2)浓度下相应龄期的活性。在高CO_(2)浓度下,栎黄枯叶蛾不同龄期幼虫体内3种保护酶随龄期的变化不一致,其中CAT活性均呈上升趋势,且显著高于正常CO_(2)浓度下相应龄期的活性;POD活性随着龄期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龄、2龄、6龄幼虫体内POD活性变化不显著;SOD活性随龄期的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4龄、5龄、6龄栎黄枯叶蛾幼虫体内SOD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CO_(2)浓度下相应龄期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gigantina Yang) CO_(2)浓度 保护酶 解毒酶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