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5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下生物多样性模拟不确定性的定量分解
1
作者 程盈盈 张文瑶 +3 位作者 刘颖 曹铭昌 宋创业 李国庆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5-242,253,共9页
[目的]探究整合物种分布模型(SDMs)、大气环流模式(GCMs)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在预测未来生物多样性变化中的不确定性贡献率分解与制图,为理解生物多样性变化的不确定性来源及保护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种常用的SDMs,并结合... [目的]探究整合物种分布模型(SDMs)、大气环流模式(GCMs)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在预测未来生物多样性变化中的不确定性贡献率分解与制图,为理解生物多样性变化的不确定性来源及保护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种常用的SDMs,并结合8个关键气候变量,为10个植物种构建生态位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对模型表现进行评估。将严格验证的生态位模型投射至由5种GCMs与4种SSPs组合而成的未来气候变化情境框架下,系统模拟黄土高原60种不同情景下的生物多样性分布图谱(3种SDMs×5种GCMs×4种SSPs,2060—2080年)。采用三因素方差分析技术,对不确定性进行精确的定量化,运用ArcGIS软件将不同组分的不确定性制图。[结果]3种SDMs开展模型构建工作时,对10个物种进行模拟得到的AUC平均值均高于0.8,达到非常精确水平。在模拟未来生物多样性的过程中,不同SDMs、GCMs及SSPs组合情景的预测结果间,存在较为显著差异,其平均变异率高达34%。就不确定性来源的贡献率而言,SDMs和GCMs对不确定性的贡献占比约为60%,远超SSPs对生物多样性模拟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结论]综合考虑SDMs、GCMs和SSPs的不确定性差异,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引入的不确定性定量化制图技术能够有效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显著提升政策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分布模型 生物多样性 大气环流模式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化合物组合添加对灰绿藜生长的影响——盆栽实验
2
作者 陆秋名 张云海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360-6373,共14页
人类活动显著地增加了大气氮沉降总量并改变其氮化合物组分。然而,目前尚不清楚不同氮化合物及其组配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机制。通过添加大气氮沉降中主要四种氮化合物形态(铵态氮、硝态氮、尿素和甘氨酸)及其等比例组合与对照共16种处... 人类活动显著地增加了大气氮沉降总量并改变其氮化合物组分。然而,目前尚不清楚不同氮化合物及其组配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机制。通过添加大气氮沉降中主要四种氮化合物形态(铵态氮、硝态氮、尿素和甘氨酸)及其等比例组合与对照共16种处理的温室盆栽实验,探究对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 L.)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氮添加增加了灰绿藜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及植株总生物量。与对照相比仅有机氮组合(尿素+甘氨酸)添加显著增加植物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无机氮与甘氨酸(碳酸氢铵+硝酸钙+甘氨酸)组合添加显著增加了地下生物量。结构方程模型表明不同氮化合物及其组合的氮添加会增加土壤铵态氮含量,增加植物叶片光合能力和茎粗共同促进植物生长,但是会抑制地下根系生长。研究建议在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开展类似的氮沉降模拟实验研究,以更准确地评估大气氮沉降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组分及比例 初级生产力 植物生理生态 有机氮 无机氮 甘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叶锦鸡儿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3
3
作者 展小云 吴冬秀 +3 位作者 张琳 张灿娟 周双喜 杨云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087-3097,共11页
利用Biolog技术对内蒙古草原灌丛优势种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特征及其对大气CO2浓度、土壤氮水平和土壤水分3个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小叶锦鸡儿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 利用Biolog技术对内蒙古草原灌丛优势种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特征及其对大气CO2浓度、土壤氮水平和土壤水分3个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小叶锦鸡儿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总量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其利用比例较高的碳源类型为聚合物、糖类和氨基酸。(2)主成分分析表明,8个处理组的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显著,其中与主成分1显著相关的碳源有14种,分别属于聚合物、糖类、氨基酸和羧酸。(3)加倍CO2浓度极显著提高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以及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4)氮素添加使AWCD、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均极显著降低,其抑制效应在加倍CO2浓度时有所缓解。(5)加水处理对上述指标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差异未达显著水平。(6)加倍CO2浓度和氮素添加联合处理下,小叶锦鸡儿根际微生物活性高于对照处理,说明加倍CO2浓度对微生物活性的促进效应强于添加氮素的抑制效应。(7)CO2和氮素对上述指标有交互作用。综上所述,小叶锦鸡儿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对环境变化较敏感的碳源类型为聚合物、糖类、氨基酸和羧酸,与利用比例较高的碳源类型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锦鸡儿 BIOLOG 土壤微生物 多样性 CO2 氮素 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0年内蒙古草原植被分布和生产力变化--基于MaxEnt模型和综合模型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38
4
作者 叶永昌 周广胜 殷晓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4718-4728,共11页
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草原植被分布及其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干旱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最大熵模型(Max Ent)评价了气候因子的重要性,进而模拟了1961—2010年内蒙古草原植被的地理分布,同时应用... 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草原植被分布及其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干旱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最大熵模型(Max Ent)评价了气候因子的重要性,进而模拟了1961—2010年内蒙古草原植被的地理分布,同时应用综合模型模拟了净第一性生产力变化。研究表明,湿润指数(MI)、年降水量(P)、最暖月平均温度(Tw)和最冷月平均温度(Tc)是决定草原植被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1961—2010年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分布面积分别减少了5%、1%和62%,草原面积整体减少了11%,预示着草原向着荒漠化的方向发展。降水是决定内蒙古草原净第一性生产力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草原 MaxEnt模型 植被地理分布 综合模型 净第一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样带羊草群落C_3和C_4植物功能群生物量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2
5
作者 韩梅 杨利民 +1 位作者 张永刚 周广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825-1832,共8页
在全球动态植被模型的发展中,受限于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在物种水平上的研究变得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植物功能群的划分是从生态学的,而不是系统发育的角度来相互比较地对待不同地区的植物,从而削减了植被变化研究中植物分类群的数量,已... 在全球动态植被模型的发展中,受限于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在物种水平上的研究变得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植物功能群的划分是从生态学的,而不是系统发育的角度来相互比较地对待不同地区的植物,从而削减了植被变化研究中植物分类群的数量,已成为研究植被变化及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作用的重要单位。植物的不同光合途径(C3、C4和CAM)从叶片组织结构到生理功能,从生态适应到地理分布均表现出对不同水、热、光环境的响应,是理想的植物功能群分类。为此,分析了中国东北样带以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建群种或共建种的草原群落植物光合类型功能群生物量及其与群落初级生产力和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C4植物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且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显著,其变异性较高,更能反映样地间环境变化的差异;(2)C4与C3植物变化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并且多数C4植物常在逆境中起到更大作用,如干旱化、盐碱化和放牧干扰;(3)C4植物种类少,在所有调查样方中仅出现7种,占总出现种类的9.72%。这些特点说明C4植物可以考虑作为评估和预测我国温带草原植被及其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植物功能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样带 羊草群落 C3和C4植物功能群 生物量 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来入侵种飞机草在不同环境胁迫下抗氧化酶系统的变化 被引量:49
6
作者 鲁萍 桑卫国 马克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578-3585,共8页
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原产于中南美洲,在我国最早发现于1934年,目前已经分布到云南、海南、台湾、广东等省区,是一种典型的外来入侵种。研究其在逆境条件下的生理适应机制对于有效治理该入侵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了其在不... 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原产于中南美洲,在我国最早发现于1934年,目前已经分布到云南、海南、台湾、广东等省区,是一种典型的外来入侵种。研究其在逆境条件下的生理适应机制对于有效治理该入侵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了其在不同环境胁迫条件(高温、低温和干旱)下抗氧化酶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脱氢抗血酸还原酶(DHAR)在3种环境胁迫下酶活性都升高;过氧化氢酶(CAT)在高温胁迫下升高,而在低温和干旱胁迫下酶活性降低;过氧化物酶(POD)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AR)在高温和干旱胁迫下酶活性升高,而在低温胁迫下酶活性降低;谷胱甘肽还原酶(GR)在高温和干旱胁迫下酶活性升高,而在低温胁迫下保持不变。这些研究结果可能有助于寻找到一条控制飞机草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草 抗氧化酶 入侵植物 环境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北麓2000多年以来的森林线与环境变化 被引量:32
7
作者 阎顺 孔昭宸 +2 位作者 杨振京 倪健 李树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99-704,共6页
依据吉木萨尔县泉子街乡桦树窝子和小西沟两个剖面进行高时间分辨率的孢粉分析,结合剖面岩性特征分析、历史文献记录和碳屑鉴定,揭示了天山北麓最近2000多年以来的环境变化。2000aB.P.以前,该地植被为荒漠草原;2000~1300aB.P.(50aB.C.... 依据吉木萨尔县泉子街乡桦树窝子和小西沟两个剖面进行高时间分辨率的孢粉分析,结合剖面岩性特征分析、历史文献记录和碳屑鉴定,揭示了天山北麓最近2000多年以来的环境变化。2000aB.P.以前,该地植被为荒漠草原;2000~1300aB.P.(50aB.C.~650A.D.),植被为草原植被,其中1750~1400aB.P.(200~550A.D.),植被为有少量森林的草原植被,当时气候状况较今凉湿,适宜云杉生长,使得云杉林带下移,幅度可达250m左右。当时的年均气温较今低1℃而降水量较高,是新疆历史上一个相对冷湿的环境;约1300~450aB.P.(650~1500A.D.),植被为荒漠草原;450aB.P.年以来,植被为荒漠草原草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麓 孢粉分析 森林带变化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山自然保护区猪尾沟森林群落植被格局及环境解释 被引量:129
8
作者 张峰 张金屯 张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21-427,共7页
应用 TWINSPAN、DCA和 DCCA,从植物种、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生态关系方面 ,研究历山自然保护区猪尾沟森林群落的植被分布格局 ,并给予合理的环境解释。结果如下 :( 1 )采用 TWINSPAN数量分类方法 ,将植被划分为 9个群落类型。 ( 2 )对于特... 应用 TWINSPAN、DCA和 DCCA,从植物种、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生态关系方面 ,研究历山自然保护区猪尾沟森林群落的植被分布格局 ,并给予合理的环境解释。结果如下 :( 1 )采用 TWINSPAN数量分类方法 ,将植被划分为 9个群落类型。 ( 2 )对于特定的研究区域猪尾沟 ,制约森林群落类型、植物种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是海拔梯度 ,即水、热两个环境因子。 ( 3) DCCA排序图明显反映出排序轴的生态意义 ,第一轴基本上突出反映了各植物群落所在环境的海拔梯度 ,即热量因素 ,沿第一轴从左到右 ,海拔逐渐升高 ,植物群落或植物种对热量要求降低 ;第二轴主要表现了各植物群落或植物种所在环境的坡度、坡向 ,即水分和光照因素 ,沿第二轴从下到上 ,坡度渐缓、坡向渐向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群落 TWINSPAN分类 DCA排序 DCCA排序 历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疏植被地表反照率日变化对通量模拟效果的影响分析——以内蒙古荒漠草原感热和潜热通量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果 周广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42-951,共10页
基于Noah陆面过程模式,利用内蒙古荒漠草原陆—气通量长期定位观测资料,模拟了地表反照率日变化对该荒漠草原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将改善Noah陆面过程模式对内蒙古荒漠草原感热通量的模拟,但对受水分制约... 基于Noah陆面过程模式,利用内蒙古荒漠草原陆—气通量长期定位观测资料,模拟了地表反照率日变化对该荒漠草原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将改善Noah陆面过程模式对内蒙古荒漠草原感热通量的模拟,但对受水分制约的潜热通量的改善效果不明显,表明准确地模拟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对模拟稀疏植被的感热通量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反照率 陆-气通量 内蒙古荒漠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OT-VEGETATION数据的神农架林区1998—2013年植被覆盖度格局变化 被引量:23
10
作者 刘家琰 谢宗强 +5 位作者 申国珍 樊大勇 熊高明 赵常明 周友兵 徐文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961-3969,共9页
基于1998—2013年的SPOT-VEGETATION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利用二分模型法、相关性分析和空间分析的方法,结合同期降水量和平均温度数据,估算了神农架林区及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 基于1998—2013年的SPOT-VEGETATION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利用二分模型法、相关性分析和空间分析的方法,结合同期降水量和平均温度数据,估算了神农架林区及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覆盖度,并分析了空间格局及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8—2013年间,神农架林区平均植被覆盖度为66.8%,年最大植被覆盖度为93.8%,保护区内最大植被覆盖度显著高于保护区外;林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率为1.45%,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率为2.26%,植被整体呈增加的趋势,保护区保护效果较好。温度、降水量、年最低气温、距道路和居民地距离的远近是影响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重要因子,而海拔对植被覆盖度变化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植被覆盖度 保护有效性 变化率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RN生物长期样地背景和植被分类特征本底数据集
11
作者 张琳 吴冬秀 +3 位作者 宋创业 袁伟影 贾元 桑佳文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1期94-104,共11页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生物长期样地背景和植被分类特征本底数据集是22个CERN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站95个长期样地的本底数据的综合集成。基于对CERN生态站长期样地地理位置、建立时间、面积、样...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生物长期样地背景和植被分类特征本底数据集是22个CERN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站95个长期样地的本底数据的综合集成。基于对CERN生态站长期样地地理位置、建立时间、面积、样地代表性等背景信息的梳理,依据样地建立之初的植物群落调查数据,参照最新的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对每个样地植物群落所属的植被型组、植被型、植被亚型进行了明确划分,并依据每个样地的优势种名单,对样地植被所属群系和群丛进行了鉴定和命名。本数据集构建通过了多轮的专家审核-台站核查-专家复审-台站接受等过程,包含生态站代码、生态站名称、样地代码、样地名称、样地类别、样地代表性、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样地面积及形状、样地建立时间和设计使用年数、植被型组、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群丛、优势种等信息。本数据集可以为植物区系、植被资源分布、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长期监测 样地本底 植被类型 优势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哈巴河桦木属湿地3600年以来的植被变化和人类活动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彦宏 张芸 +2 位作者 孔昭宸 杨振京 延琪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56-1164,共9页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自然综合体,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区分布的湿地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更为显著。基于新疆哈巴河地区桦木林湿地人工开挖130 cm深的地层剖面,结合较高时间分辨率的14C测年数据和孢粉组...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自然综合体,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区分布的湿地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更为显著。基于新疆哈巴河地区桦木林湿地人工开挖130 cm深的地层剖面,结合较高时间分辨率的14C测年数据和孢粉组合,揭示出该区3600年来曾经历5个时段的植被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3540—3430 cal a BP期间,该区以蒿属(Artemisia)等旱生植物为主,湿地尚未形成;3430—2640 cal a BP期间,局地小环境较湿润,湿生草本和以沼泽蕨(Thelypteris palustris)为代表的蕨类植物大量生长,落叶阔叶的桦木属(Betula)植物开始出现;至2640—660 cal a BP期间,浅水湿地开始形成,桦木属植物迅速扩张,但在大区域仍分布着由藜科(Chenopodiaceae)和蒿属等为主要组成的荒漠植被;尤其在660—210 cal a BP期间,桦木属成为森林的优势种;值得关注的是,近200年以来,该区以藜科为代表的草本植物增多,而桦木林出现萎缩。通过对选取的典型局域湿地不同历史时期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研究,揭示了该区3600年以来的植被和环境变化,从而加深对当地历史时期植被变化过程的理解,同时也可为当地湿地生态建设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植被变化 人类活动 哈巴河 新疆 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江源国家公园森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 被引量:8
13
作者 钱海源 任海保 +4 位作者 杜晴晴 陈小南 武克壮 盛岩 祝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08-2018,共11页
全面了解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木本植物物种组成,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分析其区系特征及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结构现状,对国家公园物种保护和不同植被类型恢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对钱江源国家公园全域的木本植物调查,详细分... 全面了解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木本植物物种组成,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分析其区系特征及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结构现状,对国家公园物种保护和不同植被类型恢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对钱江源国家公园全域的木本植物调查,详细分析了不同胸径大小级森林植被类型的物种组成、区系特征、种-个体曲线分析和结构特征。调查涵盖313个木本物种,温带分布的科多于热带分布的科(22/35),热带分布的属略少于温带分布的属(28/31);中国特有属7个,特有种101个,中国珍稀保护物种10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的近危、易危和濒危物种17个。在同等取样水平下,物种多样性在常绿阔叶林最高,天然针叶林次之,杉木林最低;全域所有个体及各林型的径级分布总体呈现明显的倒“J”形,群落总体上更新良好。研究发现钱江源国家公园物种丰富,但由于包含较多次生林等植被类型,整体温带多于热带区系成分,亟待采取措施恢复至典型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研究对钱江源国家公园木本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及其更新情况等科学和保护实践急需解决的基本问题做出了回答,也为未来钱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群落组成 物种多样性 空间格局 钱江源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实践——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心亭 袁军 +4 位作者 程涌泉 郭丰毅 袁伟影 李罡 杨永峰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3-140,共8页
2005年我国正式启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作为我国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20年来国家湿地公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探讨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并以... 2005年我国正式启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作为我国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20年来国家湿地公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探讨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并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为研究案例,从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自然教育等3个维度,在保护恢复湿地生物本底资源、提高生物种群和群落恢复力、加强生态监测与风险预警、科学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等4个具体保护目标层面,分析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方向,包括加强严格保护湿地野生植物生境、科学修复野生动物栖息地、精细化动态防治外来入侵物种、完善湿地感知设施建设和拓展自然教育宣传体系等,旨在更好地促进新时期我国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 西溪湿地 湿地公园 保护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根茎型克隆植物赖草水分再分配功能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15
作者 叶学华 杜娟 +2 位作者 邵玉颖 刘志兰 黄振英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33-2743,共11页
沙基质及其导致的高度生境异质性是毛乌素沙地主要的生态因素。基于其克隆特性,克隆植物能够很好的适应高异质性的生境,在毛乌素沙地植物群落中占据重要地位。有研究表明克隆植物能够对异质性分布的水分和养分等资源进行水平空间上的再... 沙基质及其导致的高度生境异质性是毛乌素沙地主要的生态因素。基于其克隆特性,克隆植物能够很好的适应高异质性的生境,在毛乌素沙地植物群落中占据重要地位。有研究表明克隆植物能够对异质性分布的水分和养分等资源进行水平空间上的再分配,并且这种再分配的资源可以被其相邻植物所利用。假设基于水分再分配过程,根茎型克隆植物赖草能够对其相邻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整个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通过野外控制实验,研究了增水和切断根茎处理下,根茎型克隆植物赖草对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个样方间赖草分株根茎相连的情况下,增水处理不仅显著提高了处理样方中其他植物的地上生物量,也显著提高了连接样方中植物总地上生物量和其他植物的地上生物量;而切断赖草根茎情况下,增水处理仅增加了处理样方植物总地上生物量,而对连接样方中植物总地上生物量及其分配没有显著影响。研究证实了植物克隆性能够对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克隆植物的群落学效应,使得克隆植物在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与稳定性维持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应关注于植物克隆性对资源水平空间再分配的作用机理及其影响因子,以及植物克隆性的群落生态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克隆性 克隆整合 资源再分配 植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生长的“树木个性”
16
作者 张齐兵 郑嘉诚 《高原农业》 2025年第2期141-152,F0002,共13页
树种多样性和种间差别在森林稳定性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而同一树种的种内差异往往被忽视。本研究旨在量化森林中同一树种不同个体间的生长差异,阐明这种差异的特征并探讨其生态效应。选择西藏东南部梅里雪山和伯舒拉岭两个单一林冠树种... 树种多样性和种间差别在森林稳定性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而同一树种的种内差异往往被忽视。本研究旨在量化森林中同一树种不同个体间的生长差异,阐明这种差异的特征并探讨其生态效应。选择西藏东南部梅里雪山和伯舒拉岭两个单一林冠树种的森林为研究对象,定义了一个衡量树木生长不一致性的新指标,利用树木年轮数据检测树木个体间的生长差异及其与群落结构的关系。结果发现:(1)两个森林中的树木径向生长在过去3个世纪不同时段均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2)这些个体差异在有气象记录时期的5次极端干旱年中依然存在,(3)树木生长变化率的个体差异与林下灌木覆盖率和物种丰富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基于这些结果,提出了森林生长的“树木个性”假说,认为森林中同一树种的不同个体具有生命属性的“树木个性”生长方式,从个体层面分散逆境、干扰和竞争带来的生长压力,其结果有利于维持森林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年轮 种内差异 生长不一致 森林结构 森林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养分特征 被引量:76
17
作者 常超 谢宗强 +4 位作者 熊高明 赵常明 申国珍 赖江山 徐新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978-5985,共8页
通过三峡库区8个植被类型370个样地的群落调查和土壤分析,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类型、海拔对表层土壤有机质及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质、全氮平均含量规律为阔叶林>竹林>... 通过三峡库区8个植被类型370个样地的群落调查和土壤分析,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类型、海拔对表层土壤有机质及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质、全氮平均含量规律为阔叶林>竹林>针叶林>灌丛>草丛,森林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平均含量丰富;速效磷平均含量表现为草丛>落叶阔叶林>灌丛>暖性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竹林>常绿阔叶林,草丛与其他植被类型差异显著;速效钾平均含量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针叶林>竹林>草丛>常绿阔叶林,竹林、草丛、常绿阔叶林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针叶林差异显著。(2)不同土壤类型养分含量差异显著,黄棕壤中有机质、全氮含量高,分别为6.83%、0.44%,紫色土中速效磷含量高,达到54.24mg/kg。(3)随海拔升高,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明显增加趋势,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灌丛 草丛 土壤性质 海拔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小麦开花后旗叶水势与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8
18
作者 褚鹏飞 于振文 +2 位作者 王东 张永丽 石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51-1061,共11页
2007—2009年小麦生长季,以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利用测墒补灌技术确定灌水量,研究高肥力条件下条旋耕、深松+条旋耕、旋耕、深松+旋耕和翻耕5种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耗水量及其水分来源、旗叶水势和叶绿... 2007—2009年小麦生长季,以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利用测墒补灌技术确定灌水量,研究高肥力条件下条旋耕、深松+条旋耕、旋耕、深松+旋耕和翻耕5种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耗水量及其水分来源、旗叶水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处理成熟期60~200cm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低于其他处理,表明深松促进了小麦对深层土壤贮水的吸收。深松+条旋耕处理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土壤贮水消耗量及其占阶段耗水量的比例最高,其降水量和灌水量占阶段耗水量的比例最低。深松+条旋耕处理在6:00~18:00的旗叶水势、8:00~14:00的旗叶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均高于条旋耕处理,表明深松有利于小麦旗叶在灌浆中后期保持较高的生理活性,深松+旋耕和旋耕处理间的规律与其一致。深松+条旋耕处理在2个生长季的籽粒产量分别为9516.48kghm2和8957.92kghm2,与深松+旋耕处理无显著差异,翻耕处理次之,条旋耕和旋耕处理低于上述处理。深松+条旋耕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深松+旋耕处理次之,条旋耕和旋耕处理低于翻耕处理。本试验条件下,深松+条旋耕是兼顾高产节水高效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耕作方式 水势 叶绿素荧光参数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荒漠草原植被盖度的空间异质性动态分析 被引量:32
19
作者 颜亮 周广胜 +2 位作者 张峰 隋兴华 平晓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4017-4024,共8页
利用半方差函数分析法对内蒙古荒漠草原生长盛期(6—8月)的植被盖度时空变异特征的研究表明,荒漠草原生长盛期的植被盖度半方差函数形态符合指数模型,但函数曲线的形态和各参数在不同月份变化较大。其中,6月的植被盖度变程最大,达到100 ... 利用半方差函数分析法对内蒙古荒漠草原生长盛期(6—8月)的植被盖度时空变异特征的研究表明,荒漠草原生长盛期的植被盖度半方差函数形态符合指数模型,但函数曲线的形态和各参数在不同月份变化较大。其中,6月的植被盖度变程最大,达到100 m;7月植被盖度的半方差函数形态具有巢式等级结构;8月植被盖度的变程最小,仅为15 m,但空间变异程度最高。3个月的结构比介于72%—85%,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各向异性分析表明,6月植被盖度在135°方向的半方差函数值明显低于其它3个方向(0°、45°、90°),具有各向异性特征;而7月和8月植被盖度的各向异性比接近于1,表现为各向同性。研究结果表明,荒漠草原植被盖度空间异质性的时间动态不容忽视,在野外采样或制图时,要根据时间合理控制采样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空间异质性 半方差函数 时间动态 植被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9
20
作者 周广胜 王玉辉 +4 位作者 白莉萍 许振柱 石瑞香 周莉 袁文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92-707,F006,共17页
全球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特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人类生存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引起了各国政府、科学家及公众的高度关注。文中从CO2 浓度倍增、温度变化、水分变化、水热与CO2 协同作用、辐射变化、臭氧变化... 全球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特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人类生存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引起了各国政府、科学家及公众的高度关注。文中从CO2 浓度倍增、温度变化、水分变化、水热与CO2 协同作用、辐射变化、臭氧变化以及人为干扰等气候环境变化对植物光合生理、生长发育、物质分配、水分利用、碳氮代谢等的影响方面阐述了全球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 ;从地理分布范围、物候、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植被、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从植被变化引起的动力条件与热力条件的变化及植被固碳潜力的变化探讨了植被对于气候的反馈作用。在此基础上 ,基于当前全球变化研究前沿 ,提出了未来关于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研究需要重视的方面 ,尤其是关于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阈值研究应引起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物质分配 碳氮代谢 物候 全球变化 水分变化 水分利用 气候环境变化 热力条件 动力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