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凝集素类受体激酶研究进展
1
作者 熊圭 John Seymour HESLOP-HARRISON 刘青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20,共14页
植物凝集素类受体激酶(lectin receptor-like kinases, LecRLKs),隶属于植物膜蛋白类受体激酶,LecRLKs主要由胞外凝集素结构域、跨膜结构域和胞内激酶结构域组成,根据胞外结构域的特异性,分为G型、L型和C型,凝集素类受体激酶参与植物的... 植物凝集素类受体激酶(lectin receptor-like kinases, LecRLKs),隶属于植物膜蛋白类受体激酶,LecRLKs主要由胞外凝集素结构域、跨膜结构域和胞内激酶结构域组成,根据胞外结构域的特异性,分为G型、L型和C型,凝集素类受体激酶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环境响应调控。该文总结凝集素类受体激酶的研究历史、结构和分类,阐述植物LecRLKs的发育调控和胁迫响应功能,对功能明确的LecRLKs基因进行归类。提出凝集素类受体激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包括该家族演化历史研究极其缺乏、信号传导途径及其潜在配体亟待开展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深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植物凝集素类受体激酶基因家族的定向育种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集素类受体蛋白激酶 生长发育 生物/非生物胁迫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植物合欢盆距兰种群和群落特征及保育策略
2
作者 吴齐 邓小祥 +8 位作者 亓秀金 吕浩 朱路 禹瑞敏 王秋月 陈远 周满 程瑾 罗毅波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5年第3期154-167,共14页
合欢盆距兰(Gastrochilusrantabunensis)是中国特有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其已知种群均分布于人为干扰频繁的森林边缘,生境破碎化严重。为科学有效地推进其保育工作,通过野外调查系统解析了合欢盆距兰的生境特点、附生特性及群落特征。结... 合欢盆距兰(Gastrochilusrantabunensis)是中国特有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其已知种群均分布于人为干扰频繁的森林边缘,生境破碎化严重。为科学有效地推进其保育工作,通过野外调查系统解析了合欢盆距兰的生境特点、附生特性及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湖南省新宁县和会同县共有6个合欢盆距兰种群,种群间个体数量差异显著,总个体数约700株。各种群均位于居民区附近的森林边缘区域,种群分布范围小,且部分生境开始退化。合欢盆距兰的主要宿主为黄连木,其分布模式受宿主落叶性和健康状况影响,附生高度与宿主高度和胸径呈正相关;群落间物种相似度较低,但包含部分共有种。合欢盆距兰偏好沿水渠或溪流的森林边缘生境,可能是其适应研究区域内气候的特殊策略。人为干扰可能有助于创造合欢盆距兰适宜的生境,但持续性干扰可能产生胁迫。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建议通过异交授粉结合种子无菌萌发技术扩繁幼苗并回归原生境,以提升种群遗传多样性和维持种群规模;以国家公园或自然保护区中利于长期监测的临水森林边缘生境为试点,优先选择黄连木为宿主实施迁地保护和回归;同时需建立长期监测体系,通过保护小区设立、生境维护以及科普教育等措施系统推进合欢盆距兰的保护工作。研究能够为以单一物种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小区建设提供实践方针,并为其他极小种群物种的生态恢复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小种群 合欢盆距兰 种群调查 附生 森林边缘 保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两种紫堇属植物新记录——中尼黄堇和厚叶紫堇
3
作者 杨舜铨 陈俊通 +1 位作者 邓涛 李志敏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5-281,共7页
在对2018年采自西藏自治区的高山冰缘带紫堇属(Corydalis)植物的标本进行鉴定时,发现两个中国新记录种——中尼黄堇(C.filicina Prain)和厚叶紫堇(C.crassifolia Royle),本文根据标本首次提供了物种详细的中文形态描述和彩色照片。中尼... 在对2018年采自西藏自治区的高山冰缘带紫堇属(Corydalis)植物的标本进行鉴定时,发现两个中国新记录种——中尼黄堇(C.filicina Prain)和厚叶紫堇(C.crassifolia Royle),本文根据标本首次提供了物种详细的中文形态描述和彩色照片。中尼黄堇与角状黄堇(C.cornuta Royle)在形态上较为相似,主要区别在于中尼黄堇茎纤细;外花瓣龙骨状突起的先端部位具暗紫红色斑块或无;上花瓣的瓣片宽展,3裂,具极矮的鸡冠状突起;距平直,圆筒状,与花瓣片近等长;下花瓣近菱形,先端骤缩为短尖头;柱头方形,具10个乳突。厚叶紫堇在形态上与囊果紫堇(C.retingensis Ludlow)相似,区别在于其具有不同的叶形及叶裂、总状花序、不增粗果梗。此次新发现丰富了西藏紫堇属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为紫堇属植物的区系研究和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数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尼黄堇 厚叶紫堇 中国 新记录 罂粟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熊蜂在油茶园中的访花行为与授粉效果 被引量:2
4
作者 朱兴赛 袁斌 +4 位作者 袁德义 胡福良 苏晓玲 范晓明 罗毅波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1-320,共10页
【目的】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严格的异花授粉植物,结实高度依赖昆虫传粉,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传粉昆虫的适宜栖息地,油茶传粉昆虫日益减少,给油茶带来了严重的授粉危机。地熊蜂Bombus terrestris为多种植物的优势传粉者,但对地熊蜂... 【目的】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严格的异花授粉植物,结实高度依赖昆虫传粉,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传粉昆虫的适宜栖息地,油茶传粉昆虫日益减少,给油茶带来了严重的授粉危机。地熊蜂Bombus terrestris为多种植物的优势传粉者,但对地熊蜂在油茶上的传粉有效性及传粉效率等方面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明确在油茶园中引入地熊蜂对传粉的有效性,综合评估地熊蜂在油茶授粉中的潜力,为解决油茶低产难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在油茶园中引入地熊蜂,采用田间观察和实验室测定,系统地研究地熊蜂成年工蜂的日活动规律、访花行为、访花密度、访花频率、体表携粉量、花粉柱头落置量和坐果率,系统地评价地熊蜂对油茶的授粉效果。【结果】在油茶开花期内,地熊蜂成年工蜂积极访花,其日活动呈双峰规律,并在温度14℃和相对湿度70%时表现最为积极;地熊蜂是油茶的有效传粉者,平均每次访花可落置(872.92±272.73)粒花粉;地熊蜂工蜂成虫可以在巢门前后35 m的范围内进行采集活动,在此范围内的油茶坐果率可以提高10%~27%不等。【结论】地熊蜂可以为油茶提供优质授粉服务,显著提高油茶坐果率,引入地熊蜂为油茶授粉是促进油茶结实的有效措施。本研究为油茶园花期内传粉者的人工引入和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地熊蜂 访花行为 授粉效益 坐果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区外来入侵和归化植物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郭亚男 王瑞江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15-726,共12页
为了解华南地区外来植物现状,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文献等,确定华南地区有外来入侵和归化植物45科141属223种,以菊科(Asteraceae,38种)、豆科(Fabaceae,36种)、禾本科(Poaceae,19种)植物为主,其中草本植物和原产美洲的植物占优势,分别有20... 为了解华南地区外来植物现状,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文献等,确定华南地区有外来入侵和归化植物45科141属223种,以菊科(Asteraceae,38种)、豆科(Fabaceae,36种)、禾本科(Poaceae,19种)植物为主,其中草本植物和原产美洲的植物占优势,分别有204种(占总数的91.5%)和163种(占73.1%)。广东外来入侵植物有159种,归化植物23种;广西有入侵植物135种,归化植物16种;海南有入侵植物111种,归化种15种;香港地区有入侵植物105种,归化植物9种;澳门地区有入侵植物89种,归化种4种;华南5省区共有的外来入侵和归化植物为57种(55种为入侵植物,2种为归化植物)。广东是外来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与其他4省区共有的外来入侵和归化植物种类也最多,说明广东同时是外来植物输入和输出大省。由于气候和生态生境的相似性,各省区都面临着其他植物从周边地区入侵的风险,因此在治理入侵植物时,应建立联合防控机制对外来入侵植物的联合监测和防控,以提升外来入侵植物的治理成效和降低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安全 外来入侵植物 归化植物 防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植物分类及标本采集史简述 被引量:3
6
作者 王瑞江 《广西植物》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62-70,共9页
植物分类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其发展也受到了社会历史变革的深刻影响。该文通过对我国植物分类学研究和发展史进行简要回顾,根据人们对植物分类学科的认识程度以及社会重大历史事件等,将我国植物分类的发展史大体分为原始、古代、近代... 植物分类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其发展也受到了社会历史变革的深刻影响。该文通过对我国植物分类学研究和发展史进行简要回顾,根据人们对植物分类学科的认识程度以及社会重大历史事件等,将我国植物分类的发展史大体分为原始、古代、近代和现代4个阶段,并对各阶段进行了简要说明。植物标本是植物分类研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凭证材料,因此我国的植物标本采集史也见证了植物采集人员在我国植物分类学研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付出的血汗、泪水甚至生命。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正日益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新时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背景下,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分类研究人员将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中国 生态文明 植物分类 标本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莲种质花粉形态特征
7
作者 尹丹丹 魏豪辉 吴倩 《植物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7-298,共12页
为探讨睡莲属(Nymphaea)花粉形态特征及其在分类学的意义,以睡莲属5个亚属和2个跨亚属共113个种或品种花粉为材料,使用扫描电镜对其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睡莲属植物花粉粒均为单粒,辐射对称,中等大小(10.05~37.04)μm... 为探讨睡莲属(Nymphaea)花粉形态特征及其在分类学的意义,以睡莲属5个亚属和2个跨亚属共113个种或品种花粉为材料,使用扫描电镜对其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睡莲属植物花粉粒均为单粒,辐射对称,中等大小(10.05~37.04)μm×(21.96~64.83)μm。(2)86份睡莲花粉萌发沟为赤道环槽,23份为远极环槽,4份为远极单槽。(3)花粉外壁纹饰包括平滑型、微疣、粗糙型、瘤状和棒状纹饰型、具小窝型。(4)113份睡莲种质共聚为5个类群,其中广温带亚属萌发沟以远极环槽为主,外壁纹饰以瘤状和棒状为主,可以区别于其他亚属。研究认为,睡莲属不同亚属和跨亚属植物花粉大小、萌发沟类型、外壁纹饰存在一定差异,可以作为分类的辅助参考指标,为睡莲种质亲缘关系及系统发育研究提供孢粉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莲属 花粉微形态 扫描电镜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簕竹属一新种——粤北撑篙竹
8
作者 黄钰玲 倪静波 +3 位作者 陈再雄 郭剑强 廖文波 童毅华 《世界竹藤通讯》 2024年第1期82-86,共5页
描述了在广东北部发现的一个簕竹属新种——粤北撑篙竹(Bambusa pervariabiloides J.B.Ni,Yu L.Huang bis,Y.H.Tong&W.B.Liao)。该种形态与撑篙竹(Bambusa pervariabilis McClure)相似,主要区别在于箨痕隆起,秆节间稍呈鼓状,较长,长... 描述了在广东北部发现的一个簕竹属新种——粤北撑篙竹(Bambusa pervariabiloides J.B.Ni,Yu L.Huang bis,Y.H.Tong&W.B.Liao)。该种形态与撑篙竹(Bambusa pervariabilis McClure)相似,主要区别在于箨痕隆起,秆节间稍呈鼓状,较长,长40~50 cm,秆箨早落,箨鞘先端近截平,稀宽拱形,内侧边缘顶端具有1枚耸起的小角,大箨耳不下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簕竹属 孝顺竹亚属 粤北撑篙竹 撑篙竹 新种 丹霞山 广东省英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