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金花茶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1
作者 唐剑东 刘云 +6 位作者 王卫华 武波晓 唐军荣 张颖君 张贵良 阚欢 赵平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5-220,共6页
采用大孔树脂D101、硅胶、MCI、Sephadex LH-20、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云南金花茶叶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分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从云南金花茶叶中首次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 采用大孔树脂D101、硅胶、MCI、Sephadex LH-20、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云南金花茶叶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分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从云南金花茶叶中首次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黑麦草内酯(1)、去氢催吐萝芙木醇(2)、chakyunglupulin A(3)、丁香醛(4)、伞形花内酯(5)、1H-吲哚-3-甲醛(6)、香豆素(7)、绿原酸(8)、对香豆酸(9)、没食子酸甲酯(10)、没食子酸(11)、表儿茶素(12)、儿茶素(13)、山奈酚(14)、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5)、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6)、异牡黄素(17)。其中化合物chakyunglupulin A为首次从山茶属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金花茶 乙酸乙酯 萃取物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流域4种特有植物野生资源现状及受威胁等级评估 被引量:2
2
作者 于玉龙 耿宇鹏 陈高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1-309,共9页
物种受威胁状况的及时评估是调整物种濒危状态,继而实施有效保护措施的重要依据。该文以金沙江流域特有植物贯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delavayi)、旱地木槿(Hibiscus aridicola)、云南百部(Stemona mairei)和白魔芋(Amorphophallus albus... 物种受威胁状况的及时评估是调整物种濒危状态,继而实施有效保护措施的重要依据。该文以金沙江流域特有植物贯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delavayi)、旱地木槿(Hibiscus aridicola)、云南百部(Stemona mairei)和白魔芋(Amorphophallus albus)为调查评估对象,通过多年野外调查,依据《IUCN物种红色名录等级和标准:3.1版》和《使用指南:15.1版》对4物种的濒危现状进行了重新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在现有野生种群资源下贯叶马兜铃被列为易危(VU),旱地木槿和白魔芋被列为濒危(EN),云南百部为近危(NT)。与4物种现行濒危等级的比较表明,贯叶马兜铃的濒危等级由濒危降级为易危,旱地木槿由易危上调为濒危,白魔芋由近危上调为濒危,云南百部的濒危状态则维持不变。这为4种特有植物的野生资源现状了解、濒危状态更新以及适时调整有效保护策略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贯叶马兜铃 旱地木槿 云南百部 白魔芋 IUCN红色名录 濒危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苍山种子植物新记录(二) 被引量:3
3
作者 陈罡 钱美琳 +11 位作者 白蕊珠 麻利岗 马建伟 杨思琪 赵勇 曾成 柴勇 武力 张路斌 彭华 向春雷 马小磊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48,63,共10页
为全面澄清云南苍山的植物多样性,于2023年9月至2024年8月通过野外标本采集、鉴定与资料整理,在前文报道了100个种子植物新记录种的基础上,再继续报道该区110个种子植物新记录种。其隶属于48科94属,含1个云南省新记录种(短柄筒距兰)、4... 为全面澄清云南苍山的植物多样性,于2023年9月至2024年8月通过野外标本采集、鉴定与资料整理,在前文报道了100个种子植物新记录种的基础上,再继续报道该区110个种子植物新记录种。其隶属于48科94属,含1个云南省新记录种(短柄筒距兰)、4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杜鹃兰、艳花独蒜兰、云龙重楼、川桑)和1个云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小尖囊兰)。这些新记录物种的发现,对丰富苍山植物区系及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 植物区系 新记录种 苍山 种子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雪草中3种三萜皂苷的含量及抑菌活性分析
4
作者 李圆梦 罗甸 +6 位作者 牛王慧 李楚然 朱宏涛 张颖君 杨晓琴 朱国磊 赵平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72,共7页
为比较不同产地积雪草中主要三萜皂苷含量差异,采用HPLC法对15个不同产地积雪草中积雪草苷B(1)、羟基积雪草苷(2)和积雪草苷(3)的含量进行分析,并评价三萜皂苷(1-3)对植物病原真菌芸苔链格孢、尖孢镰孢和灰葡萄孢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 为比较不同产地积雪草中主要三萜皂苷含量差异,采用HPLC法对15个不同产地积雪草中积雪草苷B(1)、羟基积雪草苷(2)和积雪草苷(3)的含量进行分析,并评价三萜皂苷(1-3)对植物病原真菌芸苔链格孢、尖孢镰孢和灰葡萄孢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在15个供试样品中,云南昆明产积雪草中3种三萜皂苷的总含量最高(53.64±1.51)mg·g^(-1),其次为云南玉溪(49.72±0.75)mg·g^(-1)、广西南宁(39.12±0.60)mg·g^(-1)和云南普洱(37.77±0.69)mg·g^(-1)产积雪草,而安徽亳州和贵州遵义产积雪草中3种三萜皂苷的总含量最低,分别为(6.91±0.38)mg·g^(-1)和(8.40±0.39)mg·g^(-1);三萜皂苷(1-3)对3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羟基积雪草苷对芸苔链格孢的抑制作用(MIC=15.63μg·mL^(-1))强于阳性对照噻菌灵(MIC=31.25μg·mL^(-1))、积雪草苷B和积雪草苷与阳性对照噻菌灵相当,但均弱于阳性对照多菌灵(MIC=3.91μg·mL^(-1))。进一步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抗真菌活性皂苷(1-3)与抗真菌关键靶点蛋白羊毛甾醇14α-脱甲基酶(CYP51)的结合能分别为-9.75、-9.82 kcal·mol^(-1)和-6.40 kcal·mol^(-1),表明3种三萜皂苷与靶点蛋白之间有较强的结合活性。研究结果为积雪草优质种源的筛选及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草 三萜皂苷 含量分析 抑菌活性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及干品与鲜品中白及胶的结构表征及其免疫活性研究
5
作者 杨益娜 曾燚 +4 位作者 邵会艳 李严朗 席星雨 胡江苗 杨柳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2-511,共10页
探究干品白及与鲜品白及中的白及胶(Bletilla striata gel,BSG)的理化性质、流变特性、结构特征以及免疫调节活性区别。通过水提醇沉法得到干品白及中的白及胶(BSG-1)和鲜品白及中的白及胶(BSG-2)。以结构表征和流变特性为主,结合理化... 探究干品白及与鲜品白及中的白及胶(Bletilla striata gel,BSG)的理化性质、流变特性、结构特征以及免疫调节活性区别。通过水提醇沉法得到干品白及中的白及胶(BSG-1)和鲜品白及中的白及胶(BSG-2)。以结构表征和流变特性为主,结合理化性质阐明BSG-1和BSG-2的异同点,并进一步从细胞层面探究了两者的免疫活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BSG-1和BSG-2的分子量跨度大(3.90×10^(2)~1.37×10^(8) Da);BSG-2的得率较高、单糖组成更加丰富,而BSG-1表现出更好的粘度。实验发现,在不同浓度、温度和pH条件下BSG-1和BSG-2的粘度随温度的下降呈直线下降趋势;酸碱度对粘度的影响明显,过酸或过碱均可减小其粘度;浓度是影响粘度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BSG-1和BSG-2浓度的增加其粘度明显上升。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浓度大于2 mg/mL或环境pH>9,两者粘度差异显著增大,BSG-1粘度远高于BSG-2。从微观角度分析,BSG-2相较于BSG-1表面较光滑、其结构类型更丰富,并且具有独特的丝状结构和疏松的孔隙网状结构。BSG-1与BSG-2均表现出一定的免疫调节活性,但在不同浓度下两者表现的免疫活性存在差异性。本研究从多个层面揭示了干品白及与鲜品白及中的白及胶的差异,可为白及胶在食品、药品、保健品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胶 流变学 结构表征 理化性质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6
作者 饶自蕾 颜一军 +7 位作者 陆建伟 严慧婷 常润润 李媛媛 赵红艳 白捌普 李春霖 高峻 《中国茶叶》 2025年第8期62-67,共6页
为提高肥料利用率,进一步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文章通过田间试验验证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茶树鲜叶产量、茶叶品质和茶园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新梢密度、一芽一叶密度和一芽二叶... 为提高肥料利用率,进一步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文章通过田间试验验证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茶树鲜叶产量、茶叶品质和茶园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新梢密度、一芽一叶密度和一芽二叶长度分别提高了128.77%、191.35%和29.01%,虽然一芽一叶百芽质量下降了27.72%,但鲜叶嫩度较高,茶树新梢生长较好,因此最终当季春茶产量提高90.29%。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有利于茶树新梢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的积累,鲜叶内含物质更丰富。施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茶树新梢制作的成茶品质最佳,其绿茶香气高爽带花香,滋味醇厚鲜爽;红茶香气甜香馥郁、带花蜜香,滋味醇厚回甘、带花香。结合经济效益分析发现,施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年均净收益为164160元/hm2,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年均产量和年均净收益分别提高137.50%和132.75%。综合来看,施用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能有效提高茶树鲜叶产量,改善茶叶品质,提高茶园经济效益,可作为茶产业提质增产的一种有效管理手段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 茶树 产量 品质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根荨麻果胶多糖的结构表征及免疫调节活性研究
7
作者 包爽 马建成 +2 位作者 李亚 王重娟 吴明一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49-1459,共11页
本论文旨在研究从云南粗根荨麻(Urtica macrorrhiza Hand.-Mazz.)中提取出的一种新型均一多糖(UMRA),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且初步探究其免疫活性。通过水提醇沉、季铵盐沉淀、凝胶柱层析等方法对粗根荨麻粗多糖进行纯化;经高效凝胶渗透... 本论文旨在研究从云南粗根荨麻(Urtica macrorrhiza Hand.-Mazz.)中提取出的一种新型均一多糖(UMRA),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且初步探究其免疫活性。通过水提醇沉、季铵盐沉淀、凝胶柱层析等方法对粗根荨麻粗多糖进行纯化;经高效凝胶渗透色谱、紫外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甲基化以及核磁共振波谱等分析方法对其纯度及化学结构进行表征,并通过考察其对巨噬细胞活力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初步评价其免疫调节活性。研究结果表明,UMRA是一种重均分子量约为37.66 kDa的均一酸性多糖,主要由鼠李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葡萄糖醛酸、阿拉伯糖、甘露糖6种单糖组成,摩尔比为3.94∶3.34∶2.26∶1.00∶0.95∶0.46。结构分析表明其是一种具有I型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型骨架的果胶,以重复的[→2)-α-L-Rha p-(1→4)-α-D-Gal p A-(1→]二糖单元为主链,半乳糖、甘露糖、阿拉伯糖和葡萄糖醛酸为侧链。UMRA在0.4~250μg/mL浓度范围内对巨噬细胞无细胞毒性,能够促进巨噬细胞增殖并分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本研究为云南粗根荨麻多糖的结构阐明以及进一步的药用研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根荨麻 多糖 结构 免疫活性 果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栀子油的脂肪酸组成、功能成分分析及活性研究
8
作者 李亚 罗兰 +5 位作者 田云才 董俊姿 田勇 李冰 张文环 吴明一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124,共6页
旨在为栀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数据,使用正己烷索氏提取法和乙醇提取法提取产自湖南宁乡、江西九江、江西抚州、福建福鼎、江西金溪和江西樟树的6种栀子籽中的油脂,并对其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功能成分(西红花苷Ⅰ、磷脂、β... 旨在为栀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数据,使用正己烷索氏提取法和乙醇提取法提取产自湖南宁乡、江西九江、江西抚州、福建福鼎、江西金溪和江西樟树的6种栀子籽中的油脂,并对其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功能成分(西红花苷Ⅰ、磷脂、β-谷甾醇)含量及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紫外吸收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正己烷索氏提取法的栀子油得率高于乙醇提取法的;以正己烷索氏提取法提取栀子油,福建福鼎的栀子油得率最高,为(15.41±0.21)%,且其碘值和皂化值(KOH)最高,分别为(89.87±5.25)g/100 g和(164.96±8.24)mg/g,江西樟树的栀子油酸值(KOH)最低,为(2.35±0.09)mg/g,而江西抚州的栀子油过氧化值最低,为(0.14±0.01)g/100 g;正己烷索氏提取法提取的栀子油中,江西金溪的西红花苷Ⅰ含量最高(0.46 mg/g),江西九江的β-谷甾醇含量最高(0.99 mg/g),江西樟树的磷脂含量最高(11.75 mg/g);正己烷索氏提取法和乙醇法提取的栀子油中,主要含有油酸和亚油酸2种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在80%~85%之间;正己烷索氏法提取的江西金溪栀子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而乙醇法提取的福建福鼎栀子油的紫外吸收能力最高。综上,不同产地栀子油的理化性质、功能成分含量及活性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 栀子油 产地 理化性质 脂肪酸组成 抗氧化活性 紫外吸收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滇红茶香气特征差异分析
9
作者 饶自蕾 颜一军 +2 位作者 陆建伟 严慧婷 高峻 《茶叶通讯》 2025年第3期328-338,共11页
为探讨不同施肥处理滇红茶香气特征差异,分别以施用生物有机肥(TB)、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TI)和不施肥(CK)处理‘云抗10号’春季鲜叶加工滇红茶为供试茶样分析其香气特征。感官结果表明,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TI)处理茶样甜香最浓郁并带... 为探讨不同施肥处理滇红茶香气特征差异,分别以施用生物有机肥(TB)、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TI)和不施肥(CK)处理‘云抗10号’春季鲜叶加工滇红茶为供试茶样分析其香气特征。感官结果表明,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TI)处理茶样甜香最浓郁并带花蜜、果香和木质香,香气评分最高;PCA、OPLS-DA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滇红茶可明显区分;HS-SPME-GC-MS结果显示,3种滇红茶供试样共鉴定出616种挥发性代谢物,利用VIP>1、p<0.05、FC≥2或≤0.5条件共得到170个差异挥发性代谢物。rOAV评估揭示了关键挥发性代谢物(rOAV>100)是2-乙酰基噻吩、(6Z)-壬烯-1-醇和2-乙酰基。施肥处理滇红茶挥发性化合物含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如芳樟醇、香叶醇和顺式-6-壬烯-1-醇等有益香气物质,且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对提升滇红茶香气水平的效果强于生物有机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红茶 香气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 相对香气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